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

隨著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冶煉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由此帶動了商品交易活動的頻繁。於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但當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的數量有限,不能夠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交易不便,人們們便開始尋找更適宜的如骨、玉、石等材料仿製成真貝形式來充當貨幣。

"

隨著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冶煉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由此帶動了商品交易活動的頻繁。於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但當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的數量有限,不能夠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交易不便,人們們便開始尋找更適宜的如骨、玉、石等材料仿製成真貝形式來充當貨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骨貝

尤其到了商代,政府掌控的青銅手工業鑄造技術十分發達,於是出現了用青銅原料仿製的貝一一銅貝。由於青銅材料本身鑄造性好、耐磨及化學性質穩定,銅貝便漸漸取代貝幣及其他材質的仿貝幣成為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一,銅貝產生的原因

由於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最退在商代中晚期,就開始大量地鑄造銅貝以調劑海貝之不足。

1,商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較前代有所提高,除原有的木、石和骨等材料的農業工具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這些都促進了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的進步。此時,農作物的品種開始增加,主要有麻、黍、粟、麥、稻、菽等。

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有大量關於飲酒的記載,結合大量青銅酒器的出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釀酒業是比較發達的。這也體現了當時農業較為發達的情況,因為酒是糧食穀物的再加工產品,一定是有了較多剩餘的糧食穀物,才能支撐和促進釀酒業的發展。從考古發現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性畜為性的記載反映了商周的畜收業比較發達。飼養的牲畜種類較多,有豬、牛、羊、馬、狗、雞等,還開設有專門的牧場。

商代有小籍臣管理衣田耕種,小棓臣專管莊稼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衣業生產者,還有牛臣負責管理豢養和提供牛牲,牧則司理牛羊豕等墾牧養殖業。西周有“林”“牧"等官,他們分別管理山林、川澤、畜牧,還有"田人"、"司田”“田甸",為管理田土和農耕的官吏。從商周設有專管衣業和畜牧業的官吏來看,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衣業、畜牧業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商周時期,交通也有了發展。從甲骨文中”行“”車"、"舟"等字的出現,

ト辭中有關"某唯"(兵站)、"羈舍"(旅店)等的描述,以及《周易》中"服牛乘馬"和《詩經》關於"周道"、"魯道"、"造舟為樑"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商周時期的交通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交通路網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大增進了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繫。
"

隨著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冶煉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由此帶動了商品交易活動的頻繁。於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但當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的數量有限,不能夠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交易不便,人們們便開始尋找更適宜的如骨、玉、石等材料仿製成真貝形式來充當貨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骨貝

尤其到了商代,政府掌控的青銅手工業鑄造技術十分發達,於是出現了用青銅原料仿製的貝一一銅貝。由於青銅材料本身鑄造性好、耐磨及化學性質穩定,銅貝便漸漸取代貝幣及其他材質的仿貝幣成為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一,銅貝產生的原因

由於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最退在商代中晚期,就開始大量地鑄造銅貝以調劑海貝之不足。

1,商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較前代有所提高,除原有的木、石和骨等材料的農業工具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這些都促進了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的進步。此時,農作物的品種開始增加,主要有麻、黍、粟、麥、稻、菽等。

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有大量關於飲酒的記載,結合大量青銅酒器的出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釀酒業是比較發達的。這也體現了當時農業較為發達的情況,因為酒是糧食穀物的再加工產品,一定是有了較多剩餘的糧食穀物,才能支撐和促進釀酒業的發展。從考古發現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性畜為性的記載反映了商周的畜收業比較發達。飼養的牲畜種類較多,有豬、牛、羊、馬、狗、雞等,還開設有專門的牧場。

商代有小籍臣管理衣田耕種,小棓臣專管莊稼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衣業生產者,還有牛臣負責管理豢養和提供牛牲,牧則司理牛羊豕等墾牧養殖業。西周有“林”“牧"等官,他們分別管理山林、川澤、畜牧,還有"田人"、"司田”“田甸",為管理田土和農耕的官吏。從商周設有專管衣業和畜牧業的官吏來看,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衣業、畜牧業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商周時期,交通也有了發展。從甲骨文中”行“”車"、"舟"等字的出現,

