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駝山:巨佛背後的故事

現在我們通常認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是,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的樂山大佛,佛像高七十一米,壯觀至極,讓人歎為觀止。而在我們濰坊青州,卻也有一尊佛像,據說有兩千五百米。到青州攬勝有一拜壽、二拜佛、三拜清官、四品書法的說法,這其中的二拜佛便指的是到駝山參拜大佛。 毗盧遮那佛,是佛祖的法身像。巨佛輪廓藉助九座山頭依勢而成,直鼻薄脣、神采飄逸、惟妙惟肖,令人稱奇道絕。在駝山上觀看巨佛,不同的角度,巨佛雙脣有著“開”、“合”的變化,彷彿巨佛在不斷湧現著禪語真言。巨佛主要是以剪影效果展現出來,山前一處山坳巧妙的構成巨佛深陷的眼窩,山坡紋路兀現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線條,賦予了巨佛鮮明的立體感。而山上的樹,恰巧為巨佛塑造了眉毛。令人不解的是,巨佛只有從駝山這一角度,才能看清他的真實形象。除此之外,從東西南北任何方位觀看巨佛,他都是一組普通山頭,巨佛彷彿一下子隱藏了起來了。 毗盧遮那佛,是佛祖的法身像。巨佛輪廓藉助九座山頭依勢而成,直鼻薄脣、神采飄逸、惟妙惟肖,令人稱奇道絕。在駝山上觀看巨佛,不同的角度,巨佛雙脣有著“開”、“合”的變化,彷彿巨佛在不斷湧現著禪語真言。巨佛主要是以剪影效果展現出來,山前一處山坳巧妙的構成巨佛深陷的眼窩,山坡紋路兀現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線條,賦予了巨佛鮮明的立體感。而山上的樹,恰巧為巨佛塑造了眉毛。令人不解的是,巨佛只有從駝山這一角度,才能看清他的真實形象。除此之外,從東西南北任何方位觀看巨佛,他都是一組普通山頭,巨佛彷彿一下子隱藏了起來了。

青州駝山:巨佛背後的故事

然而這尊如今到青州攬勝必然拜謁的巨佛,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被人們認知。直到1993年,偶然間巨佛的祕密才被揭開了一角。

關於巨佛青州人沒有記入任何文史典籍,一直處於隱祕狀態,就連世代勞作于山下山上的村民,也從沒有人知曉巨佛的存在。

巨佛的發現引起了一番轟動,經過一番考證,隱藏在巨佛中的祕密一點一點開始被解開。若說巨佛是個謎,也是千古之謎了。青州巨佛是以頭像形式出現的,超出了坐像、立像等四類佛像形式的範疇,堪稱奇觀。對此,我們不禁產生疑惑。就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要在一道平整的山樑上任意雕鑿也會有困難。而在1400多年前,把形態各異的9座山頭納入一個完整的構思之中,然後設計、施工,就難上加難了。而且施工的指揮者,必須站在離現場2至3公里的駝山。當時,沒有測繪儀、電腦、電話、對講機等,我們不禁懷疑,青州巨佛究竟是人工雕鑿還是天然而成。

青州駝山:巨佛背後的故事

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當時的青州人創造了青州巨佛,為後人留下了一尊輝煌的藝術品,一筆價值連成的文化遺產。自古名山僧侶多,全國名山大川無數,歷代佛教信徒在山中修鑿的佛像更是蔚為壯觀,那麼巨佛為什麼能在青州出現?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到北齊時代,已經非常興盛,而北齊的第一代皇帝高洋對佛事可謂到了痴迷的程度,登基不久就頒佈聖旨,國庫資財一分為三,一份國家軍政開支,一份皇室花費,一份為佛事提供資助。在這種政策的號召下,北齊各地的鑿山造像運動,便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青州也沒有例外。1400多年前,在我國曆史上正處於南北朝時代,青州巨佛的開鑿時間552年到557年,青州正處於北齊統治時期。而巨佛的雕鑿與統治者的意志和當時佛教的興盛密不可分。

也就是說,北齊時期,駝山在雕鑿石窟造像的時候同時誕生了青州巨佛。這一窟造像是駝山眾多石窟造像中最早的一窟。這一窟只有一百五十釐米高,窟內主佛像結痂趺坐,佛像的面相與體形都較為瘦削,具有典型的南北朝造像的風格。主佛像兩側是脅侍菩薩,石壁上另有十幾處佛龕。

隨著巨佛的形成和第一個石窟的完成,駝山上有了僧人,駝山上便有了寺廟,這就是駝山寺。

駝山上有了石窟造像,也有了駝山寺,這些都是眾所周知,那為什麼雕鑿青州巨佛的事情被隱瞞了下來,修建者當時究竟有著怎樣的考慮?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流傳中發展起了多個宗派,在傳入中國後,形成了八大宗派,其中七派稱為顯宗,一派稱為密宗,青州駝山的佛教便是密宗。密宗的操作方式是高度保密,戒規是非教內人不傳,不立文字。這也就解釋了青州巨佛一直不被普通人熟識的原因。

偌大的一件巨寶,由於一系列原因,便在人們的視野中,默默地隱藏了1400餘年。青州巨佛一直被隱藏,但是研究者試圖從一些蛛絲馬跡之中探究巨佛的存在。駝山有一個雅號,駝鈴千尋,這或許與青州巨佛有著些許關聯。

