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永定河

清朝 永定河 康熙 海河 中國古代史 網信北京 2018-12-13
話說永定河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

悠悠先人,起源於河;泱泱文明,發源於河;浩浩大城,開源於河。人類因河流而生,文明因河流而盛。今天就跟您說說咱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

康熙賜名“永定”

永定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流至天津市武清縣屈家店,經永定新河於天津北塘注入渤海,全長759公里,匯流納川,地跨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等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涉及51個市、縣、區,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海河水系最大的一條河流,是全國四大重點防洪江河之一。

永定河自河北省懷來縣幽州村東南流入北京市界, 流經北京170公里,穿越門頭溝、石景山、豐臺、房山和大興5區,至大興區南端崔指揮營村以東復入河北省境域,流域面積3168平方公里。

話說永定河

永定河源遠流長,在歷史上有多個名稱,每一個河名都是永定河的一道年輪。我國古代最早時稱河為浴水,浴水是永定河最早的名稱。永定河在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的名字為桑乾河也稱桑乾水, 已有二千多年曆史,至今在永定河上游仍沿用桑乾河之名。唐、宋、遼、金時期,永定河即稱桑乾河,又有“盧溝河”之稱。這一時期有關盧溝河的河名多種多樣,折射出自然條件、社會發展、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諸多紛繁的歷史現象。元、明兩代,桑乾河、盧溝河名稱沿用不廢,又出現渾河、小黃河之新河名。清代康熙時期對永定河的全面治理具載入史冊,並於三十七年(1698年)賜名永定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永定河在定名之前還有“無定河”之稱,之所以康熙賜名“永定河”是針對“無定河”反其義而為之。我國河流眾多,由皇帝定名的河流實為鮮見。永定河之名彰顯康熙時期治理永定河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功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資源環境的利用與改造歷程,也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

北京的母親河

永定河是流經北京地區的最大河流。從古都北京起源和形成上看,洪荒時代的永定河,從上游攜帶大量泥土和砂石,在出山後形成洪積沖積扇,這是北京城建城的地理基礎。今天的北京即坐落在以永定河洪積沖積扇為主,泃河、潮白河、溫榆河、大石河洪積沖積扇為輔的北京小平原上。

話說永定河

沖積扇催生城市。永定河洪積沖積扇為北京提供了建城的空間和適宜耕種的土壤,也為北京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水源。專家考證,古代的蓮花池水系、西山諸泉、高梁河水系以及城近郊區豐富的地下水,主要都是永定河通過地上、地下途徑補給的,有的直接就是永定河的古河道。永定河古河道孕育了萬泉河、清河以及大量湖沼,為北京地區提供了優越的水資源。

北京小平原又稱“北京灣”,是太行山與燕山交會之地,兩山圍合出西、北環山,東、南向海的半封閉地形。山水形勝,使北京成為盛產古都的地方,追溯北京三千餘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其形成和發展與永定河息息相關。

從“無定”到“永定”

永定河防洪是一個備受關注而又亙古不變的話題,降服它是人們的心願與夢想,從“無定”到“永定”只是一字之差,卻是充滿心酸和艱辛的路程。在這條路上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博弈、探索,“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只有在新中國,“永定”才成為可能。

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是

戾陵堰與車廂渠

話說永定河

曹魏嘉平二年(250年),鎮北將軍劉靖在幽州開拓邊守,組織軍士千人,在今北京西部石景山附近造“戾陵堨”開“車廂渠”,引水灌溉田地,歷史上稱為“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

戾陵偃是一個綜合性的水利工程,充分考慮到河水的水性,體現因勢利導的設計思想。戾陵堰也是最早的防洪工程,修建石籠壩,因勢利導攔截水流,枯水季節可以抬高水位,用於農業灌溉;暴發山洪時經過主堨攔截,可以漫溢行洪,得到有效緩衝乘遏東流而下。

史料記載:後魏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建成侯劉靖及子平鄉侯弘,築戾陵堰以防之,水患以息,後人思其功,謂之“劉師堰”。如今永定河畔的蓮石湖公園還有劉靖父子的雕像,體現了對治河先賢的緬懷。

