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想來多數人的答案是春景,更進一步就會回答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筆者和你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筆者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事實上,這個看似一目瞭然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目前被考證出來的三種觀點也截然不同。

"

如果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想來多數人的答案是春景,更進一步就會回答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筆者和你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筆者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事實上,這個看似一目瞭然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目前被考證出來的三種觀點也截然不同。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春景說

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基本已成為主流觀點。據明代《味水軒日記》記載,這幅畫原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這句,說明畫卷描繪的是春季的景色。近現代一些研究美術史的專家,如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張“清明”即指清明節的觀點。

"

如果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想來多數人的答案是春景,更進一步就會回答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筆者和你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筆者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事實上,這個看似一目瞭然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目前被考證出來的三種觀點也截然不同。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春景說

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基本已成為主流觀點。據明代《味水軒日記》記載,這幅畫原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這句,說明畫卷描繪的是春季的景色。近現代一些研究美術史的專家,如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張“清明”即指清明節的觀點。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清明坊秋景說

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開始對“春景說”提出質疑,認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秋景,而“清明”指的應該是東京清明坊。

此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開封教師孔憲易。1981年他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相關文章,列舉了八項理由支持其觀點。

  1. 畫卷右首描繪了馱負十簍木炭的驢子,這是秋季才有的景象。據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
  2. 畫卷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與茄子類似的作物,還有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景象不可能出現在還有涼意的清明時節。
  3. 畫上的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我們,並不炎熱的春季似乎用不著扇涼遮陽。
  4. 畫面中多處出現草帽、竹笠,它們的作用是御暑或擋雨,圖中既然沒有下雨,這肯定是遮陽用的,根據當時開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
  5. 畫面中有多家酒肆,酒旗上均寫著“新酒”二字。新谷下來往往已是秋天。另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
  6. 畫面中有個茶水攤的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個“暑”字足以說明它不是春季。
  7. 畫中的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其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代不比現在,春季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就算有,也屬貢品,不太可能隨隨便便地擺在市井大街上賣。
  8. 畫面上還有騎馬、乘轎、僕從簇擁的隊列,這些人當然有可能是去上墳掃墓,但也有可能是秋獵歸來。再說,古時上墳四季皆可,不獨清明,這不能作為“清明”是指清明節的佐證。

根據以上證據,孔憲易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是秋景,而“清明”指的是當時東京汴梁熱鬧非常的清明坊。而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京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屬可信。再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進行推論,筆者支持這種觀點。

"

如果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想來多數人的答案是春景,更進一步就會回答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筆者和你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筆者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事實上,這個看似一目瞭然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目前被考證出來的三種觀點也截然不同。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春景說

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基本已成為主流觀點。據明代《味水軒日記》記載,這幅畫原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這句,說明畫卷描繪的是春季的景色。近現代一些研究美術史的專家,如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張“清明”即指清明節的觀點。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清明坊秋景說

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開始對“春景說”提出質疑,認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秋景,而“清明”指的應該是東京清明坊。

此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開封教師孔憲易。1981年他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相關文章,列舉了八項理由支持其觀點。

  1. 畫卷右首描繪了馱負十簍木炭的驢子,這是秋季才有的景象。據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
  2. 畫卷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與茄子類似的作物,還有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景象不可能出現在還有涼意的清明時節。
  3. 畫上的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我們,並不炎熱的春季似乎用不著扇涼遮陽。
  4. 畫面中多處出現草帽、竹笠,它們的作用是御暑或擋雨,圖中既然沒有下雨,這肯定是遮陽用的,根據當時開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
  5. 畫面中有多家酒肆,酒旗上均寫著“新酒”二字。新谷下來往往已是秋天。另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
  6. 畫面中有個茶水攤的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個“暑”字足以說明它不是春季。
  7. 畫中的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其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代不比現在,春季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就算有,也屬貢品,不太可能隨隨便便地擺在市井大街上賣。
  8. 畫面上還有騎馬、乘轎、僕從簇擁的隊列,這些人當然有可能是去上墳掃墓,但也有可能是秋獵歸來。再說,古時上墳四季皆可,不獨清明,這不能作為“清明”是指清明節的佐證。

根據以上證據,孔憲易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是秋景,而“清明”指的是當時東京汴梁熱鬧非常的清明坊。而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京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屬可信。再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進行推論,筆者支持這種觀點。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清明盛世說

除了上述兩種觀點,現代有相當一部分人傾向於認為《清明上河圖》是瑞應圖。它表面上是對東京汴梁的如實描畫,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祥瑞的標誌,是對宋徽宗統治的頌揚。“清明”即清明盛世之意。

瑞應圖是徽宗時期的特殊產物,它們對於物象的描繪往往是具體細緻的,而所要傳達的意圖卻是特意虛構的。像這樣帶有明顯吉祥徵兆,歌詠太平盛世的作品稱為“瑞應圖”。它的出現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徽宗的皇位來得不那麼名正言順。哲宗沒有子嗣,死後本應由其親弟弟即位,但皇太后以“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為由力保端王即位。這裡的“端王”便是後來的徽宗。他即位後為了彰顯自己是真命天子,刻意製造出了眾多瑞兆。其次,在他統治期間,宋王朝常年遭受外敵入侵,並且被迫作出了一系列屈辱的政治妥協。為了維護皇權的尊貴與威嚴,他制定了許多公眾節日以營造歡愉祥和的盛世氣氛,還特別著眼於畫作,命人繪製了上千幅瑞應圖來構造太平盛世的視覺假象。

