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

★思響哥薦

改革開放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採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方法論。40多年來,我們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巧妙結合,在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成全球最大最具有活力的新興工業經濟體。

實踐是對理論最好的詮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做到“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有效結合?思響哥邀請到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姚樹潔為你深入解讀!


"

★思響哥薦

改革開放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採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方法論。40多年來,我們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巧妙結合,在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成全球最大最具有活力的新興工業經濟體。

實踐是對理論最好的詮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做到“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有效結合?思響哥邀請到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姚樹潔為你深入解讀!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摸著石頭過河”是鼓勵實踐創新最好的理論思想

如何在一個思想僵化、體制落後,且沒有任何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的背景下發展經濟,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所面對的巨大經濟理論及實踐難題。在鄧小平同志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改革先從解放思想入手,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論及矛盾論用於中國當時的具體實際。鼓勵理論及實踐創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理論上掃除了固有的舊思想,在實踐中如何實施有效的經濟政策,就成為了改革開放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用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就等同於“從下而上”的改革探索。鄧小平同志提出只要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能力不斷提升,有利於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鼓勵和支持的政策。

這些政策,來自實踐,來自人民群眾的訴求。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小崗村”農民帶頭提出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在實踐中最符合當時農村生產條件的一種制度安排,也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創新性。

中國從小農經濟到現代經濟的轉換,是“摸著石頭過河”指導經濟實踐的另一個成功範例。發展經濟學最有代表性的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只考慮到一個原始落後的農業部門和一個現代化的工業部門,沒有考慮到在這兩個部門之間還可以有一個過渡的生產部門,也就是數量眾多、個體規模小、技術相對比較落後的庭院經濟和鄉鎮企業部門。20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的鄉村企業,不僅為創造大量非農就業作出了貢獻,也為之後數十年城市經濟和國有企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更是為國有經濟和非國家經濟均衡發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奠定了重要的體制機制及物資基礎。

中國經濟40年多連續不間斷的高速增長,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離不開經濟理論及實踐創新。“摸著石頭過河”為這兩種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及靈魂。國內外許多研究成果證明,中國改革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務實,在於不斷的探索。不管是哪一項改革,中國一直遵循“先易後難、以點帶面”的基本原理。農村改革比城市改革容易推行,所以改革先從農村入手;國內改革相比對外發展容易,所以,先進行對內改革,再推行對外開放;實體經濟改革比金融改革容易,所以把金融改革放在了實體經濟改革之後進行。

在推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及“以點帶面”的改革思想及理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先設立4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建設浦東新區及海南島,積極引入了市場經濟,引入外資,以出口為導向,倒逼國內企業改革,提高整個國家的外部競爭力。

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以後,中國大量吸引外資,不僅引入外國先進製造技術,還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為大國的重新崛起奠定了體制機制基礎,用出口導向型經濟促進整體經濟社會朝著世界生產技術的最前沿發展。之後加入了WTO,開展人民幣匯率改革、金融改革等,都是沿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摸著石頭過河”所指引的方向不斷髮展,直至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中國經濟發展奇蹟。


"

★思響哥薦

改革開放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採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方法論。40多年來,我們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巧妙結合,在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成全球最大最具有活力的新興工業經濟體。

實踐是對理論最好的詮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做到“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有效結合?思響哥邀請到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姚樹潔為你深入解讀!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摸著石頭過河”是鼓勵實踐創新最好的理論思想

如何在一個思想僵化、體制落後,且沒有任何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的背景下發展經濟,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所面對的巨大經濟理論及實踐難題。在鄧小平同志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改革先從解放思想入手,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論及矛盾論用於中國當時的具體實際。鼓勵理論及實踐創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理論上掃除了固有的舊思想,在實踐中如何實施有效的經濟政策,就成為了改革開放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用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就等同於“從下而上”的改革探索。鄧小平同志提出只要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能力不斷提升,有利於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鼓勵和支持的政策。

這些政策,來自實踐,來自人民群眾的訴求。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小崗村”農民帶頭提出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在實踐中最符合當時農村生產條件的一種制度安排,也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創新性。

