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1

"分離焦慮":不光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由於分離而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用在孩子身上它是指:孩子由於與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並通過產生情緒和行為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

用在父母身上它是指:父母由於孩子要離開自己,因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或者由於分離而過分擔心孩子的狀況而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極度不適應感。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分離焦慮"。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1

"分離焦慮":不光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由於分離而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用在孩子身上它是指:孩子由於與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並通過產生情緒和行為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

用在父母身上它是指:父母由於孩子要離開自己,因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或者由於分離而過分擔心孩子的狀況而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極度不適應感。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分離焦慮"。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約翰•鮑爾比,英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著有《依戀三部曲》,他被稱作為"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孩子與父母分離所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將孩子產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階段,情緒瞬間失控,大哭大鬧,誰都hold不住,拒絕"分離";

第二個階段:失望階段,當明確不得不接受"分離"時,持續哭泣,不願理睬別人,表情遲鈍;

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在父母安慰或外人照顧下,逐漸恢復正常活動,但一旦父母出現,又開始出現悲傷委屈的表情。

孩子的"分離焦慮"過程為:反抗→失望→超脫

同樣,相對於孩子"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父母的"分離焦慮"也有下面三個心理活動:

第一個心理活動:在父母與孩子分離前,父母不知道怎樣讓孩子接受,或者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但又無法改變分離的現實而產生的矛盾心理

第二個心理活動:當父母以一種方式告知孩子分離情況時,孩子傷心而引起父母痛心的悲痛心理

第三個心裡活動:當與孩子分離之後,對孩子的狀況擔心和牽掛而產生的內疚心理

父母的"分離焦慮"過程為:矛盾→悲痛→內疚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1

"分離焦慮":不光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由於分離而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用在孩子身上它是指:孩子由於與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並通過產生情緒和行為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

用在父母身上它是指:父母由於孩子要離開自己,因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或者由於分離而過分擔心孩子的狀況而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極度不適應感。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分離焦慮"。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約翰•鮑爾比,英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著有《依戀三部曲》,他被稱作為"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孩子與父母分離所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將孩子產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階段,情緒瞬間失控,大哭大鬧,誰都hold不住,拒絕"分離";

第二個階段:失望階段,當明確不得不接受"分離"時,持續哭泣,不願理睬別人,表情遲鈍;

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在父母安慰或外人照顧下,逐漸恢復正常活動,但一旦父母出現,又開始出現悲傷委屈的表情。

孩子的"分離焦慮"過程為:反抗→失望→超脫

同樣,相對於孩子"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父母的"分離焦慮"也有下面三個心理活動:

第一個心理活動:在父母與孩子分離前,父母不知道怎樣讓孩子接受,或者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但又無法改變分離的現實而產生的矛盾心理

第二個心理活動:當父母以一種方式告知孩子分離情況時,孩子傷心而引起父母痛心的悲痛心理

第三個心裡活動:當與孩子分離之後,對孩子的狀況擔心和牽掛而產生的內疚心理

父母的"分離焦慮"過程為:矛盾→悲痛→內疚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2

導致孩子和父母紛紛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一般來講,孩子的"分離焦慮"往往發生在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還處在一個"心理斷乳期",所以很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一旦到了分離時刻,孩子就會出現強烈的"分離焦慮"。而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 原因一: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在分離前,孩子有父母的陪伴,不管什麼問題都有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能感到足夠的安全感。當與父母分離,就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孩子需要獨自面對和處理很多問題,讓孩子不再具有安全感,產生對分離後的結果的一種恐懼,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二: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的不足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往往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若是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那麼孩子就不能獨立自主,面對環境刺激的自我保護能力就不強。孩子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三:孩子個人特質的影響

