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東清河頭村

【地理位置】

東清河頭村,位於濮陽縣城東偏北10公里處,是清河頭鄉政府駐地。東接振興寨村,南依金堤與魯河鎮巴河村、寨上村、胡狀鎮黃村隔金堤河相望,西與中清河頭村相接,北與沙河寨村隔鐵路相望。

【村名來歷】

清河頭村原是一個自然村,古稱“清河裡”。椐明嘉靖·開州志記載:古清河在州東二十里處。因該村處在清河之源頭,故名清河頭村。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按所處方位分為東、中、西清河頭,形成三個行政村。因該村居東,故名東清河頭。

【民族人口】

東清河頭村自建村以來,先後有趙、李、王、張、劉、高、吳、鍾、白、候、楊、謝、羅、林、季、來、何、毛、孟、郭、卞、宋、焦、杜、史、翟、韓、陳、黃、肖姓,在村中定居,其中以趙、李、王、張姓居多,其他次之,全部為漢族。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503戶居民,2380人,耕地2138畝。

【歷史沿革】

在金堤南面的金堤灣內,原來只有兩個自然村,清河頭和河南坡。清光緒年間,由於黃河先後在梨園瓜口嶺和渠村孟居段決堤。金堤以南一片汪洋。金堤灣內的清河頭、河南坡無法居住,村民就陸續從這兩個自然村分別遷居於金堤以北,形成多個散居點,有“南王莊”、“河西灣”、“二郎廟”、“張家園”、“李家園”、“毛家崗”、“五道廟”、“天齊廟”等。河南坡一部分村民遷居到杏花崗以北金堤東岸。

民國以後,清河頭仍是一個自然村,自東向西沿金堤形成了8個保。1946年清河頭解放(土改),1947年濮陽區劃為十個區,清河頭屬於二區。1954年按居住區域劃分為四個村:“西、中、東三個清河頭”和“振興寨(又稱新寨)”。“河南坡”併入西清河頭村。1956年成立清河頭鄉政府,1958年成立清河頭人民公社(當年搬遷至現在的鄉政府駐地),1983年恢復清河頭鄉,並將東清河頭大隊更名為東清河頭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東清河頭村20世紀50-60年代,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貧困落後的生活。水利條件極度匱乏,糧食產量低,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一直到70年代村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因地制宜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下堤一、二、三道渠的開挖、引水灌溉、上堤硬化渠道的落成)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生活。改革開放以來,百業俱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90年吳希增首辦了本村第一家養豬場,極大地帶動了養殖業的蓬勃發展。

1992年張明順的養鵝場落成,為全鄉的養鵝事業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

黃同印、趙東磊建成了兩個規格較高、科技含量大的科技示範園,為村裡科技含量發展注入了活力。村內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無公害作物品種繁多。

【教育文化衛生】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本村成立了東清河頭小學,60年代被縣政府命名為東清河頭村小學。2000年以來,生源激增。加上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累計投資30多萬元,新建校舍400多平方,翻新校舍300多平方,2011年被縣政府命名為標準化學校。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博士生3名、研究生8名、本科以上大學生30多名。村衛生所有3處,一般疾病不用出村,2013年投資新建了村衛生室。同時修建了8座垃圾池,環境衛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截止2016年全村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了22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以上,並新建了中老年人活動室,閱覽室,安裝了健身器材,形成了集文化、健身為一體的文化娛樂廣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

狀元紅酒 狀元紅酒始制於明朝。為山西省高邑縣西溝村金氏所創,後因戰亂傳入王家,之後王家後人從山西逃難至清河頭,以釀酒為生。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遊江南途徑(開州)今濮陽,飲狀元紅酒稱讚“此酒真乃酒中之魁”,遂賜黃馬褂一件,自此狀元紅酒聲名遠播、名揚天下。

2007年,濮陽市茂家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茂家狀元、萬源茂紅酒獲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 年濮陽市王記狀元紅酒業生產的“王記狀元”狀元紅酒獲得“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市王氏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老茂坊”狀元紅酒已申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清河頭武獅:清河頭武獅組建於清朝溥儀年間,由第一代傳人趙德榮先生率隊赴平陰,菏澤、新鄉等地演出幾千場武獅戲受到大家好評,經百年曆練又經趙永先、趙開月之傳承,以第四代傳人趙良省為代表演出的快獅地鏜花、單打武獅子、大頭和尚堵路翠、雙獅搶繡球等節目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2009年獲得濮陽縣獅子匯演一等獎。2012年以來經村黨支部書記吳增順的申報和爭取,2016年獲得了“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東清河頭村

【地理位置】

東清河頭村,位於濮陽縣城東偏北10公里處,是清河頭鄉政府駐地。東接振興寨村,南依金堤與魯河鎮巴河村、寨上村、胡狀鎮黃村隔金堤河相望,西與中清河頭村相接,北與沙河寨村隔鐵路相望。

