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一直以來,對卡森·麥卡勒斯以及她所創作的小說的評價和解讀,“孤獨”基本上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話題。事實上,對麥卡勒斯而言,孤獨絕不是一個故作深刻的文學修辭,而是貫穿和籠罩於她全部人生的現實。在這本名為《啟與魅》的自傳中,她詳細而直白地寫下了自己曲折而豐富的生活經歷,生動地記錄了自己在短暫的一生中反覆糾纏於病痛與寫作之間的宿命般的抗爭,呈現出了一個較我們所認知的麥卡勒斯的作家形象之外遠為複雜的內心世界。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卡森·麥卡勒斯,佐治亞出生的小說家、劇作家,於1967年2月19日在紐約的廣場酒店慶祝了自己第五十個也是最後一個生日。在長達一週的逗留期間,麥卡勒斯接受各方祝賀,品嚐飯店製作的美味佳餚,接待訪談。在一次接受雷克斯·裡德採訪的時候,麥卡勒斯透露了自己撰寫自傳的原因:

我覺得讓將來一代又一代學生知道有些事我為什麼那樣做是很重要的,這對我也同樣重要。我一夜之間成了文學名人,可我太年輕了,不明白這對我意味著什麼,也不瞭解由此產生的責任。我有點故意調皮搗蛋。這一點,再加上我的病帶來的種種問題,幾乎把我毀了。對這種成功給我造成的影響,如果我予以回溯,為後世保存一份記錄,也許能讓未來的藝術家們在面對這種影響的時候有更充分的心理準備來處理得更好一些。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中文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麥卡勒斯希望“予以回溯,為後世保存一份記錄”的一生始於佐治亞州的哥倫布市,1917年她出生於此,姓名露拉·卡森·史密斯,是薇拉·瑪格麗特·沃特斯和珠寶店主拉馬爾·史密斯的女兒。十四歲以前,人們一直叫她露拉·卡森,1919年,她有了個弟弟小拉馬爾,1922年又添了個妹妹麗塔。卡森在哥倫布上公立學校,十六歲那年畢業於哥倫布中學。卡森是個不起眼的學生,她喜歡的是可以獨自學習的鋼琴。母親認定女兒能成大器,在她的鼓勵下,卡森九歲就開始正式學琴,目標是當一名職業鋼琴演奏家。幾年後她放棄了這個夢想,原因是她得了一種少兒期特有的病,後來確診為風溼熱。這場病讓她失去了嚴格訓練和職業演出所必需的體力。養病期間,卡森大量看書,開始考慮改以寫作為生,因為不想讓老師和媽媽失望,她並沒有把自己剛發現的這門技藝馬上表現出來。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內文

1934年卡森十七歲,她從薩凡納乘船去紐約市,表面上是到朱莉亞音樂學校去學鋼琴,實際上是去追尋她心中的作家夢。她做各種兼職以維持生活,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華盛頓廣場學院學習創意寫作。1936年秋天,她回到哥倫布養病,這次是呼吸道感染,她不得不大半個冬天纏綿病榻。就在這段時間裡,卡森開始寫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啞巴》(後來出版時書名為《心是孤獨的獵手》)。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神童》發表於1936年12月號的《小說》(Story)雜誌,編輯是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惠特·伯內特。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Story 雜誌封面

1937年9月,卡森和小詹姆斯·利夫斯·麥卡勒斯結婚。利夫斯生長於亞拉巴馬州的威屯卡,兩人經共同的朋友埃德溫·皮科克介紹相識,當時利夫斯正在本寧堡駐軍中服役。這場婚姻締結的關係,在她一生中給她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撐,同時也造成了最嚴重的破壞,因為從一開始就麻煩不斷:兩人都有酗酒的問題;性心態矛盾糾結;利夫斯嫉妒卡森在文學上的成功,由此引發彼此間的緊張狀態。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看見他,我滿懷喜悅,身心震撼:他是我見過的長得最好看的男人。”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

