門閥制度萌芽於東漢,形成於曹魏,發展於西晉,到東晉其勢力已達頂峰,至南朝門閥制度逐漸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舉制,門閥制徹底崩潰。

在曹魏西晉時,王謝袁蕭四大家族的地位並不高於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進入士族行列。但由於王、謝官位的上升,才被列為門閥;晉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晉成帝只有四歲臨朝聽政,庾氏家族開始以外戚身份崛起。

之後庾家沒落,讓出來的空位,經過幾番權力鬥爭,最後的贏家桓溫,得到了荊州刺史的位置。東晉進入桓氏時代由於樑末侯景之亂對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擊與門閥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沒落和衰亡。

東晉四大家族是哪四個,舊時王謝堂前燕,詩裡出現了二個家族

1、王家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為姬姓,後因驅逐赤狄有功,被賜姓王姓。王姓在戰國時出了一員大將,就是續白起之後的秦國名將王翦,秦始皇掃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戰功。後來王翦的曾孫王元一支,遷到山東琅琊(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一地。到西漢時,琅琊王氏出了個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諫大夫,其後世代為官,“有累世之美”(《漢書》),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後世子孫,無不以“漢諫議大夫吉之後”為榮耀。

但說到琅琊王氏最輝煌的時期,則是在“王與馬,共天下”東晉朝時。馬是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顯赫的人物王導。司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晉末喪亂,在王導的策劃下,又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可以說,司馬睿的發跡,和琅琊王氏是分不開的。所以司馬睿在登基典禮上,讓王導與他一同坐在龍椅上,“王與馬,共天下”也傳為佳話。王導官居宰輔,共輔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為東晉初期,王朝的實際締造者和操縱者。王氏子孫及家族成員也多為朝中要員。

東晉時,王氏家族曾先後出過8個皇后,與皇室公主聯姻的有20多人。在軍事上又多掌握兵權,政治地位不可動搖,對整個東晉王朝影響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揚六州軍事,擁兵重鎮,後來一度叛亂,威脅晉室,也是王氏一族勢力強大的一個側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頗負盛名,有著名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獻之。劉禹錫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陳留謝氏。

王氏顯貴,從“臥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兄弟開始,到王戎、王衍,家族子弟陸續登上歷史舞臺。尤其是經歷了永嘉之亂,五胡(匈奴、羯、鮮卑、氐、羌)亂華,王敦、王導兄弟在南京重建晉室有功,使王家更是名重江東,有“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之說,有“舊時王謝堂前燕”的故事。隨後,又出了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這樣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人物,使得王家不僅在政治上無人能敵,而且在文藝上更是奇葩一朵。在整個六朝時代,山東琅邪王氏家族,為官做到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達15人(在整個中國古代,能與山東琅邪王氏相媲美的,唯有山西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

東晉四大家族是哪四個,舊時王謝堂前燕,詩裡出現了二個家族

2、謝家

陳留謝氏。又稱陳郡謝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能與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陳郡謝氏。“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兩句流傳千古的詩,讓王謝二族當年的風光盡收眼底。謝氏的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卻很快。

謝氏一族最顯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的謝安,而謝氏的發跡也是從謝安這一輩開始的,謝安的堂兄謝尚,弟弟謝萬出仕後,家族才開始興旺,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謝安讓侄子謝玄組建北府兵,對東晉朝有著深遠影響:淝水之戰打敗前秦,北府兵功勞甚大,後來也是北府兵的首領劉裕推翻了東晉,代之以宋。

六朝以後,世間多以“王謝”並稱,該稱呼成為中國古代世家大族的代名詞,但與王氏比起來,謝氏還是有差距。排在第二位的謝氏,一品官員僅出了4人。其代表人物謝安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是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哥哥謝弈、弟弟謝萬、謝石、侄兒謝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文學史上有名的謝靈運、謝眺也出自謝氏世家。

東晉四大家族是哪四個,舊時王謝堂前燕,詩裡出現了二個家族

3、桓家

桓氏一族發跡於桓溫的父親桓彝,桓彝是譙郡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最初在齊王司馬冏麾下任騎都尉,晉元帝時受封安東將軍,之後“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名顯朝廷”(《晉書》)。桓溫是桓彝之子,晉明帝的女婿,受到中書監何充的賞識,被封為荊州刺史、安西將軍。

雖有皇親的光環照耀,但桓溫能有後來的地位,客觀上說,是靠真本事打下來的。其時,北方的後趙政權與西南的成漢結盟,對東晉形成半包圍之勢,兩害相權取其輕,滅掉成漢便成為東晉的首要目標,而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桓溫,桓溫也因此在朝中名聲大振,後來升至大司馬,長期執掌朝政大權。

桓溫的三次北伐,雖然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卻在客觀上打出了東晉的威風。第一次,主要對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權,一直打到霸上(長安以東),北伐軍很受歡迎,但是由於後來糧草不濟,只得退兵;第二次,打敗姚氏的羌軍,收復了洛陽。但隨後便被剛剛興起的前燕慕容氏擊退。第三次,是與前燕慕容氏對峙,開始時勢不可擋,佔盡先機,最終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將慕容垂的騎兵伏擊,鎩羽而歸。

桓溫有篡晉室自立的野心。攻滅成漢、三次北伐,都是在樹立自己的威信,撈取政治上的資本,為最終的篡立做著前期準備。“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世說新語》)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溫之口。桓溫在有生之年雖沒能實現篡立的目標,卻奠定了家族不可動搖的地位。

到了他的兒子桓玄時,終於起兵反叛,逼迫晉安帝禪位,於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權。桓楚政權被劉裕的北府軍打敗後,桓氏家族餘眾仍與晉室對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讓本就日趨沒落的東晉朝,變得更加搖搖欲墜,最終被劉宋所取代。

4、庾家

庾氏庾亮繼承了大權臣王導位置,庾亮死後他的弟弟庾冰接任大權臣的職務,庾冰的弟弟庾翼則把持東晉最重要的外鎮官員荊州刺史一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