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前半生,胸懷大志而顛沛流離,雖被曹操評為天下英雄,可常寄人籬下。人才匱乏是硬傷,直到新野,徐庶主動來投,方才如久旱逢甘霖。可惜好景不長,大孝成徐庶最大軟肋,被曹操略施小計,不得已離劉備而去。

劉備繼續尋訪人才,得司馬徽點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終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赤壁之戰後,龐統幾經波折,也來到劉備身邊,人中龍鳳左右相伴,讀者看到此,總有劉備應該柳暗花明,江山有望的“趕腳”。

如果龐統不死,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荊州在握,劉璋又發出邀請劉備入蜀的信函,隆中對所定策略,眼看就可實現。劉備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留守荊州,自己帶黃忠、龐統等一干人等入蜀。不久後,為客的劉備起兵奪益州。戰役並不順利,落鳳坡上,實為前線總指揮的龐統被萬箭射死,劉備痛失一臂。

龐統才俱不低於孔明,出場時間不長,但赤壁之戰的連環計,不亞於諸葛亮的借東風,也是擊敗曹操的重要一環,司馬徽所言不虛。龐統的死,讓許多人扼腕嘆息,也就引出了若龐統不死,劉備在兩大奇才輔助下,當贏天下的推論。

如果龐統不死,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支持這一想法的,最重要理由,是龐統不死,助劉備順利拿下益州,諸葛亮就不必入蜀,而是坐鎮荊州,一定可管住心高氣傲的關羽不冒進,同時保持好與東吳的戰略聯盟關係。再不濟也決不會讓吳下阿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再等到蜀中大定,漢中得手,兩相協作,一路由龐統率領出秦嶺,一路由諸葛統兵出襄樊,則魏國可滅,天下一統。

可是,歷史非一人可改變,龐統不死,仍很難讓蜀漢最終成勢。

取益州之戰並不順勢,最關鍵是遇到了張任等蜀中將領的頑強抵抗,兵力已顯不足,從荊州增兵支援是必然。演義中暗示正是因為龐統不想被別人搶了功勞,才輕兵冒進以致身死。只要從荊州抽兵,荊州要做到攻守兼備就很吃力,不是諸葛亮一人能敵的。

如果龐統不死,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再看龐統死後,劉備並不是人才俱無。法正本是大能,其才不輸臥龍、鳳雛。蜀中和漢中的平定,法正是真正的頭功,這點上就是對諸葛亮推崇備致的羅貫中也無法奪其功績。從這點上看,龐統並非不可或缺。

鎮守荊州者一定是關羽為主,而非諸葛亮。演義中把諸葛亮推得太高,亮得太快。實際孔明入劉備集團,也就謀士之職,並無實際掌兵。劉備入蜀,只會把荊州最高權力交給二弟關羽。以關羽性格,不會對孔明言聽計從,荊州的結局如何,尚不可知。

最後,就算一切如大家所想,兩路出擊進攻魏國,想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依然很低。魏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常年軍力保持在50萬左右。而蜀中、荊州傾全部兵馬,也就20萬左右。並且蜀中不產良馬,進軍關中只能是步兵為主。荊州軍也是水軍為強。一但進入中原地帶,平原地區遇上大魏鐵騎,數量上又處劣勢,會成一場屠戮,後果不堪設想。這也是歷史上為何多是北方政權主攻,南方政權主守的根本原因,真懂歷史的朋友心知肚明。

如果龐統不死,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演義中給我們的戰鬥場面,開戰由雙方主將陣前單挑開始,雖讓人熱血沸騰,但真實戰爭場境可不是這樣的。也有不少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更多的還是兵力多少在起決定作用,畢竟那時是血肉戰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