1938年4月,卡森·麥卡勒斯參加了一個長篇小說處女作大賽,向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提交了《啞巴》的提綱和六章正文。這部提綱讓她得到了一份出版合同和一筆五百元的預付稿費。1940年6月小說出版時更名為《心是孤獨的獵手》,故事主角是一個聾啞人,地點是一個南方小鎮,孤獨的人感覺與世隔絕,從他這裡尋求無聲的安慰。小說第一次明確地表現了卡森後來大部分作品中都會出現的孤獨和孤立這類主題。成功迅疾到來,作品廣受好評,《心是孤獨的獵手》在卡森二十三歲的時候就把她推到了紐約文學界的聚光燈下。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心是孤獨的獵手》英文首版封面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心是孤獨的獵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卡森·麥卡勒斯第二部長篇小說《金色眼睛的映像》首發於1940年8月的《時尚芭莎》雜誌,1941年由霍頓·米夫林正式出版。讀者以為這本書和作者的第一部小說相去不遠,不料卻大為震驚,因為這個故事充滿困擾,有窺視癖、強迫症、壓抑的同性戀,還有背信棄義,背景卻是和平時期的軍事基地。《金色眼睛的映像》得到的評論五花八門,作者還要面對老家熟人的嘲諷,他們在小說人物中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負面映像。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金色眼睛的映像》英文首版封面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金色眼睛的映像》|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卡森和利夫斯在1940年即《心是孤獨的獵手》出版當年移居紐約。那年秋天,卡森第一次和利夫斯分居,隨後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高地租了一座房子,與喬治·戴維斯和英國詩人威斯坦·休·奧登同住。這座位於米達街7號的房子成了一個狂放不羈的文學藝術中心,一時眾星雲集,其中有吉普賽·羅斯·李,本傑明·布里頓,彼得·皮爾斯,薩爾瓦多·達利,維吉爾·湯姆森,阿隆·科普蘭,列昂納多·伯恩斯坦,庫爾特·魏爾,保羅和簡·鮑爾斯夫婦,理查德·賴特,奧利弗·史密斯。卡森和利夫斯1941年離婚,而她在布魯克林結交的朋友中,很多人都成了她的終生摯友。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後排站立者:紐頓·阿爾文、尼古拉·馬西卡諾、內森·阿什、菲利普·拉夫、米歇爾·賽德、卡羅爾·拉特豪斯、卡森·麥卡勒斯、馬爾科姆·考利、佚名、蘭斯頓·休斯、肯尼斯·費林、佚名、倫納德·埃利希、讓·利伯蒂

前排坐者:阿什太太、弗朗西絲·明戈蘭塞、默爾·馬西卡諾、凱瑟琳·安妮·波特、海倫·郭、胡安·明戈蘭塞、娜塔莉·拉夫、伊麗莎白·艾姆斯

1944年8月,卡森的父親突然去世。隨後,卡森和母親、妹妹搬到了紐約奈亞克居住,她們在那裡的百老匯南路131號買了一座房子。卡森餘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座可以觀賞哈德遜河風光的房子裡度過。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傷心咖啡館之歌》英文首版封面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傷心咖啡館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卡森和利夫斯之間的關係始終不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帶來重重憂慮(利夫斯和他弟弟湯姆,卡森的朋友埃德溫·皮科克,還有她的弟弟小拉馬爾,此時都在國外服役),儘管如此,卡森·麥卡勒斯最為人稱道的優秀作品都是在1943年到1950年期間出版的。1943年8月,《時尚芭莎》發表了《傷心咖啡館之歌》,這是一個抒情格調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南方工業小鎮上,一個私酒女販子、一個駝背侏儒和一個前科罪犯之間三角戀情引發的嫉妒和痴迷。這部小說由霍頓·米夫林在1951年出版,書的形式是作者的一部精選作品集《傷心咖啡館之歌:卡森·麥卡勒斯小說集》。1946年3月,卡森的第四部主要作品出版,這就是《婚禮的成員》,故事主角是一個孤獨的青春期少女弗蘭淇·亞當斯,為了平復心中的孤獨感和渴望,尋找“有我的我們”,偷偷地加入了哥哥和新嫂子的蜜月旅行。卡森聽從田納西·威廉斯的建議,把這部小說改寫成劇本,1950年在搬上百老匯舞臺,結果得到了幾乎是眾口一辭的好評,連演501場。這部改編劇本是卡森作品最大的一次商業成功,同時還獲得了1950年的紐約劇評界大獎和唐納森最佳劇作獎。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婚禮的成員》英文首版封面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婚禮的成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利夫斯在歐洲服役參加二戰期間,卡森和他通信不斷,他們和解了。1945年利夫斯回國以後,兩人復婚。1952年4月,這對夫婦在巴黎附近買了房子。1953年夏末他們住在那裡的時候,利夫斯情緒消沉,經常酗酒,還勸卡森和他一起自殺。卡森擔心生命受到威脅,逃回了美國。1953年11月,利夫斯在巴黎的一個旅館房間裡自殺身亡。

