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本文為8月17日寧高寧在第14屆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的演講實錄

寧高寧,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寧高寧: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現在也有30多年時間,那時候沒有海歸一說,現在變成海歸了,肯定是很老的老海歸了。(留學生)這個群體思維應該和大部分群體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比較深地、比較早地看到一個不同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活方式、教育制度,這樣一種改變,我相信都有很大的衝擊。

所以,從個人來講,能不能適應好自身“水土不服”思維衝擊的坎兒,把學到的所謂技術、理念時刻結合實際,這是很大的挑戰。大部分人一輩子走不過來,一輩子變成抱怨者,總覺得什麼不對,但自己不能夠調整。但社會來講,社會自身能不能很快地、很好地提供包容和可吸收的環境,也表示社會自身文化開放的程度和國際化的程度。目前,我們處在這樣的階段。

我自身來說,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當時有個基金會贊助我的學習。和相對比較早的同學是一樣的,1984年我經歷了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第一次吃漢堡包,第一次聽Walkman的經歷,當時還沒有美國飛到北京的飛機,得從美國飛到東京,東京飛到上海,再從上海轉飛,可以想象這麼大的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差距給我們帶來的衝擊。這個衝擊是非常深刻的,終身難忘的,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一直衝擊在我們腦海中。

去國外上學的人一樣,他們不斷地比較,看到找到所謂的答案,變成他們基本的思維方式,不管什麼問題,回到國內來或者在國外,遇到一個問題,都會問為什麼中國是這樣,而美國或國外是這樣。很多人說國外怎麼怎麼樣,這已經變成了思維慣性。這對我們的思維帶來很大的固化。

從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我上大學是讀資本論的,讀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思維方式,突然之間換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框架或者經濟、技術、現實的大的挑戰和變動,就會遇到一些改革開放後的困惑。這個困惑的時間不是很長,因為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快。

一年多、兩年前,這些事情全變了,相信在國外讀過書的人,看過國外情況的人,思考一些事情的人會發現事情全變了,變到什麼程度?變到我們目瞪口呆,完全大惑不解,不光是我們,全球知識分子都是這樣,這是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也是王輝耀副會長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為留學生這些經歷,你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當時去讀書,不太知道什麼是MBA,什麼是MBA,中國也沒有MBA,美國都比較新,上學的時候學會計,老是算數,從基礎會計到高級會計,算這個數,後來折舊的算法和馬克思資本論是不一樣的,馬克思資本論認為折舊不是自身的成本,是勞動力價值帶來的,應該算剩餘價值的部分。

我剛到美國第一個月,1984年左右,當時埃塞俄比亞大饑荒,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這些人就牽手唱歌,“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當時覺得美國那麼高尚,那種宏大,那種國際化,那種人道主義,很受震撼。今天突然之間“American First”,墨西哥牆建立起來,而且變得這麼自然,還這麼多人支持,原來這些也是可以變的,原來以為會不變的,而且可以變的,而且變得很快,變得很自然,變得不留痕跡,變得這麼理所當然。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了。

我上大學第一個Case Study,就是MBA,那時候有耐克鞋,1984年耐克在美國已經沒有生產,已經全球化了,當時的生產主要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我們是作為非常成功的國際化模型來看待的。只把設計和市場留在美國,品牌在美國,然後全球供應鏈。

到了今天,有人說要把它搬回美國才對,不能留在外面,這徹底摧毀了我們當時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解,比較成本的基本理解,對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解,而且很多人支持。我曾經給公司一位同事,是個董事,美國人,我跟他講,如果你們稀裡糊塗把他(特朗普)給選上第一次,我們就原諒你了,不過第二次還選上,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實際讓,我們最吃驚的,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今天在國際上竟然沒有人講,比如收稅對誰有利,收多少稅,收多少錢,收稅之後是不是回美國去了,能不能解決基本問題?這些事情完全搞混,現在是誰嘴巴大就誰說。所以,讓所有的經濟學者汗顏,我那天遇到一個WTO最高的官員,跟他講這個事情,他說現在把特朗普再讓他回去學習來不及了,但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

我在美國的時候,正好遇到一次里根總統的選舉,我記得他們有個選舉站,像過節一樣,非常祥和的,他們不是為了選舉,是聊天來的,非常高興、祥和,對經濟政策非常清楚,當時里根就叫供給學派,就是減稅,供給學派當選。現在不一樣了,充滿了敵意,充滿攻擊,無所不用其及,所有的美國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資本主義民主走到了盡頭,為什麼走到盡頭。可能政府不對的,可能民眾教育程度不夠,以前不也這些人嗎?說美國人收入低了,我看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銷售最多的能源,開最大的汽車,吃最多的食物。這也是非常大的衝擊。