中國從小農經濟到現代經濟的轉換,是“摸著石頭過河”指導經濟實踐的另一個成功範例。發展經濟學最有代表性的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只考慮到一個原始落後的農業部門和一個現代化的工業部門,沒有考慮到在這兩個部門之間還可以有一個過渡的生產部門,也就是數量眾多、個體規模小、技術相對比較落後的庭院經濟和鄉鎮企業部門。20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的鄉村企業,不僅為創造大量非農就業作出了貢獻,也為之後數十年城市經濟和國有企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更是為國有經濟和非國家經濟均衡發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奠定了重要的體制機制及物資基礎。

中國經濟40年多連續不間斷的高速增長,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離不開經濟理論及實踐創新。“摸著石頭過河”為這兩種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及靈魂。國內外許多研究成果證明,中國改革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務實,在於不斷的探索。不管是哪一項改革,中國一直遵循“先易後難、以點帶面”的基本原理。農村改革比城市改革容易推行,所以改革先從農村入手;國內改革相比對外發展容易,所以,先進行對內改革,再推行對外開放;實體經濟改革比金融改革容易,所以把金融改革放在了實體經濟改革之後進行。

在推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及“以點帶面”的改革思想及理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先設立4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建設浦東新區及海南島,積極引入了市場經濟,引入外資,以出口為導向,倒逼國內企業改革,提高整個國家的外部競爭力。

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以後,中國大量吸引外資,不僅引入外國先進製造技術,還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為大國的重新崛起奠定了體制機制基礎,用出口導向型經濟促進整體經濟社會朝著世界生產技術的最前沿發展。之後加入了WTO,開展人民幣匯率改革、金融改革等,都是沿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摸著石頭過河”所指引的方向不斷髮展,直至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中國經濟發展奇蹟。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頂層設計”是建立在正反兩方面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政策戰略實施路徑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務實的改革策略是中國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並保持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的“抓大放小”改革有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數千萬國有企業工人再就業是當時改革者的嚴峻挑戰。但是,這項自上而下的改革卻為中國“頂層設計”理論開創了一個成功的實踐案例。

中國挺過了改革壓力,闖出了一條激活國有經濟發展,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寬廣道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互補、互促的均衡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特徵,是中國在從容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而不倒,並快速超越西方大多數經濟體的重要制度安排。這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效結合的成功範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具體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倡議、自貿區建設等,都是建立在之前幾十年改革開放基礎上的新戰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開始全面從“頂層設計”思想出發,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繼續沿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指導方針,成功而有效地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改革開放理論思想巧妙結合起來,不斷鼓勵體制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改革開放舉措創新,在面對國內外各種壓力,尤其是後世界金融危機時期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了六年的“穩中有進、穩中求進”。

黨的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定義為今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提出在2020年徹底消滅現行標準下的農村絕對貧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通過對所有貧困家庭建檔立卡,因地、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把精準扶貧政策從中央頂層,逐級向下推行,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把脫貧攻堅工作當成一項重要的政治經濟任務來抓。

"

★思響哥薦

改革開放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採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方法論。40多年來,我們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巧妙結合,在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成全球最大最具有活力的新興工業經濟體。

實踐是對理論最好的詮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做到“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有效結合?思響哥邀請到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姚樹潔為你深入解讀!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摸著石頭過河”是鼓勵實踐創新最好的理論思想

如何在一個思想僵化、體制落後,且沒有任何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的背景下發展經濟,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所面對的巨大經濟理論及實踐難題。在鄧小平同志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改革先從解放思想入手,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論及矛盾論用於中國當時的具體實際。鼓勵理論及實踐創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理論上掃除了固有的舊思想,在實踐中如何實施有效的經濟政策,就成為了改革開放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用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就等同於“從下而上”的改革探索。鄧小平同志提出只要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能力不斷提升,有利於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鼓勵和支持的政策。

這些政策,來自實踐,來自人民群眾的訴求。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小崗村”農民帶頭提出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在實踐中最符合當時農村生產條件的一種制度安排,也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創新性。