卡森·麥卡勒斯生命中最後十五年裡,她的健康急劇惡化,作品也明顯減少。一連串中風造成的癱瘓讓她臥床不起。更糟糕的是,她的第二部舞臺劇《美妙的平方根》遭遇商業失敗,1957年在百老匯只演了45場就結束了,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沒有指針的鐘》(1961年)得到了大量負面評論,這些都讓她心力交瘁。她最後的歲月裡讓她稍許感到鼓舞的是,1963年愛德華·阿爾比把《傷心咖啡館之歌》改編成劇本獲得成功,在百老匯連演103場。她生前最後出版的一本書是兒童詩歌《甜如泡菜淨如豬》(1964年)。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沒有指針的鐘》英文首版封面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沒有指針的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卡森·麥卡勒斯1967年到廣場酒店去,除了慶祝五十歲生日以外,還想試試看自己能不能承受旅行的辛苦,她希望能去愛爾蘭看友人約翰·休斯頓。經受住了這番考驗之後,卡森在管家艾達·裡德爾的陪伴下,於1967年4月1日出發前往愛爾蘭。4月中旬從愛爾蘭回來以後,卡森開始集中精力寫她接受雷克斯·裡德訪談時提到的自傳。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好幾家報紙採訪了我,《愛爾蘭時報》刊出的照片上,約翰正在給我一個熱烈的愛爾蘭式大擁抱。”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

為了捕捉她生活中交替出現的欣喜和悲劇,她把書名題為《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躺在奈亞克家裡的床上口授自傳初稿,做記錄的是一個團隊,成員有朋友和家人,還有由附近一所學院裡幾個學生擔任的祕書們。這個過程從4月18日開始,持續到8月15日她最後一次中風為止。

正如卡森·麥卡勒斯對雷克斯·裡德所說,她想寫的自傳不僅要為後人如何處理過早成名帶來的問題提供幫助,還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反思自己年少成名後的行為,還有這些行為對自己生活和其後職業生涯的影響。和她小說中那種影影綽綽地為故事表象所遮掩的自我經歷記述不同,這部自傳會非常坦率。卡森的小說世界脫胎於她自己的生活經歷,這一點大概比20世紀任何一位美國作家都明顯;她的虛構和她的現實之間,界限經常是模糊的。她曾說:“我小說裡發生的事全都在我身上發生過,要麼就是最終總會發生。”這本自傳就是要揭掉起保護作用的虛構面紗,用她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一生。此外,全書結構要圍繞中心,依時序逐一講述在靈光乍現的時刻,她如何突然悟出重要的創作思路——卡森將之稱為她的“啟示”,同時要詳細講述那些恐怖的“夜之魅”:她的中風,失敗的人際關係,還有她外祖母、母親、父親和丈夫的去世。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中文版目錄

厄爾·肖瑞斯給《哈潑斯》雜誌寫的文章裡講述了他在奈亞克探望卡森·麥卡勒斯時的情況:

她說話的過程多麼痛苦!在喉嚨裡把詞語的碎片聚集起來,吱吱嘎嘎地用高音歌唱的方式提高嗓音說出這些詞語,竭盡全力用口型幫助自己把音發得準確一些。這是在她中風以後;她的手呈畸形,她不能走動,不能書寫,也不能閱讀,除非文字排版為間隔四倍。她沒有學會使用那臺送給她的磁帶錄音機——那東西好像做出來就是壞的。可她還是在寫,向祕書口授,不知用了什麼辦法,寫作還在繼續,這起碼證明了人類精神的不屈不撓並非妄言,而這種堅定,正是她的作品所具有的那種力量……

她好像知道這是她最後一部作品,竭力要把她已經有計劃卻來不及寫的所有想法全都寫進去。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內文

