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內務府

功能少了清朝的太監自然需要縮編,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廷中的太監多達10萬多人,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太監基本上都在三千多人左右,足足縮小了三十倍。同時對於太監的活動範圍也做的規定,清朝太監沒有經過特許不允許出宮,有些太監終身只能在紫禁城中活動。而很多需要出宮辦理的事務則由內務府相關部門處理。這樣太監的活動範圍也便只剩下宮中瑣事,對於所能參與的政事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包衣奴才。

在明朝太監總是提督東廠錦衣衛等在社會上進行特務活動,而到了清朝,朝廷雖然沒有設立特務機構,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們卻充當起了東廠錦衣衛的職責。密摺制度的產生使皇帝的近臣重臣有了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事務風聞奏事反映社會動態,而這些中不乏有皇帝的包衣奴才,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江南三大織造府中的主官都是康熙皇帝的包衣,他們在江南的時候既充當主官,又替皇帝瞭解江南社會動態,官場情況甚至幫助皇帝選美,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他的起居都無不由江南的織造府負責,康熙的有些嬪妃則由江南織造府進獻。而這一切在明朝的時候都無不由太監來處理。這樣明朝太監本來擁有的政治優勢到了清朝的時候便開始被包衣奴才們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太監想要出頭便是難上加難。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內務府

功能少了清朝的太監自然需要縮編,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廷中的太監多達10萬多人,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太監基本上都在三千多人左右,足足縮小了三十倍。同時對於太監的活動範圍也做的規定,清朝太監沒有經過特許不允許出宮,有些太監終身只能在紫禁城中活動。而很多需要出宮辦理的事務則由內務府相關部門處理。這樣太監的活動範圍也便只剩下宮中瑣事,對於所能參與的政事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包衣奴才。

在明朝太監總是提督東廠錦衣衛等在社會上進行特務活動,而到了清朝,朝廷雖然沒有設立特務機構,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們卻充當起了東廠錦衣衛的職責。密摺制度的產生使皇帝的近臣重臣有了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事務風聞奏事反映社會動態,而這些中不乏有皇帝的包衣奴才,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江南三大織造府中的主官都是康熙皇帝的包衣,他們在江南的時候既充當主官,又替皇帝瞭解江南社會動態,官場情況甚至幫助皇帝選美,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他的起居都無不由江南的織造府負責,康熙的有些嬪妃則由江南織造府進獻。而這一切在明朝的時候都無不由太監來處理。這樣明朝太監本來擁有的政治優勢到了清朝的時候便開始被包衣奴才們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太監想要出頭便是難上加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

那麼清朝的包衣為什麼能夠最終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呢?這要從包衣的起源開始,包衣在滿族語言中是“家的,家人”的意思,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是主人的世僕。這樣的制度早在清朝入關之前便存在了,而當時清宮中雖然也有太監,但只是零星幾個,主要的皇宮事務都由滿清貴族的包衣奴才承擔。順治十一年順治皇帝曾對大臣說過:“我太祖太宗痛鑑往轍,不設宦官。”此話雖不準確,但也說明清朝入關前清宮中並沒有多少太監。入關後,清朝遣散了大量的太監,並將太監列入內務府成為內務府的附庸,地位在包衣奴才之後,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太監都無法參政的原因。

與太監相比皇帝的包衣奴才有這麼幾個優勢:

1、在忠誠上這些包衣奴才世代為皇室服務,並深受皇室恩典,因而對皇室忠心耿耿,視皇室為自己的主人,他們同時又是旗人這一點又拉近和滿洲貴族的距離,而宮中的太監大都都是從明朝反正進入清朝了,在忠誠上和包衣奴才沒法比。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內務府

