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但是根據歷史的走向,我們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是一棟空中閣樓,根基不牢,虛幻得很:可共患難不可同發展的孫劉聯盟,破裂只是遲早的事情。

即使孫權的妹妹嫁過來,也不能為孫劉聯盟夯實基礎,反倒是埋下了發起反目郎舅失和的隱患:孫小妹要偷走劉禪未成,孫權偷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劉備也在夷陵戰敗後鬱鬱而終。

荊州丟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就成了空話,“荊州之軍”後來姓孫不姓劉,即使蜀漢從益州出兵借道荊州,孫權肯定也不會答應。

後來蜀漢只能孤注一擲出祁山,每次都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說“隆中對”的理想很豐滿,但是三國爭霸的現實很骨感,骨感到殘酷:諸侯爭霸,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寄託在盟友身上,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很不幸,諸葛亮輸了。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但是根據歷史的走向,我們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是一棟空中閣樓,根基不牢,虛幻得很:可共患難不可同發展的孫劉聯盟,破裂只是遲早的事情。

即使孫權的妹妹嫁過來,也不能為孫劉聯盟夯實基礎,反倒是埋下了發起反目郎舅失和的隱患:孫小妹要偷走劉禪未成,孫權偷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劉備也在夷陵戰敗後鬱鬱而終。

荊州丟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就成了空話,“荊州之軍”後來姓孫不姓劉,即使蜀漢從益州出兵借道荊州,孫權肯定也不會答應。

後來蜀漢只能孤注一擲出祁山,每次都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說“隆中對”的理想很豐滿,但是三國爭霸的現實很骨感,骨感到殘酷:諸侯爭霸,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寄託在盟友身上,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很不幸,諸葛亮輸了。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作為從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一代梟雄劉備,肯定已經看出了孫劉聯盟靠不住,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就開始摩擦不斷,有過劍拔弩張差點擦槍走火的嚴重事件,如果不是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和劉備早就拔刀子開幹了:建安二十年,孫權一看劉備拿下了益州,就派人找劉備“討還”荊州(孫權厚臉皮,劉備只從孫權借過半個南郡,其他地盤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劉備跟舅哥孫權打太極:“等我拿下得涼州,就把荊州送給你”。

自己無賴,沒想到妹夫更無賴,孫權氣得紫鬍子都豎起來了:“你拿下涼州,我等得黃花菜都涼了!”

暴怒的孫權直接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看大舅哥來硬的,劉備也不示弱,親率五萬川軍開赴孱陵縣(劉備將其改名公安)油江口,“董督荊州事”的關羽也傾巢而出殺奔益陽。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但是根據歷史的走向,我們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是一棟空中閣樓,根基不牢,虛幻得很:可共患難不可同發展的孫劉聯盟,破裂只是遲早的事情。

即使孫權的妹妹嫁過來,也不能為孫劉聯盟夯實基礎,反倒是埋下了發起反目郎舅失和的隱患:孫小妹要偷走劉禪未成,孫權偷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劉備也在夷陵戰敗後鬱鬱而終。

荊州丟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就成了空話,“荊州之軍”後來姓孫不姓劉,即使蜀漢從益州出兵借道荊州,孫權肯定也不會答應。

後來蜀漢只能孤注一擲出祁山,每次都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說“隆中對”的理想很豐滿,但是三國爭霸的現實很骨感,骨感到殘酷:諸侯爭霸,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寄託在盟友身上,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很不幸,諸葛亮輸了。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作為從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一代梟雄劉備,肯定已經看出了孫劉聯盟靠不住,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就開始摩擦不斷,有過劍拔弩張差點擦槍走火的嚴重事件,如果不是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和劉備早就拔刀子開幹了:建安二十年,孫權一看劉備拿下了益州,就派人找劉備“討還”荊州(孫權厚臉皮,劉備只從孫權借過半個南郡,其他地盤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劉備跟舅哥孫權打太極:“等我拿下得涼州,就把荊州送給你”。

自己無賴,沒想到妹夫更無賴,孫權氣得紫鬍子都豎起來了:“你拿下涼州,我等得黃花菜都涼了!”

