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孟小冬的合影,甚至清麗更甚名伶孟小冬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對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到後來,溥儀跟我結了婚,王大姑娘聽說以後,竟大哭了一場。

這還不算完,1965年,溥儀患病住進了醫院,當時看望病人需要在門口拿牌子,一次只准進一個親屬。每天下午3點探視時,我去了幾次,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我進不去,只好在門口等候人家出來。原來是王大姑娘把探視牌拿了,她進溥儀的病房探視,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我總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頻繁,溥儀煩透了,一次,她進了病房長時間不走,溥儀忙打電話叫我去,她見我也不理,溥儀轟她,她才走了。溥儀躺在病床上跟我說:“她真是太討厭啦!”溥儀氣惱之餘,索性找來潤麒,讓他轉告王大姑娘再也甭來啦。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孟小冬的合影,甚至清麗更甚名伶孟小冬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對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到後來,溥儀跟我結了婚,王大姑娘聽說以後,竟大哭了一場。

這還不算完,1965年,溥儀患病住進了醫院,當時看望病人需要在門口拿牌子,一次只准進一個親屬。每天下午3點探視時,我去了幾次,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我進不去,只好在門口等候人家出來。原來是王大姑娘把探視牌拿了,她進溥儀的病房探視,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我總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頻繁,溥儀煩透了,一次,她進了病房長時間不走,溥儀忙打電話叫我去,她見我也不理,溥儀轟她,她才走了。溥儀躺在病床上跟我說:“她真是太討厭啦!”溥儀氣惱之餘,索性找來潤麒,讓他轉告王大姑娘再也甭來啦。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清朝最美的格格

也許是她真心喜歡溥儀,1965年春節前後,王大姑娘又來醫院看溥儀。這次,很少發火的溥儀大光其火,對她毫不客氣地下了逐客令:“我不想見到你,你給我滾出去!”溥儀正罵著,碰巧溥傑的夫人嵯峨浩進來看他,當時場面極為尷尬,嵯峨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溥儀趕忙給嵯峨浩解釋原委,王大姑娘哭著走了,事後,嵯峨浩對我說:“我當時以為溥儀罵我呢!我從來沒見溥儀發這麼大的火……”

王大姑娘為了追求溥儀,不惜去醫院專門做了婦科檢查,居然開出一張診斷證明書,證明她依然是處女。這未免可笑,但確是事實,足見王大姑娘的一片痴心。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孟小冬的合影,甚至清麗更甚名伶孟小冬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對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到後來,溥儀跟我結了婚,王大姑娘聽說以後,竟大哭了一場。

這還不算完,1965年,溥儀患病住進了醫院,當時看望病人需要在門口拿牌子,一次只准進一個親屬。每天下午3點探視時,我去了幾次,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我進不去,只好在門口等候人家出來。原來是王大姑娘把探視牌拿了,她進溥儀的病房探視,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我總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頻繁,溥儀煩透了,一次,她進了病房長時間不走,溥儀忙打電話叫我去,她見我也不理,溥儀轟她,她才走了。溥儀躺在病床上跟我說:“她真是太討厭啦!”溥儀氣惱之餘,索性找來潤麒,讓他轉告王大姑娘再也甭來啦。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清朝最美的格格

也許是她真心喜歡溥儀,1965年春節前後,王大姑娘又來醫院看溥儀。這次,很少發火的溥儀大光其火,對她毫不客氣地下了逐客令:“我不想見到你,你給我滾出去!”溥儀正罵著,碰巧溥傑的夫人嵯峨浩進來看他,當時場面極為尷尬,嵯峨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溥儀趕忙給嵯峨浩解釋原委,王大姑娘哭著走了,事後,嵯峨浩對我說:“我當時以為溥儀罵我呢!我從來沒見溥儀發這麼大的火……”

王大姑娘為了追求溥儀,不惜去醫院專門做了婦科檢查,居然開出一張診斷證明書,證明她依然是處女。這未免可笑,但確是事實,足見王大姑娘的一片痴心。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名伶孟小冬的合影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孟小冬的合影,甚至清麗更甚名伶孟小冬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對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到後來,溥儀跟我結了婚,王大姑娘聽說以後,竟大哭了一場。

這還不算完,1965年,溥儀患病住進了醫院,當時看望病人需要在門口拿牌子,一次只准進一個親屬。每天下午3點探視時,我去了幾次,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我進不去,只好在門口等候人家出來。原來是王大姑娘把探視牌拿了,她進溥儀的病房探視,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我總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頻繁,溥儀煩透了,一次,她進了病房長時間不走,溥儀忙打電話叫我去,她見我也不理,溥儀轟她,她才走了。溥儀躺在病床上跟我說:“她真是太討厭啦!”溥儀氣惱之餘,索性找來潤麒,讓他轉告王大姑娘再也甭來啦。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清朝最美的格格

也許是她真心喜歡溥儀,1965年春節前後,王大姑娘又來醫院看溥儀。這次,很少發火的溥儀大光其火,對她毫不客氣地下了逐客令:“我不想見到你,你給我滾出去!”溥儀正罵著,碰巧溥傑的夫人嵯峨浩進來看他,當時場面極為尷尬,嵯峨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溥儀趕忙給嵯峨浩解釋原委,王大姑娘哭著走了,事後,嵯峨浩對我說:“我當時以為溥儀罵我呢!我從來沒見溥儀發這麼大的火……”

