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陸潤庠像

金臺書院也是北京歷史上二十多座書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1984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民間私塾和王府家塾

當然,除官方設立的學校之外,清代的民間私塾王府家塾也十分流行,這和清廷的倡導不無關聯。

《八旗通志》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題準,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滿10歲者,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又議準:宗室子弟,令延文學優贍者,在各府第精專學習。

王府家塾與民間私塾有種種不同。私塾的先生多為落第秀才,就是所謂的“冬烘先生”。家塾的先生則多為名儒學者,或會試不第的舉人,應該說都有真才實學。

私塾一般設在先生家裡,家塾則設在王公府邸。換言之,私塾是學生去上學,家塾是先生來上班。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陸潤庠像

金臺書院也是北京歷史上二十多座書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1984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民間私塾和王府家塾

當然,除官方設立的學校之外,清代的民間私塾王府家塾也十分流行,這和清廷的倡導不無關聯。

《八旗通志》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題準,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滿10歲者,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又議準:宗室子弟,令延文學優贍者,在各府第精專學習。

王府家塾與民間私塾有種種不同。私塾的先生多為落第秀才,就是所謂的“冬烘先生”。家塾的先生則多為名儒學者,或會試不第的舉人,應該說都有真才實學。

私塾一般設在先生家裡,家塾則設在王公府邸。換言之,私塾是學生去上學,家塾是先生來上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清學齡兒童圖源@北京日報

王公府邸的家塾都有固定場所,如清季醇親王府,設家塾於任真堂(小書房),慶親王府設在契蘭齋(東書房)。

在這些王公貴族啟蒙學習的固定場所裡,還有著十分周到的“服務”。據瞭解,在任真堂服役的人員有6名。包括1名小太監,2名50多歲的老書童和3名專門侍候老師的人。從日常灑掃到給孔聖人上供;從迎接老師到上課時沏茶、打手巾把、迎送就學子弟往來廁所,再到給老師準備午飯和下午散課後的點心;連老師回家,都有人專門攙扶著到大門口上馬車,這服務,可以說做到極致了。

這樣的家塾生活,清朝的王公子弟,一般是從七八歲起入學,直到結婚以後,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轉念一想,在清朝,一般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就結婚了,這樣想來時間也並不很長。

說了這麼多學校,也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母校~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趙鵬飛 李夢迪,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子監街:京師首善之地

2.舊京圖說,北京二中建校295週年,前身雍正左翼宗學,打這兒算的

3.作家鄧海春,新浪博客,清代的王府家塾

4.數字東城官網-東城小學一覽表,北京市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

5.李友唐,北京檔案,宗學·覺羅學·八旗學堂

6.蘇珊,現代教育報,北京城裡的“八旗”學校

7.現代教育報,兩所學校的百年校碑:不瞭解Ta,怎能知道學校的“前世今生”?

8.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

9.趙爾巽,清史稿 卷106

10.中華文史網,清史百科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陸潤庠像

金臺書院也是北京歷史上二十多座書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1984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民間私塾和王府家塾

當然,除官方設立的學校之外,清代的民間私塾王府家塾也十分流行,這和清廷的倡導不無關聯。

《八旗通志》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題準,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滿10歲者,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又議準:宗室子弟,令延文學優贍者,在各府第精專學習。

王府家塾與民間私塾有種種不同。私塾的先生多為落第秀才,就是所謂的“冬烘先生”。家塾的先生則多為名儒學者,或會試不第的舉人,應該說都有真才實學。

私塾一般設在先生家裡,家塾則設在王公府邸。換言之,私塾是學生去上學,家塾是先生來上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清學齡兒童圖源@北京日報

王公府邸的家塾都有固定場所,如清季醇親王府,設家塾於任真堂(小書房),慶親王府設在契蘭齋(東書房)。

在這些王公貴族啟蒙學習的固定場所裡,還有著十分周到的“服務”。據瞭解,在任真堂服役的人員有6名。包括1名小太監,2名50多歲的老書童和3名專門侍候老師的人。從日常灑掃到給孔聖人上供;從迎接老師到上課時沏茶、打手巾把、迎送就學子弟往來廁所,再到給老師準備午飯和下午散課後的點心;連老師回家,都有人專門攙扶著到大門口上馬車,這服務,可以說做到極致了。