暴怒的孫權直接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看大舅哥來硬的,劉備也不示弱,親率五萬川軍開赴孱陵縣(劉備將其改名公安)油江口,“董督荊州事”的關羽也傾巢而出殺奔益陽。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眼看孫劉就要展開不死不休的血戰,不知哪根神經搭錯的曹操居然忘了卞莊刺虎的典故,不合時宜地出來攪局:“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正因為劉備早就發現孫權靠不住(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隆中對”也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他開始重用龐統,把寸功未立(連環計與龐統無關,他是在周瑜死後才投入劉備麾下的,此前是周瑜功曹)提拔到跟諸葛亮一樣的位置上(併為軍師中郎將),並採納了龐統獻上的妙計:“入川,鳩佔鵲巢。”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但是根據歷史的走向,我們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是一棟空中閣樓,根基不牢,虛幻得很:可共患難不可同發展的孫劉聯盟,破裂只是遲早的事情。

即使孫權的妹妹嫁過來,也不能為孫劉聯盟夯實基礎,反倒是埋下了發起反目郎舅失和的隱患:孫小妹要偷走劉禪未成,孫權偷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劉備也在夷陵戰敗後鬱鬱而終。

荊州丟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就成了空話,“荊州之軍”後來姓孫不姓劉,即使蜀漢從益州出兵借道荊州,孫權肯定也不會答應。

後來蜀漢只能孤注一擲出祁山,每次都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說“隆中對”的理想很豐滿,但是三國爭霸的現實很骨感,骨感到殘酷:諸侯爭霸,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寄託在盟友身上,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很不幸,諸葛亮輸了。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作為從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一代梟雄劉備,肯定已經看出了孫劉聯盟靠不住,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就開始摩擦不斷,有過劍拔弩張差點擦槍走火的嚴重事件,如果不是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和劉備早就拔刀子開幹了:建安二十年,孫權一看劉備拿下了益州,就派人找劉備“討還”荊州(孫權厚臉皮,劉備只從孫權借過半個南郡,其他地盤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劉備跟舅哥孫權打太極:“等我拿下得涼州,就把荊州送給你”。

自己無賴,沒想到妹夫更無賴,孫權氣得紫鬍子都豎起來了:“你拿下涼州,我等得黃花菜都涼了!”

暴怒的孫權直接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看大舅哥來硬的,劉備也不示弱,親率五萬川軍開赴孱陵縣(劉備將其改名公安)油江口,“董督荊州事”的關羽也傾巢而出殺奔益陽。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眼看孫劉就要展開不死不休的血戰,不知哪根神經搭錯的曹操居然忘了卞莊刺虎的典故,不合時宜地出來攪局:“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正因為劉備早就發現孫權靠不住(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隆中對”也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他開始重用龐統,把寸功未立(連環計與龐統無關,他是在周瑜死後才投入劉備麾下的,此前是周瑜功曹)提拔到跟諸葛亮一樣的位置上(併為軍師中郎將),並採納了龐統獻上的妙計:“入川,鳩佔鵲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龐統給劉備獻上的其實是一條連環計,這條連環計分三步走:第一步,開赴益州,不管劉璋多客氣,都先將他拿下再說,“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也就是搶了劉璋的全部蛋糕,再從中割取一塊分給他,就算仁至義盡了。

一向以仁德自居的劉備找到了理論依據,愉快地接受了龐統的建議,摩拳擦掌地準備拿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兄弟開刀了。

龐統連環計的第二步,是把劉璋舉辦的歡迎宴會變成鴻門宴,直接拿下劉璋,這樣就可以兵不血刃輕取西川。但是這一步被劉備否決了:這樣做,是不是顯得咱們太不要臉了?劉備裝模作樣,差點把龐統氣個倒仰:臉是啥東西?能當地盤用嗎?