功能少了清朝的太監自然需要縮編,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廷中的太監多達10萬多人,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太監基本上都在三千多人左右,足足縮小了三十倍。同時對於太監的活動範圍也做的規定,清朝太監沒有經過特許不允許出宮,有些太監終身只能在紫禁城中活動。而很多需要出宮辦理的事務則由內務府相關部門處理。這樣太監的活動範圍也便只剩下宮中瑣事,對於所能參與的政事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包衣奴才。

在明朝太監總是提督東廠錦衣衛等在社會上進行特務活動,而到了清朝,朝廷雖然沒有設立特務機構,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們卻充當起了東廠錦衣衛的職責。密摺制度的產生使皇帝的近臣重臣有了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事務風聞奏事反映社會動態,而這些中不乏有皇帝的包衣奴才,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江南三大織造府中的主官都是康熙皇帝的包衣,他們在江南的時候既充當主官,又替皇帝瞭解江南社會動態,官場情況甚至幫助皇帝選美,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他的起居都無不由江南的織造府負責,康熙的有些嬪妃則由江南織造府進獻。而這一切在明朝的時候都無不由太監來處理。這樣明朝太監本來擁有的政治優勢到了清朝的時候便開始被包衣奴才們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太監想要出頭便是難上加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

那麼清朝的包衣為什麼能夠最終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呢?這要從包衣的起源開始,包衣在滿族語言中是“家的,家人”的意思,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是主人的世僕。這樣的制度早在清朝入關之前便存在了,而當時清宮中雖然也有太監,但只是零星幾個,主要的皇宮事務都由滿清貴族的包衣奴才承擔。順治十一年順治皇帝曾對大臣說過:“我太祖太宗痛鑑往轍,不設宦官。”此話雖不準確,但也說明清朝入關前清宮中並沒有多少太監。入關後,清朝遣散了大量的太監,並將太監列入內務府成為內務府的附庸,地位在包衣奴才之後,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太監都無法參政的原因。

與太監相比皇帝的包衣奴才有這麼幾個優勢:

1、在忠誠上這些包衣奴才世代為皇室服務,並深受皇室恩典,因而對皇室忠心耿耿,視皇室為自己的主人,他們同時又是旗人這一點又拉近和滿洲貴族的距離,而宮中的太監大都都是從明朝反正進入清朝了,在忠誠上和包衣奴才沒法比。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網絡配圖

2、在文化素養和素質上相比清朝的太監大都都是出生於窮苦人家,很多都是目不識丁沒有什麼文化素養。反觀包衣奴才他們有了甚至是進士出身,有的則是滿腹經文。譬如年羹堯也為包衣出生是康熙時候的進士,曠世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包衣出身,從這點看包衣的素質還是遠超太監,因此也更受到皇帝的寵幸。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政治優勢。這些包衣奴才自小跟隨皇帝南征北戰為清朝建立的汗馬功勞,他們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有功之臣,因此深受皇帝的信任也在朝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同時他們可以考取功名和漢族的士大夫一起並立朝堂同朝為官。反觀太監他是明朝敗亡的一大弊病,因此既不受滿洲貴族的待見也被漢族人所鄙夷,因此在清朝走向沒落也是在清理之中。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內務府

功能少了清朝的太監自然需要縮編,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廷中的太監多達10萬多人,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太監基本上都在三千多人左右,足足縮小了三十倍。同時對於太監的活動範圍也做的規定,清朝太監沒有經過特許不允許出宮,有些太監終身只能在紫禁城中活動。而很多需要出宮辦理的事務則由內務府相關部門處理。這樣太監的活動範圍也便只剩下宮中瑣事,對於所能參與的政事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包衣奴才。

在明朝太監總是提督東廠錦衣衛等在社會上進行特務活動,而到了清朝,朝廷雖然沒有設立特務機構,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們卻充當起了東廠錦衣衛的職責。密摺制度的產生使皇帝的近臣重臣有了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事務風聞奏事反映社會動態,而這些中不乏有皇帝的包衣奴才,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江南三大織造府中的主官都是康熙皇帝的包衣,他們在江南的時候既充當主官,又替皇帝瞭解江南社會動態,官場情況甚至幫助皇帝選美,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他的起居都無不由江南的織造府負責,康熙的有些嬪妃則由江南織造府進獻。而這一切在明朝的時候都無不由太監來處理。這樣明朝太監本來擁有的政治優勢到了清朝的時候便開始被包衣奴才們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太監想要出頭便是難上加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