堤防是世界上最早廣泛採用的一種防洪工程,其目的是約束水流,將洪水限制在河道之內,限制洪水氾濫。築堤束水是永定河歷史上抗禦洪水最主要的手段。永定河干流兩岸堤防始於遼金,大興於明,清康熙、乾隆年間逐步形成,自遼代在北京建立陪都和金、元、明、清建都北京,都在永定河修建堤防工程,至今依然留有印記。清朝歷代帝王的作為與國力興衰,對河防建設的影響頗為明顯,康、雍、乾時期,清政府在永定河治理上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六次大規模改道、築堤。其中,康熙時期對永定河的全面治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有兩處記述了康熙治理永定河:“公元1698年戍寅,清聖祖康熙三十七年玄燁巡視河工,改渾河名為永定河;公元1700年庚辰,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玄燁以治河為要務,多次巡視永定河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永定河的治理成就斐然。1953年,水利部提出《永定河流域規劃》,1957年,編制《海河流域規劃》草案,對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戰略佈局作出了安排。1963年,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海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走上快車道,永定河防洪體系提高到防禦100年一遇洪水標準。現在永定河上共修建了3座大型水庫(官廳、冊田、友誼),19座中型水庫,500多座小型水庫,發揮了巨大的防洪作用。

永定河左岸三家店至盧溝橋河段的堤防是抵禦洪水,捍衛京城安全的重要工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十分重視。史料記載,新中國建立後,三家店至盧溝橋河段左堤進行過多次加固、延伸和治理,其中大規模施工5次。

盧溝橋至樑各莊河段的堤防工程,地處永定河下游,多有險工。新中國成立後,在總結前人治河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規模地整治,分別進行了堤防加固和加高,以提高行洪能力。

永定河盧溝橋分洪樞紐工程,是於1987年6月建成的一組水工建築物,由永定河盧溝橋攔河閘、小清河分洪閘、大寧滯洪水庫和劉莊子分洪口門組成,是永定河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工程利用現代最新科技建設與管理,工程規模、功能、自動化程度都達到很高的水平。

永定河文化解讀

每一條自然界中的河流都會衍生對應的文明或文化。從文化角度看,永定河具有很多特徵:

通達

通達是永定河最原始的功能,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徵。首先,北京原始聚落的形成與永定河上的渡口不無關係。

《北京通史》載:“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位置一直是在現在的北京城的西南部,即今宣武區一帶,直到元代才向東北轉移。這與古代薊城需要接近永定河盧溝渡口和利用這條河的水利有關。”

北京地處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和中原地區的交接地帶,自古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永定河上的渡口有幾十個,三家店、盧溝橋、龐村等是北京物資流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在北京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燕京去西北各地,有一條重要孔道,便是從京西過永定河,經王平、齋堂到口外,即京西大路。永定河上游的上谷、張家口地區都曾是歷史上最為活躍的商品貿易地區。漢唐時,張家口至庫倫經蒙古烏蘭巴托並向北至俄羅斯恰克圖及歐亞大陸張庫商道就已經打通,明清時成為一條重要的中外貿易商道。

“水性使人通”,通達與開放往往聯繫在一起。

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紀》中寫道:“自從汗八里城發足以後,騎行十里,抵一極大河流,名普里桑乾,此河流入海洋,商人利用運輸商貨者甚夥。”

明代,商品經濟發達的門頭溝的煤炭行業就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一百多年前北京第一家近代工業和第一家合資企業便在永定河畔的門頭溝誕生,成為一種時代先進文化的引領。永定河上的第一座鐵路橋——盧溝鐵路橋由英國工程師設計;京門公路橋樑是永定河上最早的一條地方公路橋,該橋由法國人設計,法商承建,當地的民工施工建造。

通達,還體現在對吸收外域文化的多樣性,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本土化,在永定河畔有大量的寺廟,成為佛教的傳播中心。印度高僧底哇答思禪師在明洪武年間在潭柘寺弘揚禪法;日本僧人無初於永樂年間來到中國,皇帝明成祖欽命無初擔任龍泉寺(今潭柘寺)住持。

傳教士們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把西方的自然科學成就也介紹到中國,清代第一次大規模治理永定河,便是治理名臣于成龍奉旨和比利時耶穌會士安多等查勘河道,繪圖呈覽。

1923年,西方科學家巴爾博進入桑乾河盆地考察,率先揭開泥河灣科學研究的帷幕,研究泥河灣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厚重

永定河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複合體。

永定河屬於線性文化遺產,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塑造,流域文化自西北向東南,史前文化、三源文化、秦晉文化、燕趙文化、塞外文化、古都文化、京畿文化、津衛文化等,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永定河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幾大文化中心聯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整個永定河流域的文化發展。

同時,永定河文化涵蓋了人類歷史,民族聚落,農業、工業、商業、軍事、交通、水利、宗教信仰、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等各個門類。