“要臉”的劉備失去了和平接收西川的大好時機,龐統又勸劉備實施第三步計劃:“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但是這一步也被劉備否決了,憋了一肚子氣的龐統親自率軍攻打雒城,結果不幸中箭犧牲。

劉備呼天搶地追悔莫及:“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但是根據歷史的走向,我們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是一棟空中閣樓,根基不牢,虛幻得很:可共患難不可同發展的孫劉聯盟,破裂只是遲早的事情。

即使孫權的妹妹嫁過來,也不能為孫劉聯盟夯實基礎,反倒是埋下了發起反目郎舅失和的隱患:孫小妹要偷走劉禪未成,孫權偷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劉備也在夷陵戰敗後鬱鬱而終。

荊州丟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就成了空話,“荊州之軍”後來姓孫不姓劉,即使蜀漢從益州出兵借道荊州,孫權肯定也不會答應。

後來蜀漢只能孤注一擲出祁山,每次都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說“隆中對”的理想很豐滿,但是三國爭霸的現實很骨感,骨感到殘酷:諸侯爭霸,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寄託在盟友身上,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很不幸,諸葛亮輸了。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作為從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一代梟雄劉備,肯定已經看出了孫劉聯盟靠不住,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就開始摩擦不斷,有過劍拔弩張差點擦槍走火的嚴重事件,如果不是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和劉備早就拔刀子開幹了:建安二十年,孫權一看劉備拿下了益州,就派人找劉備“討還”荊州(孫權厚臉皮,劉備只從孫權借過半個南郡,其他地盤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劉備跟舅哥孫權打太極:“等我拿下得涼州,就把荊州送給你”。

自己無賴,沒想到妹夫更無賴,孫權氣得紫鬍子都豎起來了:“你拿下涼州,我等得黃花菜都涼了!”

暴怒的孫權直接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看大舅哥來硬的,劉備也不示弱,親率五萬川軍開赴孱陵縣(劉備將其改名公安)油江口,“董督荊州事”的關羽也傾巢而出殺奔益陽。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眼看孫劉就要展開不死不休的血戰,不知哪根神經搭錯的曹操居然忘了卞莊刺虎的典故,不合時宜地出來攪局:“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正因為劉備早就發現孫權靠不住(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隆中對”也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他開始重用龐統,把寸功未立(連環計與龐統無關,他是在周瑜死後才投入劉備麾下的,此前是周瑜功曹)提拔到跟諸葛亮一樣的位置上(併為軍師中郎將),並採納了龐統獻上的妙計:“入川,鳩佔鵲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龐統給劉備獻上的其實是一條連環計,這條連環計分三步走:第一步,開赴益州,不管劉璋多客氣,都先將他拿下再說,“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也就是搶了劉璋的全部蛋糕,再從中割取一塊分給他,就算仁至義盡了。

一向以仁德自居的劉備找到了理論依據,愉快地接受了龐統的建議,摩拳擦掌地準備拿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兄弟開刀了。

龐統連環計的第二步,是把劉璋舉辦的歡迎宴會變成鴻門宴,直接拿下劉璋,這樣就可以兵不血刃輕取西川。但是這一步被劉備否決了:這樣做,是不是顯得咱們太不要臉了?劉備裝模作樣,差點把龐統氣個倒仰:臉是啥東西?能當地盤用嗎?

“要臉”的劉備失去了和平接收西川的大好時機,龐統又勸劉備實施第三步計劃:“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但是這一步也被劉備否決了,憋了一肚子氣的龐統親自率軍攻打雒城,結果不幸中箭犧牲。

劉備呼天搶地追悔莫及:“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劉備早聽龐統的,拿下益州不用費那麼大勁,龐統不會戰死,諸葛亮張飛趙雲也不用入川,那麼荊州就不會丟,而且有龐統在,就可以跟法正分任荊州益州前敵總參謀長,劉備的仗就好打了。

