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三座塔,遊人最多的是雷峰塔,就在西湖南岸,“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西湖邊還有一座塔,就是北岸邊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寶石流霞”也是杭州諸景之一。第三座塔不在西湖沿岸,而是在錢塘江邊,就是六和塔。

錢塘江大潮世界聞名,這個叫做潮信,就是非常守信的海潮。自從杭州灣外面的東海大陸架形成現在的模樣,月亮就驅動海潮每天來此,以農曆八月十八為最。所以,這個錢塘江大潮是史前就在此候著浙江人了。浙江這一帶古代屬於越國的地盤,其都在紹興附近的會稽,就是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那個地方。古越國最有名的人物是越王勾踐,春秋時期非常有名,還給成語字典貢獻了很多詞彙,包括臥薪嚐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簞醪勞師也是和越王勾踐相關的典故。可是越王勾踐劍可不是在杭州一代出土的,而是在湖北江陵。江陵這座古墓考證為戰國楚墓,我覺著這把越王勾踐劍出現在楚墓裡,說明它是一件戰利品,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統一江南,一定是楚王滅越時繳獲了這把劍。

這個錢塘江雖然潮汐很有名,可是它的入海口土地肥沃,所以仍然有大批農民在此耕耘。潮汐厲害,江水又不時氾濫,這裡的農民就需要不定時躲水,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到手的收成被捲進大海。民間就有傳說錢塘江裡有河妖。一直到了北宋開寶三年,也就是公元970年,當時的皇上是宋太祖趙匡胤。來了一個和尚叫智元禪師,在這裡修了這座寶塔,功用是鎮河妖,“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出處就是這裡。也有說這位智元禪師是東晉大將應詹的後代,他建六和塔是為了紀念應詹。不管怎麼樣,最初的六和塔是由智元禪師修建的,距今已經一千多年,這個有定論。

因為這座塔是為了鎮河妖,或者紀念先人,因此,當時塔下雖有塔院,卻沒有寺院。這一條和我們常見的大部分寶塔都不一樣,通常的寶塔都是寺院的附屬建築,塔院也是寺院的一部分。六和塔修建之後,智元禪師又在塔下建了一座寺,當時叫六和寺。最初的六和塔有九層,五十多丈高,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毀於戰亂。宋徽宗趙佶的宣和年間,發生了幾次農民起義,最著名的有山東宋江和江南方臘。宋江被招安之後就被朝廷派到江南攻擊方臘。他們當時在杭州狠打了幾仗,浪裡白條張順戰死在湧金門。杭州城牆都沒有了,湧金門現在當然也沒有了,西湖邊上現在只有一座湧金鏤,不知道是不是原來湧金門的位置。宋江戰方臘,最終雖然取勝,卻也損失慘重,一百單八將所剩無多。戰後,大兵紮營在六和寺外。魯智深睡到半夜聽見錢塘江潮聲,以為是戰鼓,經人解釋才知道是“潮信”。他就想起了當年在五臺山受智真長老偈語中有“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便當真就在這六和塔下的六和寺裡圓寂坐化了。結果武松就也跟著在六和寺裡出家當了和尚,最後得了善終。這些是《水滸傳》裡的故事。根據史書記載,方臘是在宣和二年起事,宣和三年秋遇害。時間倒是對的上,恐怕六和塔毀於戰亂是和鎮壓方臘有關的。一直到了南宋的紹興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156年,六和塔才得以重建,這個時候的南宋皇上是宋高宗趙構,主持重建的和尚是智曇大師。從此以後,六和塔在歷朝歷代都有修繕,但是主體結構基本上還是南宋重建的基礎,直到現在。

六和塔之“六和”,應該來自佛教的六合敬,這是佛教的一種組織紀律,六和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也有把它叫做六合塔的,這裡的六合說的是東南西北加上天和地,也就是天地四方的意思。

以前來過幾次杭州,都是圍著西湖轉,還真是沒有來過大名鼎鼎的六和塔,這次我要專程去觀賞一下。

六和塔就在錢塘江邊上,離老江橋不遠。我坐出租車到老江橋邊的時候,那司機居然問我知不知道蔡永祥!他說政府在江橋邊修建了蔡永祥塑像,雖然現在江橋上已經沒有哨兵,但是一直還都在紀念他。