ト辭中有關"某唯"(兵站)、"羈舍"(旅店)等的描述,以及《周易》中"服牛乘馬"和《詩經》關於"周道"、"魯道"、"造舟為樑"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商周時期的交通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交通路網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大增進了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繫。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玉貝

2,青銅冶煉技術進一步提高

商周是我國青銅器最為繁盛的時期,此時青銅器的數量、種類之多都是空前絕後的。青銅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促進了車、船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衣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銅鑄造是當時社會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其中禮器和武器是青銅器的主要品種,但後來也開始向生活化工具化轉變。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史上一個質的飛躍。就中國範圍的考古發掘來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退不超過夏代早期,人們已能用範鑄法(石範、陶範)鑄造出簡單的工具和武器。

1977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範鑄銅刀1件,後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測,製作銅刀的材料為青銅。林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5000年左右。1975年在河南臨汝煤山二期遺存中發現附有銅液的坩堝殘片,經鑑定屬於紅銅。煤山二期距今4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2。二里頭遺址二期曾出土銅刀3件、銅錐1件、陶範2件以及坩堝碎片和銅渣塊。二里頭遺址二期距今3700年左右,屬於中國夏王朝時代。

上述文化遺址銅器的出土表明,中國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證明早在夏代以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簡單的制銅技術;夏代青銅業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夏代的器形主要有爵斝、鏃、戈、刀、鑿、錐等,材質主要為青銅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坩堝片、銅渣和陶範等證明有些銅器是在當地製作的。由此看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有所發展。

商代是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鑄造種類多樣,如有屬於武器範圍的戈、矛、錢、刀等,屬於生產工具範圍的鏟、錛、斧、鑿等,此外還有車馬器和樂器。但是數量最多的還是禮器及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順瓿、簋、爵、觚、斝、罍、壺、盉等。可見,在商代青銅器得到廣泛應用,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實驗測定表明,經過長期鑄銅經驗的積累,商代工匠已經瞭解了青銅的特性,掌握了青銅的合金比例。

如商代著名的"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是:銅84.77%,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共有14.43%。這個比例基本符合《考工記》中"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的有關鑄鐘鼎標準的記載。

河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的商代冾銅遺址表明,商代青銅器鑄造業已經較為成熟,其使用塊範澆鑄法制作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傑出作品,反映出當時鑄造技術已相當發達。這些先進的冾煉和鑄造技術為青銅貝的產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

隨著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冶煉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由此帶動了商品交易活動的頻繁。於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但當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的數量有限,不能夠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交易不便,人們們便開始尋找更適宜的如骨、玉、石等材料仿製成真貝形式來充當貨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骨貝

尤其到了商代,政府掌控的青銅手工業鑄造技術十分發達,於是出現了用青銅原料仿製的貝一一銅貝。由於青銅材料本身鑄造性好、耐磨及化學性質穩定,銅貝便漸漸取代貝幣及其他材質的仿貝幣成為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一,銅貝產生的原因

由於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最退在商代中晚期,就開始大量地鑄造銅貝以調劑海貝之不足。

1,商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較前代有所提高,除原有的木、石和骨等材料的農業工具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這些都促進了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的進步。此時,農作物的品種開始增加,主要有麻、黍、粟、麥、稻、菽等。

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有大量關於飲酒的記載,結合大量青銅酒器的出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釀酒業是比較發達的。這也體現了當時農業較為發達的情況,因為酒是糧食穀物的再加工產品,一定是有了較多剩餘的糧食穀物,才能支撐和促進釀酒業的發展。從考古發現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性畜為性的記載反映了商周的畜收業比較發達。飼養的牲畜種類較多,有豬、牛、羊、馬、狗、雞等,還開設有專門的牧場。