今天,我認為,未來的競爭是民族的競爭,民族的競爭會變成前面所有競爭的歸結。我當然希望美國總統選舉選完了,世界變太平了,可能性不大。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剛才王輝耀副會長講到,最早歐美同學會成立的時候,他們當時的心態,他們當時的境界,他們當時的胸懷,他們當時對國家的感情,我們理解的還很淺,這已經變成我們的責任。

如果歐美同學會或者留學生的同學,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應該認識到中國的位置變了,中國的國際競爭環境變了,我們也應該變,應該更直接,更主動,更深入,真正變成這個民族長遠發展,這個民族自律,民族創新,最終民族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我們的境界,提高我們的努力,更深入,更積極,更直接,參與到我們經濟生活中,這樣才使我們的留學生留學沒白學,回國有未來。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本文為8月17日寧高寧在第14屆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的演講實錄

寧高寧,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寧高寧: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現在也有30多年時間,那時候沒有海歸一說,現在變成海歸了,肯定是很老的老海歸了。(留學生)這個群體思維應該和大部分群體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比較深地、比較早地看到一個不同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活方式、教育制度,這樣一種改變,我相信都有很大的衝擊。

所以,從個人來講,能不能適應好自身“水土不服”思維衝擊的坎兒,把學到的所謂技術、理念時刻結合實際,這是很大的挑戰。大部分人一輩子走不過來,一輩子變成抱怨者,總覺得什麼不對,但自己不能夠調整。但社會來講,社會自身能不能很快地、很好地提供包容和可吸收的環境,也表示社會自身文化開放的程度和國際化的程度。目前,我們處在這樣的階段。

我自身來說,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當時有個基金會贊助我的學習。和相對比較早的同學是一樣的,1984年我經歷了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第一次吃漢堡包,第一次聽Walkman的經歷,當時還沒有美國飛到北京的飛機,得從美國飛到東京,東京飛到上海,再從上海轉飛,可以想象這麼大的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差距給我們帶來的衝擊。這個衝擊是非常深刻的,終身難忘的,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一直衝擊在我們腦海中。

去國外上學的人一樣,他們不斷地比較,看到找到所謂的答案,變成他們基本的思維方式,不管什麼問題,回到國內來或者在國外,遇到一個問題,都會問為什麼中國是這樣,而美國或國外是這樣。很多人說國外怎麼怎麼樣,這已經變成了思維慣性。這對我們的思維帶來很大的固化。

從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我上大學是讀資本論的,讀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思維方式,突然之間換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框架或者經濟、技術、現實的大的挑戰和變動,就會遇到一些改革開放後的困惑。這個困惑的時間不是很長,因為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快。

一年多、兩年前,這些事情全變了,相信在國外讀過書的人,看過國外情況的人,思考一些事情的人會發現事情全變了,變到什麼程度?變到我們目瞪口呆,完全大惑不解,不光是我們,全球知識分子都是這樣,這是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也是王輝耀副會長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為留學生這些經歷,你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當時去讀書,不太知道什麼是MBA,什麼是MBA,中國也沒有MBA,美國都比較新,上學的時候學會計,老是算數,從基礎會計到高級會計,算這個數,後來折舊的算法和馬克思資本論是不一樣的,馬克思資本論認為折舊不是自身的成本,是勞動力價值帶來的,應該算剩餘價值的部分。

我剛到美國第一個月,1984年左右,當時埃塞俄比亞大饑荒,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這些人就牽手唱歌,“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當時覺得美國那麼高尚,那種宏大,那種國際化,那種人道主義,很受震撼。今天突然之間“American First”,墨西哥牆建立起來,而且變得這麼自然,還這麼多人支持,原來這些也是可以變的,原來以為會不變的,而且可以變的,而且變得很快,變得很自然,變得不留痕跡,變得這麼理所當然。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了。

我上大學第一個Case Study,就是MBA,那時候有耐克鞋,1984年耐克在美國已經沒有生產,已經全球化了,當時的生產主要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我們是作為非常成功的國際化模型來看待的。只把設計和市場留在美國,品牌在美國,然後全球供應鏈。

到了今天,有人說要把它搬回美國才對,不能留在外面,這徹底摧毀了我們當時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解,比較成本的基本理解,對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解,而且很多人支持。我曾經給公司一位同事,是個董事,美國人,我跟他講,如果你們稀裡糊塗把他(特朗普)給選上第一次,我們就原諒你了,不過第二次還選上,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實際讓,我們最吃驚的,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今天在國際上竟然沒有人講,比如收稅對誰有利,收多少稅,收多少錢,收稅之後是不是回美國去了,能不能解決基本問題?這些事情完全搞混,現在是誰嘴巴大就誰說。所以,讓所有的經濟學者汗顏,我那天遇到一個WTO最高的官員,跟他講這個事情,他說現在把特朗普再讓他回去學習來不及了,但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