那麼清朝的包衣為什麼能夠最終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呢?這要從包衣的起源開始,包衣在滿族語言中是“家的,家人”的意思,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是主人的世僕。這樣的制度早在清朝入關之前便存在了,而當時清宮中雖然也有太監,但只是零星幾個,主要的皇宮事務都由滿清貴族的包衣奴才承擔。順治十一年順治皇帝曾對大臣說過:“我太祖太宗痛鑑往轍,不設宦官。”此話雖不準確,但也說明清朝入關前清宮中並沒有多少太監。入關後,清朝遣散了大量的太監,並將太監列入內務府成為內務府的附庸,地位在包衣奴才之後,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太監都無法參政的原因。

與太監相比皇帝的包衣奴才有這麼幾個優勢:

1、在忠誠上這些包衣奴才世代為皇室服務,並深受皇室恩典,因而對皇室忠心耿耿,視皇室為自己的主人,他們同時又是旗人這一點又拉近和滿洲貴族的距離,而宮中的太監大都都是從明朝反正進入清朝了,在忠誠上和包衣奴才沒法比。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網絡配圖

2、在文化素養和素質上相比清朝的太監大都都是出生於窮苦人家,很多都是目不識丁沒有什麼文化素養。反觀包衣奴才他們有了甚至是進士出身,有的則是滿腹經文。譬如年羹堯也為包衣出生是康熙時候的進士,曠世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包衣出身,從這點看包衣的素質還是遠超太監,因此也更受到皇帝的寵幸。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政治優勢。這些包衣奴才自小跟隨皇帝南征北戰為清朝建立的汗馬功勞,他們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有功之臣,因此深受皇帝的信任也在朝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同時他們可以考取功名和漢族的士大夫一起並立朝堂同朝為官。反觀太監他是明朝敗亡的一大弊病,因此既不受滿洲貴族的待見也被漢族人所鄙夷,因此在清朝走向沒落也是在清理之中。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兵入關

當然太監和包衣相比還是有一點小小的優勢了,那就是太監的生理優勢。作為閹人太監適合伺候宮中的各路嬪妃娘娘,這也是清朝太監存在最合理的理由。這一點作為旗人的包衣奴才不削做這樣的事情。

由於清朝太監的很多功能都被包衣所承擔,再加上太監受到以包衣為主的內務府的轄制,因此很多太監一入宮便向包衣靠攏,在清朝時期由於太監的總上司為內務府,很多太監一入宮便申請進入內務府三旗,他們或使錢或找人將自己列入內務府三旗,而入了旗籍之後便受到滿洲家法限制,因而在政治地位上又低了一截。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內務府

功能少了清朝的太監自然需要縮編,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廷中的太監多達10萬多人,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太監基本上都在三千多人左右,足足縮小了三十倍。同時對於太監的活動範圍也做的規定,清朝太監沒有經過特許不允許出宮,有些太監終身只能在紫禁城中活動。而很多需要出宮辦理的事務則由內務府相關部門處理。這樣太監的活動範圍也便只剩下宮中瑣事,對於所能參與的政事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包衣奴才。