這樣的家塾生活,清朝的王公子弟,一般是從七八歲起入學,直到結婚以後,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轉念一想,在清朝,一般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就結婚了,這樣想來時間也並不很長。

說了這麼多學校,也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母校~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趙鵬飛 李夢迪,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子監街:京師首善之地

2.舊京圖說,北京二中建校295週年,前身雍正左翼宗學,打這兒算的

3.作家鄧海春,新浪博客,清代的王府家塾

4.數字東城官網-東城小學一覽表,北京市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

5.李友唐,北京檔案,宗學·覺羅學·八旗學堂

6.蘇珊,現代教育報,北京城裡的“八旗”學校

7.現代教育報,兩所學校的百年校碑:不瞭解Ta,怎能知道學校的“前世今生”?

8.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

9.趙爾巽,清史稿 卷106

10.中華文史網,清史百科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陸潤庠像

金臺書院也是北京歷史上二十多座書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1984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民間私塾和王府家塾

當然,除官方設立的學校之外,清代的民間私塾王府家塾也十分流行,這和清廷的倡導不無關聯。

《八旗通志》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題準,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滿10歲者,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又議準:宗室子弟,令延文學優贍者,在各府第精專學習。

王府家塾與民間私塾有種種不同。私塾的先生多為落第秀才,就是所謂的“冬烘先生”。家塾的先生則多為名儒學者,或會試不第的舉人,應該說都有真才實學。

私塾一般設在先生家裡,家塾則設在王公府邸。換言之,私塾是學生去上學,家塾是先生來上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清學齡兒童圖源@北京日報

王公府邸的家塾都有固定場所,如清季醇親王府,設家塾於任真堂(小書房),慶親王府設在契蘭齋(東書房)。

在這些王公貴族啟蒙學習的固定場所裡,還有著十分周到的“服務”。據瞭解,在任真堂服役的人員有6名。包括1名小太監,2名50多歲的老書童和3名專門侍候老師的人。從日常灑掃到給孔聖人上供;從迎接老師到上課時沏茶、打手巾把、迎送就學子弟往來廁所,再到給老師準備午飯和下午散課後的點心;連老師回家,都有人專門攙扶著到大門口上馬車,這服務,可以說做到極致了。

這樣的家塾生活,清朝的王公子弟,一般是從七八歲起入學,直到結婚以後,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轉念一想,在清朝,一般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就結婚了,這樣想來時間也並不很長。

說了這麼多學校,也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母校~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趙鵬飛 李夢迪,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子監街:京師首善之地

2.舊京圖說,北京二中建校295週年,前身雍正左翼宗學,打這兒算的

3.作家鄧海春,新浪博客,清代的王府家塾

4.數字東城官網-東城小學一覽表,北京市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

5.李友唐,北京檔案,宗學·覺羅學·八旗學堂

6.蘇珊,現代教育報,北京城裡的“八旗”學校

7.現代教育報,兩所學校的百年校碑:不瞭解Ta,怎能知道學校的“前世今生”?

8.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

9.趙爾巽,清史稿 卷106

10.中華文史網,清史百科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秋風起,院子裡的棗樹又紅了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陸潤庠像

金臺書院也是北京歷史上二十多座書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1984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民間私塾和王府家塾

當然,除官方設立的學校之外,清代的民間私塾王府家塾也十分流行,這和清廷的倡導不無關聯。

《八旗通志》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題準,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滿10歲者,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又議準:宗室子弟,令延文學優贍者,在各府第精專學習。