書中收入了愛爾蘭之行的詳情,《心是孤獨的獵手》拍成電影的過程,《金色眼睛的映像》電影上映的消息,還提到她左腿截肢的計劃,這些都說明《啟與魅》的主要部分是1967年4月到8月期間口授完成的。自傳主要部分寫作的時間和她去世的時間離得這樣近,僅此一點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為據她的傳記作者弗吉尼亞·斯潘塞·卡爾所說,七年多以前,就有“許多人認為,在她有生之年,她完不成《沒有指針的鐘》,或者說她再也寫不出什麼重要作品了”。

除了肖瑞斯回憶了她與人交流時的艱難以外,還很少有人寫過卡森·麥卡勒斯生命最後一年裡的創作情況。大部分文章不厭其煩地講述她持續不斷的各種病痛,把那幾年作為無所成就的時段忽略過去。記述卡森臨終歲月的文章幾乎不提她當時的寫作;相反,這些回憶大部分講的都是她惡劣的健康狀況。

卡森·麥卡勒斯1967年接受雷克斯·裡德訪談的時候表示過,她的生活就毀在連續幾次腦中風上,導致中風的原因,一是她小時候得風溼熱誤診,二是她延續終生的抽菸習慣,三是她對酒精的依賴。第一次中風是在1941年2月,她的視力暫時性受損,體力隨著一次次頭痛逐漸衰弱。第二次和第三次是1947年秋天,當時她在巴黎,她右眼的橫向視野受到暫時影響,左側身體永久癱瘓。1967年8月15日她最後一次腦中風,昏迷47天后,9月29日上午九點半,卡森·麥卡勒斯在奈亞克醫院去世。她葬於俯瞰哈德遜河的奈亞克橡樹山公墓,旁邊就是她母親的墓。作為她寫作和生存意志的證明,卡森·麥卡勒斯的自傳永遠停留在了第一稿。

1967年9月30日的《紐約時報》第一版刊登了卡森·麥卡勒斯去世的訃告,同時刊出埃利奧特·弗裡蒙特–史密斯撰寫的文章,對她的一生和她的文學創作作出了評價。文中談到她第一部小說造成的衝擊時,所給出的評論同樣適用於評價卡森·麥卡勒斯經久不衰的影響:

與其說《心是孤獨的獵手》為後來形成的美國南方文學哥特式野性流派鋪平了道路,不如說這本書在建立這個流派的同時又超越了這個流派……這部仍然能夠震撼讀者的傑作,其書名大概就是本書之心的絕佳體現,它給人一種強烈、簡潔、神祕的感覺,彰顯著愛與孤獨如影隨形,而這兩者的關係是麥卡勒斯始終關注的題材……麥卡勒斯既不多產也不改變主題……這不是錯誤也不是悲劇:對有些藝術家來說,獲得某種視野的機會只有一次。推而論之:只有藝術家才能讓他人也折服於這一視野的力量。麥卡勒斯是個藝術家。她本人對聚集在她身邊的其他藝術家也是一種啟示和榜樣。她的作品,尤其是《心是孤獨的獵手》,不會消亡;人們會懷念她。

1971年,《抵押出去的心》出版,這是卡森去世後由她妹妹瑪格麗塔·加歇·史密斯編輯的她的一部文集。其後,卡森的大部分信件、手稿等各種資料都由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哈里·蘭瑟姆人文研究中心買下。這些資料裡就包括《啟與魅》128頁打字稿的兩個副本。雖然《抵押出去的心》曾考慮過將其收入,但《啟與魅》終究還是沒有出版,直到現在。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抵押出去的心》英文首版封面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抵押出去的心》|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

作為對《啟與魅》1967年口授部分的補充,卡森·麥卡勒斯想以附錄的方式收入書中的還有《啞巴》(《心是孤獨的獵手》)的提綱和她與利夫斯在二戰期間往來的書信。

卡森的《啞巴》提綱寫於1938年,奧利弗·埃文斯寫的傳記《卡森·麥卡勒斯之歌》(1966)和《抵押出去的心》這兩本書裡都收入了,這是她所有長篇小說提綱中最詳細的一個,也正是這部提綱讓卡森在二十三歲的時候獲得了她第一本書的出版合同。寫這個提綱的時候,她與利夫斯結婚不久,兩人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費耶特維爾。提綱的打字稿也收藏於得克薩斯大學的卡森·麥卡勒斯資料庫。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啟與魅》打字稿一頁

