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臨一口刀

農村 烏江 合作社 三農 銅仁新聞網 2017-04-26
春臨一口刀

編者按: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銅仁是貴州脫貧攻堅主戰場,我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精準推進產業扶貧,狠抓易地扶貧搬遷,強化扶貧政策保障,務求脫貧攻堅實效,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基於此,本報近日特派記者深入全市脫貧攻堅第一線採訪新舉措、新成效和新經驗,從今日起推出“脫貧攻堅鄉村行”系列報道,旨在為銅仁奮力創建“一區五地”凝聚精氣神。敬請垂注。

烏江河中,江水蜿蜒流淌。

大山深處,山巒綿延陡峭。

一口道?一口刀?

暮春,越野車沿七彎八拐的水泥路,盤旋從山腳爬至山腰,乘車人牢牢抓住扶手,心都揪了起來……這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一口刀村,陡峭的山坡上亂石林立,稀疏的樹木伸出了新枝嫩芽。

“懸崖村”是外界對一口刀的認知。此時,剛修不久的水泥路彎來拐去,猶如懸掛大山的飄帶。前來者心裡發憷:“這地方山大、坡陡、彎急、谷深,車行其中危險係數大,略有閃失後果不堪設想喲。”

村人相告,先輩們大多溯烏江而來,落腳于山旮旯。早前,只有一條崎嶇山路穿過村寨,伸向莽莽群山間,故名一口道。後來,因村寨的地形像把橫立的刀刃,就取名一口刀,沿用至今。

貴州多山,武陵山腹地的銅仁更是山連山。其中,一口刀是武陵山脈與婁山山脈相交之處,屬於典型喀斯特地質地貌,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石山區。鄉親們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洋芋、苞谷、紅苕曾是多數農戶的主糧。

佇立大山,遙望碧波盪漾的烏江,沒有指點河山的詩情畫意,有的只是一腔無奈與心酸。一口刀村黨支部書記朱永學打開了話匣,往事歷歷在目:高毛村民組僅有一塊1.5畝稻田,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時,全組食不果腹的30多戶村民均想獲得這塊稻田的承包權,此事涉及一家老小的口糧,戶戶都不肯讓步。最終,村民商定每戶輪流耕種稻田一年,抓鬮排順才解決了爭端。

一口刀是“掛”在烏江邊的大山上,土地金貴。輪種不上的農戶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苞谷,直到現在還沒輪完這塊稻田。這塊地就在村民田桂花家門前,她家輪種一回。“從來沒有出現輪空的情況,所有農戶都不會放棄,都要耕種。”田桂花說。

山下烏江滾滾流,山上雨水貴如油。“夜晚打雷漲水,村民深更半夜就下田,雨水來了要趕緊犁田,攪拌泥漿渾水沉澱,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水土。”朱永學腦海深處的記憶揮之不去。

朱永學直言,除了這塊輪流耕種的稻田在山上外,全村880多畝耕地只有44畝貧瘠“望天田”散落在山腳,每年只得靠天氣看收成,有時辛苦耕種也是顆粒無收,白白忙碌大半年。後來,靠不住的“望天田”撂荒了,任憑野草瘋長。

交通閉塞、水源欠缺、土地貧瘠等等,成為一口刀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於是,村民不得不辭別親人,紛紛奔走異地他鄉打工,長期靠微薄收入養家餬口。目前,這個一類貧困村有360戶1483人,散居在上下落差達830米的山坡間,耕地坡度超過60度,其中,貧困人口148戶470人。

“腰裡彆著一口刀,日起斗子上高毛,轉過坳口到龍灣,日落萬丈下涼橋。”斗子、高毛、龍灣、涼橋等都是一口刀的村民組,這句打油詩是說走了一天還在村裡打轉轉。64歲的朱啟志念這首打油詩的時候沒停下手裡的活計,挖一斤玄蔘4毛錢,他一天能賺百八十塊錢。“苞谷去年不種了,4畝坡地流轉給合作社種玄蔘和丹蔘,工錢賺了3000多。”

山,還是那座山。曾經因山而貧的一口刀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村裡流轉土地成立了種養合作社,山頂退耕還林保水土,山腰栽經果林、種中藥材抓票子。“單玄蔘、丹蔘兩項便有400多畝,去年實現利潤近30萬元。”朱永學扳著指頭算了一筆賬。

小康路不讓一個人掉隊!一口刀村是市委書記陳昌旭定點包乾脫貧攻堅聯繫點,他對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村裡的精準扶貧工作一直牽掛於心。他到銅仁工作後先後幾次三番輕車簡從沿崎嶇山路走進一口刀,逐一走訪了坨里、唐家、坳口、高毛、蓋上等全村11個村民組,逐一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逐一與當地黨員幹部、致富帶頭人和貧困戶話桑麻、謀發展、出點子,重點與鄉親們算經濟賬、收入賬、長遠賬,動員村民向園區、景區和城區靠攏聚集,搬離祖祖輩輩磨骨頭養腸子的山旮旯,儘快融入城鎮開啟幸福生活。