王府家塾與民間私塾有種種不同。私塾的先生多為落第秀才,就是所謂的“冬烘先生”。家塾的先生則多為名儒學者,或會試不第的舉人,應該說都有真才實學。

私塾一般設在先生家裡,家塾則設在王公府邸。換言之,私塾是學生去上學,家塾是先生來上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清學齡兒童圖源@北京日報

王公府邸的家塾都有固定場所,如清季醇親王府,設家塾於任真堂(小書房),慶親王府設在契蘭齋(東書房)。

在這些王公貴族啟蒙學習的固定場所裡,還有著十分周到的“服務”。據瞭解,在任真堂服役的人員有6名。包括1名小太監,2名50多歲的老書童和3名專門侍候老師的人。從日常灑掃到給孔聖人上供;從迎接老師到上課時沏茶、打手巾把、迎送就學子弟往來廁所,再到給老師準備午飯和下午散課後的點心;連老師回家,都有人專門攙扶著到大門口上馬車,這服務,可以說做到極致了。

這樣的家塾生活,清朝的王公子弟,一般是從七八歲起入學,直到結婚以後,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轉念一想,在清朝,一般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就結婚了,這樣想來時間也並不很長。

說了這麼多學校,也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母校~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趙鵬飛 李夢迪,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子監街:京師首善之地

2.舊京圖說,北京二中建校295週年,前身雍正左翼宗學,打這兒算的

3.作家鄧海春,新浪博客,清代的王府家塾

4.數字東城官網-東城小學一覽表,北京市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

5.李友唐,北京檔案,宗學·覺羅學·八旗學堂

6.蘇珊,現代教育報,北京城裡的“八旗”學校

7.現代教育報,兩所學校的百年校碑:不瞭解Ta,怎能知道學校的“前世今生”?

8.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

9.趙爾巽,清史稿 卷106

10.中華文史網,清史百科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秋風起,院子裡的棗樹又紅了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漢字繁簡之爭 你站哪邊?

"

又是一年開學季,想必學生們都已經返校,開始軍訓了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說起學校,清代時北京胡同裡也遍佈著學校,不過,跟如今的大小學,初高中不同,那時候都是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等,上什麼學校跟出身有關。

如今,北京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中小學,每每校慶,追溯校史,就常常提到某某宗學、某某覺羅學或某某八旗官學。在清代,這些學校教授的都是八旗子弟,有嚴格的人數和課程規定。

​像西單附近宏廟衚衕的宏廟小學,清代時就是鑲藍旗官學,小石虎衚衕的國立蒙藏學校,曾是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新中國成立後,其中一些學校更名易轍,繼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百年學校

排除易錯項:學院衚衕、力學衚衕

首先,來排除一些易錯項,比如力學衚衕學院衚衕,乍看之下,似乎和學校有關,其實最初得名卻和學校沒有一點關係。

力學衚衕,明代時稱李閣老胡同,據傳衚衕裡有明代名臣李東陽故居,也有說是另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不管是哪位首輔,其故居具體位置並無記載,如今也無遺蹟留存。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一般認為,李東陽府宅在衚衕裡

光緒年間,李閣老胡同裡開設進士館,從此開始和學校有了關聯。不過進士館也只持續了一年,便隨著科舉的廢止而沒有了後續學員。而後改為京師政法學堂,這正是民國時期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前身。

如今,力學衚衕47號還有一所西城區力學小學,原是“鐵道管理傳習所”,是清政府郵傳部為培養鐵路人才而創立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西城區力學小學,有人推測此處為李東陽府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65年,因衚衕名涉嫌“四舊”,改為力學衚衕,取“努力學習”之意。

西城區多衙署,力學衚衕北側的太僕寺街算一個,學院衚衕和它附近的按院衚衕屯絹衚衕也算三個

學院衚衕,明代時因衚衕裡有提學察院衙署而得名,稱提學察院衚衕。這裡的提學察院衙署,主管的是教育事務。

清代,衚衕改稱學院衚衕。1990年代道路改造後,曾一度更名為學院小街,但最終仍定名學院衚衕。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圖源@於小yu

