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昌邑大姜種植戶——徐立榮

解飛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河夾莊一位石榴種植戶,今年51歲,種了大約7畝石榴園,主要為“突尼斯軟籽石榴”與“紅寶石石榴”兩個品種,今年解飛鵬的7畝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價格提前預定,而當地品質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別很大,解飛鵬一棵樹紅石榴,就能賣千元,這是因為他的石榴品質好,不愁賣。他的3畝石榴今年能賣16萬元,平均每畝5.4萬萬元,刨去成本與其它人工費用,3畝石榴一年能為他帶來15萬左右純收入。而且解飛鵬信心十足的說,等明後年7畝石榴全部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收入能達到35萬。

同樣在賓川的縣力角鎮長坡嶺,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種植戶,他的柑橘園有35畝,柑橘樹大約3000棵,產量大約20多萬斤,如今每斤價格大約在3塊多錢,每年能為他帶來五六十萬收入,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萬元,35畝柑橘純收入近40萬。

……

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採訪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的價值,看到了土地裡蘊藏的財富。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昌邑大姜種植戶——徐立榮

解飛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河夾莊一位石榴種植戶,今年51歲,種了大約7畝石榴園,主要為“突尼斯軟籽石榴”與“紅寶石石榴”兩個品種,今年解飛鵬的7畝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價格提前預定,而當地品質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別很大,解飛鵬一棵樹紅石榴,就能賣千元,這是因為他的石榴品質好,不愁賣。他的3畝石榴今年能賣16萬元,平均每畝5.4萬萬元,刨去成本與其它人工費用,3畝石榴一年能為他帶來15萬左右純收入。而且解飛鵬信心十足的說,等明後年7畝石榴全部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收入能達到35萬。

同樣在賓川的縣力角鎮長坡嶺,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種植戶,他的柑橘園有35畝,柑橘樹大約3000棵,產量大約20多萬斤,如今每斤價格大約在3塊多錢,每年能為他帶來五六十萬收入,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萬元,35畝柑橘純收入近40萬。

……

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採訪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的價值,看到了土地裡蘊藏的財富。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昌邑大姜種植戶——徐立榮

解飛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河夾莊一位石榴種植戶,今年51歲,種了大約7畝石榴園,主要為“突尼斯軟籽石榴”與“紅寶石石榴”兩個品種,今年解飛鵬的7畝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價格提前預定,而當地品質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別很大,解飛鵬一棵樹紅石榴,就能賣千元,這是因為他的石榴品質好,不愁賣。他的3畝石榴今年能賣16萬元,平均每畝5.4萬萬元,刨去成本與其它人工費用,3畝石榴一年能為他帶來15萬左右純收入。而且解飛鵬信心十足的說,等明後年7畝石榴全部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收入能達到35萬。

同樣在賓川的縣力角鎮長坡嶺,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種植戶,他的柑橘園有35畝,柑橘樹大約3000棵,產量大約20多萬斤,如今每斤價格大約在3塊多錢,每年能為他帶來五六十萬收入,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萬元,35畝柑橘純收入近40萬。

……

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採訪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的價值,看到了土地裡蘊藏的財富。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昌邑大姜種植戶——徐立榮

解飛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河夾莊一位石榴種植戶,今年51歲,種了大約7畝石榴園,主要為“突尼斯軟籽石榴”與“紅寶石石榴”兩個品種,今年解飛鵬的7畝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價格提前預定,而當地品質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別很大,解飛鵬一棵樹紅石榴,就能賣千元,這是因為他的石榴品質好,不愁賣。他的3畝石榴今年能賣16萬元,平均每畝5.4萬萬元,刨去成本與其它人工費用,3畝石榴一年能為他帶來15萬左右純收入。而且解飛鵬信心十足的說,等明後年7畝石榴全部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收入能達到35萬。

同樣在賓川的縣力角鎮長坡嶺,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種植戶,他的柑橘園有35畝,柑橘樹大約3000棵,產量大約20多萬斤,如今每斤價格大約在3塊多錢,每年能為他帶來五六十萬收入,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萬元,35畝柑橘純收入近40萬。