孩子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的產生。比如孩子比較內向,在與父母分離之後,可能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遇到問題時,總是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而表現出"分離焦慮"。又或者孩子依賴性較強而不能獨立自主,導致孩子不能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當父母與孩子分離,有的時候是父母比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強烈,比孩子哭得還厲害。對父母來講,一是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二是因為過分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而焦慮;三是因為與孩子分離所產生的內疚感而焦慮。若是孩子的"分離焦慮"解決了,父母的"心病"也就自愈了。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1

"分離焦慮":不光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由於分離而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用在孩子身上它是指:孩子由於與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並通過產生情緒和行為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

用在父母身上它是指:父母由於孩子要離開自己,因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或者由於分離而過分擔心孩子的狀況而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極度不適應感。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分離焦慮"。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約翰•鮑爾比,英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著有《依戀三部曲》,他被稱作為"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孩子與父母分離所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將孩子產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階段,情緒瞬間失控,大哭大鬧,誰都hold不住,拒絕"分離";

第二個階段:失望階段,當明確不得不接受"分離"時,持續哭泣,不願理睬別人,表情遲鈍;

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在父母安慰或外人照顧下,逐漸恢復正常活動,但一旦父母出現,又開始出現悲傷委屈的表情。

孩子的"分離焦慮"過程為:反抗→失望→超脫

同樣,相對於孩子"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父母的"分離焦慮"也有下面三個心理活動:

第一個心理活動:在父母與孩子分離前,父母不知道怎樣讓孩子接受,或者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但又無法改變分離的現實而產生的矛盾心理

第二個心理活動:當父母以一種方式告知孩子分離情況時,孩子傷心而引起父母痛心的悲痛心理

第三個心裡活動:當與孩子分離之後,對孩子的狀況擔心和牽掛而產生的內疚心理

父母的"分離焦慮"過程為:矛盾→悲痛→內疚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2

導致孩子和父母紛紛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一般來講,孩子的"分離焦慮"往往發生在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還處在一個"心理斷乳期",所以很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一旦到了分離時刻,孩子就會出現強烈的"分離焦慮"。而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 原因一: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在分離前,孩子有父母的陪伴,不管什麼問題都有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能感到足夠的安全感。當與父母分離,就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孩子需要獨自面對和處理很多問題,讓孩子不再具有安全感,產生對分離後的結果的一種恐懼,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二: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的不足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往往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若是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那麼孩子就不能獨立自主,面對環境刺激的自我保護能力就不強。孩子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三:孩子個人特質的影響

孩子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的產生。比如孩子比較內向,在與父母分離之後,可能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遇到問題時,總是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而表現出"分離焦慮"。又或者孩子依賴性較強而不能獨立自主,導致孩子不能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當父母與孩子分離,有的時候是父母比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強烈,比孩子哭得還厲害。對父母來講,一是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二是因為過分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而焦慮;三是因為與孩子分離所產生的內疚感而焦慮。若是孩子的"分離焦慮"解決了,父母的"心病"也就自愈了。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3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的方法探究

"分離"始終是一個很傷感的話題,但在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又不得不分離。在分離的過程中產生的"分離焦慮"是一種消極情緒,是孩子生理上的一種應激反應,長時間下去,將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剛進幼兒園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所以,"分離焦慮"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對成長不利的因素,父母需要通過把握"三個關鍵點"來緩解"分離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困擾。

  • 關鍵點一:父母一定要提高認識,正確對待與孩子的"分離"

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學會獨自長大。而真正讓父母放不下孩子的是分離後對孩子的牽掛:擔心孩子不能獨立自主,不能好好保護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這是父母的一個"心結"。而要解開這個"心結",還得靠父母自己去努力改變自己:從現在開始,學會放手,停止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走出你為他搭建的"溫室"…,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刺激和鍛鍊,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離開父母后的一切。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1

"分離焦慮":不光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由於分離而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用在孩子身上它是指:孩子由於與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並通過產生情緒和行為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