商代有小籍臣管理衣田耕種,小棓臣專管莊稼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衣業生產者,還有牛臣負責管理豢養和提供牛牲,牧則司理牛羊豕等墾牧養殖業。西周有“林”“牧"等官,他們分別管理山林、川澤、畜牧,還有"田人"、"司田”“田甸",為管理田土和農耕的官吏。從商周設有專管衣業和畜牧業的官吏來看,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衣業、畜牧業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商周時期,交通也有了發展。從甲骨文中”行“”車"、"舟"等字的出現,

ト辭中有關"某唯"(兵站)、"羈舍"(旅店)等的描述,以及《周易》中"服牛乘馬"和《詩經》關於"周道"、"魯道"、"造舟為樑"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商周時期的交通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交通路網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大增進了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繫。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玉貝

2,青銅冶煉技術進一步提高

商周是我國青銅器最為繁盛的時期,此時青銅器的數量、種類之多都是空前絕後的。青銅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促進了車、船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衣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銅鑄造是當時社會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其中禮器和武器是青銅器的主要品種,但後來也開始向生活化工具化轉變。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史上一個質的飛躍。就中國範圍的考古發掘來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退不超過夏代早期,人們已能用範鑄法(石範、陶範)鑄造出簡單的工具和武器。

1977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範鑄銅刀1件,後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測,製作銅刀的材料為青銅。林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5000年左右。1975年在河南臨汝煤山二期遺存中發現附有銅液的坩堝殘片,經鑑定屬於紅銅。煤山二期距今4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2。二里頭遺址二期曾出土銅刀3件、銅錐1件、陶範2件以及坩堝碎片和銅渣塊。二里頭遺址二期距今3700年左右,屬於中國夏王朝時代。

上述文化遺址銅器的出土表明,中國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證明早在夏代以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簡單的制銅技術;夏代青銅業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夏代的器形主要有爵斝、鏃、戈、刀、鑿、錐等,材質主要為青銅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坩堝片、銅渣和陶範等證明有些銅器是在當地製作的。由此看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有所發展。

商代是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鑄造種類多樣,如有屬於武器範圍的戈、矛、錢、刀等,屬於生產工具範圍的鏟、錛、斧、鑿等,此外還有車馬器和樂器。但是數量最多的還是禮器及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順瓿、簋、爵、觚、斝、罍、壺、盉等。可見,在商代青銅器得到廣泛應用,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實驗測定表明,經過長期鑄銅經驗的積累,商代工匠已經瞭解了青銅的特性,掌握了青銅的合金比例。

如商代著名的"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是:銅84.77%,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共有14.43%。這個比例基本符合《考工記》中"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的有關鑄鐘鼎標準的記載。

河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的商代冾銅遺址表明,商代青銅器鑄造業已經較為成熟,其使用塊範澆鑄法制作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傑出作品,反映出當時鑄造技術已相當發達。這些先進的冾煉和鑄造技術為青銅貝的產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銅貝

二、銅貝種類

1,青銅貝

青銅貝用青銅鑄成,基本仿海貝的形狀,面凸起,中央有一道自上而下的回槽,槽邊有模鑄的貝齒,底內凹。保存至今的除斜齒紋的銅貝外,還有直齒紋的銅貝,形狀均與海貝接近。銅貝外形酷似海貝,體型小巧,有一定弧度的凹凸面,而且鑄壁厚度較薄,這表明銅貝的鑄造技術在當時應是比較先進的。

2003年春至2004年春,曾在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中出士貝範1件,平板上殘留三個貝範側面和背面有不規則刻槽,殘長3.5釐米,寬3.8釐米,厚1.2~1.9釐米。可見當時銅貝的鑄造已經具有一定的規範並且達到相當的規模。

由於青銅比純銅更易被鏽蝕,加上埋藏時間久遠,因而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出土銅貝大多數保存狀況不佳,表面腐蝕嚴重。