……

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採訪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的價值,看到了土地裡蘊藏的財富。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石榴種植戶——解鵬飛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昌邑大姜種植戶——徐立榮

解飛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河夾莊一位石榴種植戶,今年51歲,種了大約7畝石榴園,主要為“突尼斯軟籽石榴”與“紅寶石石榴”兩個品種,今年解飛鵬的7畝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價格提前預定,而當地品質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別很大,解飛鵬一棵樹紅石榴,就能賣千元,這是因為他的石榴品質好,不愁賣。他的3畝石榴今年能賣16萬元,平均每畝5.4萬萬元,刨去成本與其它人工費用,3畝石榴一年能為他帶來15萬左右純收入。而且解飛鵬信心十足的說,等明後年7畝石榴全部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收入能達到35萬。

同樣在賓川的縣力角鎮長坡嶺,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種植戶,他的柑橘園有35畝,柑橘樹大約3000棵,產量大約20多萬斤,如今每斤價格大約在3塊多錢,每年能為他帶來五六十萬收入,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萬元,35畝柑橘純收入近40萬。

……

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採訪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的價值,看到了土地裡蘊藏的財富。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石榴種植戶——解鵬飛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

身邊不斷聽到這樣的說法,農業這行,很辛苦,不賺錢!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遇到滯銷,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土地產生不了價值,變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土疙瘩”,棄之可惜,種之無效益。與此同時,常年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典型案例,一畝地效益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四五萬,土地成了“金疙瘩”、“銀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管理?下面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農產滯銷、低價傷農,地還種不種?

2019年,陝西大荔縣3000餘畝黑布林(李子)滯銷;

2018年,廣東徐聞縣1.6億斤菠蘿滯銷;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豐收,價格過低無人採摘,果農只能忍痛餵羊;

陝西佳縣50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價值10億元的大棗也無奈餵了豬。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永平村,種植大戶們面對豐收同樣苦惱不已,在種植場內一片約十多畝的魚塘中,漂浮著大量的火龍果……

最近幾年,像這樣的農產滯銷新聞不斷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據資料顯示,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國共發生農產品滯銷事件233起,共涵蓋27個省 (市、自治區),其中蔬菜和水果為滯銷事件高發品種,滯銷品種超過80種, 蔬菜中圓白菜、辣椒、蓮藕、番茄、馬鈴薯、冬瓜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為滯銷高發品種。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各種滯銷的農產品

農產滯銷,農產品價格低,土地效益產值低,分析其背後原因,大多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種植盲目性。種植沒有規劃,看到別人種什麼自己種什麼;今年掙錢了,就擴大種植面積,價格低了,明年就減少種植面積。簡單說,就是跟風種植比較普遍,這種盲目性與市場供需偏離, 因而造成價格因供應明顯變化而大幅波動, 滯銷和賣難時有發生。

第二,產銷信息不對稱。種植戶缺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判能力,很容易造成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滯銷。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銷售渠道更多是依賴於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地頭收購的方式,種植戶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缺乏對價格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遇到價格波動,最終風險會轉嫁到種植戶身上。

當然,造成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低的原因還有很多,看到這些,我們不禁要思考,土地還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有沒有人願意種地?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土地,開始外出打工,走進了城市,留在土地上更多的是號稱“60部隊”的老年人。他們除了種地,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企盼”市場行情好,但對此卻無能為力。

土地流轉,資本進入農業種植領域

隨著國家土地流轉的實行,越來越多“有錢人”開始迴歸土地,進行農業種植。這部分群體人員有幾個共同的特性: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內有所建樹,有一定的資金實力,他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將資本投入到了農業種植中。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對農業種植並不瞭解,認為農業很簡單,種下去成熟了就能收穫,然後事實並非如此。

農業是一個投入大,回報慢的產業,而且穩定性差,並不能像工業生產一樣具有計劃性和可控性。很多對農業種植抱著“美好”願景的人,把地流轉了,作物種上了,真正到了管理的時候才發現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有點無所是從,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有人開玩笑說,做了農業之後,就像是上了海中的一艘小船,茫茫大海中,要麼跳海,血本無歸,要麼堅持前行,也不知道何時能靠岸。

