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遠眺望火樓----小時侯老爸每到禮拜天都帶我們哥仨來這兒…………

博山路上的往事

博山路北起市場三路及滄口路南到平度路,貫穿市南市北兩個城區六條街道,膠州路北曾經是繁華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所在地,膠州路南則是四方路商業區的延伸。這一帶,自打青島開埠以來,因臨近中山路商業中心區,自然成為餐飲服務業的聚集地,街網密佈、店鋪林立。小時侯,我和兩個哥哥最快樂的事,就是星期天跟爸爸一起去博山路上的天德塘去洗澡;小孩願意玩水,洗完澡還有好吃的,記憶自然今天仍然不能忘懷。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天德塘在博山路的南段,是一座三層大樓,據說是三十年代建造的,文革期間又加蓋了兩層簡易房,就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以前,一進天德塘就是一個裝有鐵柵欄門的老式電梯,我們哥仨每次都要乘它去三樓洗澡,總有一位我爸熟悉的老服務員把我們安排在靠浴室比較近的床位上,大概是怕我們著涼。洗完澡,老爸一般都會給我們買些好吃的,不是瑞芬茶莊邊上的糖炒栗子就是萬香齋兩毛錢一包的牛肉乾。有時也在十樂坊吃鍋貼。

記憶中的博山路真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一派繁華市井氣息,可是這一切,到文革期間都蕭條了。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直到改革開放後,有一天,幾個新疆人在街邊支起了烤羊肉的鐵盒子,生意大火。慢慢地,一些當地人也加入到燒烤大軍中來。可能是生活在海邊的緣故,青島人繼承和完善了這種吃法,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夏天生猛海鮮什麼都敢烤,冬天海陸空一鍋全能涮,加上可口的青島啤酒,這兒的人真是有口福。吃飯的人大快朵頤,可苦了周圍的居民,這兒整天烏煙瘴氣,城管人員來了,他們就開溜。城管人員走了,他們又重新支爐子開烤。就像韮菜地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幾年過去了,反而越烤越有規模。來這裡吃燒烤的人大多隻知道這兒是四方路小吃街,而不在意它是不是叫博山路,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天德塘也也淹沒在這煙熏火燎之中了。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時間一長,有些精明的店主就退路進室,生意當然要比當街煙燻火撩的小販強。記得在天德塘對面有一家半地下室開闢的小店,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好去處,我常和六中的鄭敦強去那兒喝二鍋頭,一次你半斤我半斤,二十串烤魷魚牙。每當我和朋友們把盞其中,看著那些文人墨客、俊男靚女、商賈小販、三教九流來來往往,出出進進時,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快感,我喜歡這種濃濃的市井風俗,真實、可信。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然而,繁華易逝,隨著新市區的的東移,中山路冷清了,四方路也人氣低迷,博山路上再也沒了往日的盛況,有的只是那些老房子,還有天德塘在夕陽中默默無語地看著行色匆匆的人們。

望火樓的記憶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仰視望火樓----小時侯曾經的故居,如今…………

望火樓所在的觀象一路是一條依山而修的馬路,始建於上世紀初,這條路並不規則筆直,向東圍觀象山饒了一個大彎通向江蘇路,向北是一條通向山頂的石頭路,向南是平原路,向西走到盡頭就是望火樓了,不過,也並非就山重水複,望火樓再往西走,沿幾十級石階,就可來到禹城路煤店,而和望火樓正對著的是一條又窄又陡的石階路也可到平原路,依山而建的院落房屋,很有一番島城韻味。

小時侯,我家住在觀象一路一個緊挨著望火樓的小院裡,因為這兒地勢高的緣故,看景觀物,都顯得格外悠遠暢快。往西看去,近處是高低錯落的房屋和起伏蜿蜒的街道,遠處是小港碼頭,大大小小的船隻出出進進,山海一色,頗有點高瞻遠矚的意思。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2003年·大霧中的望火樓,已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而在我記憶中最清楚的就是屋後的望火樓,它高大神祕,一臉嚴肅地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這是一座用花崗岩和水泥建造的塔式建築,依山勢建在一個高起的岩石上,碉堡式的塔體上,粗壯的石柱支撐著黑色的鐵皮塔頂,十幾級石階之上是一個鑲嵌有鵝卵石的門口,有點城堡的感覺,塔裡以前有個鐵梯子可以通向塔頂的觀景亭,現在已經鏽損了。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大熊”攝影


聽老人講,因為觀象山是青島的一個制高點,德佔時期就在這裡為消防隊修建了一座暸望塔,專門用來觀察市區“火情”的,裡面有全天值更的人員,哪裡有火災,他們就通知消防隊去滅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電話通信業的普及,望火樓也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倒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觀景平臺了,記得小時侯,自己還和哥哥一起爬到上面去捉迷藏呢!因歲月久遠,裡面一股發黴的味道。後來,不知是什麼人把門給鎖了起來,就再也沒上去過。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幾年前,又去望火樓,只見兒時住過的小院已經蓋起了樓房,通往禹城路的幾十級石階也堵死了,一座嶄新的望火樓,亦如之前一般靜靜的站在那裡,向我們訴說著身前身後的故事......

博山路上的往事與望火樓的記憶

遠去的望火樓(金步鬆畫)


本文作者為網友“老多”,畫家韓盈,源自2006年《消失的青島》系列,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編輯發佈,部分圖片源自網友及網絡,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