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研墨潤硯多樂趣,愛觀紅上走雲煙。”

說起文房四寶中的硯臺,大概每個人都說得出這獨具中國特色的國粹:端硯、歙硯、澄泥硯和洮河硯,更以四大名硯而聞名天下。從實用品到收藏品,硯臺的身影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在這些身影裡,有一方曾在歷史上紅極一時,直到今天仍是書畫家們求之不得的收藏珍品,它叫紅絲石硯,產地就在我們青州一個叫黑山的地方。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黑山位於青州城西四十里的邵莊鎮。這黑山說來也奇怪,周圍所有山上的石頭都是標準的青石,唯有它別樹一幟,石頭成灰黃色,很象煮熟的羊肝,當地群眾稱之為羊肝石。這種羊肝石凡暴露的部分,表面都結起一層似乎是苔蘚類的東西,近看若有若無,遠望其色如墨。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黑山,也叫墨山。儘管名字缺少詩情畫意,黑山的知名度,卻不比青州其他的名山差,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出產紅絲石,用紅絲石做出的硯臺名冠天下。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黑山頂峰有一個不很顯眼的洞穴,洞口的石壁上刻有“紅絲石洞”四個大字。洞內出產一種石頭,色若晚霞,絲如雞血,堅而不脆,硬而不滑;用手一握,象有溫柔的感覺;輕輕一敲,則發出清脆的響聲。雕鑿為硯,更是妙不可言!瞧顏色,紅黃相間,雞血色的絲線瑩於石面,嬌美華麗;看紋絡,或如森林,或如月暈,或如山峰,或如雲霧、花卉,可謂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逐一看來,有的紅絲石還具有石眼,金色的條帶,有的在中間夾帶石英,象亙古不化的冰層,實為觀賞上品。用來研墨,它象是自己能浮泛潤膏,凝墨如漆;寫字畫畫,十分流利,且不傷毫毛;把研好的墨蓋在盒子裡,又數日不幹;不管用多久的硯臺,只要用水一洗,就玷汙不染,光潔如新。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細潤如玉,溫嫩而又不滑,扣之有聲,聹水不耗,發墨不損毫,久用筆鋒不退。”民間傳說紅絲石硯“夏不幹漬,冬不結冰。”

硯,本來是作為一種磨墨的工具而誕生,而存在的。硯臺的發展,是伴隨著紙和墨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漢朝的時候,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所以墨可以直接在硯臺上研磨。從氏族社會解體時期隨用隨丟的研磨器,發展成為今天這樣既實用而又有極高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這中間經歷了五千多個春夏秋冬。

紅絲石備受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朝柳公權,宋朝歐陽修、唐彥猷、蘇易簡等均甚重此石。早在1700多年前西晉張華所撰的《博物志》上就記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第一”。到了書法盛行的唐朝,紅絲石確實已經名動天下了。據記載,大書法家柳公權,很喜歡紅絲硯,他在《論硯》中道:“蓄硯以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第一,絳州次之,後重端歙臨洮”。現在大名鼎鼎的端硯和歙硯,在那時遠在紅絲石硯之下,而這位號稱“一字值千金”的大書法家,對紅絲石硯的推崇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黑山紅絲石有三個明顯特徵,一是石質奇佳,質感細膩,潤如凝脂;二是石色赤黃,內蘊紅絲或黃絲紋理,色彩凝重,不浮不豔;三是“見水生津”。紅絲硯在使用前,須先“以水引石”即硯面溼水,石見水後,紋彩煥發,通體生津,有手拭如膏,發墨如油,墨儲經久難涸的效果。紅絲石硯如此玲瓏剔透,令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對黑山的鐘愛。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到了“鬱郁乎文哉”的宋朝,紅絲石硯迎來了它最繁榮的時期。說紅絲石,不得不提到兩個宋朝人:蘇易簡和唐彥猷。蘇易簡,這位1000年前的狀元在《文房四譜》裡,對筆墨紙硯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從此“文房四寶”的雅稱開始蜚聲文壇,他這樣評價紅絲石硯:“天下之硯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餘皆中下。”在蘇易簡眼裡,青州紅絲石硯和端硯、歙硯是天下最好的三種硯臺,而它們中的第一非紅絲硯莫屬。偏愛紅絲硯的,當然不止蘇易簡一人。書法名家唐彥猷,同樣把紅絲硯列為諸硯之首:“凡自紅絲以下,可為硯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紅絲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歸州大沱石四……”後來在他的《硯錄》裡載,“紅絲石華縟密緻,皆極其妍,既加鐫鑿,其聲清悅。其質之華澤,殊非耳目之所聞見,以墨試之,其異於他石者有三:漬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潤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有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諸硯皆置於衍中不復視矣。”