【村名來歷】

清河頭村原是一個自然村,古稱“清河裡”。椐明嘉靖·開州志記載:古清河在州東二十里處。因該村處在清河之源頭,故名清河頭村。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按所處方位分為東、中、西清河頭,形成三個行政村。因該村居東,故名東清河頭。

【民族人口】

東清河頭村自建村以來,先後有趙、李、王、張、劉、高、吳、鍾、白、候、楊、謝、羅、林、季、來、何、毛、孟、郭、卞、宋、焦、杜、史、翟、韓、陳、黃、肖姓,在村中定居,其中以趙、李、王、張姓居多,其他次之,全部為漢族。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503戶居民,2380人,耕地2138畝。

【歷史沿革】

在金堤南面的金堤灣內,原來只有兩個自然村,清河頭和河南坡。清光緒年間,由於黃河先後在梨園瓜口嶺和渠村孟居段決堤。金堤以南一片汪洋。金堤灣內的清河頭、河南坡無法居住,村民就陸續從這兩個自然村分別遷居於金堤以北,形成多個散居點,有“南王莊”、“河西灣”、“二郎廟”、“張家園”、“李家園”、“毛家崗”、“五道廟”、“天齊廟”等。河南坡一部分村民遷居到杏花崗以北金堤東岸。

民國以後,清河頭仍是一個自然村,自東向西沿金堤形成了8個保。1946年清河頭解放(土改),1947年濮陽區劃為十個區,清河頭屬於二區。1954年按居住區域劃分為四個村:“西、中、東三個清河頭”和“振興寨(又稱新寨)”。“河南坡”併入西清河頭村。1956年成立清河頭鄉政府,1958年成立清河頭人民公社(當年搬遷至現在的鄉政府駐地),1983年恢復清河頭鄉,並將東清河頭大隊更名為東清河頭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東清河頭村20世紀50-60年代,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貧困落後的生活。水利條件極度匱乏,糧食產量低,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一直到70年代村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因地制宜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下堤一、二、三道渠的開挖、引水灌溉、上堤硬化渠道的落成)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生活。改革開放以來,百業俱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90年吳希增首辦了本村第一家養豬場,極大地帶動了養殖業的蓬勃發展。

1992年張明順的養鵝場落成,為全鄉的養鵝事業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

黃同印、趙東磊建成了兩個規格較高、科技含量大的科技示範園,為村裡科技含量發展注入了活力。村內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無公害作物品種繁多。

【教育文化衛生】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本村成立了東清河頭小學,60年代被縣政府命名為東清河頭村小學。2000年以來,生源激增。加上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累計投資30多萬元,新建校舍400多平方,翻新校舍300多平方,2011年被縣政府命名為標準化學校。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博士生3名、研究生8名、本科以上大學生30多名。村衛生所有3處,一般疾病不用出村,2013年投資新建了村衛生室。同時修建了8座垃圾池,環境衛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截止2016年全村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了22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以上,並新建了中老年人活動室,閱覽室,安裝了健身器材,形成了集文化、健身為一體的文化娛樂廣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

狀元紅酒 狀元紅酒始制於明朝。為山西省高邑縣西溝村金氏所創,後因戰亂傳入王家,之後王家後人從山西逃難至清河頭,以釀酒為生。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遊江南途徑(開州)今濮陽,飲狀元紅酒稱讚“此酒真乃酒中之魁”,遂賜黃馬褂一件,自此狀元紅酒聲名遠播、名揚天下。

2007年,濮陽市茂家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茂家狀元、萬源茂紅酒獲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 年濮陽市王記狀元紅酒業生產的“王記狀元”狀元紅酒獲得“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市王氏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老茂坊”狀元紅酒已申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清河頭武獅:清河頭武獅組建於清朝溥儀年間,由第一代傳人趙德榮先生率隊赴平陰,菏澤、新鄉等地演出幾千場武獅戲受到大家好評,經百年曆練又經趙永先、趙開月之傳承,以第四代傳人趙良省為代表演出的快獅地鏜花、單打武獅子、大頭和尚堵路翠、雙獅搶繡球等節目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2009年獲得濮陽縣獅子匯演一等獎。2012年以來經村黨支部書記吳增順的申報和爭取,2016年獲得了“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東清河頭村

【地理位置】

東清河頭村,位於濮陽縣城東偏北10公里處,是清河頭鄉政府駐地。東接振興寨村,南依金堤與魯河鎮巴河村、寨上村、胡狀鎮黃村隔金堤河相望,西與中清河頭村相接,北與沙河寨村隔鐵路相望。

【村名來歷】

清河頭村原是一個自然村,古稱“清河裡”。椐明嘉靖·開州志記載:古清河在州東二十里處。因該村處在清河之源頭,故名清河頭村。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按所處方位分為東、中、西清河頭,形成三個行政村。因該村居東,故名東清河頭。

