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和瘀,治療皮膚病的關鍵'

"

導讀:徐宜厚教授從事中醫皮膚科臨床、教學達50餘年。他潛心學習岐黃之術, 略有心悟,此文分享他對七情致病在皮膚科的一些認識和臨床心得。

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 是人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中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正常精神意識活動。

但當長期的精神刺激, 或因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 則影響臟腑功能失調而致,是內傷致病的主要因素。

臨床所見,情志為病,多由恚怒傷肝,憂思傷脾,以及五志過極,鬱結於內,日積月累,氣血經絡凝滯而成,如斑禿、銀屑病 (白疕)、神經性皮炎 (攝領瘡) 等。

在治療中, 一定要遵循 “七情之傷, 雖分五臟,而必歸本於心”的原則, 處處兼顧心臟施治, 方得要領。

然而, 從皮膚病的角度而言, 比較集中在痰與瘀兩大類。

痰濁用藥心得

1

痰濁致病特點

痰是血氣津液不清, 燻蒸結聚而成。剖析成因主要有五: 一是飲食所化, 又感六邪, 則脾、 肺、 胃升降失度, 致使飲食輸化不清而生; 二是多食甘膩、 肥腥茶酒而生; 三是脾胃陽虛, 溼濁凝滯而生; 四是因鬱而氣火不舒, 蒸變而生; 五是腎虛水泛為痰。痰之為病, 頗為廣泛, 這是因為痰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 或在臟腑, 或在經絡。

對此, 張景嶽曾有一句名言: “痰為諸病之源, 怪病皆由痰而成也。”在皮膚科領域, 偏重於討論痰在皮裡膜外所致的結節、 囊腫以及肥厚性瘢痕。

在具體治療中, 朱丹溪對此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痰在皮裡膜外, 則遍體遊行, 腫而色白, 滯而不痛, 宜導達疏理。痰因火走, 則體多小塊, 色紅痛甚,遊走無處, 宜解毒清火為主。”

朱氏之言雖不可概括全貌, 但給我們指明瞭立法用藥的方向, 前者膚色濡白, 治宜疏導散結; 後者膚色焮痛, 治宜清火解毒。

結合皮膚科的臨床實踐, 凡見腫塊呈泛發傾向, 既可見於軀幹, 又可見於四肢, 但以下肢居多, 皮膚損害在皮裡膜外, 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結節硬塊或囊腫, 膚色濡白或焮紅, 觸之腫塊或者推之可動, 或者推之不動, 或硬或軟。

鑑於痰之為病眾多, 在具體應用中, 應當掌握某些祛痰藥物的特殊功效。

綜合有關文獻,整理如下,僅供參考:浙貝母潤肺, 治虛寒之痰, 川貝母除風火之痰, 杏仁行寒痰, 白附子祛風痰, 瓜蔞仁滌結痰, 阿膠除虛痰, 硝石除痰毒, 半夏除溼痰, 旋覆花推之痰氣, 冬花治血痰,蒼朮去宿痰成囊, 遠志能豁痰開竅, 蛤粉除痰熱, 熟地能補腎虛水泛為痰, 大黃下肺胃頑痰,枳實能散積痰, 殭蠶能解逆結之痰, 白芥子能豁肋下寒結之痰, 南星可祛經絡中風痰, 常山逐痰結, 狼毒開惡痰, 檳榔除痰癖, 全蠍可退驚風之痰, 白礬能吐透風熱痰壅之痰, 青黛能療膈上之痰。

2

滌痰藥舉要

常用中藥有浙貝母、夏枯草、昆布、海藻、茯苓、牡蠣、山慈菇、香附、蜈蚣、玄蔘、青皮、陳皮、姜半夏、黃藥子、白藥子、殭蠶、 青礞石、膽南星、炒白芥子、炒萊菔子、炒蘇子、遠志、蛤粉等。

"

導讀:徐宜厚教授從事中醫皮膚科臨床、教學達50餘年。他潛心學習岐黃之術, 略有心悟,此文分享他對七情致病在皮膚科的一些認識和臨床心得。

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 是人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中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正常精神意識活動。

但當長期的精神刺激, 或因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 則影響臟腑功能失調而致,是內傷致病的主要因素。