這樣看來,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妙計靠不住,龐統的妙計他又只採納了三分之一,痛定思痛之後,汲取了教訓的劉備對法正獻上的妙計照單全收,對法正幾乎是言聽計從。

法正獻上的取漢中妙計,明顯是站在一定的戰略高度上的:“曹操已經收降張魯平定漢中,不將剩勇追窮寇揮師直取巴、蜀,卻之留夏侯淵、張郃對我們採取守勢,自己卻跑回了大本營(其實曹操也無奈,他後院總是起火),這不是曹操弱智,而是他這時候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了。現在夏侯淵張郃都不是主將材料(跟劉備法正比,張郃略遜一籌,但是卻可以擊敗馬謖諸葛亮)咱們趁此大好時機出兵,必然風捲殘雲一戰可定漢中!”

"

決定劉備命運,也奠定天下三分基礎的,是他三個主要謀士出的三條妙計。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這三條妙計,一條虛幻得類似空中樓閣,一條連環計顯得臉厚腹黑(不敢說厚顏無恥),而第三條妙計則幫劉備當上了漢中王,我們甚至可以說,要是沒有這第三條妙計,劉備想稱王稱帝,比登天還難。

一提起劉備的三大謀士,讀者諸君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三個人:諸葛亮、龐統、法正。按照正史記載,事實也確實如此,蜀漢人才匱乏,除了諸葛亮龐統法正之外,孫乾糜竺簡雍等人,還真上不了檯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陳登陳元龍和徐庶徐元直一直跟著劉備,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觀,只可惜這二位都跑到曹操那裡當官去了:陳登官拜伏波將軍、東城太守,徐庶在曹丕篡漢之後當了御史中丞。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只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一言不發怎麼能當上言官二把手?莫非曹丕的官帽和俸祿多得送不出去了?

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謀士。對此我們只能說:曾經是,後來有了龐統和法正,諸葛亮成了後勤部長,甚至已經被排擠出了蜀漢決策圈:該打誰,怎麼打,諸葛亮不參與,他知道自己說了也白說,還不如專心搞好後勤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天下三分劉備稱雄過程中,諸葛亮居功至偉。要是沒有諸葛亮,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兵不過萬的劉備,在曹操虎豹騎的鐵蹄之下,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至於是否香如故,那得看曹操的胃口——曹操的族弟曹純抓走劉備兩個女兒,趙雲也沒招兒。

就在劉備被攆得雞飛狗跳的時候,諸葛亮挺身而出,前往東吳聯繫孫權,請求抱團取暖。諸葛亮此舉,就是在實施他給劉備獻上的一條妙計:“孫劉聯合抗曹,先生存後發展,跨有荊益之後,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一舉拿下曹操(順便可以幹掉漢獻帝),於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但是根據歷史的走向,我們發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似乎是一棟空中閣樓,根基不牢,虛幻得很:可共患難不可同發展的孫劉聯盟,破裂只是遲早的事情。

即使孫權的妹妹嫁過來,也不能為孫劉聯盟夯實基礎,反倒是埋下了發起反目郎舅失和的隱患:孫小妹要偷走劉禪未成,孫權偷取了荊州殺掉了關羽,劉備也在夷陵戰敗後鬱鬱而終。

荊州丟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就成了空話,“荊州之軍”後來姓孫不姓劉,即使蜀漢從益州出兵借道荊州,孫權肯定也不會答應。

後來蜀漢只能孤注一擲出祁山,每次都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說“隆中對”的理想很豐滿,但是三國爭霸的現實很骨感,骨感到殘酷:諸侯爭霸,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寄託在盟友身上,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很不幸,諸葛亮輸了。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作為從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一代梟雄劉備,肯定已經看出了孫劉聯盟靠不住,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就開始摩擦不斷,有過劍拔弩張差點擦槍走火的嚴重事件,如果不是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和劉備早就拔刀子開幹了:建安二十年,孫權一看劉備拿下了益州,就派人找劉備“討還”荊州(孫權厚臉皮,劉備只從孫權借過半個南郡,其他地盤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劉備跟舅哥孫權打太極:“等我拿下得涼州,就把荊州送給你”。

自己無賴,沒想到妹夫更無賴,孫權氣得紫鬍子都豎起來了:“你拿下涼州,我等得黃花菜都涼了!”