【民族人口】

東清河頭村自建村以來,先後有趙、李、王、張、劉、高、吳、鍾、白、候、楊、謝、羅、林、季、來、何、毛、孟、郭、卞、宋、焦、杜、史、翟、韓、陳、黃、肖姓,在村中定居,其中以趙、李、王、張姓居多,其他次之,全部為漢族。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503戶居民,2380人,耕地2138畝。

【歷史沿革】

在金堤南面的金堤灣內,原來只有兩個自然村,清河頭和河南坡。清光緒年間,由於黃河先後在梨園瓜口嶺和渠村孟居段決堤。金堤以南一片汪洋。金堤灣內的清河頭、河南坡無法居住,村民就陸續從這兩個自然村分別遷居於金堤以北,形成多個散居點,有“南王莊”、“河西灣”、“二郎廟”、“張家園”、“李家園”、“毛家崗”、“五道廟”、“天齊廟”等。河南坡一部分村民遷居到杏花崗以北金堤東岸。

民國以後,清河頭仍是一個自然村,自東向西沿金堤形成了8個保。1946年清河頭解放(土改),1947年濮陽區劃為十個區,清河頭屬於二區。1954年按居住區域劃分為四個村:“西、中、東三個清河頭”和“振興寨(又稱新寨)”。“河南坡”併入西清河頭村。1956年成立清河頭鄉政府,1958年成立清河頭人民公社(當年搬遷至現在的鄉政府駐地),1983年恢復清河頭鄉,並將東清河頭大隊更名為東清河頭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東清河頭村20世紀50-60年代,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貧困落後的生活。水利條件極度匱乏,糧食產量低,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一直到70年代村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因地制宜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下堤一、二、三道渠的開挖、引水灌溉、上堤硬化渠道的落成)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生活。改革開放以來,百業俱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90年吳希增首辦了本村第一家養豬場,極大地帶動了養殖業的蓬勃發展。

1992年張明順的養鵝場落成,為全鄉的養鵝事業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

黃同印、趙東磊建成了兩個規格較高、科技含量大的科技示範園,為村裡科技含量發展注入了活力。村內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無公害作物品種繁多。

【教育文化衛生】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本村成立了東清河頭小學,60年代被縣政府命名為東清河頭村小學。2000年以來,生源激增。加上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累計投資30多萬元,新建校舍400多平方,翻新校舍300多平方,2011年被縣政府命名為標準化學校。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博士生3名、研究生8名、本科以上大學生30多名。村衛生所有3處,一般疾病不用出村,2013年投資新建了村衛生室。同時修建了8座垃圾池,環境衛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截止2016年全村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了22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以上,並新建了中老年人活動室,閱覽室,安裝了健身器材,形成了集文化、健身為一體的文化娛樂廣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

狀元紅酒 狀元紅酒始制於明朝。為山西省高邑縣西溝村金氏所創,後因戰亂傳入王家,之後王家後人從山西逃難至清河頭,以釀酒為生。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遊江南途徑(開州)今濮陽,飲狀元紅酒稱讚“此酒真乃酒中之魁”,遂賜黃馬褂一件,自此狀元紅酒聲名遠播、名揚天下。

2007年,濮陽市茂家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茂家狀元、萬源茂紅酒獲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 年濮陽市王記狀元紅酒業生產的“王記狀元”狀元紅酒獲得“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市王氏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老茂坊”狀元紅酒已申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清河頭武獅:清河頭武獅組建於清朝溥儀年間,由第一代傳人趙德榮先生率隊赴平陰,菏澤、新鄉等地演出幾千場武獅戲受到大家好評,經百年曆練又經趙永先、趙開月之傳承,以第四代傳人趙良省為代表演出的快獅地鏜花、單打武獅子、大頭和尚堵路翠、雙獅搶繡球等節目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2009年獲得濮陽縣獅子匯演一等獎。2012年以來經村黨支部書記吳增順的申報和爭取,2016年獲得了“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古今名人】

侯英(1430-1494),字世傑,號易簡齋,開州八都之一,明天順四年(1460年)進士,歷任御史、四川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四川憲副等職。天順八年(1464年)遼東等地受災嚴重,他奉命前往賑災,按遼東,劾中宮、四方悲、望風采,遼人德之,立祠以祀。

王金芝(1923年-1985),曾任清河頭鄉政府副鄉長。

吳丙寅(1926年-1999),曾任濮陽縣商業公司黨支部書記。

王愛菊,女,1928年生,東清河頭村的建國前老黨員,解放戰爭時期曾參加過黨的地下工作。

李明軒 ,1929年生,曾任河北省保定市紀委書記。

吳耀軒(1935年-1989),曾任濮陽縣商業局百貨公司主任。

吳秉月(1936年-2003),曾任濮陽縣財政局副局長。

郭善增 ,1949年生,曾任濮陽市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

鍾富貴,1949年生,曾任文留鎮人大主席。

毛盼星,1950年生,曾任濮陽市臺前縣縣委書記、濮陽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濮陽市華龍區區委書記、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吳長順,1953年生,大學學歷,高級政工師,曾任中共安陽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股份公司監事會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