我在美國的時候,正好遇到一次里根總統的選舉,我記得他們有個選舉站,像過節一樣,非常祥和的,他們不是為了選舉,是聊天來的,非常高興、祥和,對經濟政策非常清楚,當時里根就叫供給學派,就是減稅,供給學派當選。現在不一樣了,充滿了敵意,充滿攻擊,無所不用其及,所有的美國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資本主義民主走到了盡頭,為什麼走到盡頭。可能政府不對的,可能民眾教育程度不夠,以前不也這些人嗎?說美國人收入低了,我看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銷售最多的能源,開最大的汽車,吃最多的食物。這也是非常大的衝擊。

今天,我認為,未來的競爭是民族的競爭,民族的競爭會變成前面所有競爭的歸結。我當然希望美國總統選舉選完了,世界變太平了,可能性不大。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剛才王輝耀副會長講到,最早歐美同學會成立的時候,他們當時的心態,他們當時的境界,他們當時的胸懷,他們當時對國家的感情,我們理解的還很淺,這已經變成我們的責任。

如果歐美同學會或者留學生的同學,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應該認識到中國的位置變了,中國的國際競爭環境變了,我們也應該變,應該更直接,更主動,更深入,真正變成這個民族長遠發展,這個民族自律,民族創新,最終民族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我們的境界,提高我們的努力,更深入,更積極,更直接,參與到我們經濟生活中,這樣才使我們的留學生留學沒白學,回國有未來。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圖片來源:互聯網

轉載來源:互聯網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本文為8月17日寧高寧在第14屆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的演講實錄

寧高寧,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寧高寧: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現在也有30多年時間,那時候沒有海歸一說,現在變成海歸了,肯定是很老的老海歸了。(留學生)這個群體思維應該和大部分群體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比較深地、比較早地看到一個不同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活方式、教育制度,這樣一種改變,我相信都有很大的衝擊。

所以,從個人來講,能不能適應好自身“水土不服”思維衝擊的坎兒,把學到的所謂技術、理念時刻結合實際,這是很大的挑戰。大部分人一輩子走不過來,一輩子變成抱怨者,總覺得什麼不對,但自己不能夠調整。但社會來講,社會自身能不能很快地、很好地提供包容和可吸收的環境,也表示社會自身文化開放的程度和國際化的程度。目前,我們處在這樣的階段。

我自身來說,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當時有個基金會贊助我的學習。和相對比較早的同學是一樣的,1984年我經歷了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第一次吃漢堡包,第一次聽Walkman的經歷,當時還沒有美國飛到北京的飛機,得從美國飛到東京,東京飛到上海,再從上海轉飛,可以想象這麼大的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差距給我們帶來的衝擊。這個衝擊是非常深刻的,終身難忘的,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一直衝擊在我們腦海中。

去國外上學的人一樣,他們不斷地比較,看到找到所謂的答案,變成他們基本的思維方式,不管什麼問題,回到國內來或者在國外,遇到一個問題,都會問為什麼中國是這樣,而美國或國外是這樣。很多人說國外怎麼怎麼樣,這已經變成了思維慣性。這對我們的思維帶來很大的固化。

從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我上大學是讀資本論的,讀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思維方式,突然之間換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框架或者經濟、技術、現實的大的挑戰和變動,就會遇到一些改革開放後的困惑。這個困惑的時間不是很長,因為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快。

一年多、兩年前,這些事情全變了,相信在國外讀過書的人,看過國外情況的人,思考一些事情的人會發現事情全變了,變到什麼程度?變到我們目瞪口呆,完全大惑不解,不光是我們,全球知識分子都是這樣,這是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也是王輝耀副會長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為留學生這些經歷,你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當時去讀書,不太知道什麼是MBA,什麼是MBA,中國也沒有MBA,美國都比較新,上學的時候學會計,老是算數,從基礎會計到高級會計,算這個數,後來折舊的算法和馬克思資本論是不一樣的,馬克思資本論認為折舊不是自身的成本,是勞動力價值帶來的,應該算剩餘價值的部分。

我剛到美國第一個月,1984年左右,當時埃塞俄比亞大饑荒,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這些人就牽手唱歌,“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當時覺得美國那麼高尚,那種宏大,那種國際化,那種人道主義,很受震撼。今天突然之間“American First”,墨西哥牆建立起來,而且變得這麼自然,還這麼多人支持,原來這些也是可以變的,原來以為會不變的,而且可以變的,而且變得很快,變得很自然,變得不留痕跡,變得這麼理所當然。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了。