北齊之後,北周興起,為了備戰備荒,北周皇帝發動了一場滅佛運動,據史書記載,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而這時駝山北齊第一窟剛剛建成,就遭到了破壞。青州巨佛則由於密教嚴格保密,免遭破壞。整個北周時代,在滅佛政策下,青州佛教處於停滯狀態,駝山寺作為新興寺院便趨於沉寂。北周之後,楊堅建立了隋朝。據傳,楊堅出生在寺院,由一位尼姑撫養,該尼姑在楊堅出生的時候說:“這孩子長大了能當皇帝”因此楊堅建立隋朝後,重興佛事。

在這種大的歷史條件下,駝山造像的錘聲再次響起。形成了駝山造像的高潮。歷經幾代,修鑿石窟5座,摩崖1處,大小造像638尊,駝山石窟造像成為中國東部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並於1988年1月3日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在這一窟的右下一側,有一個石像比較引人注目,雖然面部由於風化或者破壞已經看不清本來的面貌,但是從衣著打扮來看都與其它石像有很大區別。 隋代,駝山開鑿了三處石窟造像,每一窟都各有特點,散發著不同的藝術魅力。除了三處石窟造像之外,還有一處雕鑿與隋代的摩崖造像,刻有七組共15尊佛像。由於人為破壞加上自然風化,造像的許多細節已經難以看清,但是還是能夠欣賞其中的大致情節。主佛像兩側各有一尊小型立姿佛像,這裡表現的是佛教中的三世佛。

這座摩崖造像氣勢並不宏大,但是它反映了複雜的佛學內容,變現了豐富的藝術內涵。除了展示三世佛還有三身佛等等,無論從佛學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讓人受益匪淺。

整個唐代,駝山只開鑿了一處石窟,但是這一處石窟卻最具審美趣味。

駝山石窟造像跨度五百年,展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藝術特點和追求,既表現出佛教哲理內涵的大千世界,又可謂是雕塑藝術的一幅歷史畫卷。經過了1400餘年的滄桑,至今仍保存完整。駝山石窟造像,除了北齊第一窟之外,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朝向青州巨佛。

青州巨佛與與駝山石窟造像群,雲門山石窟造像群密切相連,三位一體,共同組成一個大型立體式“曼陀羅”,即佛教的修道悟壇,有大徹大悟境地之意。關於駝山名稱的由來,據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中載:“因它山形似駝,故名駝山”。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被所有人認同。

武則天之後,駝山的密教就開始出現滑坡,除了再次經歷一次滅佛運動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是佛教密宗與儒家文化相背。

兩個原因鋪就了駝山密教的衰落之路,同時,駝山寺的佛事也在衰退,但還可以維持,直到北宋末年。駝山之上,山腰禮佛,山頂修道,山中既有佛教精華,又有道教遺風,這樣的格局給駝山增添了更多的神祕。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宋徽宗趙佶,他原本是不可能有機會做皇帝的。而宋徽宗的上一任皇帝年僅二十五便死了,沒有留下子嗣,所以只好在他的皇兄弟中選擇皇帝人選,這樣趙佶才有了做皇帝的機會。因為在這之前有一位道士曾說到,趙佶日後當有天下。所以趙佶當了皇帝后開始信奉道教,後來因為一些列巧合,趙佶對道教信奉成迷。

趙佶對道教的信奉到了迷信的境地,也因為趙佶的昏聵,導致金兵攻破都城,被軟禁,一代皇帝成為階下囚,這就是靖康之恥,然而這都是後話。信道成迷的趙佶在1119年,他詔令全國,寺為宮,院為觀,住持為知宮觀事。

在全國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

駝山寺搖身一變,成了昊天宮,所以駝山在宋代就成就了山腰是佛,山頂為道的格局。所以駝山上佛道兩家和諧並存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既然成為了道教的道觀,免不了要對其中的格局、規制做一番調整,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在駝山山頂所見到的昊天宮,只不過歷經千年,經過多次重修,已經沒有了宋代的風貌。昊天宮以它的眾多碑刻而知名。雖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至今尚有120餘方,被稱為青州駝山碑林。這些碑刻,多數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獻,但也有歷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記,記錄了昊天宮的歷史變遷和昔日輝煌。其中最早的一塊碑刻立於元代初年,大約在1290年。

這塊碑刻是研究昊天宮的珍貴資料。昊天宮的建築究竟是從那個年代開始的,史料中沒有確切記載,但由此碑,我們可以知道,昊天宮的歷史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與這塊碑緊鄰有一塊碑刻,碑首刻有龍,立於乾隆年間。

昊天宮的上百方石碑,記載著從元代至民國間的法事活動,分別立於院內兩側,層層疊疊,構成了一大景觀。欣賞完駝山佛教藝術,又品味昊天宮的仙風道影,這其中凝結的是駝山深厚悠久的歷史。現在的駝山建有駝山風景區,駝山主峰海拔408米,駝山佔地近300頃,整個山體以種植柏樹為主,鬱鬱蔥蔥,形成了一座天然氧吧。駝山山路周圍視野閉塞、狹窄曲折,整個山路修成1369級石階,寓意在此可以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可以說是客過駝嶺心自通。

瞭解了青州巨佛的祕密,領略了駝山佛道並存的獨特景象,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佛與道,而是古青州厚重的文化底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