用在父母身上它是指:父母由於孩子要離開自己,因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或者由於分離而過分擔心孩子的狀況而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極度不適應感。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分離焦慮"。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約翰•鮑爾比,英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著有《依戀三部曲》,他被稱作為"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孩子與父母分離所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將孩子產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階段,情緒瞬間失控,大哭大鬧,誰都hold不住,拒絕"分離";

第二個階段:失望階段,當明確不得不接受"分離"時,持續哭泣,不願理睬別人,表情遲鈍;

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在父母安慰或外人照顧下,逐漸恢復正常活動,但一旦父母出現,又開始出現悲傷委屈的表情。

孩子的"分離焦慮"過程為:反抗→失望→超脫

同樣,相對於孩子"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父母的"分離焦慮"也有下面三個心理活動:

第一個心理活動:在父母與孩子分離前,父母不知道怎樣讓孩子接受,或者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但又無法改變分離的現實而產生的矛盾心理

第二個心理活動:當父母以一種方式告知孩子分離情況時,孩子傷心而引起父母痛心的悲痛心理

第三個心裡活動:當與孩子分離之後,對孩子的狀況擔心和牽掛而產生的內疚心理

父母的"分離焦慮"過程為:矛盾→悲痛→內疚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2

導致孩子和父母紛紛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一般來講,孩子的"分離焦慮"往往發生在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還處在一個"心理斷乳期",所以很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一旦到了分離時刻,孩子就會出現強烈的"分離焦慮"。而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 原因一: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在分離前,孩子有父母的陪伴,不管什麼問題都有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能感到足夠的安全感。當與父母分離,就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孩子需要獨自面對和處理很多問題,讓孩子不再具有安全感,產生對分離後的結果的一種恐懼,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二: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的不足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往往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若是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那麼孩子就不能獨立自主,面對環境刺激的自我保護能力就不強。孩子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三:孩子個人特質的影響

孩子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的產生。比如孩子比較內向,在與父母分離之後,可能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遇到問題時,總是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而表現出"分離焦慮"。又或者孩子依賴性較強而不能獨立自主,導致孩子不能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當父母與孩子分離,有的時候是父母比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強烈,比孩子哭得還厲害。對父母來講,一是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二是因為過分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而焦慮;三是因為與孩子分離所產生的內疚感而焦慮。若是孩子的"分離焦慮"解決了,父母的"心病"也就自愈了。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3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的方法探究

"分離"始終是一個很傷感的話題,但在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又不得不分離。在分離的過程中產生的"分離焦慮"是一種消極情緒,是孩子生理上的一種應激反應,長時間下去,將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剛進幼兒園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所以,"分離焦慮"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對成長不利的因素,父母需要通過把握"三個關鍵點"來緩解"分離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困擾。

  • 關鍵點一:父母一定要提高認識,正確對待與孩子的"分離"

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學會獨自長大。而真正讓父母放不下孩子的是分離後對孩子的牽掛:擔心孩子不能獨立自主,不能好好保護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這是父母的一個"心結"。而要解開這個"心結",還得靠父母自己去努力改變自己:從現在開始,學會放手,停止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走出你為他搭建的"溫室"…,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刺激和鍛鍊,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離開父母后的一切。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 關鍵點二:父母對孩子一定要誠信,與孩子多商量,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具有安全感應該是緩解"分離焦慮"的特效藥劑。而孩子的安全感一半是來自自己強的適應能力,另一半是來自對父母的信任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基礎一定是父母不能"爽約",不能以欺騙的方式來換得孩子的同意。在分離前,一定要多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多的選擇權利,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在乎,並不是"一走了之"

  • 關鍵點三:父母要有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分離,不論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都是一種煎熬。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產生情緒而一走了之,也不能因為孩子哭鬧拒絕分離而改變自己的想法,要改變孩子的想法,沒有捷徑,只有父母的耐心。分離總是傷感的,尤其是父母與孩子的分離,父母要強忍自己的眼淚,不能比孩子哭得還傷心,否則以後的分離你是在教孩子學會哭鬧。


"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孩子: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要你一直陪著我。"

"爸爸,你不要去上班,我們一起玩。"

"媽媽,我不想和你分開。"

父母:

"寶貝,幼兒園裡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快去吧!"