《啟與魅》打字稿上有“插入戰時信件”幾個字,這說明卡森希望把她和利夫斯在二戰期間的通信收進書中。根據某些跡象來看,卡森只想從這些信件裡摘錄一部分放進去,可現在已經無法確定她寫下這幾個字的時候考慮的是哪些信了,卡森曾經在她房客肯尼思·弗倫奇的幫助下開列過一個單子,但是很不清楚,所以本書收入作為第二個附錄的是通信雙方都很看重並且特意保存下來的二戰期間來往信件。這次收錄利夫斯和卡森戰時信件是卡森·麥卡勒斯書信首次正式出版。

*

《啟與魅》不是按時間順序展開的,但還是可以看出支撐其敘述結構的一條關聯線索。幾個主要部分,或者說是卡森·麥卡勒斯在構思《啟與魅》的時候顯然十分關注的幾個主題,分別是:她和利夫斯·麥卡勒斯的關係;她的創作靈感體驗(她稱為“啟示”);她的外祖母和母親,以及母親對她早期生活和幼年幸福時光的影響;卡森早年跟她的第二位鋼琴教師瑪麗·塔克學琴所受的影響;還有她生命中其他一些極為重要的人——從管家艾達·裡德爾到她的醫生朋友威廉·梅耶爾和瑪麗·默瑟,她的鄰居朋友瑪麗埃勒·班庫,和她那些更為“有名”的朋友,從吉普賽·羅斯·李、喬治·戴維斯、威·休·奧登、理查德·賴特,到田納西·威廉斯和伊迪斯·西特維爾。最後一部分似乎是那本常為人提及的未完成手稿《儘管》僅存的內容,卡森在這一部分裡簡要地講述了幾位藝術家同行為病痛和截肢所苦的情況,其中包括科爾·波特和莎拉·伯恩哈特。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卡森·麥卡勒斯與田納西·威廉斯在古巴哈瓦那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午餐中她說想見見瑪麗蓮·夢露,因為阿瑟·米勒就在隔壁桌上,我就說我想這很簡單。我讓侍者把阿瑟請過來,告訴了他男爵夫人的請求。後來我辦了一次午餐會,請了瑪麗蓮·夢露、伊薩克·迪內森和阿瑟·米勒,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瑪麗蓮很缺乏自信,給我打了三四次電話問穿什麼好,還想知道是不是胸口應該開得低一點。我說她穿什麼都漂亮。後來她穿了一條胸口開得很低的連衣裙,露出了可愛的前胸。”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

卡森樂於誇大其詞,喜好編故事,這對《啟與魅》的寫作形成強烈影響。她的表姐弗吉尼婭·約翰遜·斯托裡曾說:“她喜歡咬住事實然後天馬行空,一輩子改不了這個習慣。”或許正因為她偏愛虛構,《啟與魅》的內容要麼坦率得令人吃驚,要麼因為不可信而十分有趣。卡森有一種高度發達的感知能力,知道哪些東西是重要的,不容誇張,哪些東西不太重要,大可用來想象,所以書中出現了無數明顯的誤傳、誇大、曲解,有的地方她還特地強調那是真的。可與此同時,她提供的許多細節和此前出版的幾部傳記中對一些事件已成定論的記錄相互矛盾,這就引發了對她的生平記載予以考察修訂的學術研究。

《啟與魅》中有幾句話提到她的劇作《美妙的平方根》首演當晚的情況,卡森口授說:“我穿著我那件美麗的中國長袍,這袍子有兩千年曆史了,真的,我走過劇院的時候,甚至都不敢祈禱。”這幾句話特別清楚地表現出,正如人們經常說起,而且她的表姐也在體現這一節框架的那段話裡所說的那樣,卡森有的時候更在乎的是讓故事聽起來更有趣,而不是讓事情的記錄更準確。那件長袍她特地說明有兩千年曆史了,“真的”,那是卡森的表哥約丹·麥西送給她的。那是一件男人穿的中式長袍,卡森穿的時候都拖到了地上,袍子是孔雀藍的,帶白色刺繡,當時最多有一百五十年曆史。據麥西說,卡森“在所有重大場合”都穿著這件長袍,而且喜歡誇大這件袍子年代的久遠和重要的儀式意義。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內文