我國最著名的銅貝品種就是赫赫有名的保德銅貝。

1971年11月27日,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公社林遮峪大隊農民在開展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了一批文物,包括青銅器、玉石器、裝飾品等。其中銅貝109枚,海貝112枚。

保德銅貝鑄造於商代晚期,保徳縣地處山西、陝西、內蒙古交界之處,當時貿易往來頻繁。同屬於這一時期的還有1953年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銅貝3枚。這些銅貝距今約300多年,它們應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

"

隨著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冶煉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由此帶動了商品交易活動的頻繁。於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但當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的數量有限,不能夠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交易不便,人們們便開始尋找更適宜的如骨、玉、石等材料仿製成真貝形式來充當貨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骨貝

尤其到了商代,政府掌控的青銅手工業鑄造技術十分發達,於是出現了用青銅原料仿製的貝一一銅貝。由於青銅材料本身鑄造性好、耐磨及化學性質穩定,銅貝便漸漸取代貝幣及其他材質的仿貝幣成為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一,銅貝產生的原因

由於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最退在商代中晚期,就開始大量地鑄造銅貝以調劑海貝之不足。

1,商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較前代有所提高,除原有的木、石和骨等材料的農業工具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這些都促進了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的進步。此時,農作物的品種開始增加,主要有麻、黍、粟、麥、稻、菽等。

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有大量關於飲酒的記載,結合大量青銅酒器的出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釀酒業是比較發達的。這也體現了當時農業較為發達的情況,因為酒是糧食穀物的再加工產品,一定是有了較多剩餘的糧食穀物,才能支撐和促進釀酒業的發展。從考古發現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性畜為性的記載反映了商周的畜收業比較發達。飼養的牲畜種類較多,有豬、牛、羊、馬、狗、雞等,還開設有專門的牧場。

商代有小籍臣管理衣田耕種,小棓臣專管莊稼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衣業生產者,還有牛臣負責管理豢養和提供牛牲,牧則司理牛羊豕等墾牧養殖業。西周有“林”“牧"等官,他們分別管理山林、川澤、畜牧,還有"田人"、"司田”“田甸",為管理田土和農耕的官吏。從商周設有專管衣業和畜牧業的官吏來看,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衣業、畜牧業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商周時期,交通也有了發展。從甲骨文中”行“”車"、"舟"等字的出現,

ト辭中有關"某唯"(兵站)、"羈舍"(旅店)等的描述,以及《周易》中"服牛乘馬"和《詩經》關於"周道"、"魯道"、"造舟為樑"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商周時期的交通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交通路網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大增進了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繫。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玉貝

2,青銅冶煉技術進一步提高

商周是我國青銅器最為繁盛的時期,此時青銅器的數量、種類之多都是空前絕後的。青銅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促進了車、船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衣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銅鑄造是當時社會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其中禮器和武器是青銅器的主要品種,但後來也開始向生活化工具化轉變。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史上一個質的飛躍。就中國範圍的考古發掘來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退不超過夏代早期,人們已能用範鑄法(石範、陶範)鑄造出簡單的工具和武器。

1977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範鑄銅刀1件,後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測,製作銅刀的材料為青銅。林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5000年左右。1975年在河南臨汝煤山二期遺存中發現附有銅液的坩堝殘片,經鑑定屬於紅銅。煤山二期距今4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2。二里頭遺址二期曾出土銅刀3件、銅錐1件、陶範2件以及坩堝碎片和銅渣塊。二里頭遺址二期距今3700年左右,屬於中國夏王朝時代。

上述文化遺址銅器的出土表明,中國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證明早在夏代以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簡單的制銅技術;夏代青銅業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夏代的器形主要有爵斝、鏃、戈、刀、鑿、錐等,材質主要為青銅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坩堝片、銅渣和陶範等證明有些銅器是在當地製作的。由此看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有所發展。