由此來看,學院衚衕,雖然從未有過一座真正的學院,曾經卻是有著一座主管教育的衙署。

成賢街的國子監 首善之區的首善之地

其次,來看看清朝在北京都設置了哪些學校:國子監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景山官學、鹹安宮官學、世職官學、八旗義學、八旗書院等等。

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國子監。國子監最早設立於晉代,當時還叫國子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唐代以後,國子監又幾經變化,到明代成為兼有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機構

清初沿襲明制,國子監有二座,在北京的稱北監,在南京的稱南監。順治七年(1650),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琉璃牌樓 圖源ZOL論壇@gi1ki5

如今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國子監街,清代稱成賢街,可以說是北京文化氣息最為濃厚的衚衕之一了。不管是不是節假日,遊客總是熙來攘往,博物館門口的隊伍也是排成長龍。畢竟,自元以來七百多年來,這裡一直都是教育聖地

在國子監街上,還有4座牌樓,其中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旁邊又有孔廟,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地方,兩者相伴,形成 “左廟右學”的格局。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國子監街上的國子監牌樓圖源ZOL論壇@gi1ki5

清乾隆皇帝曾稱讚國子監街是“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兩翼宗學 北京二中和北京三中

宗學,是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立的學校。宗室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的直系子孫,因系金黃色帶,又稱黃帶子。與之相對的,叫覺羅子弟,指清顯祖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因系紅色帶,又稱紅帶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朝人物像中的紅帶子和黃帶子原圖來自@橘玄雅

宗學起源很早,唐代稱“小學”,宋代始有“宗學” 之名。到了明代,凡是宗室中未成年的,不管是世子、長子、眾子,還是將軍、中尉等爵職的子弟,都可以入學讀書。清代宗學由宗人府管轄,只收宗室學生,不收覺羅子弟(另設八旗覺羅學教之)。

順治十年(1653),八旗各設宗學一所。雍正二年(1724)定製,設左右翼宗學,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各設宗學一所,凡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學學習清書(滿文)、漢書,並且兼學騎射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族青年使用“清弓”練習射箭圖源:北京日報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左翼宗學本來位於東大市街,後來搬到了史家衚衕,如今是北京二中右翼宗學在石虎衚衕(今小石虎衚衕),後搬到了絨線衚衕,如今是北京三中

  • 左翼宗學:從民國的內務部公署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左翼宗學,在清末教育改革中,1905年改為左翼第五初等小學堂,五年後,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

據記載,左翼八旗中學堂期間,學生們穿長袍馬褂,留大辮子。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向貴族少爺發口令時,還要稱呼:“各位大人——稍息!各位大人——立正!

辛亥革命後,左翼八旗中學堂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招生不受階級、種族限制,廢除八旗特權,成為滿漢蒙藏回五族皆可入學的公立學校

1936年,學校遷入內務部街15號,即原段祺瑞民國北京政府內務部公署,並在這裡度過了80多個春秋。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37年,二中校門,當時名為“北平市市立第二中學校”圖源@舊京圖說

現在,二中的校門是按照原內務部公署大門復建的。校園內,原來的公署建築已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樓和操場。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二中校門今昔對比 右圖為1937年校門右圖源自@舊京圖說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二中,不久正式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學。二中也將每年的4月1日,定為校慶的日子。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9年,二中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都有紀律地安心學習。馮文岡攝 圖源@舊京圖說

  • 右翼宗學:從吳應熊的額駙府到如今的北京三中

右翼宗學,原是吳額附府。吳額駙就是吳應熊,吳三桂的兒子、金庸《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情敵。

在歷史上,他跟和碩公主成親時,公主13歲,而後他步步高昇,先後被授予子爵、少保兼太子少保、太子太傅。不過,在吳三桂起兵之後,他很快就鋃鐺入獄,並於次年被處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吳額附府俯瞰圖