王大姑娘為了追求溥儀,不惜去醫院專門做了婦科檢查,居然開出一張診斷證明書,證明她依然是處女。這未免可笑,但確是事實,足見王大姑娘的一片痴心。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名伶孟小冬的合影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孟小冬的合影,甚至清麗更甚名伶孟小冬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對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到後來,溥儀跟我結了婚,王大姑娘聽說以後,竟大哭了一場。

這還不算完,1965年,溥儀患病住進了醫院,當時看望病人需要在門口拿牌子,一次只准進一個親屬。每天下午3點探視時,我去了幾次,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我進不去,只好在門口等候人家出來。原來是王大姑娘把探視牌拿了,她進溥儀的病房探視,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我總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頻繁,溥儀煩透了,一次,她進了病房長時間不走,溥儀忙打電話叫我去,她見我也不理,溥儀轟她,她才走了。溥儀躺在病床上跟我說:“她真是太討厭啦!”溥儀氣惱之餘,索性找來潤麒,讓他轉告王大姑娘再也甭來啦。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清朝最美的格格

也許是她真心喜歡溥儀,1965年春節前後,王大姑娘又來醫院看溥儀。這次,很少發火的溥儀大光其火,對她毫不客氣地下了逐客令:“我不想見到你,你給我滾出去!”溥儀正罵著,碰巧溥傑的夫人嵯峨浩進來看他,當時場面極為尷尬,嵯峨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溥儀趕忙給嵯峨浩解釋原委,王大姑娘哭著走了,事後,嵯峨浩對我說:“我當時以為溥儀罵我呢!我從來沒見溥儀發這麼大的火……”

王大姑娘為了追求溥儀,不惜去醫院專門做了婦科檢查,居然開出一張診斷證明書,證明她依然是處女。這未免可笑,但確是事實,足見王大姑娘的一片痴心。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名伶孟小冬的合影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

"

清朝格格由來:現在電視節目中經常出現清宮劇,“格格”滿天飛,“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正式稱號

在後金時期,國君(即“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稱為“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注:格格的讀法為(gēgē)並非第二聲(gégé)

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那麼清朝格格們的等級如何劃分的呢?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哎,一點浪漫色彩也沒有),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尚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倒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阿!),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清朝最美的格格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愛新覺羅·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羅敏達貝勒,愛新覺羅·溥煦第二子,其父為完顏立賢(軍機大臣完顏崇厚之孫),其母為毓朗的嫡長女愛新覺羅恆慧。家中長女,人稱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顏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她曾痴戀於溥儀,卻被溥儀所厭惡,終生未嫁,最終精神崩潰。

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關東軍為了長久地掌控“滿洲國”的政權,想讓溥傑娶日本女人為妻,將來生一個有日本血統的男孩兒,就可以成為“滿洲國”第二代“皇帝”。溥儀大吃一驚,堅決反對,但吉岡不客氣地回絕了溥儀的要求,溥儀急切地找來二妹商量,因為關東軍早已經把其信任的大臣們隔離開了。

兩人最後商量決定搶先在北京給溥儀找一個滿族妻子,溥儀同意了這位女子就是婉容的表妹、人稱“大格格”恆慧的女兒完顏立童記(王敏童)。一切都在祕密地順利進行,完顏立童記母女甚至在1936年已經來到了當時的新京(長春),但這件事還是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在日本人的干涉和破壞下,原擬的訂婚只好告吹。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清朝最美的格格



經此一事,完顏立童記的婚姻之路再次遭受了重大打擊,一路蹉跎到了1960年,也就是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釋放的那一年。這位秀外慧中的美麗格格由於家族的沒落,婚姻之事也異常的坎坷,由曾經風華絕代的美女已經變為一個47歲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

溥儀的最後一任夫人李淑賢在其回憶錄中記述了這麼一段往事: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王敏彤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孟小冬的合影,甚至清麗更甚名伶孟小冬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對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到後來,溥儀跟我結了婚,王大姑娘聽說以後,竟大哭了一場。

這還不算完,1965年,溥儀患病住進了醫院,當時看望病人需要在門口拿牌子,一次只准進一個親屬。每天下午3點探視時,我去了幾次,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我進不去,只好在門口等候人家出來。原來是王大姑娘把探視牌拿了,她進溥儀的病房探視,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我總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頻繁,溥儀煩透了,一次,她進了病房長時間不走,溥儀忙打電話叫我去,她見我也不理,溥儀轟她,她才走了。溥儀躺在病床上跟我說:“她真是太討厭啦!”溥儀氣惱之餘,索性找來潤麒,讓他轉告王大姑娘再也甭來啦。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清朝最美的格格

也許是她真心喜歡溥儀,1965年春節前後,王大姑娘又來醫院看溥儀。這次,很少發火的溥儀大光其火,對她毫不客氣地下了逐客令:“我不想見到你,你給我滾出去!”溥儀正罵著,碰巧溥傑的夫人嵯峨浩進來看他,當時場面極為尷尬,嵯峨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溥儀趕忙給嵯峨浩解釋原委,王大姑娘哭著走了,事後,嵯峨浩對我說:“我當時以為溥儀罵我呢!我從來沒見溥儀發這麼大的火……”

王大姑娘為了追求溥儀,不惜去醫院專門做了婦科檢查,居然開出一張診斷證明書,證明她依然是處女。這未免可笑,但確是事實,足見王大姑娘的一片痴心。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與名伶孟小冬的合影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愛新覺羅·毓朗外孫女。

清朝格格的由來  ,什麼人才能稱之為格格呢?她們如何劃分等級


顏立童完記(王敏童)清麗舊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