商代是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鑄造種類多樣,如有屬於武器範圍的戈、矛、錢、刀等,屬於生產工具範圍的鏟、錛、斧、鑿等,此外還有車馬器和樂器。但是數量最多的還是禮器及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順瓿、簋、爵、觚、斝、罍、壺、盉等。可見,在商代青銅器得到廣泛應用,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實驗測定表明,經過長期鑄銅經驗的積累,商代工匠已經瞭解了青銅的特性,掌握了青銅的合金比例。

如商代著名的"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是:銅84.77%,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共有14.43%。這個比例基本符合《考工記》中"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的有關鑄鐘鼎標準的記載。

河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的商代冾銅遺址表明,商代青銅器鑄造業已經較為成熟,其使用塊範澆鑄法制作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傑出作品,反映出當時鑄造技術已相當發達。這些先進的冾煉和鑄造技術為青銅貝的產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銅貝

二、銅貝種類

1,青銅貝

青銅貝用青銅鑄成,基本仿海貝的形狀,面凸起,中央有一道自上而下的回槽,槽邊有模鑄的貝齒,底內凹。保存至今的除斜齒紋的銅貝外,還有直齒紋的銅貝,形狀均與海貝接近。銅貝外形酷似海貝,體型小巧,有一定弧度的凹凸面,而且鑄壁厚度較薄,這表明銅貝的鑄造技術在當時應是比較先進的。

2003年春至2004年春,曾在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中出士貝範1件,平板上殘留三個貝範側面和背面有不規則刻槽,殘長3.5釐米,寬3.8釐米,厚1.2~1.9釐米。可見當時銅貝的鑄造已經具有一定的規範並且達到相當的規模。

由於青銅比純銅更易被鏽蝕,加上埋藏時間久遠,因而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出土銅貝大多數保存狀況不佳,表面腐蝕嚴重。

我國最著名的銅貝品種就是赫赫有名的保德銅貝。

1971年11月27日,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公社林遮峪大隊農民在開展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了一批文物,包括青銅器、玉石器、裝飾品等。其中銅貝109枚,海貝112枚。

保德銅貝鑄造於商代晚期,保徳縣地處山西、陝西、內蒙古交界之處,當時貿易往來頻繁。同屬於這一時期的還有1953年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銅貝3枚。這些銅貝距今約300多年,它們應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包金銅貝

2,包金銅貝

包金銅貝就是在已鑄好的銅貝表面包裹粘貼上極薄的金片或金箔,因而也叫貼金貝。由於製作

工藝比青銅貝複雜,因此價值高於青銅貝,應不是日常流通的普通貨幣,極有可能是用於賞賜、饋贈或者大額支付。20世紀30年代,在河南輝縣春秋晚期或戰國初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數以幹計的貝、包金銅貝和骨貝,其中琉璃閣第60號墓葬中出土了千枚以上的包金銅貝。

1949年以來,除保德、安陽大司空村銅貝外,我國有明確記載出土銅貝和包金貝的地點還有很多。如1981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莊李村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銅貝,長1.5釐米,最大寬度1.2釐米,重2.9克,形順似磨背式貨貝。
1983年河南確山也曾發現窖藏銅貝。
1961年,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地,在其中編號13的墓中出土銅貝1600多枚,包金貝32枚。同樣在侯馬的上馬墓地,在1973年至986年的考古發掘中,在大、中型墓中出土銅貝2100餘枚。
1999年5月,在河洛陽市西工區凱旋路南側東周王城南部一座大型東周墓葬中出土26枚包金銅貝(較為完整的5枚,殘片約合21枚)銅貝3枚。

從上面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出,出土的金屬貝主要集中於黃河中下游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這些地方在當時屬於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區或輻射區域,代表了當時中原文化的主流。

中國從原始的實物交換階段進入到金屬鑄幣階段,其間經歷了實物貨幣、稱量貨幣等階段的漫長演變。金屬貝的產生是中國貨幣史劃時代的標誌,同時考古資料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金屬鑄幣的國家之一。