因為太喜歡紅絲石硯,在這位喜歡收藏硯臺的浙江人身上,還發生了一件趣事:好寫好畫的唐彥猷蒐集到兩塊名硯,一叫“端溪”,一叫“龍尾”,那都是全國數得著的珍品呢!他愛如掌上明珠,公事閒暇,常常把它們擺置在案上,自己端坐一旁,眯起雙眼,愛撫的端詳著,簡直捨不得用來研磨。可是一旦用上,又十分愜意,寫了想畫,畫了想寫,甚至連吃飯都顧不上了。一位朋友跟他開玩笑說:“唐大人,您有了這兩塊寶貝硯臺,可別連後堂的夫人也給忘了啊!”就是這樣兩塊堪稱家珍的名硯,想不到後來在主人手裡失寵了!那是唐彥猷當青州知州的時候,他得到一塊紅絲石,雕琢成硯臺,擺在案上,頓覺滿屋生輝。一試筆,不由得拍案叫絕:“妙呀,妙呀,真乃寶物也!”唐彥猷自從得著這個寶貝,端溪、龍尾即被冷落一旁,不屑一顧了。

宋朝時的青州,是全國地位重要的大都會,文化發達,名人薈萃,范仲淹、歐陽修、李清照在這裡生活過,蘇軾、米芾曾流下過他們的人文足音,這時的紅絲石硯裡,或許流淌過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文章,流淌過歐陽修寄情山水的詩篇,流淌過李清照千古流傳的詞作呢!紅絲硯是生長在古城的一棵樹,雜樹生花。但是,勝景沒有持續下去,宋朝之後,紅絲石突然沉寂下來。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紅絲石硯不僅品質優良而且極為珍貴,這是因為制硯的紅絲石礦儲量極少,資源非常稀缺,並且開採困難。宋唐彥猷《硯錄》雲:“…遣工前往六七日,僅得方四五寸者二,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經兩年,凡工人數十,往其所的,可為硯者大小共五十餘。”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其實,紅絲石的開採大大早於唐彥猷的著述,隋唐以前就有這方面的記載了。親眼看看採掘現場,就知道紅絲石確實得之不易!洞口低矮得象個壓扁的瓶口,進進出出須得周身著地,匍匐蠕動。洞內大白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燃火照明,方見所謂石洞,實際上是上下兩層巖板間的一道夾縫。高不過米,屈頸方可蹲坐,在洞內用鏨、釺、錘等敲打開採,行動極為困難。來到洞穴盡頭,方見一層不厚的紅絲石夾嵌於石灰岩板中,撬不動,摳不出,開採拳頭大的一塊,差不多要花費半天的功夫。1000年前曾任青州知州的唐彥猷,對黑山紅絲石的稀缺同樣感慨。由於開採困難,得到一塊好的紅絲石,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不僅如此,在歷史上,紅絲石還曾屢屢斷採,造成紅絲石硯難以流傳於世。

紅絲石如此珍稀,宋代以後,它的身影漸漸從名硯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澄泥硯。它與端硯、歙硯和洮河硯成了今天的四大名硯,而曾經的硯臺之首紅絲硯,只是偶爾出現在零星的記述裡。

清朝時,喜歡舞文弄墨的乾隆,得到了一方紅絲硯,用過之後,這位皇帝誇獎:“質古如玉,洵為佳品。”據四庫全書中《西清硯譜》記載,乾隆皇帝曾為紅絲石“鸚鵡硯”題詩云:“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禰衡成賦後,鏤肝吐出一絲絲。”這首詩雖是乾隆供典抒懷之作,但也是紅絲石為歷代名人雅士所贊詠的一個明證。如今,一方紅絲石硯、一扇紅絲石觀賞屏風,因其世上無雙而先後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二十幾年前,距黑山大約百里之遙,臨朐縣老崖崮也發現了類似的石礦,因為臨朐過去屬於青州,人們同樣稱它為青州紅絲石。1978年在北京舉辦的“魯硯展覽會”上,千年難見的歷史名硯重放光芒!黑山紅絲石和老崖崮紅絲石共露嬌豔,同獲盛譽。劉海粟、黃永玉、吳作人、黃胄等藝術大師們紛紛到場參觀,並題詩祝賀。全國書法協會副主席啟功寫詩讚曰:

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遷世罕知。今日層臺觀魯硯,百花叢裡見紅絲。

趙樸初老先生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揮筆寫到:

昔者柳公權,論硯推青州。青州紅絲石,奇異蓋其尤。雲山行赤天,墨海翻紅流。臨觀動豪興,揮筆勢難收。品評宜第一,吾服唐與歐。

幸喜,1986年,青州市石雕工藝廠又在黑山的另一側找到了石脈,真正的青州紅絲石得以重見天日了。在2000年第8屆“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全國十大名硯名單裡,再次出現了紅絲石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支奇葩,青州紅絲石硯正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觀賞收藏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青睞。因為它,古城青州文化史增添了一份傳奇。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石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