說了這麼多,難道土地真的不能種了?土地就是“土”?裡邊有沒有更多財富?我們再來看幾個故事。

土裡尋“金”,看看下邊幾個案例

年收入過億元的崇左“香蕉王”

陳恩雲,今年49歲,老家在安徽省蕪湖市,2008年到了廣西崇左,承包了570畝地種香蕉,併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雖是初次種香蕉,陳恩雲沒亂了分寸,而是提前做好了規劃,首先聘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幫他種植,他則進行統一協調,而且給香蕉註冊了品牌,“陳氏”香蕉和“谷騰”香蕉,一開始就走品牌化路線。

接下來幾年,陳恩雲的香蕉規模不斷擴大,從570畝發展到兩萬多畝。陳恩雲不是盲目擴大香蕉種植面積,更沒有侷限在崇左當地。香蕉有季節性,在廣西崇左8到11月的香蕉品質最好,11月以後,廣西進入冬季,不適宜香蕉的生長,此時,老撾、緬甸的香蕉剛好上市,可以巧妙的與廣西形成互補,形成一個市場循環,延長香蕉的銷售期。就這樣,陳恩雲在廣西崇左種了一萬畝香蕉,老撾種了一萬畝香蕉,緬甸種了幾千畝,加起來兩萬多畝。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香蕉大王陳恩雲

在這兩萬多畝香蕉種植過程中,陳恩雲遇到過行情不好的時候,雖然市場低迷,但陳恩雲一直在堅持,而且過程中嚴格把控香蕉品質。貨賣一張皮,香蕉既要好看又要好吃,這樣價格才會好。最為關鍵的是,陳恩雲不把種香蕉當成種地,而是組建了一隻產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產業化管理,從種植、管理到最後銷售,都有專人負責。

陳恩雲香蕉畝產大約6000斤,按兩萬畝香蕉來計算,一年香蕉產量達到1.2億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錯,一斤2.5元左右,1.2億斤的產量,就將近3億的收入,刨除每畝成本5000元,有近2億的收入,土地在陳恩雲手裡變成了“金疙瘩”。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服裝“大佬”變身千萬“柑橘王”

唐文林,家住廣西玉林福綿區,種植了1700畝柑橘,是位年收入過千萬的“柑橘王”。

2014年以前,唐文林是位服裝大佬,開著一家制作牛仔服裝的企業,不少掙錢,一年賺個上千萬不是問題。隨著土地流轉,唐文林也想在農業上“試試水”。唐文林膽子很大,手頭也有資金,初次嘗試,就種了1000畝柑橘。

為了把柑橘種好,唐文林詳細制定了每年學習目標,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種植和管理。第一年學習目標是防蟲,從柑橘各種時期發生的蟲害、病害著手,用什麼藥或者什麼管理方式,來預防解決它。第二年研究肥料作物營養,柑橘什麼生長階段,使用什麼肥料,需要什麼元素。再一個是向專家學習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到他的柑橘園,交流種植經驗。

在種植中,唐文林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現在他的1700畝柑橘園,有多個品種:皇帝柑1000畝,砂糖橘400多畝,沃柑200多畝,這樣多品種的搭配不但能降低風險,還能增加收益。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王”唐文林

在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上,唐文林不遵循守舊,而是邀請周圍果農入股他的柑橘園,每年分紅。銷售上,建設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包裝車間。摘果、清水沖洗、包裝等一體化流程,幾個月就有上百萬斤訂單,合作的有拼多多、天貓等七、八個電商平。

2018年,唐文林400畝砂糖橘,產量約60萬斤左右,收益200多萬;沃柑200多畝,產量100多萬斤,收益800萬;皇帝柑1000多畝,收益1000多萬,總共收益2000萬左右,這也是土地創造的價值。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土地生金,農業價值正在體現。

像陳恩雲、唐文林這樣的種植大戶,在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規模化種植獲得了高效益。如果說沒有他們的規模,在有限的土地上是否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呢?