暴怒的孫權直接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看大舅哥來硬的,劉備也不示弱,親率五萬川軍開赴孱陵縣(劉備將其改名公安)油江口,“董督荊州事”的關羽也傾巢而出殺奔益陽。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眼看孫劉就要展開不死不休的血戰,不知哪根神經搭錯的曹操居然忘了卞莊刺虎的典故,不合時宜地出來攪局:“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正因為劉備早就發現孫權靠不住(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隆中對”也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他開始重用龐統,把寸功未立(連環計與龐統無關,他是在周瑜死後才投入劉備麾下的,此前是周瑜功曹)提拔到跟諸葛亮一樣的位置上(併為軍師中郎將),並採納了龐統獻上的妙計:“入川,鳩佔鵲巢。”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龐統給劉備獻上的其實是一條連環計,這條連環計分三步走:第一步,開赴益州,不管劉璋多客氣,都先將他拿下再說,“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也就是搶了劉璋的全部蛋糕,再從中割取一塊分給他,就算仁至義盡了。

一向以仁德自居的劉備找到了理論依據,愉快地接受了龐統的建議,摩拳擦掌地準備拿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兄弟開刀了。

龐統連環計的第二步,是把劉璋舉辦的歡迎宴會變成鴻門宴,直接拿下劉璋,這樣就可以兵不血刃輕取西川。但是這一步被劉備否決了:這樣做,是不是顯得咱們太不要臉了?劉備裝模作樣,差點把龐統氣個倒仰:臉是啥東西?能當地盤用嗎?

“要臉”的劉備失去了和平接收西川的大好時機,龐統又勸劉備實施第三步計劃:“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但是這一步也被劉備否決了,憋了一肚子氣的龐統親自率軍攻打雒城,結果不幸中箭犧牲。

劉備呼天搶地追悔莫及:“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如果劉備早聽龐統的,拿下益州不用費那麼大勁,龐統不會戰死,諸葛亮張飛趙雲也不用入川,那麼荊州就不會丟,而且有龐統在,就可以跟法正分任荊州益州前敵總參謀長,劉備的仗就好打了。

這樣看來,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妙計靠不住,龐統的妙計他又只採納了三分之一,痛定思痛之後,汲取了教訓的劉備對法正獻上的妙計照單全收,對法正幾乎是言聽計從。

法正獻上的取漢中妙計,明顯是站在一定的戰略高度上的:“曹操已經收降張魯平定漢中,不將剩勇追窮寇揮師直取巴、蜀,卻之留夏侯淵、張郃對我們採取守勢,自己卻跑回了大本營(其實曹操也無奈,他後院總是起火),這不是曹操弱智,而是他這時候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了。現在夏侯淵張郃都不是主將材料(跟劉備法正比,張郃略遜一籌,但是卻可以擊敗馬謖諸葛亮)咱們趁此大好時機出兵,必然風捲殘雲一戰可定漢中!”

諸葛亮龐統法正分別獻給劉備一條妙計,這三條妙計,哪條更高明?

​法正還為劉備制定了拿下漢中之後的戰略規劃:“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劉備全盤採納法正的妙計,這才名正言順(指的是地盤,不是程序)地當上了漢中王,要是不取得漢中之地,劉備就是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封自己”為漢中王。劉備未經請示就僭越稱王,實際是為稱帝鋪路,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法正為他搭好爐灶填好柴,劉備才有資格稱帝。

軍師將軍諸葛亮也知道自己在劉備眼裡,比不過“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的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所以對法正“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人向劉備獻上的三條妙計展示完畢,現在該請讀者諸君發表高見了:這三條妙計,哪一條更高?哪一條對劉備貢獻最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