我上大學第一個Case Study,就是MBA,那時候有耐克鞋,1984年耐克在美國已經沒有生產,已經全球化了,當時的生產主要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我們是作為非常成功的國際化模型來看待的。只把設計和市場留在美國,品牌在美國,然後全球供應鏈。

到了今天,有人說要把它搬回美國才對,不能留在外面,這徹底摧毀了我們當時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解,比較成本的基本理解,對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解,而且很多人支持。我曾經給公司一位同事,是個董事,美國人,我跟他講,如果你們稀裡糊塗把他(特朗普)給選上第一次,我們就原諒你了,不過第二次還選上,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實際讓,我們最吃驚的,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今天在國際上竟然沒有人講,比如收稅對誰有利,收多少稅,收多少錢,收稅之後是不是回美國去了,能不能解決基本問題?這些事情完全搞混,現在是誰嘴巴大就誰說。所以,讓所有的經濟學者汗顏,我那天遇到一個WTO最高的官員,跟他講這個事情,他說現在把特朗普再讓他回去學習來不及了,但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

我在美國的時候,正好遇到一次里根總統的選舉,我記得他們有個選舉站,像過節一樣,非常祥和的,他們不是為了選舉,是聊天來的,非常高興、祥和,對經濟政策非常清楚,當時里根就叫供給學派,就是減稅,供給學派當選。現在不一樣了,充滿了敵意,充滿攻擊,無所不用其及,所有的美國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資本主義民主走到了盡頭,為什麼走到盡頭。可能政府不對的,可能民眾教育程度不夠,以前不也這些人嗎?說美國人收入低了,我看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銷售最多的能源,開最大的汽車,吃最多的食物。這也是非常大的衝擊。

今天,我認為,未來的競爭是民族的競爭,民族的競爭會變成前面所有競爭的歸結。我當然希望美國總統選舉選完了,世界變太平了,可能性不大。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剛才王輝耀副會長講到,最早歐美同學會成立的時候,他們當時的心態,他們當時的境界,他們當時的胸懷,他們當時對國家的感情,我們理解的還很淺,這已經變成我們的責任。

如果歐美同學會或者留學生的同學,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應該認識到中國的位置變了,中國的國際競爭環境變了,我們也應該變,應該更直接,更主動,更深入,真正變成這個民族長遠發展,這個民族自律,民族創新,最終民族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我們的境界,提高我們的努力,更深入,更積極,更直接,參與到我們經濟生活中,這樣才使我們的留學生留學沒白學,回國有未來。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圖片來源:互聯網

轉載來源:互聯網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一個可能不討好人的公號

這裡只與常識和讀知有關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本文為8月17日寧高寧在第14屆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的演講實錄

寧高寧,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寧高寧: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現在也有30多年時間,那時候沒有海歸一說,現在變成海歸了,肯定是很老的老海歸了。(留學生)這個群體思維應該和大部分群體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比較深地、比較早地看到一個不同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活方式、教育制度,這樣一種改變,我相信都有很大的衝擊。

所以,從個人來講,能不能適應好自身“水土不服”思維衝擊的坎兒,把學到的所謂技術、理念時刻結合實際,這是很大的挑戰。大部分人一輩子走不過來,一輩子變成抱怨者,總覺得什麼不對,但自己不能夠調整。但社會來講,社會自身能不能很快地、很好地提供包容和可吸收的環境,也表示社會自身文化開放的程度和國際化的程度。目前,我們處在這樣的階段。

我自身來說,我是1984年去美國上學,當時有個基金會贊助我的學習。和相對比較早的同學是一樣的,1984年我經歷了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第一次吃漢堡包,第一次聽Walkman的經歷,當時還沒有美國飛到北京的飛機,得從美國飛到東京,東京飛到上海,再從上海轉飛,可以想象這麼大的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差距給我們帶來的衝擊。這個衝擊是非常深刻的,終身難忘的,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一直衝擊在我們腦海中。

去國外上學的人一樣,他們不斷地比較,看到找到所謂的答案,變成他們基本的思維方式,不管什麼問題,回到國內來或者在國外,遇到一個問題,都會問為什麼中國是這樣,而美國或國外是這樣。很多人說國外怎麼怎麼樣,這已經變成了思維慣性。這對我們的思維帶來很大的固化。

從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我上大學是讀資本論的,讀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思維方式,突然之間換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框架或者經濟、技術、現實的大的挑戰和變動,就會遇到一些改革開放後的困惑。這個困惑的時間不是很長,因為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快。

