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邁入新時代

農民 三農 農村 農業 農民日報 2017-06-08
中國農業邁入新時代

農業發展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直是全社會的關注焦點。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13年豐產,連續4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即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由此,深入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成為新時期我國農業的重大戰略。農業發展的新目標、新戰略、新舉措及新趨向,推動著我國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對我國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帶來重大影響。

供給側改革是農業發展的新主線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000多美元增至8000多美元,由低收入國家升至中上等收入國家,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升級,農業發展基礎增強,要素價格上升。我國農業由窮人經濟向規模經濟轉變,由以提高產量、保障供給為核心向以提高質量、提升效益為重點轉變。正是基於上述背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連續寫入2016年和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成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農業發展的主基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市場化。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產品和要素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調整產品結構、品質結構,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銜接,從而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

隨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之一,我國經濟改革也必將對國際經濟帶來深刻影響。中國農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也深刻改變著世界農業發展格局,如大豆的大量進口,極大地改變了國際大豆生產和貿易格局。謀劃中國農業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立足於國內生產基礎和供求矛盾的變化,調整生產結構、產業結構,也要著眼於世界農業生產貿易格局,從國際農業產業體系的角度定位中國的農業發展戰略,推動農業走出去,提升中國農業在國際農業產業分工佈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將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期盼

土地制度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石,對於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是農業農村穩定發展的定海神針。進入本世紀以來,在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民分工分業加速,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湧現,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框架逐步形成。為適應農業經營方式的要求,2016年10月中央出臺了《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保障經營權,解決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已成共識,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權來自承包主體,如何真正實現對其經營權的保護和賦權擴能仍是一個現實難題。近年來,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產業鏈條的延伸,農產品倉儲、物流配送、初加工以及休閒觀光等產業發展的設施用地需求明顯增加,原有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素。如何有效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用地需求,特別是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仍有待制度改革和創新。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社成新亮點

合作社作為農民的自助組織,是農民聯合起來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增強農民在市場中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國合作社快速發展,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生產經營主體。但現有合作社偏重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功能偏弱,難以滿足農民多種的合作需求,成為制約合作社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浙江等地為順應農民的需求,積極探索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三位一體”模式立足於專業生產合作社,集生產合作、流通合作、信用合作三種服務功能於一身,對農戶經營提供全方位服務,滿足了家庭經營尤其是小規模農戶的多方面需求。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傳統小規模戶在我國仍將大量存在,因此推動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對於提高我國農業規模經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基於此,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在中央政策的鼓勵下,各地會湧現出大量“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社,不但對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法律修訂進程,以滿足綜合合作社發展和其他各新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需要。

“三區”建設優化農業區域新佈局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隨著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求的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的資源要素和環境制約更加凸顯。這要求農業產業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特別是對糧經飼種植結構以及農業區域佈局結構要統籌安排。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則提出,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重申以往“兩區”建設的基礎上,提出鼓勵各地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至此,“三區”建設基本涵蓋了我國農業生產領域,成為新時期農業區域佈局優化的新趨向,也是推進國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要求。

“三園”建設探索現代農業新高地

2001年起,科技部聯合六部委啟動農業科技園建設,引入各類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孵化,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整合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創業園區,吸引回鄉下鄉返鄉的各類人才進入農業領域,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則是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總結各地經驗後提出的,主要是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以“生產+加工+科技”為特徵的農業產業園區。其目標在於聚集現代生產要素,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的功能,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環節的相互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三園建設”。由此“三園”建設將成為各地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也將成為各類農業支持政策的承載平臺。“三園”將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新樣本、新高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農業邁入新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