“絕不能搞數字脫貧,也絕不是隻單單幫助貧困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戶施策,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陳昌旭說,一口刀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要以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為重點。同時,對留下來的村民要實現從山上搬到山下,從破舊房子搬入條件好的房子,集中居住;要根據需求加快完善村教學點、衛生室等人居環境條件等等。總之,要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和千方百計讓一口刀的鄉親們擺脫貧困,並逐步致富奔小康。

從此,針對一口刀因地制宜的系列脫貧攻堅“組合拳”“作戰圖”和“作戰令”,從紅頭文件變成具體行動,如和煦春風勁吹這片貧瘠的土地,鄉親們的歡聲笑語取代了往昔的愁眉苦臉,聚力開始改變過去的一切。“有市委書記把脈問診,有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有駐村工作隊的真幫實幹,我們要苦幹實幹脫貧致富!”朱永學道出了全體村民的心聲。

今年1月20日,一口刀村首批9戶42人,跨區域遷往碧江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新的生活。同時,村裡的環形道路實現了水泥硬化,危房被修繕一新。同時,全村發展丹蔘、玄蔘600畝,軟籽石榴300畝,核桃700畝,珍珠花生200畝,絲黃菊150畝等,正在積極探索多元化脫貧出路。

“進廠一月趕得上種地一年,一口刀人多地少向山要地,越窮越墾、越墾越窮,搬出來就跳出了這個怪圈。”村民田應河一家易地搬遷至碧江區響塘龍安置點,圓了自己的住房夢和城市夢。

最近,一口刀又有一批村民易地搬遷至碧江區燈塔安置點。今年,該村計劃易地搬遷200戶(含非貧困戶)至碧江區城區。同時,對於不願搬遷或無法搬遷的村民動員其從山上遷至山下局部集中、統籌規劃,符合政策兜底的全部實現政策保障,最大限度降低一口刀生態承載壓力,實現挪窮窩、斬窮根、奔富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市委辦行政科科長、一口刀 “第一書記”肖涵肩負組織的重託沉入村裡,手挽手把黨委政府的溫暖送到鄉親們心坎上,肩並肩與鄉親們奮戰於脫貧攻堅第一線,心同心繪製一口刀明天的美好藍圖。他說,村民易地搬遷後,土地權屬不變,不適宜耕種的直接退耕,適合耕種的流轉進合作社發展山地特色產業。原享有的政策福利保留。撤除舊房,國家還有補助。而且,搬入地提供就業、就醫、就學等方便。因此,跨區域搬遷是一口刀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

溝壑縱橫的一口刀毗鄰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沿河烏江山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麻陽河的樹林覆蓋率高達75%,在這片奇山異水間生存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與烏江邊上的古老集鎮、掩映在叢林中的特色民居,組合成一部原生態的風景大片。眼下,廣東深圳市一家頗有建樹的企業看中這裡的旅遊資源,彼此已達成開放協議,即將佈局實施一批項目設施。該村涼橋村民組是進入麻陽河的必經之地,發展鄉村旅遊的條件得天獨厚。同期,全村建檔立卡戶利用“精扶貸”入股貴州畫廊烏江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每戶每月可分紅300元。

山,還是那座山,一口刀的鄉親們期待綠色永存,不再為關山阻礙仰天嘆息。

水,還是那江水,一口刀的鄉親們憧憬碧波常在,不再為飢渴折磨低頭流淚。

改變,現在已從每一位村民開始;變遷,從一件件事情開始。“領導重視,政策又好,幫扶紮實,這是戰貧困、走富路、奔小康關鍵時機,我們自己更不能拖後腿!”60歲的高毛組村民楊緒才曾為生計多年漂泊異鄉,他希望藉助跨區域搬遷到碧江區安度晚年,實現從“大山人”到“城市人”的夢想。

4月23日,明媚陽光灑滿一口刀涼橋村民組。市委書記陳昌旭翻山越嶺來此宣講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與鄉親們共商“百姓富、生態美”大計,再次細化脫貧攻堅“第一民生工程”。倍受鼓舞的村民紛紛表示,藉此東風實幹苦幹打碎貧窮的枷鎖,最終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幹部杜尚會相告,該縣新修從麻陽河經思渠集鎮在官舟鏈接沿(河)德(江)高速公路二級公路開工建設指日可待。同時,思渠作為烏江生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集鎮發展機遇多多。“重慶主城區距離此地走高速公路,不足3個小時車程。”杜尚會說。

大山,不再遙遠。一口刀,也不再沉寂!有夢想,鄉親們就有奮進的力量,他們正在用真情、實幹和行動寫就春天的故事。

(銅仁日報記者 張勇 譚霜 王安宏)

編 輯:任恩多 實習生 張羽雪

統 籌:譚 霜 楊紅亞

審 核:陳 曦

春臨一口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