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誰與爭鋒。這首詞寫於丙辰中秋之夜,這一年(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這一時期,蘇東坡算是比較順遂,最讓他牽掛的人,是弟弟蘇轍。事實上,蘇東坡這個哥哥,一生最牽掛的就是弟弟。他後來被誣陷入獄,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還是弟弟子由。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誰與爭鋒。這首詞寫於丙辰中秋之夜,這一年(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這一時期,蘇東坡算是比較順遂,最讓他牽掛的人,是弟弟蘇轍。事實上,蘇東坡這個哥哥,一生最牽掛的就是弟弟。他後來被誣陷入獄,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還是弟弟子由。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要死了,便寫下了“絕筆詩”《獄中寄子由二首》,他寫道:“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樑成,以遺子由。”哥哥對弟弟的感情,是多麼深沉。

而在中秋之夜的這首《水調歌頭》也是飽含情感,堪稱寫中秋的第一詞。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自己的酒意闌珊,覺得“高處不勝寒”,莫名地孤獨。而“何似在人間”,更顯得形單影隻。詞的下片,道出了思念的最強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說,自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東坡還是希望能夠“人長久”。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誰與爭鋒。這首詞寫於丙辰中秋之夜,這一年(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這一時期,蘇東坡算是比較順遂,最讓他牽掛的人,是弟弟蘇轍。事實上,蘇東坡這個哥哥,一生最牽掛的就是弟弟。他後來被誣陷入獄,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還是弟弟子由。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要死了,便寫下了“絕筆詩”《獄中寄子由二首》,他寫道:“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樑成,以遺子由。”哥哥對弟弟的感情,是多麼深沉。

而在中秋之夜的這首《水調歌頭》也是飽含情感,堪稱寫中秋的第一詞。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自己的酒意闌珊,覺得“高處不勝寒”,莫名地孤獨。而“何似在人間”,更顯得形單影隻。詞的下片,道出了思念的最強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說,自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東坡還是希望能夠“人長久”。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再來讀一讀蘇轍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比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剛好晚了一年。蘇東坡頭一年還希望能夠“千里共嬋娟”,第二年兄弟二人果然在徐州團聚,共同賞月過中秋。只是這次中秋過後,蘇轍就要去河南赴任,於是兄弟二人依依惜別,蘇轍隨即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誰與爭鋒。這首詞寫於丙辰中秋之夜,這一年(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這一時期,蘇東坡算是比較順遂,最讓他牽掛的人,是弟弟蘇轍。事實上,蘇東坡這個哥哥,一生最牽掛的就是弟弟。他後來被誣陷入獄,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還是弟弟子由。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要死了,便寫下了“絕筆詩”《獄中寄子由二首》,他寫道:“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樑成,以遺子由。”哥哥對弟弟的感情,是多麼深沉。

而在中秋之夜的這首《水調歌頭》也是飽含情感,堪稱寫中秋的第一詞。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自己的酒意闌珊,覺得“高處不勝寒”,莫名地孤獨。而“何似在人間”,更顯得形單影隻。詞的下片,道出了思念的最強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說,自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東坡還是希望能夠“人長久”。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再來讀一讀蘇轍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比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剛好晚了一年。蘇東坡頭一年還希望能夠“千里共嬋娟”,第二年兄弟二人果然在徐州團聚,共同賞月過中秋。只是這次中秋過後,蘇轍就要去河南赴任,於是兄弟二人依依惜別,蘇轍隨即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分析這首詞之前,必須指出,蘇轍曾多次奏請去離哥哥更近的地方任職。在蘇軾身陷囹圄之時,蘇轍更是四方奔走,主動照顧起哥哥的妻兒。如果說蘇軾對弟弟的兄弟情已是令人動容,那蘇轍對哥哥的情誼,則顯然要更為實際。

這首詞,雖沒有東坡詞的浪漫,卻也絲毫不減深情。上片首句,就發出“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的感慨。蘇軾兄弟倆已經有七個年頭沒有一起過中秋了。第二句“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就在去年兄長對月愁嘆之時,蘇轍何嘗不是一樣的惆悵呢?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誰與爭鋒。這首詞寫於丙辰中秋之夜,這一年(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這一時期,蘇東坡算是比較順遂,最讓他牽掛的人,是弟弟蘇轍。事實上,蘇東坡這個哥哥,一生最牽掛的就是弟弟。他後來被誣陷入獄,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還是弟弟子由。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要死了,便寫下了“絕筆詩”《獄中寄子由二首》,他寫道:“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樑成,以遺子由。”哥哥對弟弟的感情,是多麼深沉。