焦朝選,1963年生,現任中原油田鑽井二公司副總經理、華龍區人大代表。

郭善忠,1963年生,現任中國石油化工濮陽市中原乙烯實業有限公司供應處處長。

李培建,1964年生,曾任河南省軍區正團級幹部,現任鄭州市體育局副局長。

趙良春,1964年生,現任高新區農業科技管理局局長。

李紅軍,1978年生,現任濮陽市濮東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規劃國土局紀檢書記。

李紅軍,1978年生,現任濮陽市濮東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規劃國土局紀檢書記。

毛智勇,1980年生,現任濮陽市華龍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村中故事】

秦始皇跑馬脩金堤

由於東清河頭村緊偎金堤,因此村中關於金堤的傳說一直在流傳。

金堤,取固若金湯之意而名。傳說金堤是秦始皇修的,秦始皇剛統一中國,就提出“南脩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大兵”。那時候黃河年年在濮陽一帶決堤,秦始皇下旨要在黃河漲水前修一條黃河大堤取名金堤,然而在哪修呢,秦始皇騎上馬叫監工大臣跟著,馬跑到哪裡就修到哪裡,他沿著黃河跑了二百多裡,馬蹄印就成了脩金堤的線路,這就是秦始皇“跑馬脩金堤”的傳說。

從侯氏聖旨看明代的監察御史

河南省濮陽縣檔案館內,現藏有兩幅敕封給開州(今河南濮陽)人侯春、侯英父子的明代聖旨。侯氏父子均曾任監察御史,兩幅聖旨的撰擬內容十分相似,標誌著明代國家監察職能的空前強化,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監察制度的逐漸成熟和完備,對於我們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仍具有現實意義。侯春,開州清河頭村人,永樂辛丑(1421)進士,歷官浙江按察副使。其子侯英,天順庚辰(1460)進士,成化間與弟侯侃均以孝義聞名。正統三年(1438),因德才兼備、執法嚴明,江西道監察御史侯春被敕封為文林郎;成化三年(1467),廣西道監察御史侯英被敕封為文林郎,其妻謝氏敕封為孺人。這兩幅聖旨的內容基本相同,其中敕封侯春的聖旨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朝廷設監察御史,欲其振紀綱而勵風俗,以弼成國家之治,厥任匪輕。文林郎行在江西道監察御史侯春,發身賢科,擢居斯職。既歷歲年,式克勤慎。是用錫之敕命,以示褒嘉。夫官以察為名,以言為職,在明大禮而略細緻,在愛君子而戒小人。其益端爾志,堅爾守,毋私於法,毋撓於勢,毋訐以為直,毋苛以為能,明以燭之,公以行之,懋修而不懈。尚有顯爵,以待爾成。欽哉!正統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敕命之寶”朱文方印)

聖旨中傳達出四層意思:

一、朝廷高度重視監察官的設置

明朝立國之初,鑑於元末吏治腐敗導致政權傾覆的教訓,朱元璋十分重視監察體制的建設,設置了嚴密的監察網絡和健全的監察機制。在這個龐大的監察網絡中,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各道監察御史分別負責中央與地方的監察,通稱科道兩衙門。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助於皇帝對六部的控制。明太祖非常重視御史臺的作用,並賦予其完全獨立於行政、軍事的顯赫地位:“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繫於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卿等當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洪武十三年(1380),朝廷在地方設置河南、浙江、江西、山東、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湖廣、山西、雲南十三道監察御史,以維護皇權、監督百官。值得一提的是,監察御史在組織形式上雖隸屬於都察院,但行使職權時卻不受都察院控制,可以直接向皇帝負責。監察御史出巡回京,無論軍民利病還是政事得失,都可以直言無避,從而“使一縣之眾必由於令,一郡之眾必由於守,守之權歸於按察,按察之權歸於天子,則天下如網網之相維、臂指之相使矣”,發揮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證了封建政權的高度集中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二、監察御史的選任程序比較嚴格 明初奉行重典治亂世,對科道官的選任、考核、失職責任追究都非常嚴格。監察官的選任不僅要政治素質高、學識出身好、有工作經驗,而且年齡限制在三十歲至六十歲之間,特殊職務還需要回避。洪武元年8月,太祖皇帝發佈大赦詔書曰:“御史臺、提刑按察司,巧耳目之寄,務在振肅百司,慎選賢良方正之人,以佐朕不逮。”明成祖也多次強調,“御史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學識、通達治體者”,“御史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怨,介直則敢言”,並把剛直無私、廉潔自重作為選拔監察官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御史必須是科舉出身,多由各部保送正途出身之司員考補,或由翰林院編修、檢討升授。中央一級的監察官,多為帝王親擢。在監察官員選拔上實行舉薦和迴避制度,舉薦人對被舉薦人負有連帶責任,如果被舉薦人出任監察官後出現貪淫暴虐及庸懦者,要追究舉薦人的責任。相比較而言,監察官員較其他官員有更多的升遷機會,如七品監察御史外放為四品知府都不算超升。但朝廷對監察御史的考核也更為嚴格,不僅任職時要有一段時間的試用期,如果監察官員失職甚至犯罪,懲處更為嚴厲。《大明律》明確規定,凡是御史犯罪,要罪加三等,如有貪贓更會從重懲處。明成祖時的御史王愈等人,就因會審重囚時誤殺四個無辜之人,結果被處以“棄市”的極刑。三、監察御史“秩卑任重”,甚至能“風聞言事” 孫中山先生在論及古代御史的權力時說過:“監察權就是彈劾權。”明代的監察御史在機構編制上隸屬於都察院,“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從其職能來看,“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不但可以劾內,而且可以糾外。監察御史雖是七品小官,卻有權糾劾一品大員,即便是正二品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要接受河南道監察御史的制約監督。這種以小制大、以內製外的監督體制,或者說監察官“秩卑任重”的實際待遇,與明朝統治者把求諫納諫思想轉化為規章制度的決策是分不開的。 明初言路甚廣,制度明確宣稱“令科道官得以風聞言事”。朱元璋不但從制度上規定監察官可以制約皇權,而且常常這樣要求監察官們:“臣不諫君,是不能盡臣職;君不受諫,是不能盡君道。臣雖有不幸,言不見聽而反受其責,是雖得罪於昏君,然有助於社稷人民也。”因此,“風聞言事”不僅是很多官員眼中整頓吏治之良方,而且成了科道官批判朝政或擅權大臣的法寶。為了杜絕彈劾時的枉濫問題,明代的統治者十分重視風聞後的取證核實,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過亂法的奸人。為保護揭發人免遭打擊報復,監察官彈劾時可以隱去訴主姓名,在廣開言路的同時廓清了流弊。統治者還制定了《憲綱條例》,以法律形式對監察官嚴加約束,使其既不能瀆職懈怠,又不能隨意誹謗誣陷,否則將從重處置。因此,監察御史們雖沒有表決權,卻能對各級決策提出不同意見,並及時加以糾正,有效地制約和監督了權力。聖旨稱“夫官以察為名,以言為職,在明大禮而略細緻,在愛君子而戒小人”,正是明代監察御史在法理與情理之間所追求的理想主義目標。四、明代的監察御史屬於高危職業 明代統治者一方面要求監察御史恪盡職守,另一方面又在每個官員頭上懸掛著一把利劍。統治者恩威並施,不僅能刺激監察官們忠於職守的熱情,而且對於整個明代的吏治整肅與官場風氣變化都是大有裨益的。聖旨要求“其益端爾志,堅爾守,毋私於法,毋撓於勢,毋訐以為直,毋苛以為能,明以燭之,公以行之,懋修而不懈”,即要端正態度,恪盡職守;不能徇私枉法,不畏強權阻撓,不把揭發別人短處當做正直,不把待人嚴苛當成有才幹;行事光明磊落,勤勉修習不懈怠。這就說明監察御史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阻力,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 監察官在執法過程中,除了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和各級權貴的打擊報復,就連賦予他們權力的皇帝也會成為最直接、最頭疼的難題。明初茹太素與朱元璋在一次便宴上的詩酒唱和,就是最生動的例子。朱元璋賦詩曰:“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茹太素續韻對曰:“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這位因“抗直不屈,屢瀕於罪”的監察御史,曾因上書內容過長而挨板子,帶著腳鐐上朝辦過公,最終仍未能逃脫“坐法死”的命運。在明代,剛正不阿、視死如歸的監察御史不乏其人,洪武朝的王樸、正統朝的顧佐、武宗朝的張欽、世宗朝的鄒應龍等都是這一群體中的優秀代表,天順以後更是出現了監察官爭相“振風裁而恥緘默”的美談,以至清初修《明史》時只有那些糾正皇帝錯誤、指陳時弊、論劾大臣最剴切者方可節略入傳。十里長亭相送成為被貶出京御史的榮幸,朝臣仗義執言能迫使皇帝放棄對監察官的懲處,這是一個時代的榮光。所以,遼東御史侯英才會因疏劾中官名噪一時,“四方想聞其風采,歷升都察院副都御使”,當士大夫中有人在朝野中公開詆譭他時,三原王公恕反而向朝廷強力推薦他。侯氏父子二人,四十年間兩進士,三十年內兩監察御史,均被敕封為文林郎,亦為千古佳話。

"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東清河頭村

【地理位置】

東清河頭村,位於濮陽縣城東偏北10公里處,是清河頭鄉政府駐地。東接振興寨村,南依金堤與魯河鎮巴河村、寨上村、胡狀鎮黃村隔金堤河相望,西與中清河頭村相接,北與沙河寨村隔鐵路相望。