此外,北宋時期經濟趨於繁榮,尤其商品經濟頗為發達,單從這個角度看,說是太平盛世並不過分。於是,這一時期的文人,或為了仕途騰達,或出自真心,對當朝皇帝歌功頌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磅礴氣勢和繁榮景象,最能迎合宋徽宗的政治理想。

儘管此說最具說服力,但其中也有一個破綻。《清明上河圖》不僅描繪了盛世的繁華,也刻畫了眾多不似正面的小人物,如正在乞討的乞丐,官衙門口的懶散士兵,這些景象都與太平盛世相違背。筆者基於這點,更傾向相信張擇端是位有風骨的畫家,不至於趨炎附勢去迎合皇帝老倌。

"

如果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想來多數人的答案是春景,更進一步就會回答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筆者和你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筆者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事實上,這個看似一目瞭然的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目前被考證出來的三種觀點也截然不同。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春景說

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基本已成為主流觀點。據明代《味水軒日記》記載,這幅畫原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這句,說明畫卷描繪的是春季的景色。近現代一些研究美術史的專家,如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張“清明”即指清明節的觀點。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清明坊秋景說

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開始對“春景說”提出質疑,認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秋景,而“清明”指的應該是東京清明坊。

此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開封教師孔憲易。1981年他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相關文章,列舉了八項理由支持其觀點。

  1. 畫卷右首描繪了馱負十簍木炭的驢子,這是秋季才有的景象。據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
  2. 畫卷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與茄子類似的作物,還有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景象不可能出現在還有涼意的清明時節。
  3. 畫上的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我們,並不炎熱的春季似乎用不著扇涼遮陽。
  4. 畫面中多處出現草帽、竹笠,它們的作用是御暑或擋雨,圖中既然沒有下雨,這肯定是遮陽用的,根據當時開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
  5. 畫面中有多家酒肆,酒旗上均寫著“新酒”二字。新谷下來往往已是秋天。另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
  6. 畫面中有個茶水攤的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個“暑”字足以說明它不是春季。
  7. 畫中的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其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代不比現在,春季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就算有,也屬貢品,不太可能隨隨便便地擺在市井大街上賣。
  8. 畫面上還有騎馬、乘轎、僕從簇擁的隊列,這些人當然有可能是去上墳掃墓,但也有可能是秋獵歸來。再說,古時上墳四季皆可,不獨清明,這不能作為“清明”是指清明節的佐證。

根據以上證據,孔憲易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是秋景,而“清明”指的是當時東京汴梁熱鬧非常的清明坊。而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京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屬可信。再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進行推論,筆者支持這種觀點。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清明盛世說

除了上述兩種觀點,現代有相當一部分人傾向於認為《清明上河圖》是瑞應圖。它表面上是對東京汴梁的如實描畫,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祥瑞的標誌,是對宋徽宗統治的頌揚。“清明”即清明盛世之意。

瑞應圖是徽宗時期的特殊產物,它們對於物象的描繪往往是具體細緻的,而所要傳達的意圖卻是特意虛構的。像這樣帶有明顯吉祥徵兆,歌詠太平盛世的作品稱為“瑞應圖”。它的出現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徽宗的皇位來得不那麼名正言順。哲宗沒有子嗣,死後本應由其親弟弟即位,但皇太后以“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為由力保端王即位。這裡的“端王”便是後來的徽宗。他即位後為了彰顯自己是真命天子,刻意製造出了眾多瑞兆。其次,在他統治期間,宋王朝常年遭受外敵入侵,並且被迫作出了一系列屈辱的政治妥協。為了維護皇權的尊貴與威嚴,他制定了許多公眾節日以營造歡愉祥和的盛世氣氛,還特別著眼於畫作,命人繪製了上千幅瑞應圖來構造太平盛世的視覺假象。

此外,北宋時期經濟趨於繁榮,尤其商品經濟頗為發達,單從這個角度看,說是太平盛世並不過分。於是,這一時期的文人,或為了仕途騰達,或出自真心,對當朝皇帝歌功頌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磅礴氣勢和繁榮景象,最能迎合宋徽宗的政治理想。

儘管此說最具說服力,但其中也有一個破綻。《清明上河圖》不僅描繪了盛世的繁華,也刻畫了眾多不似正面的小人物,如正在乞討的乞丐,官衙門口的懶散士兵,這些景象都與太平盛世相違背。筆者基於這點,更傾向相信張擇端是位有風骨的畫家,不至於趨炎附勢去迎合皇帝老倌。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該如何解釋

當然了,無論“清明”是何意涵,都不影響《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它浩瀚的篇幅,嚴謹的結構,生動的人物刻畫,博得了歷代帝王、名士的青睞,也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了精彩的一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