昌邑市都昌街道有位大姜種植戶,名叫徐立榮,管理著5畝大姜,從2011年開始種植到2014年,徐立榮的大姜畝產都沒過萬斤。2015年開始,她改變施肥習慣,針對大姜生長,請專家制定生長期營養施肥方案,加強了管理,當年大姜產量突破一萬斤。2019年,徐立榮估算自己大姜畝產能達15000斤,產量比2014年提升近1倍,現在昌邑大姜市場收購行情在每斤4.5元左右,這樣一畝地大姜能給她帶來67500元的效益,除去種植成本10000元左右,徐立榮一畝地大姜純效益可超過5萬元,5畝大姜年收入接近30萬!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昌邑大姜種植戶——徐立榮

解飛鵬,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河夾莊一位石榴種植戶,今年51歲,種了大約7畝石榴園,主要為“突尼斯軟籽石榴”與“紅寶石石榴”兩個品種,今年解飛鵬的7畝石榴在成熟前已被外地客商以每斤6元價格提前預定,而當地品質差的石榴2元一斤,差別很大,解飛鵬一棵樹紅石榴,就能賣千元,這是因為他的石榴品質好,不愁賣。他的3畝石榴今年能賣16萬元,平均每畝5.4萬萬元,刨去成本與其它人工費用,3畝石榴一年能為他帶來15萬左右純收入。而且解飛鵬信心十足的說,等明後年7畝石榴全部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收入能達到35萬。

同樣在賓川的縣力角鎮長坡嶺,有一位名叫王仲明的柑橘種植戶,他的柑橘園有35畝,柑橘樹大約3000棵,產量大約20多萬斤,如今每斤價格大約在3塊多錢,每年能為他帶來五六十萬收入,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超過1萬元,35畝柑橘純收入近40萬。

……

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採訪中遇到的典型和案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的價值,看到了土地裡蘊藏的財富。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金牛鎮石榴種植戶——解鵬飛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金疙瘩?銀疙瘩?還是土疙瘩?土地到底蘊含了怎樣的財富?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柑橘種植戶——王仲明(右)

“土疙瘩”變成“銀疙瘩”、“金疙瘩”,我們應該怎麼做?

“土疙瘩”變成“銀疙瘩”、“金疙瘩”,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做才能在土地上獲得更大效益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定目標:不管是大規模農場,還是小戶種植,根據土壤和種植作物情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目標,一畝地要多少產量,獲得多少效益,平時一切管理措施為了這個目標去努力。切莫今年這樣種,明年還是這樣種,年年沒有變化,土地就沒有更大效益。

2、樹立品牌意識:品牌是品質的體現,最終決定效益的不單是產量,更為重要的是品質。同樣地區種柑橘、種芒果、種菠蘿,品質差的價格低,甚至滯銷,品質好的照樣買個好價錢,所以在種植過程中要通過科學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通過品質、品牌來增值。

3、農業種植需要持之以恆,要堅持。農業種植,尤其是經濟作物、水果類種植,前期基礎建設投入大,回報時間長,有人因為沒有看到回報,不捨得農資投入,造成作物長勢不好,產量和品質受到影響,效益降低。效益低,回報低,更不捨得投入,以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既然要種地,就要堅持,效益好的時候,不要盲目樂觀、沒有目的的擴種,效益不好的時候,不要悲觀,市場總有起伏,只要支持,會有回報。

4、學會藉助優勢資源,提升土地價值:傳統農產品銷售多以地頭和批發市場收購為主,我們不妨轉換思路,現在網絡銷售、城市社區生鮮店、水果店以及超市消費群體巨大,對農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關注,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管理水平,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為這些平臺和渠道實行訂單化種植,以此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5、購買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可以在極端氣候或者市場環境下,保證基本收益。

當然,農業和工業生產不同,受天氣、市場等多方面影響,變數較大,管理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只要找準方向,去堅持,去努力,土地是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這點毋庸置疑!

農林衛視《中國農資秀》欄目組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