買了六和公園的門票,順著山坡上的臺階,拐過一個彎,就可以看見六和塔了。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來到塔前,正面有一座石牌坊,額枋的牌匾上寫著“淨宇江天”,這是乾隆十六年他下江南的時候題在這裡的。六和塔的正面朝向錢塘江,也就是東南方向。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從側面觀塔: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從外面看,這是一座十三層樓閣式木塔,每層的每面都有三個窗戶,八角攢尖頂。灰瓦塔簷,塔簷下面不是斗拱結構,而是民間常見的枋樑結構,說明塔的建築規格並不是很高。上面的塔剎是覆缽上面坐著一個寶瓶。十三層的木塔可是很少見,一來規模龐大;二來即使經常修繕,能保存下來也很不易。

塔的右手是過去的六和寺,南宋皇上宋孝宗趙睿後來賜寺名“慈恩開化教寺”,也叫開化寺。現在寺已不存,僅留遺址,在遺址上建了一個紀念館。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開化寺過去應該和六和塔的塔院相平,但是現在它的地面更高一些,旁邊有一個大坑,裡面是過去開化寺的地面石板。站在開化寺遺址上可以看見六和塔的二樓。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塔院牆上的灰瓦上長滿了青苔。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塔的底層有一圈簷廊,上面各層沒有。簷廊的柱子,下面就是非常簡單的素面鼓形柱礎。從宋代開始,官家規定“非宮室寺觀,毋得凋鏤柱礎”。六和塔最初並不是寺中塔,因此採用這種素面柱礎。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看看塔的外立面: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塔的後面有一個“六和泉池”,說明當年塔民是喝山泉水過活。六和塔建在錢塘江畔的月輪山腳上,山中泉水聚流於此也是情有可原。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塔後山坡上有一座平臺,可以延樓梯墱上去。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上去之後就看見一座亭子,裡面立著一塊碑,碑上刻的是乾隆撰寫的塔記。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亭子一側的牆角立著智曇大師的塑像,好像是青銅的。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看完周邊,我就進塔向上攀登。這塔的內部塔芯是磚石結構,塔內迴廊和內室之間有樓梯上下,其間有甬道連通。甬道二側的壁龕下部都有金剛座,上面原來應該雕刻的有花鳥魚蟲之類的吉祥物;現在是在金剛座上放了一些告示牌,上面寫著花鳥魚蟲的名字,讓人莫名其妙。

從外面看,塔有十三層,其實在裡面攀登卻只有七層,原來偶數層是封閉的,只有奇數層可以進人。爬到二層,進到迴廊,可以看見木板外牆。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還有非常簡單的桁、樑、枋、柱結構。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每層都有乾隆賞賜的四字匾額,二層的是“二諦俱融”。二諦是佛語,就是一種東西的二種看法,不是哲學的一分為二。佛教認為世上萬物雖千差萬別,但用二諦便可攘括。二諦俱融就是說了解世上萬物的意思。

如果你注意券門上的券拱,就會發現它不是簡單的單拱,而是帶花樣的,這個花樣讓我想起了摩爾人建築里門券上的的多葉組合拱。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內室頂上是一個三層藻井,裡面畫著龍戲珠,很樸素的畫法。可以看見這裡有斗拱,但也是簡單的一斗一拱,也沒有繁瑣奢華的裝飾。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爬到七層,內室裡面不是藻井了,是一根圓柱,上面掛滿了許願祈福的黃絲帶。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站在頂層迴廊向外眺望,可以看見錢塘江裡的汙泥濁水和大橋。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向下可以看見開化寺遺址紀念館,和碑亭的重簷四角攢尖頂。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還可以看見屋脊的翹角和房簷上掛著的風鈴。

錢塘江畔尋古,秋登六和塔記

六和塔雖然建築規格不是很高,並沒有華麗的雕樑畫棟,但是規模宏大,結構精密。在這裡可以看到宋代民間造塔的範本。

六和塔之精美,百聞不如一見,真是沒有白來一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