臨床所見,情志為病,多由恚怒傷肝,憂思傷脾,以及五志過極,鬱結於內,日積月累,氣血經絡凝滯而成,如斑禿、銀屑病 (白疕)、神經性皮炎 (攝領瘡) 等。

在治療中, 一定要遵循 “七情之傷, 雖分五臟,而必歸本於心”的原則, 處處兼顧心臟施治, 方得要領。

然而, 從皮膚病的角度而言, 比較集中在痰與瘀兩大類。

痰濁用藥心得

1

痰濁致病特點

痰是血氣津液不清, 燻蒸結聚而成。剖析成因主要有五: 一是飲食所化, 又感六邪, 則脾、 肺、 胃升降失度, 致使飲食輸化不清而生; 二是多食甘膩、 肥腥茶酒而生; 三是脾胃陽虛, 溼濁凝滯而生; 四是因鬱而氣火不舒, 蒸變而生; 五是腎虛水泛為痰。痰之為病, 頗為廣泛, 這是因為痰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 或在臟腑, 或在經絡。

對此, 張景嶽曾有一句名言: “痰為諸病之源, 怪病皆由痰而成也。”在皮膚科領域, 偏重於討論痰在皮裡膜外所致的結節、 囊腫以及肥厚性瘢痕。

在具體治療中, 朱丹溪對此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痰在皮裡膜外, 則遍體遊行, 腫而色白, 滯而不痛, 宜導達疏理。痰因火走, 則體多小塊, 色紅痛甚,遊走無處, 宜解毒清火為主。”

朱氏之言雖不可概括全貌, 但給我們指明瞭立法用藥的方向, 前者膚色濡白, 治宜疏導散結; 後者膚色焮痛, 治宜清火解毒。

結合皮膚科的臨床實踐, 凡見腫塊呈泛發傾向, 既可見於軀幹, 又可見於四肢, 但以下肢居多, 皮膚損害在皮裡膜外, 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結節硬塊或囊腫, 膚色濡白或焮紅, 觸之腫塊或者推之可動, 或者推之不動, 或硬或軟。

鑑於痰之為病眾多, 在具體應用中, 應當掌握某些祛痰藥物的特殊功效。

綜合有關文獻,整理如下,僅供參考:浙貝母潤肺, 治虛寒之痰, 川貝母除風火之痰, 杏仁行寒痰, 白附子祛風痰, 瓜蔞仁滌結痰, 阿膠除虛痰, 硝石除痰毒, 半夏除溼痰, 旋覆花推之痰氣, 冬花治血痰,蒼朮去宿痰成囊, 遠志能豁痰開竅, 蛤粉除痰熱, 熟地能補腎虛水泛為痰, 大黃下肺胃頑痰,枳實能散積痰, 殭蠶能解逆結之痰, 白芥子能豁肋下寒結之痰, 南星可祛經絡中風痰, 常山逐痰結, 狼毒開惡痰, 檳榔除痰癖, 全蠍可退驚風之痰, 白礬能吐透風熱痰壅之痰, 青黛能療膈上之痰。

2

滌痰藥舉要

常用中藥有浙貝母、夏枯草、昆布、海藻、茯苓、牡蠣、山慈菇、香附、蜈蚣、玄蔘、青皮、陳皮、姜半夏、黃藥子、白藥子、殭蠶、 青礞石、膽南星、炒白芥子、炒萊菔子、炒蘇子、遠志、蛤粉等。

痰和瘀,治療皮膚病的關鍵

內容簡介

徐宜厚教授從事中醫皮膚科臨床、教學達50餘年。先後在北京、上海、湖北以及英國等地出版過中醫皮膚科專著、臨床輯要、用藥心得、醫學科普等著作20部。

全書由五部分組成。專著篇, 選入的有結締組織病、性傳播性皮膚病、 跟師趙炳南手記、鍼灸治療皮膚病、手足皮膚病、用藥心得、皮膚病手冊。醫論篇, 選自徐宜厚教授從1962年以來發表的學術論文、文獻綜述、臨床經驗書評等。臨床篇, 為臨床小結與個案報告, 篇中有徐老對病例的分析和用藥的心得, 較好地反映了中醫學主張的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的學術理念。方劑篇, 內含兩部分, 一是名方心悟, 主要是徐老對《傷寒雜病論》部分方劑治療皮膚病的心得與體會, 其中徐老對王洪緒先生提供的經驗方 “西黃丸冶 “醒消丸冶 “小金丸冶 尤為青睞, 二是徐老多年應用於臨床的內治方和外治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