雍正二年(1724),這裡成為右翼宗學,曹雪芹在這裡當過差,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敦敏、敦誠兄弟。兩人都是右翼宗學的學生,聰敏過人,善詩喜文,並且家族也曾遭遇變故。相似的遭遇造就相似的心境,三人雖是師生關係,卻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乾隆年間,右翼宗學搬到了絨線衚衕(現東絨線衚衕)新址,這時曹雪芹已離開宗學。

1902年,右翼宗學改為八旗右翼中學堂,校址由絨線衚衕遷到受壁衚衕(現西四北四條)西口。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受壁衚衕 2009年圖源@徐京俠_984

辛亥革命後,1912年9月,學校改為“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並搬至祖家街(現西城區富國街3號)。改名後第二年,少年時期的老舍先生進入三中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50年10月學校改稱北京市第三中學。

學校雖數次易址,老的校址上又有新的學校不斷建立。原小石虎衚衕校址清末成為國立蒙藏學校,原東絨線衚衕校址成為東絨線衚衕小學

八旗官學 新鮮小學和宏廟小學

清朝八旗除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官學的教育對象是旗中皇族以外的八旗子弟,每旗都有一所,每所多者可容百人學習。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清代北京內城八旗位置示意圖

據瞭解,八旗官學校址分別為:

西四北祖家街的正黃旗官學、安定門大街圓恩寺衚衕的鑲黃旗官學、朝陽門內南小街新鮮衚衕的正白旗官學、東單觀音寺衚衕象鼻坑的鑲白旗官學、東單北新開路正藍旗官學、西單北東斜街(1883年遷至西斜街)的鑲藍旗官學、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1883年遷至報子衚衕)的正紅旗官學、宣武門內頭髮衚衕的鑲紅旗官學。

這八所官學中,傳承至今的還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官學——新鮮小學,和宏廟衚衕裡的鑲藍旗官學——宏廟小學

  • 新鮮小學:從魏忠賢生祠到正白旗官學

正白旗官學,位於新鮮衚衕36號,原為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從宦官生祠到皇家學堂,轉變不可謂不大。此後百年間,無數八旗子弟在這裡讀書啟蒙,開始了承襲中華文化的第一步。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光緒年間,整頓官學,左翼四旗的其他三旗官學先後遷往他處,只有正白旗官學保留原校址繼續辦學。1903年,學校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梁實秋曾在這裡讀書,度過了他的童年歲月。

梁實秋在作品《憶周老師》中提到,“那年我十一歲,我的父親領著我哥哥和我進入京師公立第三小學,校址在北京東城南小街新鮮衚衕東路南,差不多就是城牆根兒了,相當僻靜。”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除了梁實秋,這裡還是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母校。

2000年,隨著朝陽門地區危房改造建設工程的全面展開,新鮮小學因交通阻斷、生源銳減等原因面臨生存危機,直至2009年該地區建設工程和學校校園環境改造工程完成,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 宏廟小學:從東斜街到西斜街

鑲藍旗官學,雍正五年(1727年),設立之初在西單牌樓北的東斜街,當時學校招收學生80人,滿洲60人,蒙漢共20人。

光緒年間,學校遷至與東斜街隔街相對的西斜街(原西斜街東段改為宏廟衚衕),移建後學校共有校舍31間,不僅招收各類學生就讀,還逐漸形成規整的辦學體系。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1903年,鑲藍旗官學改名為宗室覺羅八旗第六高等小學堂。當時學校有18名教員、學生300多人,每年的辦學經費約為580兩。如今在學校校史館中,陳列著刻有“宗室覺羅八旗第六小學堂”字樣的校碑,但何人所題、何時所立已無從考證。

民國時期,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六初高兩等小學校,直轄於京師學務局;1914年,劃撥給北京師範學校管理,改名為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成為完全小學。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宏廟小學 圖源@北京金融街

自學校改名為北師附小至抗戰結束期間,北師附小的老師大多是北京師範學校的高材生,無論從教學理論研究還是課堂創新實踐,都展現出較高的水平。在教師隊伍中,也不乏有著名作家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中國近代油畫名家衛天霖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老舍和他的夫人胡絜青