中國從小農經濟到現代經濟的轉換,是“摸著石頭過河”指導經濟實踐的另一個成功範例。發展經濟學最有代表性的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只考慮到一個原始落後的農業部門和一個現代化的工業部門,沒有考慮到在這兩個部門之間還可以有一個過渡的生產部門,也就是數量眾多、個體規模小、技術相對比較落後的庭院經濟和鄉鎮企業部門。20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的鄉村企業,不僅為創造大量非農就業作出了貢獻,也為之後數十年城市經濟和國有企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更是為國有經濟和非國家經濟均衡發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奠定了重要的體制機制及物資基礎。

中國經濟40年多連續不間斷的高速增長,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離不開經濟理論及實踐創新。“摸著石頭過河”為這兩種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及靈魂。國內外許多研究成果證明,中國改革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務實,在於不斷的探索。不管是哪一項改革,中國一直遵循“先易後難、以點帶面”的基本原理。農村改革比城市改革容易推行,所以改革先從農村入手;國內改革相比對外發展容易,所以,先進行對內改革,再推行對外開放;實體經濟改革比金融改革容易,所以把金融改革放在了實體經濟改革之後進行。

在推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及“以點帶面”的改革思想及理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先設立4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建設浦東新區及海南島,積極引入了市場經濟,引入外資,以出口為導向,倒逼國內企業改革,提高整個國家的外部競爭力。

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以後,中國大量吸引外資,不僅引入外國先進製造技術,還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為大國的重新崛起奠定了體制機制基礎,用出口導向型經濟促進整體經濟社會朝著世界生產技術的最前沿發展。之後加入了WTO,開展人民幣匯率改革、金融改革等,都是沿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摸著石頭過河”所指引的方向不斷髮展,直至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中國經濟發展奇蹟。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頂層設計”是建立在正反兩方面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政策戰略實施路徑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務實的改革策略是中國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並保持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的“抓大放小”改革有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數千萬國有企業工人再就業是當時改革者的嚴峻挑戰。但是,這項自上而下的改革卻為中國“頂層設計”理論開創了一個成功的實踐案例。

中國挺過了改革壓力,闖出了一條激活國有經濟發展,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寬廣道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互補、互促的均衡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特徵,是中國在從容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而不倒,並快速超越西方大多數經濟體的重要制度安排。這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效結合的成功範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具體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倡議、自貿區建設等,都是建立在之前幾十年改革開放基礎上的新戰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開始全面從“頂層設計”思想出發,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繼續沿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指導方針,成功而有效地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改革開放理論思想巧妙結合起來,不斷鼓勵體制機制創新、政策創新、改革開放舉措創新,在面對國內外各種壓力,尤其是後世界金融危機時期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了六年的“穩中有進、穩中求進”。

黨的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定義為今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提出在2020年徹底消滅現行標準下的農村絕對貧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通過對所有貧困家庭建檔立卡,因地、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把精準扶貧政策從中央頂層,逐級向下推行,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把脫貧攻堅工作當成一項重要的政治經濟任務來抓。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如何打好配合?


如何做到“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有效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說,“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了改革開放行穩致遠”。

西方的經濟再發達、理論再豐富,也不可能被中國所照搬照抄。過去40多年,“摸著石頭過河”理論的重要特徵就在於鼓勵億萬黨員幹部及全國各族人民去大膽探索,大膽創新。“摸著石頭過河”是在不明確政策實施效果前提下,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既允許改革者的“試錯”,也有效地防止任何錯誤政策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頂層設計”的基礎來自於成功的經驗及探索,每項頂層設計政策都是在基本能夠預見其結果的前提下產生的。一般情況下,決策者通過經驗總結,認為這樣的政策所能產生的正面作用會明顯大於負面作用,或者認為這樣的政策一旦實施,即使有一定的負面作用也不至於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上述所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倡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等改革舉措,都具備了這樣的基本特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發展之路還很長,面對的挑戰及不確定性還很多,為了少犯錯誤,特別是為了避免犯顛覆性的錯誤,各項改革開放措施必將繼續結合“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理論及實踐精神,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及需要作為黨和國家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分階段、有步驟、有計劃的艱苦努力,中國才能建成一個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7月上

原標題 |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效結合——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偉大奇蹟的關鍵

原文責編 | 谷漩

轉載請註明來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