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記憶丨成都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的外交故事

清朝 楊維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華西都市報 2017-06-28
老成都記憶丨成都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的外交故事

成都檔案館保存的民國老照片。

攝影會攝其魂魄?洋人的奇技淫巧?

清末,隨著大量外國旅遊者、傳教士、僑民到來,攝影術開始進入成都。

距今160年前,法國人發明照相術以後,圖像時代就開始了。因為很合慈禧太后口味,照相業才會進入內陸的成都。

早期的照相館收費昂貴,主顧多為官紳富人。到1908年左右,成都已開設幾十家照相館,收費大幅度降低。

成都開業的第一家滌雪齋照相樓在桂王橋南街,門面窄小,營業狀況不佳。巴蜀文化專家鄭光路表示,成都真正的第一家照相館應該是開業稍晚的鑑容照相館,由吳焯夫的大徒弟張紀常開設。

老成都記憶丨成都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的外交故事

1916年開業的成都總府街“德義厚”照相樓攝的夫妻合影。鄭光路供圖

逸事/

中體西用

吳記並非照相而是“寫真”

根據宣統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覽》記載,成都市“照相者以恆隆當吳焯夫之照相樓為最早。”

1904年,在桂王橋南街,一樓一底收拾緊湊的房子裡,吳焯夫老先生開設了一家名叫滌雪齋的照相樓。在未開照相樓前,他就在成都平安橋天主教堂工作。那段時間,一位法國的傳教士送給他一部六寸三腳架照相機,倒騰倒騰,他便學會了這一西洋技藝,準備自己單幹。他以溼片給顧客拍照,然後方格放大,畫成肖像。繪畫寫真和照相留影相結合,儼然“中體西用”。

四川省民俗學家劉孝昌介紹,滌雪齋對外並不是主營照相,只是主管“畫真子”即就是畫肖像。不同於以前宮廷裡畫師畫像,需要被畫者一直端坐在畫板前,吳焯夫寫真先用“水片”把相照下來,然後再對著相片,使用方格放大繪畫法。需要的工具則是一紙盒的碳粉和一支幹毛筆,一筆一筆地慢慢臨摹出來。

“通常一幅肖像要畫半月左右,畫像一般兩公尺長,一公尺寬,畫出來的人有真人的七八分像。”劉孝昌介紹,寫真一般都是有錢人畫來留給後人掛在神龕上以供香拜。師傅吳焯夫負責畫像,徒弟張紀常幫助畫衣服,衣著的繪畫沒有面像那麼嚴苛,大體看著像就行。

寫真這種“拍照”有優點也有缺點。人臉部的麻子、皺紋、黑痣等就能被吳焯夫抹掉。但是畫筆畢竟沒有相機成像精準,客人拿到後總會有點不滿。“吳老先生,怎麼我眼睛變小了,能不能畫大一點?”“吳師傅,我的鼻子是不是整歪了?”要是顧客有了修改的要求,給吳焯夫添點錢,就能按照要求進行修改。

重要一刻

趙爾巽接見法國駐成都領事

吳焯夫之後,其大徒弟張紀常就在成都開設了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照相館:鑑容照相館。鑑為繁體字,如今通常寫作“鑑”,取之意為拍攝的照片比鏡子更能讓人容光煥發。

成都梓潼橋街頭,“鑑容照相館”一定是一時無二的風景。這家照相館規模不小,相館鋪門的兩旁有對聯作裝飾:點石成金,財恆足矣;以人為鑑,容光照焉。巴蜀文化專家鄭光路介紹,這副對聯為吳焯夫擬寫。對聯的內容也表明了照相館的主營業務:石印和“畫真子”,主人也看好相館是能賺大錢的。

當時中國正值清朝末年,社會處在守舊與“新政”的混沌中,有的地方官員因循守舊,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多少都有些“保守”,但“鑑容照相館”卻記錄了成都歷史上“開放”的重要一刻。

1908年,法國駐成都領事韋禮德剛到任不久,時任四川總督趙爾巽親自接見,現場還有德國駐成都領事及天主教傳教士,洽談結束後,參會人員時髦地拍了張合影,攝影師就是張紀常。

“這張照片拍攝的房廳高大、豪華,旁邊還有侍衛,拍攝的地點應該是位於成都督院街的四川總督府官衙內。”鄭光路說。

這張照片後來被傳教士帶到了法國、英國和德國,影響極大,照片中記錄的會晤展現了清朝末年四川當局開放、革新的態度,也第一次,讓西方國家看見了成都這座城市。

老成都記憶丨成都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的外交故事

成都檔案館保存的民國軍人一家老照片。

趣聞/

成都人怕照相 擔心攝影會“攝走魂魄”

照相這種西洋玩意兒,最早也只是達官貴人的玩樂。

劉孝昌介紹,早期的照相館收費昂貴,因為底片金貴,需要漂洋過海才能到。到1908年左右,成都已開設幾十家照相館,收費大幅度降低,但一張四寸相片,仍需六錢銀子,是當時一個丫鬟一個月的工錢。