根據她此前幾位傳記作者的記錄,一般人的理解是,卡森很小的時候就“靠聽覺記憶”在鋼琴上彈出了曲子,她的天然稟賦就此突然爆發,她少年時在鋼琴演奏方面的天分就是這樣顯露出來的。弗吉尼亞·斯潘塞·卡爾的記述是:

卡森小時候就猜自己不是個普通的孩子,她媽媽告訴過她——傳說如此——某些“產前徵兆”預示她的頭生孩子是個天才。瑪格麗特·史密斯是帶著一種輕鬆愉快的期待心情等待這個心花怒放的時刻到來的。六歲的時候,卡森證實了這個預言(起碼在她媽媽眼裡是這樣),她坐在鋼琴前,用雙手彈出了一支曲子,那是當天下午她在電影院裡第一次聽到的一首歌。

在《啟與魅》裡,卡森·麥卡勒斯詳細講述了這個過程,和展露了預言的天分什麼的相差甚遠,她承認最早是用瑪莎·約翰遜姨媽的鋼琴練習彈奏歌曲的。人們長期以來相信,卡森表現出一種與生俱來的鋼琴天賦,她媽媽將其解釋為她註定要成名的先兆,而卡森講的這個情況與之相悖,這一點的意義在於,據此可以反思她少年時期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了自己在媽媽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媽媽對她寄予的厚望。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卡森·麥卡勒斯

卡森用了很多篇幅來思考她與利夫斯的關係,討論他們離婚的原因時也很坦率,卻避而不談她和利夫斯與美國作曲家戴維·戴蒙德的關係。相比之下,這或許是這部自傳裡諸多忽略中最耐人尋味的一個了。卡森、利夫斯和戴蒙德三人之間的關係雖然與性無關,但那種親密無間卻是卡森生活中依戀感最為強烈的關係之一。《啟與魅》對這一關係隻字不提尤其意味深長,因為除了她的鋼琴教師瑪麗·塔克、利夫斯·麥卡勒斯、安妮瑪麗·克拉萊克–施瓦森巴赫和瑪麗·默瑟醫生以外,卡森和戴維·戴蒙德的關係對她形成孤獨與愛這個理念也起了很大作用,而這是她小說中最為重要的主題。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卡森在家中書房裡

卡森和利夫斯1941年在紐約和戴蒙德結識之後,三人之間似乎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三角關係,卡森後來的小說《婚禮的成員》和《傷心咖啡館之歌》裡對這種關係描寫得十分清楚。戴蒙德原是為卡森所吸引,不久和利夫斯也親近起來。卡森和利夫斯兩人對戴蒙德還共同擁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1941年,利夫斯在等待和卡森離婚期間,和戴蒙德在紐約的羅切斯特同住了四個月。卡森覺得戴蒙德和她即將離婚的丈夫之間關係太好了,這隻能讓她那種遭到背叛的感覺和被排斥在外的恐懼感雪上加霜。卡森對自己和戴蒙德的關係十分看重,《啟與魅》正文中卻不提這個人,利夫斯和卡森的戰時通信中也只提到一次,用的還不是全名。利夫斯和戴蒙德一起搬到羅切斯特去住,把她排除在了她十分嚮往的三人關係之外,這讓卡森感覺到了背叛。但是在回憶她和利夫斯離婚的原因時,卡森卻並沒有提及這一點。想一想卡森許多作品中都出現的那種難以維持的三角關係有多麼重要,這些作品主題的靈感又在多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她與利夫斯和戴蒙德相處的體驗,這種缺失就格外引人注目。自傳中不提戴蒙德,也許是因為卡森不願意公開發表討論自己隱祕生活的文字,也許是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二十七年,卡森不想讓自己和戴蒙德的這段關係顯得那麼重要了,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她不願意重溫那段經歷留下的痛苦記憶。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卡森與利夫斯在意大利威尼斯

總而言之,對自己一生中經歷的那些天之啟示和夜之迷炫,卡森·麥卡勒斯的講述是否準確無關緊要。由她來講述這些故事,按她的記憶講,按她感受到的影響講,比她回憶的真實程度更為重要。作為一部自傳,《啟與魅》是一個多重混合體,其中包含著回憶、自己事後做的更正,以及對神話的消解和再造。作者希望藉此為自己留下一份紀念,那種方式對她本人的自我感知而言是真實的,卻不一定與嚴格的自傳式記錄相符。