"寶貝,爸爸要去掙錢,有錢才能給你買玩具呀!"

"寶貝,沒事的,我一會兒就回來了。"

當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時,或者當父母要去上班時,孩子與父母總會上演一場令人揪心的"難捨難分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鬧著拉著父母的手不放,另一邊是父母強忍著眼淚掰開了孩子的手。當父母轉身向後的那一刻,除了對孩子的無限牽掛,還有心中那個最大的願望:"寶貝,希望你快快長大,現在經歷的這些,在你長大之後並不算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的一種體現,不光是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這是由於分離而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的一種反應。若是這種焦慮長時間存在的話,可能就會轉變成"分離焦慮障礙",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講,都是不利的,所以"分離焦慮"是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緩解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是超人》是一檔明星育兒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展現了明星媽媽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真性情的育兒經歷。其中在第二季中的一期,胡可和兒子安吉就上演了一場令人揪心的分離大戲,胡可與安吉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由於工作需要,胡可需要暫時離開安吉一天,她選擇了在安吉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告知了這一情況。安吉得知情況之後,就焦慮地問到:"媽媽,你要去哪裡呀?媽媽,我跟誰睡覺啊?"說完,就趴在胡可的身上傷心哭起來了。面對安吉的提問和不安,胡可也表現出了離別前的一絲焦慮,心裡也很慌亂,但她只能強忍著眼淚繼續安慰安吉。

胡可:"我就去一天,明天就回來,好嗎?"

安吉:"不要!"

胡可:"我和你視頻好不好?行嗎?"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捨不得媽媽的安吉依然大哭,安吉的每一滴眼淚都砸在了媽媽心裡,但媽媽必須要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胡可:"回來還得跟你演魔術呢!好嗎?明天給你個任務,看好弟弟行嗎?"

安吉抽泣著,越來越傷心了。

胡可:"怎麼這麼難過呢?是因為你覺得這幾天太愉快了,是嗎?"

安吉:"我要媽媽…"

胡可:"好了,不哭了。你看你弟在幹嘛?"

安吉:"你明天就回來吧!"

胡可:"我明天儘量回來,行嗎?"

安吉:"嗯。"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網絡

在胡可的安慰下,安吉的情緒漸漸平靜了下來,"分離焦慮"得到了緩解,胡可也因此得到了一絲欣慰。從胡可與兒子安吉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安吉哭得很傷心,但胡可沒有因此改變想法向孩子作出退讓,依然強忍著眼淚給安吉做思想工作。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胡可的耐心,通過與孩子約定擁抱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接受了即將分離的現實,緩解了安吉的"分離焦慮",從而自己的"分離焦慮"也得到了緩解。胡可在"分離焦慮"的這一"教科書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1

"分離焦慮":不光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是由於分離而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

用在孩子身上它是指:孩子由於與父母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並通過產生情緒和行為來抵抗與父母的分離。

用在父母身上它是指:父母由於孩子要離開自己,因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或者由於分離而過分擔心孩子的狀況而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極度不適應感。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會存在"分離焦慮"。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約翰•鮑爾比,英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著有《依戀三部曲》,他被稱作為"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孩子與父母分離所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將孩子產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反抗階段,情緒瞬間失控,大哭大鬧,誰都hold不住,拒絕"分離";

第二個階段:失望階段,當明確不得不接受"分離"時,持續哭泣,不願理睬別人,表情遲鈍;

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在父母安慰或外人照顧下,逐漸恢復正常活動,但一旦父母出現,又開始出現悲傷委屈的表情。

孩子的"分離焦慮"過程為:反抗→失望→超脫

同樣,相對於孩子"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父母的"分離焦慮"也有下面三個心理活動:

第一個心理活動:在父母與孩子分離前,父母不知道怎樣讓孩子接受,或者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但又無法改變分離的現實而產生的矛盾心理

第二個心理活動:當父母以一種方式告知孩子分離情況時,孩子傷心而引起父母痛心的悲痛心理

第三個心裡活動:當與孩子分離之後,對孩子的狀況擔心和牽掛而產生的內疚心理

父母的"分離焦慮"過程為:矛盾→悲痛→內疚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2

導致孩子和父母紛紛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一般來講,孩子的"分離焦慮"往往發生在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還處在一個"心理斷乳期",所以很依賴父母,離不開父母,一旦到了分離時刻,孩子就會出現強烈的"分離焦慮"。而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 原因一: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在分離前,孩子有父母的陪伴,不管什麼問題都有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能感到足夠的安全感。當與父母分離,就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孩子需要獨自面對和處理很多問題,讓孩子不再具有安全感,產生對分離後的結果的一種恐懼,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二: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的不足

當孩子與父母分離時,往往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若是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那麼孩子就不能獨立自主,面對環境刺激的自我保護能力就不強。孩子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 原因三:孩子個人特質的影響

孩子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的產生。比如孩子比較內向,在與父母分離之後,可能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遇到問題時,總是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而表現出"分離焦慮"。又或者孩子依賴性較強而不能獨立自主,導致孩子不能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而表現出"分離焦慮"。

當父母與孩子分離,有的時候是父母比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強烈,比孩子哭得還厲害。對父母來講,一是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二是因為過分擔心分離後孩子的狀況而焦慮;三是因為與孩子分離所產生的內疚感而焦慮。若是孩子的"分離焦慮"解決了,父母的"心病"也就自愈了。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03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的方法探究

"分離"始終是一個很傷感的話題,但在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又不得不分離。在分離的過程中產生的"分離焦慮"是一種消極情緒,是孩子生理上的一種應激反應,長時間下去,將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剛進幼兒園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所以,"分離焦慮"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對成長不利的因素,父母需要通過把握"三個關鍵點"來緩解"分離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困擾。

  • 關鍵點一:父母一定要提高認識,正確對待與孩子的"分離"

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學會獨自長大。而真正讓父母放不下孩子的是分離後對孩子的牽掛:擔心孩子不能獨立自主,不能好好保護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這是父母的一個"心結"。而要解開這個"心結",還得靠父母自己去努力改變自己:從現在開始,學會放手,停止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走出你為他搭建的"溫室"…,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刺激和鍛鍊,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離開父母后的一切。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 關鍵點二:父母對孩子一定要誠信,與孩子多商量,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具有安全感應該是緩解"分離焦慮"的特效藥劑。而孩子的安全感一半是來自自己強的適應能力,另一半是來自對父母的信任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基礎一定是父母不能"爽約",不能以欺騙的方式來換得孩子的同意。在分離前,一定要多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多的選擇權利,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在乎,並不是"一走了之"

  • 關鍵點三:父母要有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分離,不論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都是一種煎熬。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產生情緒而一走了之,也不能因為孩子哭鬧拒絕分離而改變自己的想法,要改變孩子的想法,沒有捷徑,只有父母的耐心。分離總是傷感的,尤其是父母與孩子的分離,父母要強忍自己的眼淚,不能比孩子哭得還傷心,否則以後的分離你是在教孩子學會哭鬧。


'我要媽媽':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一種病,而是父母還不知道這些

結束語:"分離焦慮"不再可怕,因為每分離一次,孩子就會長大一次,而孩子的成長需要很多次"分離"。唯有父母正確認識和用心對待,才能讓分離變得不再"焦慮"。


※我是育兒小當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學生。在育兒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與您一起分享,在育兒能力上的"本領恐慌",也讓我迫切向您學習,希望您關注和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和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