從照相館的陳設來看,也是感覺“高檔有品”。照相館的櫥窗明亮寬大,內部總會擺放著各路電影明星照片,或者時髦的達官貴人的樣照。照片裡面,人物梳著油光發亮的背頭,穿著富貴逼人的貂衣,衣衫襤褸的市民要是路過這樣的照相館,還不好意思靠近。

除了讓人“望而卻步”的價格,導致照相在很長時間不能普及的原因,還有當時老成都人對新事物較弱的接受能力。

相機成像時呈倒立狀,被老成都人視為“不吉利”。“幾秒一拍,還要閃光,人像就在照片上了,會不會把魂給攝走哦。”對於照相原理的認識尚少,所以一些老成都人拒絕拍照,認為畫像更安全和有保障。也有的老成都人在拍照時,因為害怕,表情緊張又嚴肅,相片出來後十分做作,甚至面像扭曲。“看嘛,人都照變形了,還不能改,以後還是不要照相了。”

清末就會擺拍“囚犯” 順利上任巡警總監

要說最早研究“擺拍”的人,清朝末年的楊維算一個。

照片比文字更有視覺衝擊力和說服力,已是現代人的常識。鄭光路介紹,其實在清朝末年,政治人物就深諳此道,把精心“擺拍”的照片,當作政治宣傳的載體。

四川人楊維是清末著名的革命黨,1907年在成都密謀起義,事情敗露後被捕入獄。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成都立刻響應,宣佈反清獨立,同時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11月26日楊維被釋放出獄,並被任命為巡警總監(相當於四川省警察廳廳長一職)。

一個飽受過牢獄之災的人要擔任巡警總監一職,如何叫人信服?楊維獨闢蹊徑,巧妙地運用了照片的“魔力”。他出獄後,第一時間找來攝影師,在監獄門口拍了張特殊的照片。照片裡的楊維身著囚服,手、腳都戴著鐐銬,看起來狼狽至極,不過照片裡的他眼神堅毅,大有威武不能屈的姿態。這還不止,拍完這張囚服照,楊維立馬穿上巡警總監的制服,又拍下了一張精神抖擻的戎裝照,照片裡換裝後的楊維完全變了個人似的,挺拔的身姿,看起來一身正氣。

當時剛剛改朝換代,社會本就一片混亂,走馬上任的官職都難免遭人議論,但這組對比強烈的照片卻讓楊維的就職輕鬆了很多,街頭巷尾的老百姓在報紙上看到楊維的照片,才意識到如今的巡警總監曾是“反清”的英雄,連連讚歎道:“好官,有膽識!”

想體驗變裝 清朝照相館就可以

如果想角色扮演,體驗不同的人生,那照相館一定是個好去處。

走進任何一家照相館,琳琅滿目的服裝總是最吸引眼球。淡藍色上衣、黑色中裙,再加上布鞋的經典搭配,配上齊耳短髮或者麻花辮,鏡頭一定格就可以變身民國女學生。這樣的“角色體驗”,早在清末民初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清朝的照相館裡,搭配著各色各樣的衣服,可以供客人裝扮成很多角色。”鄭光路介紹,清朝的照相館已經有種類繁多的服裝提供了,光是可以查閱到的就有學生裝、洋裝、軍裝、西裝等。不僅如此,為了讓客人上鏡更好看,照相館還提供化妝服務。

除了服飾,舊時成都拍照時的髮型也很講究。清末民初,西洋風颳入蓉城。尤其是在華西壩追求時髦的青年學生,或者知識分子,總愛研究和模仿時下流行趨勢。年輕人總是嘗試著各種髮型,海派的、蜀派的、還有異國風情。剛剛剪去辮子的男人也愛捯飭自己的形象,愛在拍照前選一頂喜愛的帽子。

相館最穩定的客源還是愛美的女性,鏡頭也見證了老成都婦女們的時尚進化史。從一開始只穿把全身上下包裹嚴實的長袍寬袖,到慢慢換上窄瘦貼合的花式旗袍。

除了單人照,照相館最賺錢的還是集體照。老成都人要是家中有人升官,或者從軍,全家人便會穿戴整齊,一齊出發到照相館留下這難忘的一刻。這樣的集體照,在濃濃的儀式感中透露出一絲溫情。

老成都記憶丨成都首家照相館 記錄四川總督的外交故事

留真照相館商業登記呈請書。

檔案/

開照相館要遞交商業申請書

現如今開設照相館,申請註冊、辦理營業執照是必要環節,但1905年開設“鑑容照相館”時,張紀常並沒有經歷這些。當時清政府正在經歷最後一場政治、經濟變革,為繁榮經濟頒佈了一系列鼓勵實業的辦法,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照相館也就在變革的大時代下,逐漸開始多了起來。

鄭光路介紹,沒有監管、自由發展的情況到1920年前後才有所變化。民國後,社會各行各業逐步走上正軌,照相館也被納入了監管體系,自此,想要開設一家照相館就得先遞交商業申請書,經註冊後方可開張經營。

成都市檔案館提供的一份檔案佐證了這一說法,成都老字號留真照相館於民國31年3月的商業登記呈請書,明確了商人黃少懷在總府街創設照相館,註冊資金為一萬八千元。黃少懷的年齡和籍貫,以及照相館是獨資還是合夥都有說明。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晨秦怡 檔案資料和部分圖片由成都市檔案館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