1958年,學校改名為西城區宏廟小學

新鮮小學 還是正白旗覺羅學

覺羅學,是清代專門教授皇族內覺羅子弟的官辦學堂,創立於雍正七年(1729),和八旗官學一樣,也是滿州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同樣屬宗人府管轄。

據清人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介紹,滿洲八旗覺羅學的校址分別為(少鑲白旗覺羅學):

北衛兒衚衕的正黃旗覺羅學、香兒衚衕的鑲黃旗覺羅學、十條衚衕的正白旗覺羅學、大阮府衚衕正藍旗覺羅學、南玉帶衚衕的鑲藍旗覺羅學、宮門口的正紅旗覺羅學、承恩寺街的鑲紅旗覺羅學。

這八所覺羅學中,傳承至今的只有新鮮衚衕裡的正白旗覺羅學,正好和正白旗官學重合,這裡不再贅述。

金臺書院小學 從北京第一座義學到“狀元府”

清朝官方還曾設立過許多義學,像如今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就起源於北京歷史上第一所義學——首善義學。學校最早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京兆尹錢晉錫在東曉市街創辦,校址原是清朝名將洪承疇的賜園——洪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大規模修繕擴建,改名為“金臺書院”。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金臺書院小學門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應試學子陸潤庠金榜題名,成為清朝第101位狀元,而後還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金臺書院也因此得名“狀元府”。清末,金臺書院曾一度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員進修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陸潤庠像

金臺書院也是北京歷史上二十多座書院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書院。1984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民間私塾和王府家塾

當然,除官方設立的學校之外,清代的民間私塾王府家塾也十分流行,這和清廷的倡導不無關聯。

《八旗通志》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題準,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滿10歲者,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又議準:宗室子弟,令延文學優贍者,在各府第精專學習。

王府家塾與民間私塾有種種不同。私塾的先生多為落第秀才,就是所謂的“冬烘先生”。家塾的先生則多為名儒學者,或會試不第的舉人,應該說都有真才實學。

私塾一般設在先生家裡,家塾則設在王公府邸。換言之,私塾是學生去上學,家塾是先生來上班。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滿清學齡兒童圖源@北京日報

王公府邸的家塾都有固定場所,如清季醇親王府,設家塾於任真堂(小書房),慶親王府設在契蘭齋(東書房)。

在這些王公貴族啟蒙學習的固定場所裡,還有著十分周到的“服務”。據瞭解,在任真堂服役的人員有6名。包括1名小太監,2名50多歲的老書童和3名專門侍候老師的人。從日常灑掃到給孔聖人上供;從迎接老師到上課時沏茶、打手巾把、迎送就學子弟往來廁所,再到給老師準備午飯和下午散課後的點心;連老師回家,都有人專門攙扶著到大門口上馬車,這服務,可以說做到極致了。

這樣的家塾生活,清朝的王公子弟,一般是從七八歲起入學,直到結婚以後,才算告一段落。

但是轉念一想,在清朝,一般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就結婚了,這樣想來時間也並不很長。

說了這麼多學校,也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區分享您的母校~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趙鵬飛 李夢迪,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子監街:京師首善之地

2.舊京圖說,北京二中建校295週年,前身雍正左翼宗學,打這兒算的

3.作家鄧海春,新浪博客,清代的王府家塾

4.數字東城官網-東城小學一覽表,北京市東城區金臺書院小學

5.李友唐,北京檔案,宗學·覺羅學·八旗學堂

6.蘇珊,現代教育報,北京城裡的“八旗”學校

7.現代教育報,兩所學校的百年校碑:不瞭解Ta,怎能知道學校的“前世今生”?

8.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

9.趙爾巽,清史稿 卷106

10.中華文史網,清史百科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秋風起,院子裡的棗樹又紅了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漢字繁簡之爭 你站哪邊?

藏在衚衕裡的百年學校,您去過幾座?

民謠裡金融街55條衚衕 你瞭解幾條?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瞭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