除了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以外,《啟與魅》還第一次詳細講述了卡森對性的看法。表面上看,卡森在人際關係和這類事情上很成熟,《心是孤獨的獵手》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她媽媽我行我素的天性也使得她早期比較世俗。儘管如此,卡森在《啟與魅》中談到自己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而只能依賴教科書,還是十分痛心:“我問媽媽什麼是性,她叫我到冬青樹後面來,然後用她那種莊嚴的簡潔方式說:‘性,我的寶貝,用的就是你坐下的那個地方。’於是我不得不去看教科書,感覺這東西實在沒意思,卻又難以置信。”

卡森·麥卡勒斯並不直接討論她自己是雙性戀還是同性戀的問題,但她的確提到了瑞士女繼承人安妮瑪麗·克拉萊克–施瓦森巴赫和她之間相互吸引的關係,而且提供了一些細節,儘管多少有些隱晦。卡森這樣描寫她們第一次見面時的安妮瑪麗:“她生著一張我知道自己會終生難忘的臉龐,那麼美麗,金髮碧眼,梳著短短的直髮。”她們之間關係密切的另一個證據是,卡森還從克拉萊克–施瓦森巴赫那些口氣溫柔的來信中摘錄了一部分收入《啟與魅》的初稿。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她生著一張我知道自己會終生難忘的臉龐,那麼美麗,金髮碧眼,梳著短短的直髮。”

——《啟與魅:卡森·麥卡勒斯自傳》

和她回憶與克拉萊克–施瓦森巴赫的關係時所用的語氣不同,卡森以直白得多的語言詳細講述了她與利夫斯的關係中在性方面她那些幼稚的期望和最終的失望:

我告訴父母,我要跟他有過那種體驗之後才跟他結婚,因為我怎麼會知道我喜歡還是不喜歡結婚?在交談的過程中,我感覺我得對父母實話實說了。我說結婚是一種承諾,像其他承諾一樣,我不想向利夫斯承諾什麼,除非我絕對有把握我喜歡和他做愛。看關於伊莎多拉·鄧肯的書和《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是一回事,親身體驗是另一回事。還有呢,所有這些書裡,到了你特別想知道的關節,就會出現小星號。

回頭再看卡森就撰寫《啟與魅》對雷克斯·裡德所做的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她是想通過這部自傳來向後人解釋自己這一生,這裡面既有成功也有失敗。在個人與情感這個層面上,寫這本自傳為卡森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讓她對自己解釋自己。但是超越卡森寫自傳的個人動機來看,她體驗到的那些暗夜中的迷炫之光,以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了20世紀上半葉一個南方女藝術家的生活,那是在一個全球社會政治動盪不安的時代,與深植於其中的焦慮感不斷搏鬥的過程。

比這部自傳中任何具體內容都更為重要的或許是卡森·麥卡勒斯的個性痕跡,這些痕跡虛掩於《啟與魅》的敘述表層之下。卡森那為數不多因而十分寶貴的天啟之光幫助她從更為頻繁且持久的暗夜迷炫中活了過來,因為像她在《心是孤獨的獵手》中塑造的米克·凱利一樣,那些天啟為她提供了一個空間,她可以退回其中,去休養,去創作,去保護自己。《啟與魅》就是她向心中這個隱祕空間行進的記錄,讀者從中不但可以詳細瞭解迫使卡森退回內心的暗夜迷炫,而且也許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逐一瞭解那些鼓舞人心的天之啟示,正是這些啟示最終修復了她的靈魂。《啟與魅》是一份罕見的請柬,邀請讀者和卡森一起,去探訪她自己的內心。

自她開始追溯以便保存她的生平故事起,三十多年過去,卡森·麥卡勒斯的自傳現在問世了,可以向後人展示一個充滿靈感又富於警示意味的故事,如她所願。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最後的卡森,1967年

推薦閱讀

卡森·麥卡勒斯:孤獨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全部的人生……

〔美〕卡森·麥卡勒斯 著

楊曉榮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99讀書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