而在中秋之夜的這首《水調歌頭》也是飽含情感,堪稱寫中秋的第一詞。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自己的酒意闌珊,覺得“高處不勝寒”,莫名地孤獨。而“何似在人間”,更顯得形單影隻。詞的下片,道出了思念的最強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說,自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東坡還是希望能夠“人長久”。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再來讀一讀蘇轍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比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剛好晚了一年。蘇東坡頭一年還希望能夠“千里共嬋娟”,第二年兄弟二人果然在徐州團聚,共同賞月過中秋。只是這次中秋過後,蘇轍就要去河南赴任,於是兄弟二人依依惜別,蘇轍隨即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分析這首詞之前,必須指出,蘇轍曾多次奏請去離哥哥更近的地方任職。在蘇軾身陷囹圄之時,蘇轍更是四方奔走,主動照顧起哥哥的妻兒。如果說蘇軾對弟弟的兄弟情已是令人動容,那蘇轍對哥哥的情誼,則顯然要更為實際。

這首詞,雖沒有東坡詞的浪漫,卻也絲毫不減深情。上片首句,就發出“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的感慨。蘇軾兄弟倆已經有七個年頭沒有一起過中秋了。第二句“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就在去年兄長對月愁嘆之時,蘇轍何嘗不是一樣的惆悵呢?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因為分別太久了,如今卻能夠一起過中秋,怎麼不讓人欣喜。“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一個“豈意”,表達了弟弟心中無盡的欣喜。而泛舟清河,鼓樂歌吹,尤其是那一曲《涼州》,更是令人歡喜陶醉。

然而這畢竟是一首離別之詞,所以在下片中,即將分別的憂愁還是揮之不去。蘇轍說“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為什麼如此美好的月色卻不肯為人多停留一些時間。 今夜的月下美酒間的團聚,明夜就將是孤帆水驛,詞人用今明兩夜的對比,道出了心中的無限傷感。

"

“三蘇”是宋代文壇最傳奇的佳話之一。唐宋浩浩蕩蕩數百年,文章八大家,蘇東坡一家就佔了三席,確實令人感佩。是怎樣的家庭,才能有如此傳奇?思來想去,一個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風高度昂揚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傳奇。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蘇軾一家是極重家庭親情的一家,尤其是蘇軾、蘇轍兄弟兩個,可謂一生都是同危共濟。蘇東坡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並非是為了風月佳人,而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在序言中,蘇軾就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里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蘇轍因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這兩首《水調歌頭》,一首後來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動容。先看第一首: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誰與爭鋒。這首詞寫於丙辰中秋之夜,這一年(1076年)蘇東坡在密州任太守。這一時期,蘇東坡算是比較順遂,最讓他牽掛的人,是弟弟蘇轍。事實上,蘇東坡這個哥哥,一生最牽掛的就是弟弟。他後來被誣陷入獄,甚至有掉腦袋的危險,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還是弟弟子由。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要死了,便寫下了“絕筆詩”《獄中寄子由二首》,他寫道:“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樑成,以遺子由。”哥哥對弟弟的感情,是多麼深沉。

而在中秋之夜的這首《水調歌頭》也是飽含情感,堪稱寫中秋的第一詞。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自己的酒意闌珊,覺得“高處不勝寒”,莫名地孤獨。而“何似在人間”,更顯得形單影隻。詞的下片,道出了思念的最強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說,自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東坡還是希望能夠“人長久”。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再來讀一讀蘇轍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比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剛好晚了一年。蘇東坡頭一年還希望能夠“千里共嬋娟”,第二年兄弟二人果然在徐州團聚,共同賞月過中秋。只是這次中秋過後,蘇轍就要去河南赴任,於是兄弟二人依依惜別,蘇轍隨即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在分析這首詞之前,必須指出,蘇轍曾多次奏請去離哥哥更近的地方任職。在蘇軾身陷囹圄之時,蘇轍更是四方奔走,主動照顧起哥哥的妻兒。如果說蘇軾對弟弟的兄弟情已是令人動容,那蘇轍對哥哥的情誼,則顯然要更為實際。

這首詞,雖沒有東坡詞的浪漫,卻也絲毫不減深情。上片首句,就發出“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的感慨。蘇軾兄弟倆已經有七個年頭沒有一起過中秋了。第二句“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就在去年兄長對月愁嘆之時,蘇轍何嘗不是一樣的惆悵呢?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因為分別太久了,如今卻能夠一起過中秋,怎麼不讓人欣喜。“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一個“豈意”,表達了弟弟心中無盡的欣喜。而泛舟清河,鼓樂歌吹,尤其是那一曲《涼州》,更是令人歡喜陶醉。

然而這畢竟是一首離別之詞,所以在下片中,即將分別的憂愁還是揮之不去。蘇轍說“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為什麼如此美好的月色卻不肯為人多停留一些時間。 今夜的月下美酒間的團聚,明夜就將是孤帆水驛,詞人用今明兩夜的對比,道出了心中的無限傷感。

中秋夜,蘇軾蘇轍各寫首《水調歌頭》,一首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

最後,蘇轍用王粲望鄉的典故來比喻以後的自己,而所謂的故鄉,在蘇轍而言,或許並非眉山老家,而是自己的兄長蘇軾那裡。有親人才有家,才有鄉愁和眷戀,大抵便是如此吧。

令人無限唏噓的是,兄弟二人自這次離別後,命途開始變得異常坎坷和崎嶇,相聚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不過他們的兄弟情,卻如在這兩首《水調歌頭》一樣,名標千古,感人至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