一年多、兩年前,這些事情全變了,相信在國外讀過書的人,看過國外情況的人,思考一些事情的人會發現事情全變了,變到什麼程度?變到我們目瞪口呆,完全大惑不解,不光是我們,全球知識分子都是這樣,這是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也是王輝耀副會長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為留學生這些經歷,你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當時去讀書,不太知道什麼是MBA,什麼是MBA,中國也沒有MBA,美國都比較新,上學的時候學會計,老是算數,從基礎會計到高級會計,算這個數,後來折舊的算法和馬克思資本論是不一樣的,馬克思資本論認為折舊不是自身的成本,是勞動力價值帶來的,應該算剩餘價值的部分。

我剛到美國第一個月,1984年左右,當時埃塞俄比亞大饑荒,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這些人就牽手唱歌,“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當時覺得美國那麼高尚,那種宏大,那種國際化,那種人道主義,很受震撼。今天突然之間“American First”,墨西哥牆建立起來,而且變得這麼自然,還這麼多人支持,原來這些也是可以變的,原來以為會不變的,而且可以變的,而且變得很快,變得很自然,變得不留痕跡,變得這麼理所當然。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了。

我上大學第一個Case Study,就是MBA,那時候有耐克鞋,1984年耐克在美國已經沒有生產,已經全球化了,當時的生產主要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我們是作為非常成功的國際化模型來看待的。只把設計和市場留在美國,品牌在美國,然後全球供應鏈。

到了今天,有人說要把它搬回美國才對,不能留在外面,這徹底摧毀了我們當時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解,比較成本的基本理解,對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解,而且很多人支持。我曾經給公司一位同事,是個董事,美國人,我跟他講,如果你們稀裡糊塗把他(特朗普)給選上第一次,我們就原諒你了,不過第二次還選上,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實際讓,我們最吃驚的,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今天在國際上竟然沒有人講,比如收稅對誰有利,收多少稅,收多少錢,收稅之後是不是回美國去了,能不能解決基本問題?這些事情完全搞混,現在是誰嘴巴大就誰說。所以,讓所有的經濟學者汗顏,我那天遇到一個WTO最高的官員,跟他講這個事情,他說現在把特朗普再讓他回去學習來不及了,但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

我在美國的時候,正好遇到一次里根總統的選舉,我記得他們有個選舉站,像過節一樣,非常祥和的,他們不是為了選舉,是聊天來的,非常高興、祥和,對經濟政策非常清楚,當時里根就叫供給學派,就是減稅,供給學派當選。現在不一樣了,充滿了敵意,充滿攻擊,無所不用其及,所有的美國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資本主義民主走到了盡頭,為什麼走到盡頭。可能政府不對的,可能民眾教育程度不夠,以前不也這些人嗎?說美國人收入低了,我看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銷售最多的能源,開最大的汽車,吃最多的食物。這也是非常大的衝擊。

今天,我認為,未來的競爭是民族的競爭,民族的競爭會變成前面所有競爭的歸結。我當然希望美國總統選舉選完了,世界變太平了,可能性不大。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剛才王輝耀副會長講到,最早歐美同學會成立的時候,他們當時的心態,他們當時的境界,他們當時的胸懷,他們當時對國家的感情,我們理解的還很淺,這已經變成我們的責任。

如果歐美同學會或者留學生的同學,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應該認識到中國的位置變了,中國的國際競爭環境變了,我們也應該變,應該更直接,更主動,更深入,真正變成這個民族長遠發展,這個民族自律,民族創新,最終民族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我們的境界,提高我們的努力,更深入,更積極,更直接,參與到我們經濟生活中,這樣才使我們的留學生留學沒白學,回國有未來。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圖片來源:互聯網

轉載來源:互聯網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一個可能不討好人的公號

這裡只與常識和讀知有關

寧高寧這樣看美國:耐人尋味

韋三水,又稱老趙

資深媒體人、財經作家與品牌策劃人

草根詩人、連續創業

創業有成有敗,更多的是教訓

吉林大學法學學士

北京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

現為TDS.Media創始人

榮格財經發起人&總編輯

區塊鏈思想者四十人論壇發起人

著有區塊鏈領域首部思想類書面成果

《第三次秩序革命》

已出版發行多部財經著作

曾先後系統性地提出

現代新國企論、未來國企分化論

所著《大國企》、《誰人不識寧高寧》等書

引發熱議

曾親自策劃與服務過多家著名品牌企業

並在釣魚臺國賓館獲頒中國策劃類大獎

以及中國國際公關協會案例大獎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