由此而始,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貨幣體系和獨特的貨幣文化,在世界貨幣歷史的舞臺上拉開了演出的序幕。

"

隨著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青銅冶煉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由此帶動了商品交易活動的頻繁。於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但當時廣泛流通的貝幣的數量有限,不能夠滿足需要,因而造成交易不便,人們們便開始尋找更適宜的如骨、玉、石等材料仿製成真貝形式來充當貨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骨貝

尤其到了商代,政府掌控的青銅手工業鑄造技術十分發達,於是出現了用青銅原料仿製的貝一一銅貝。由於青銅材料本身鑄造性好、耐磨及化學性質穩定,銅貝便漸漸取代貝幣及其他材質的仿貝幣成為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

一,銅貝產生的原因

由於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最退在商代中晚期,就開始大量地鑄造銅貝以調劑海貝之不足。

1,商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較前代有所提高,除原有的木、石和骨等材料的農業工具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這些都促進了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的進步。此時,農作物的品種開始增加,主要有麻、黍、粟、麥、稻、菽等。

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有大量關於飲酒的記載,結合大量青銅酒器的出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釀酒業是比較發達的。這也體現了當時農業較為發達的情況,因為酒是糧食穀物的再加工產品,一定是有了較多剩餘的糧食穀物,才能支撐和促進釀酒業的發展。從考古發現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性畜為性的記載反映了商周的畜收業比較發達。飼養的牲畜種類較多,有豬、牛、羊、馬、狗、雞等,還開設有專門的牧場。

商代有小籍臣管理衣田耕種,小棓臣專管莊稼收割,小眾人臣專管衣業生產者,還有牛臣負責管理豢養和提供牛牲,牧則司理牛羊豕等墾牧養殖業。西周有“林”“牧"等官,他們分別管理山林、川澤、畜牧,還有"田人"、"司田”“田甸",為管理田土和農耕的官吏。從商周設有專管衣業和畜牧業的官吏來看,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衣業、畜牧業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商周時期,交通也有了發展。從甲骨文中”行“”車"、"舟"等字的出現,

ト辭中有關"某唯"(兵站)、"羈舍"(旅店)等的描述,以及《周易》中"服牛乘馬"和《詩經》關於"周道"、"魯道"、"造舟為樑"的描寫,我們可以瞭解到商周時期的交通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交通路網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大增進了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繫。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玉貝

2,青銅冶煉技術進一步提高

商周是我國青銅器最為繁盛的時期,此時青銅器的數量、種類之多都是空前絕後的。青銅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促進了車、船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衣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銅鑄造是當時社會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其中禮器和武器是青銅器的主要品種,但後來也開始向生活化工具化轉變。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史上一個質的飛躍。就中國範圍的考古發掘來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退不超過夏代早期,人們已能用範鑄法(石範、陶範)鑄造出簡單的工具和武器。

1977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遺址出土範鑄銅刀1件,後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測,製作銅刀的材料為青銅。林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5000年左右。1975年在河南臨汝煤山二期遺存中發現附有銅液的坩堝殘片,經鑑定屬於紅銅。煤山二期距今4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2。二里頭遺址二期曾出土銅刀3件、銅錐1件、陶範2件以及坩堝碎片和銅渣塊。二里頭遺址二期距今3700年左右,屬於中國夏王朝時代。

上述文化遺址銅器的出土表明,中國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證明早在夏代以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簡單的制銅技術;夏代青銅業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夏代的器形主要有爵斝、鏃、戈、刀、鑿、錐等,材質主要為青銅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坩堝片、銅渣和陶範等證明有些銅器是在當地製作的。由此看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有所發展。

商代是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鑄造種類多樣,如有屬於武器範圍的戈、矛、錢、刀等,屬於生產工具範圍的鏟、錛、斧、鑿等,此外還有車馬器和樂器。但是數量最多的還是禮器及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順瓿、簋、爵、觚、斝、罍、壺、盉等。可見,在商代青銅器得到廣泛應用,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實驗測定表明,經過長期鑄銅經驗的積累,商代工匠已經瞭解了青銅的特性,掌握了青銅的合金比例。