上游的泥河灣作為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有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系列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定河中下游流域的重要古人類文化遺蹟有前桑峪、東胡林以及下游相鄰的周口店等。

永定河文化具有農業文明、商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多重性。永定河流域的農業經濟歷來與永定河的治理和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永定河形成以後,也帶動了沿岸區域的商業發展,因河而興起的商業城鎮,創造了獨特的商業文明,遼時的北京便有“燕京三市”之說;永定河兩岸是北京工業的發祥地,煤炭、鍊鐵、發電、機械等,曾是北京最具近代經濟氣象的工業地區。

融合

古代文明依河流而興,沿河流傳播和輻射。永定河谷歷來是民族融合的一個通道,永定河跨越了晉北高原和華北平原兩大地理單元,穿越畜牧與農耕兩類經濟區域,在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永定河流域是黃帝、炎帝部落聯盟擴展勢力的大本營,從這裡走向永定河上下,中原南北,走向各地,以引領各地部落的發展演變。永定河畔的北京從周初稱為古薊國的都城,到後來成為古燕國的都城。自秦漢到五代初,薊城是我國北方的軍事重鎮。五代以後,北方民族的不斷崛起,北京的戰略位置不斷提升。遼代北京上升為陪都,金代建中都,元代建大都,明朝遷都北京,清朝定鼎北京,在漫長的古代社會,無論是經濟、文化、軍事都在這裡衝撞和融合,成為一個善於吸收又善於傳播各種文化的地帶。遼代早期,戰爭往往成為文化融合的手段,而中、後期,聘使往來和邊界官員的相互交往明顯增多,盧溝渡口成為民族融合的通道,是使者往來最多的旱路樞紐,是連結百年通好的典型見證。

一衣帶水,文脈相通,地緣相接,共同發展,這是永定河文化融合的體現。

堅韌

堅韌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堅強品格,永定河文化可以定格為無數震撼心靈的畫面。

話說永定河

永定河畔的長辛店是近代中國工人革命運動的搖籃,1923年的工人“二七”大罷工在中國工運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毛澤東、李大釗、鄧中夏、張太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活動的足跡。震驚中外的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生在永定河畔,以此為標誌,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中國全國抗戰爆發。盧溝橋以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誓死反抗外來侵略者的象徵載入史冊。永定河流域是日寇侵華的重點進攻地區,冀熱察挺進軍,深入開展敵後游擊戰和創建平西抗日根據地,與侵華日軍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偉大的平津戰役的第一仗發生在永定河流域的新保安,對整個平津戰役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永定河上游有沿河城渡口、王平渡口等十多個渡口,有的渡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是從未中斷過的祕密紅色交通線。

文化研究進行時

永定河流經門頭溝一百餘公里,七百多公里的永定河水,把最美的“身段”留給了門頭溝;門頭溝佔總面積94%的地區屬於永定河流域,是永定河流經北京最長的地區。

門頭溝區根據自身區域特點,將永定河文化歸納為民間民俗文化、宗教寺廟文化、古村古道文化、平西紅色歷史文化、生態山水文化、煤業礦業文化6大主題;把永定河文化作為繁榮文化產業的核心,打造歷史文化和生態旅遊功能區、民俗文化集聚區、紅色歷史文化發展區、煤炭文化展示利用區、宗教文化中心區等文創產業基地,有效推動了永定河文化資源的深度綜合利用。

話說永定河

2005年11月,門頭溝永定河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十多年來,研究會從整個流域著眼,從本土做起,從基礎工作開始,挖掘、搜索、收集,把各種歷史信息和地方文化信息集中起來。永定河文化的研究堅持兩手抓,一手抓自然永定河的研究;一手抓文化永定河的研究。對自然河流的研究是基礎,包括河源、河口,幹流與支流,河流變遷,流經地區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等。文化永定河的研究包括:流域城鎮的形成,社會的變遷,農業、工業、戰爭,佛教、商業、風土人情以及上下游地域之間的交流往來、民族融合等;還包括水事文化,如水資源利用、水利工程、河流治理、防洪減災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擴大區域生態空間,推進永定河等“六河五湖”生態治理與修復。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提出將集中利用5-10年時間,逐步恢復永定河生態系統,將永定河打造為貫穿京津冀晉的綠色生態廊道。2017年4月1日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實施動員會暨部省協調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方案》正式實施。

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做出批覆,要求: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這對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張廣林 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會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