【村名來歷】

清河頭村原是一個自然村,古稱“清河裡”。椐明嘉靖·開州志記載:古清河在州東二十里處。因該村處在清河之源頭,故名清河頭村。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按所處方位分為東、中、西清河頭,形成三個行政村。因該村居東,故名東清河頭。

【民族人口】

東清河頭村自建村以來,先後有趙、李、王、張、劉、高、吳、鍾、白、候、楊、謝、羅、林、季、來、何、毛、孟、郭、卞、宋、焦、杜、史、翟、韓、陳、黃、肖姓,在村中定居,其中以趙、李、王、張姓居多,其他次之,全部為漢族。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503戶居民,2380人,耕地2138畝。

【歷史沿革】

在金堤南面的金堤灣內,原來只有兩個自然村,清河頭和河南坡。清光緒年間,由於黃河先後在梨園瓜口嶺和渠村孟居段決堤。金堤以南一片汪洋。金堤灣內的清河頭、河南坡無法居住,村民就陸續從這兩個自然村分別遷居於金堤以北,形成多個散居點,有“南王莊”、“河西灣”、“二郎廟”、“張家園”、“李家園”、“毛家崗”、“五道廟”、“天齊廟”等。河南坡一部分村民遷居到杏花崗以北金堤東岸。

民國以後,清河頭仍是一個自然村,自東向西沿金堤形成了8個保。1946年清河頭解放(土改),1947年濮陽區劃為十個區,清河頭屬於二區。1954年按居住區域劃分為四個村:“西、中、東三個清河頭”和“振興寨(又稱新寨)”。“河南坡”併入西清河頭村。1956年成立清河頭鄉政府,1958年成立清河頭人民公社(當年搬遷至現在的鄉政府駐地),1983年恢復清河頭鄉,並將東清河頭大隊更名為東清河頭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東清河頭村20世紀50-60年代,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貧困落後的生活。水利條件極度匱乏,糧食產量低,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一直到70年代村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因地制宜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下堤一、二、三道渠的開挖、引水灌溉、上堤硬化渠道的落成)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生活。改革開放以來,百業俱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90年吳希增首辦了本村第一家養豬場,極大地帶動了養殖業的蓬勃發展。

1992年張明順的養鵝場落成,為全鄉的養鵝事業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

黃同印、趙東磊建成了兩個規格較高、科技含量大的科技示範園,為村裡科技含量發展注入了活力。村內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無公害作物品種繁多。

【教育文化衛生】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本村成立了東清河頭小學,60年代被縣政府命名為東清河頭村小學。2000年以來,生源激增。加上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累計投資30多萬元,新建校舍400多平方,翻新校舍300多平方,2011年被縣政府命名為標準化學校。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博士生3名、研究生8名、本科以上大學生30多名。村衛生所有3處,一般疾病不用出村,2013年投資新建了村衛生室。同時修建了8座垃圾池,環境衛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截止2016年全村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了22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以上,並新建了中老年人活動室,閱覽室,安裝了健身器材,形成了集文化、健身為一體的文化娛樂廣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

狀元紅酒 狀元紅酒始制於明朝。為山西省高邑縣西溝村金氏所創,後因戰亂傳入王家,之後王家後人從山西逃難至清河頭,以釀酒為生。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遊江南途徑(開州)今濮陽,飲狀元紅酒稱讚“此酒真乃酒中之魁”,遂賜黃馬褂一件,自此狀元紅酒聲名遠播、名揚天下。

2007年,濮陽市茂家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茂家狀元、萬源茂紅酒獲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 年濮陽市王記狀元紅酒業生產的“王記狀元”狀元紅酒獲得“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市王氏狀元紅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老茂坊”狀元紅酒已申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清河頭武獅:清河頭武獅組建於清朝溥儀年間,由第一代傳人趙德榮先生率隊赴平陰,菏澤、新鄉等地演出幾千場武獅戲受到大家好評,經百年曆練又經趙永先、趙開月之傳承,以第四代傳人趙良省為代表演出的快獅地鏜花、單打武獅子、大頭和尚堵路翠、雙獅搶繡球等節目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2009年獲得濮陽縣獅子匯演一等獎。2012年以來經村黨支部書記吳增順的申報和爭取,2016年獲得了“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古今名人】

侯英(1430-1494),字世傑,號易簡齋,開州八都之一,明天順四年(1460年)進士,歷任御史、四川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四川憲副等職。天順八年(1464年)遼東等地受災嚴重,他奉命前往賑災,按遼東,劾中宮、四方悲、望風采,遼人德之,立祠以祀。

王金芝(1923年-1985),曾任清河頭鄉政府副鄉長。

吳丙寅(1926年-1999),曾任濮陽縣商業公司黨支部書記。

王愛菊,女,1928年生,東清河頭村的建國前老黨員,解放戰爭時期曾參加過黨的地下工作。

李明軒 ,1929年生,曾任河北省保定市紀委書記。

吳耀軒(1935年-1989),曾任濮陽縣商業局百貨公司主任。

吳秉月(1936年-2003),曾任濮陽縣財政局副局長。

郭善增 ,1949年生,曾任濮陽市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

鍾富貴,1949年生,曾任文留鎮人大主席。

毛盼星,1950年生,曾任濮陽市臺前縣縣委書記、濮陽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濮陽市華龍區區委書記、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吳長順,1953年生,大學學歷,高級政工師,曾任中共安陽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股份公司監事會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