在明朝太監總是提督東廠錦衣衛等在社會上進行特務活動,而到了清朝,朝廷雖然沒有設立特務機構,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們卻充當起了東廠錦衣衛的職責。密摺制度的產生使皇帝的近臣重臣有了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事務風聞奏事反映社會動態,而這些中不乏有皇帝的包衣奴才,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江南三大織造府中的主官都是康熙皇帝的包衣,他們在江南的時候既充當主官,又替皇帝瞭解江南社會動態,官場情況甚至幫助皇帝選美,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他的起居都無不由江南的織造府負責,康熙的有些嬪妃則由江南織造府進獻。而這一切在明朝的時候都無不由太監來處理。這樣明朝太監本來擁有的政治優勢到了清朝的時候便開始被包衣奴才們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太監想要出頭便是難上加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

那麼清朝的包衣為什麼能夠最終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呢?這要從包衣的起源開始,包衣在滿族語言中是“家的,家人”的意思,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是主人的世僕。這樣的制度早在清朝入關之前便存在了,而當時清宮中雖然也有太監,但只是零星幾個,主要的皇宮事務都由滿清貴族的包衣奴才承擔。順治十一年順治皇帝曾對大臣說過:“我太祖太宗痛鑑往轍,不設宦官。”此話雖不準確,但也說明清朝入關前清宮中並沒有多少太監。入關後,清朝遣散了大量的太監,並將太監列入內務府成為內務府的附庸,地位在包衣奴才之後,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太監都無法參政的原因。

與太監相比皇帝的包衣奴才有這麼幾個優勢:

1、在忠誠上這些包衣奴才世代為皇室服務,並深受皇室恩典,因而對皇室忠心耿耿,視皇室為自己的主人,他們同時又是旗人這一點又拉近和滿洲貴族的距離,而宮中的太監大都都是從明朝反正進入清朝了,在忠誠上和包衣奴才沒法比。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網絡配圖

2、在文化素養和素質上相比清朝的太監大都都是出生於窮苦人家,很多都是目不識丁沒有什麼文化素養。反觀包衣奴才他們有了甚至是進士出身,有的則是滿腹經文。譬如年羹堯也為包衣出生是康熙時候的進士,曠世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包衣出身,從這點看包衣的素質還是遠超太監,因此也更受到皇帝的寵幸。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政治優勢。這些包衣奴才自小跟隨皇帝南征北戰為清朝建立的汗馬功勞,他們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有功之臣,因此深受皇帝的信任也在朝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同時他們可以考取功名和漢族的士大夫一起並立朝堂同朝為官。反觀太監他是明朝敗亡的一大弊病,因此既不受滿洲貴族的待見也被漢族人所鄙夷,因此在清朝走向沒落也是在清理之中。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兵入關

當然太監和包衣相比還是有一點小小的優勢了,那就是太監的生理優勢。作為閹人太監適合伺候宮中的各路嬪妃娘娘,這也是清朝太監存在最合理的理由。這一點作為旗人的包衣奴才不削做這樣的事情。

由於清朝太監的很多功能都被包衣所承擔,再加上太監受到以包衣為主的內務府的轄制,因此很多太監一入宮便向包衣靠攏,在清朝時期由於太監的總上司為內務府,很多太監一入宮便申請進入內務府三旗,他們或使錢或找人將自己列入內務府三旗,而入了旗籍之後便受到滿洲家法限制,因而在政治地位上又低了一截。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劇照

到了慈禧太后執政的時候,由於太后為女流之輩用起太監比用包衣奴才更加順手也更加方便,於是太監的勢力又開始抬頭。當時慈禧太后的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都受到太后的信任,因此開始出現參政的苗頭,然而這一點並沒有改變清朝太監憋屈的地位。安德海深受慈禧太后的寵幸受慈禧太后之命前往江南辦差想借此插手官場事務藉機斂財,可他一到山東就被當地官員密奏到同治皇帝那邊,同治皇帝即刻下密旨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其處死,而慈禧太后竟然安德海出宮違反祖訓對這件事不敢聲張,反而嘉獎了丁寶楨。而接替安德海的太監李蓮英看到安德海的下場之後便不敢聲張,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以二品頂戴,然而在宮中卻只敢穿三品官府,和醇親王一起檢閱海軍的時候也只敢穿七品官服,可見面對祖宗家法和組織嚴密的包衣勢力李蓮英還是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