如商代著名的"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是:銅84.77%,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共有14.43%。這個比例基本符合《考工記》中"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的有關鑄鐘鼎標準的記載。

河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的商代冾銅遺址表明,商代青銅器鑄造業已經較為成熟,其使用塊範澆鑄法制作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傑出作品,反映出當時鑄造技術已相當發達。這些先進的冾煉和鑄造技術為青銅貝的產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銅貝

二、銅貝種類

1,青銅貝

青銅貝用青銅鑄成,基本仿海貝的形狀,面凸起,中央有一道自上而下的回槽,槽邊有模鑄的貝齒,底內凹。保存至今的除斜齒紋的銅貝外,還有直齒紋的銅貝,形狀均與海貝接近。銅貝外形酷似海貝,體型小巧,有一定弧度的凹凸面,而且鑄壁厚度較薄,這表明銅貝的鑄造技術在當時應是比較先進的。

2003年春至2004年春,曾在周原莊李西周鑄銅遺址中出士貝範1件,平板上殘留三個貝範側面和背面有不規則刻槽,殘長3.5釐米,寬3.8釐米,厚1.2~1.9釐米。可見當時銅貝的鑄造已經具有一定的規範並且達到相當的規模。

由於青銅比純銅更易被鏽蝕,加上埋藏時間久遠,因而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出土銅貝大多數保存狀況不佳,表面腐蝕嚴重。

我國最著名的銅貝品種就是赫赫有名的保德銅貝。

1971年11月27日,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公社林遮峪大隊農民在開展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了一批文物,包括青銅器、玉石器、裝飾品等。其中銅貝109枚,海貝112枚。

保德銅貝鑄造於商代晚期,保徳縣地處山西、陝西、內蒙古交界之處,當時貿易往來頻繁。同屬於這一時期的還有1953年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銅貝3枚。這些銅貝距今約300多年,它們應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包金銅貝

2,包金銅貝

包金銅貝就是在已鑄好的銅貝表面包裹粘貼上極薄的金片或金箔,因而也叫貼金貝。由於製作

工藝比青銅貝複雜,因此價值高於青銅貝,應不是日常流通的普通貨幣,極有可能是用於賞賜、饋贈或者大額支付。20世紀30年代,在河南輝縣春秋晚期或戰國初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數以幹計的貝、包金銅貝和骨貝,其中琉璃閣第60號墓葬中出土了千枚以上的包金銅貝。

1949年以來,除保德、安陽大司空村銅貝外,我國有明確記載出土銅貝和包金貝的地點還有很多。如1981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莊李村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銅貝,長1.5釐米,最大寬度1.2釐米,重2.9克,形順似磨背式貨貝。
1983年河南確山也曾發現窖藏銅貝。
1961年,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地,在其中編號13的墓中出土銅貝1600多枚,包金貝32枚。同樣在侯馬的上馬墓地,在1973年至986年的考古發掘中,在大、中型墓中出土銅貝2100餘枚。
1999年5月,在河洛陽市西工區凱旋路南側東周王城南部一座大型東周墓葬中出土26枚包金銅貝(較為完整的5枚,殘片約合21枚)銅貝3枚。

從上面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出,出土的金屬貝主要集中於黃河中下游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這些地方在當時屬於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區或輻射區域,代表了當時中原文化的主流。

中國從原始的實物交換階段進入到金屬鑄幣階段,其間經歷了實物貨幣、稱量貨幣等階段的漫長演變。金屬貝的產生是中國貨幣史劃時代的標誌,同時考古資料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金屬鑄幣的國家之一。

由此而始,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貨幣體系和獨特的貨幣文化,在世界貨幣歷史的舞臺上拉開了演出的序幕。

史話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銅貝”是如何誕生的

貝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