焦朝選,1963年生,現任中原油田鑽井二公司副總經理、華龍區人大代表。

郭善忠,1963年生,現任中國石油化工濮陽市中原乙烯實業有限公司供應處處長。

李培建,1964年生,曾任河南省軍區正團級幹部,現任鄭州市體育局副局長。

趙良春,1964年生,現任高新區農業科技管理局局長。

李紅軍,1978年生,現任濮陽市濮東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規劃國土局紀檢書記。

李紅軍,1978年生,現任濮陽市濮東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規劃國土局紀檢書記。

毛智勇,1980年生,現任濮陽市華龍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村中故事】

秦始皇跑馬脩金堤

由於東清河頭村緊偎金堤,因此村中關於金堤的傳說一直在流傳。

金堤,取固若金湯之意而名。傳說金堤是秦始皇修的,秦始皇剛統一中國,就提出“南脩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大兵”。那時候黃河年年在濮陽一帶決堤,秦始皇下旨要在黃河漲水前修一條黃河大堤取名金堤,然而在哪修呢,秦始皇騎上馬叫監工大臣跟著,馬跑到哪裡就修到哪裡,他沿著黃河跑了二百多裡,馬蹄印就成了脩金堤的線路,這就是秦始皇“跑馬脩金堤”的傳說。

從侯氏聖旨看明代的監察御史

河南省濮陽縣檔案館內,現藏有兩幅敕封給開州(今河南濮陽)人侯春、侯英父子的明代聖旨。侯氏父子均曾任監察御史,兩幅聖旨的撰擬內容十分相似,標誌著明代國家監察職能的空前強化,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監察制度的逐漸成熟和完備,對於我們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仍具有現實意義。侯春,開州清河頭村人,永樂辛丑(1421)進士,歷官浙江按察副使。其子侯英,天順庚辰(1460)進士,成化間與弟侯侃均以孝義聞名。正統三年(1438),因德才兼備、執法嚴明,江西道監察御史侯春被敕封為文林郎;成化三年(1467),廣西道監察御史侯英被敕封為文林郎,其妻謝氏敕封為孺人。這兩幅聖旨的內容基本相同,其中敕封侯春的聖旨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朝廷設監察御史,欲其振紀綱而勵風俗,以弼成國家之治,厥任匪輕。文林郎行在江西道監察御史侯春,發身賢科,擢居斯職。既歷歲年,式克勤慎。是用錫之敕命,以示褒嘉。夫官以察為名,以言為職,在明大禮而略細緻,在愛君子而戒小人。其益端爾志,堅爾守,毋私於法,毋撓於勢,毋訐以為直,毋苛以為能,明以燭之,公以行之,懋修而不懈。尚有顯爵,以待爾成。欽哉!正統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敕命之寶”朱文方印)

聖旨中傳達出四層意思:

一、朝廷高度重視監察官的設置

明朝立國之初,鑑於元末吏治腐敗導致政權傾覆的教訓,朱元璋十分重視監察體制的建設,設置了嚴密的監察網絡和健全的監察機制。在這個龐大的監察網絡中,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各道監察御史分別負責中央與地方的監察,通稱科道兩衙門。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助於皇帝對六部的控制。明太祖非常重視御史臺的作用,並賦予其完全獨立於行政、軍事的顯赫地位:“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繫於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卿等當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洪武十三年(1380),朝廷在地方設置河南、浙江、江西、山東、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湖廣、山西、雲南十三道監察御史,以維護皇權、監督百官。值得一提的是,監察御史在組織形式上雖隸屬於都察院,但行使職權時卻不受都察院控制,可以直接向皇帝負責。監察御史出巡回京,無論軍民利病還是政事得失,都可以直言無避,從而“使一縣之眾必由於令,一郡之眾必由於守,守之權歸於按察,按察之權歸於天子,則天下如網網之相維、臂指之相使矣”,發揮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證了封建政權的高度集中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二、監察御史的選任程序比較嚴格 明初奉行重典治亂世,對科道官的選任、考核、失職責任追究都非常嚴格。監察官的選任不僅要政治素質高、學識出身好、有工作經驗,而且年齡限制在三十歲至六十歲之間,特殊職務還需要回避。洪武元年8月,太祖皇帝發佈大赦詔書曰:“御史臺、提刑按察司,巧耳目之寄,務在振肅百司,慎選賢良方正之人,以佐朕不逮。”明成祖也多次強調,“御史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學識、通達治體者”,“御史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怨,介直則敢言”,並把剛直無私、廉潔自重作為選拔監察官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御史必須是科舉出身,多由各部保送正途出身之司員考補,或由翰林院編修、檢討升授。中央一級的監察官,多為帝王親擢。在監察官員選拔上實行舉薦和迴避制度,舉薦人對被舉薦人負有連帶責任,如果被舉薦人出任監察官後出現貪淫暴虐及庸懦者,要追究舉薦人的責任。相比較而言,監察官員較其他官員有更多的升遷機會,如七品監察御史外放為四品知府都不算超升。但朝廷對監察御史的考核也更為嚴格,不僅任職時要有一段時間的試用期,如果監察官員失職甚至犯罪,懲處更為嚴厲。《大明律》明確規定,凡是御史犯罪,要罪加三等,如有貪贓更會從重懲處。明成祖時的御史王愈等人,就因會審重囚時誤殺四個無辜之人,結果被處以“棄市”的極刑。三、監察御史“秩卑任重”,甚至能“風聞言事” 孫中山先生在論及古代御史的權力時說過:“監察權就是彈劾權。”明代的監察御史在機構編制上隸屬於都察院,“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從其職能來看,“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不但可以劾內,而且可以糾外。監察御史雖是七品小官,卻有權糾劾一品大員,即便是正二品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要接受河南道監察御史的制約監督。這種以小制大、以內製外的監督體制,或者說監察官“秩卑任重”的實際待遇,與明朝統治者把求諫納諫思想轉化為規章制度的決策是分不開的。 明初言路甚廣,制度明確宣稱“令科道官得以風聞言事”。朱元璋不但從制度上規定監察官可以制約皇權,而且常常這樣要求監察官們:“臣不諫君,是不能盡臣職;君不受諫,是不能盡君道。臣雖有不幸,言不見聽而反受其責,是雖得罪於昏君,然有助於社稷人民也。”因此,“風聞言事”不僅是很多官員眼中整頓吏治之良方,而且成了科道官批判朝政或擅權大臣的法寶。為了杜絕彈劾時的枉濫問題,明代的統治者十分重視風聞後的取證核實,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過亂法的奸人。為保護揭發人免遭打擊報復,監察官彈劾時可以隱去訴主姓名,在廣開言路的同時廓清了流弊。統治者還制定了《憲綱條例》,以法律形式對監察官嚴加約束,使其既不能瀆職懈怠,又不能隨意誹謗誣陷,否則將從重處置。因此,監察御史們雖沒有表決權,卻能對各級決策提出不同意見,並及時加以糾正,有效地制約和監督了權力。聖旨稱“夫官以察為名,以言為職,在明大禮而略細緻,在愛君子而戒小人”,正是明代監察御史在法理與情理之間所追求的理想主義目標。四、明代的監察御史屬於高危職業 明代統治者一方面要求監察御史恪盡職守,另一方面又在每個官員頭上懸掛著一把利劍。統治者恩威並施,不僅能刺激監察官們忠於職守的熱情,而且對於整個明代的吏治整肅與官場風氣變化都是大有裨益的。聖旨要求“其益端爾志,堅爾守,毋私於法,毋撓於勢,毋訐以為直,毋苛以為能,明以燭之,公以行之,懋修而不懈”,即要端正態度,恪盡職守;不能徇私枉法,不畏強權阻撓,不把揭發別人短處當做正直,不把待人嚴苛當成有才幹;行事光明磊落,勤勉修習不懈怠。這就說明監察御史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阻力,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 監察官在執法過程中,除了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和各級權貴的打擊報復,就連賦予他們權力的皇帝也會成為最直接、最頭疼的難題。明初茹太素與朱元璋在一次便宴上的詩酒唱和,就是最生動的例子。朱元璋賦詩曰:“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茹太素續韻對曰:“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這位因“抗直不屈,屢瀕於罪”的監察御史,曾因上書內容過長而挨板子,帶著腳鐐上朝辦過公,最終仍未能逃脫“坐法死”的命運。在明代,剛正不阿、視死如歸的監察御史不乏其人,洪武朝的王樸、正統朝的顧佐、武宗朝的張欽、世宗朝的鄒應龍等都是這一群體中的優秀代表,天順以後更是出現了監察官爭相“振風裁而恥緘默”的美談,以至清初修《明史》時只有那些糾正皇帝錯誤、指陳時弊、論劾大臣最剴切者方可節略入傳。十里長亭相送成為被貶出京御史的榮幸,朝臣仗義執言能迫使皇帝放棄對監察官的懲處,這是一個時代的榮光。所以,遼東御史侯英才會因疏劾中官名噪一時,“四方想聞其風采,歷升都察院副都御使”,當士大夫中有人在朝野中公開詆譭他時,三原王公恕反而向朝廷強力推薦他。侯氏父子二人,四十年間兩進士,三十年內兩監察御史,均被敕封為文林郎,亦為千古佳話。

濮陽清河頭鄉東清河頭村

( 來源:厚重濮陽 濮陽地方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