中國使用太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作為皇權的產物宦官制度的發展也隨著皇權的發展而不斷髮展,到了明朝中後期發展到頂峰。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宦官權力不斷萎縮失去的往日的風光,縱觀清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整個清朝中幾乎沒有出現太監參與朝政的事情,宦官專政亂政的事情在清朝從未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古代太監

有人說清朝對太監的權力有所限制不允許太監參政並且將太監的品級都限制在四品之內。然而翻開明史,其實這個制度早在明朝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做了相同的規定,並且也在嚴格執行,明朝末年權侵朝野的魏忠賢的品級也不過是四品的秉筆太監,反倒清朝末年的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給二品頂戴,可見對於太監參政權力和品級的限制其實並不能真正限制太監的權力發展,真正有效限制太監權力的手段是減少他們參與參政的機會,而這一點在清朝做到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很好地限制宦官的發展呢?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魏忠賢劇照

要研究這個就必須從宦官亂政參政的機制說起,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皇帝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宦官的身影,皇帝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宦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很快便能夠和皇帝發展出比較親密的私人關係,這也是宦官亂政的先決條件。有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便會讓他處理一些皇帝不便或無暇處理的事情,比如說監督置辦宮廷衣物,傳遞皇帝旨意,幫助皇帝揀選美人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太監們開始貪汙受賄、交通外臣並逐漸在自己的周圍形成勢力最終影響到國家政局。然而到了清朝之後,宦官的這些功能全被代替,參政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

清朝在入關前儘管宮廷中也有太監,但是沒有發展出太監製度,這些太監有內府管理轄制。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擴內府為內務府,主管清朝宮廷事務而太監也因此編入內務府中,由內務府掌禮司主管。這樣太監便由獨立的一個系統變成內務府的附庸。而內務府的總管大臣都無不由滿族貴族或大臣兼職,內務府的各部門的主官則主要由皇帝的包衣奴才充當,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宦官的一些職能便開始被內務府的包衣所承擔。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明朝皇帝會派太監去監督江南織造制定皇家用品的情況,而到了清朝順治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順治皇帝下旨罷掉織造太監,再由皇帝直接任命自己的包衣奴才去做江南織造府織造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太監參與宮中事務變少,最後只限於為皇帝做一些重活、髒活,而那些風光的事情則被皇帝的包衣奴才所替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內務府

功能少了清朝的太監自然需要縮編,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廷中的太監多達10萬多人,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太監基本上都在三千多人左右,足足縮小了三十倍。同時對於太監的活動範圍也做的規定,清朝太監沒有經過特許不允許出宮,有些太監終身只能在紫禁城中活動。而很多需要出宮辦理的事務則由內務府相關部門處理。這樣太監的活動範圍也便只剩下宮中瑣事,對於所能參與的政事皇帝更信任自己的包衣奴才。

在明朝太監總是提督東廠錦衣衛等在社會上進行特務活動,而到了清朝,朝廷雖然沒有設立特務機構,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們卻充當起了東廠錦衣衛的職責。密摺制度的產生使皇帝的近臣重臣有了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事務風聞奏事反映社會動態,而這些中不乏有皇帝的包衣奴才,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江南三大織造府中的主官都是康熙皇帝的包衣,他們在江南的時候既充當主官,又替皇帝瞭解江南社會動態,官場情況甚至幫助皇帝選美,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他的起居都無不由江南的織造府負責,康熙的有些嬪妃則由江南織造府進獻。而這一切在明朝的時候都無不由太監來處理。這樣明朝太監本來擁有的政治優勢到了清朝的時候便開始被包衣奴才們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太監想要出頭便是難上加難。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

那麼清朝的包衣為什麼能夠最終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呢?這要從包衣的起源開始,包衣在滿族語言中是“家的,家人”的意思,包衣奴才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是主人的世僕。這樣的制度早在清朝入關之前便存在了,而當時清宮中雖然也有太監,但只是零星幾個,主要的皇宮事務都由滿清貴族的包衣奴才承擔。順治十一年順治皇帝曾對大臣說過:“我太祖太宗痛鑑往轍,不設宦官。”此話雖不準確,但也說明清朝入關前清宮中並沒有多少太監。入關後,清朝遣散了大量的太監,並將太監列入內務府成為內務府的附庸,地位在包衣奴才之後,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太監都無法參政的原因。

與太監相比皇帝的包衣奴才有這麼幾個優勢:

1、在忠誠上這些包衣奴才世代為皇室服務,並深受皇室恩典,因而對皇室忠心耿耿,視皇室為自己的主人,他們同時又是旗人這一點又拉近和滿洲貴族的距離,而宮中的太監大都都是從明朝反正進入清朝了,在忠誠上和包衣奴才沒法比。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網絡配圖

2、在文化素養和素質上相比清朝的太監大都都是出生於窮苦人家,很多都是目不識丁沒有什麼文化素養。反觀包衣奴才他們有了甚至是進士出身,有的則是滿腹經文。譬如年羹堯也為包衣出生是康熙時候的進士,曠世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包衣出身,從這點看包衣的素質還是遠超太監,因此也更受到皇帝的寵幸。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政治優勢。這些包衣奴才自小跟隨皇帝南征北戰為清朝建立的汗馬功勞,他們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有功之臣,因此深受皇帝的信任也在朝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同時他們可以考取功名和漢族的士大夫一起並立朝堂同朝為官。反觀太監他是明朝敗亡的一大弊病,因此既不受滿洲貴族的待見也被漢族人所鄙夷,因此在清朝走向沒落也是在清理之中。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兵入關

當然太監和包衣相比還是有一點小小的優勢了,那就是太監的生理優勢。作為閹人太監適合伺候宮中的各路嬪妃娘娘,這也是清朝太監存在最合理的理由。這一點作為旗人的包衣奴才不削做這樣的事情。

由於清朝太監的很多功能都被包衣所承擔,再加上太監受到以包衣為主的內務府的轄制,因此很多太監一入宮便向包衣靠攏,在清朝時期由於太監的總上司為內務府,很多太監一入宮便申請進入內務府三旗,他們或使錢或找人將自己列入內務府三旗,而入了旗籍之後便受到滿洲家法限制,因而在政治地位上又低了一截。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清朝太監劇照

到了慈禧太后執政的時候,由於太后為女流之輩用起太監比用包衣奴才更加順手也更加方便,於是太監的勢力又開始抬頭。當時慈禧太后的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都受到太后的信任,因此開始出現參政的苗頭,然而這一點並沒有改變清朝太監憋屈的地位。安德海深受慈禧太后的寵幸受慈禧太后之命前往江南辦差想借此插手官場事務藉機斂財,可他一到山東就被當地官員密奏到同治皇帝那邊,同治皇帝即刻下密旨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其處死,而慈禧太后竟然安德海出宮違反祖訓對這件事不敢聲張,反而嘉獎了丁寶楨。而接替安德海的太監李蓮英看到安德海的下場之後便不敢聲張,李蓮英被慈禧太后賜以二品頂戴,然而在宮中卻只敢穿三品官府,和醇親王一起檢閱海軍的時候也只敢穿七品官服,可見面對祖宗家法和組織嚴密的包衣勢力李蓮英還是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清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局面,只因這些人分走了太監的權力

慈禧太后和李蓮英劇照

由此可見清朝根治太監亂政的方法便是將太監的活動範圍限制在皇宮這個小群體之中,並將太監的人事管理權力交給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內務府,同時將明朝太監的一些職能轉變由內務府的包衣來執行,從而大大削弱太監的實力,這也是他們最終難成氣候的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