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
"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側的燈市口西街,無意中發現街上有條南北走向的小巷——豐富衚衕,老舍故居就在這裡。正趕上閉館日,門落了鎖,但擋不住想進去的心,於是繞到前面與之相連的小書店,向裡面一位男士諮詢。得知我們從外地來,他慷慨地應允我們進院參觀——只是進院,裡面各房間的門是不開的。這已經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於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裡,看當年老舍和夫人親手植的柿樹嫩芽滿枝,看那些在春日裡盛放的花兒,再隔了窗戶,努力看正房及廂房內大量有關老舍的生前遺物,桌椅、圖書、照片、手稿,擺放有序,讓人感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那是老舍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直至離世。走過院中盆花簇擁的老舍銅像時,我放輕了腳步,回想著先生在這裡創作的作品和生平種種,不敢大聲喧譁,只恐擾了文學大師的思考……

去過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單單重提對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於兩年前去市區共和街,看過王府山後出來向東走,有人指著王府山對面偏東的一處民居說,那是張嘉謀故居。我那時對南陽古城還不甚瞭解,但張嘉謀的名字是知曉的,於是興沖沖地進了那個有著灰瓦門頭的院子。破落,雜亂,擠擠挨挨,儘管拿手機處處拍了照,但內心深處是失望的。走出來時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來——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因為老舍故居離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張嘉謀故居離王府山很近,同樣是明代的王府,同樣是名人故居。只不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心境。

"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側的燈市口西街,無意中發現街上有條南北走向的小巷——豐富衚衕,老舍故居就在這裡。正趕上閉館日,門落了鎖,但擋不住想進去的心,於是繞到前面與之相連的小書店,向裡面一位男士諮詢。得知我們從外地來,他慷慨地應允我們進院參觀——只是進院,裡面各房間的門是不開的。這已經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於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裡,看當年老舍和夫人親手植的柿樹嫩芽滿枝,看那些在春日裡盛放的花兒,再隔了窗戶,努力看正房及廂房內大量有關老舍的生前遺物,桌椅、圖書、照片、手稿,擺放有序,讓人感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那是老舍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直至離世。走過院中盆花簇擁的老舍銅像時,我放輕了腳步,回想著先生在這裡創作的作品和生平種種,不敢大聲喧譁,只恐擾了文學大師的思考……

去過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單單重提對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於兩年前去市區共和街,看過王府山後出來向東走,有人指著王府山對面偏東的一處民居說,那是張嘉謀故居。我那時對南陽古城還不甚瞭解,但張嘉謀的名字是知曉的,於是興沖沖地進了那個有著灰瓦門頭的院子。破落,雜亂,擠擠挨挨,儘管拿手機處處拍了照,但內心深處是失望的。走出來時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來——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因為老舍故居離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張嘉謀故居離王府山很近,同樣是明代的王府,同樣是名人故居。只不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心境。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張嘉謀故居一角

其後對古城、對張嘉謀以及古城的其他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在厚厚的史料記載中感知那曾鮮活存在的人與事,便不止一次去踏訪他們的故居,希望在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過的地方,聆聽到隱藏於城市深處的歷史迴音。然而時過境遷,人已逝物已非。解放路南端,楊家大院、徐家大院、謝家大院以及泰古車糖公司,以楊廷寶故居建築群的形式被列為“省保”,這個建築群,保留了晚清民居建築的風貌,是南陽古城目前保存規模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在原始原貌的古宅舊居越來越少的當下,構成了重要的舊城風貌保護區。近現代建築設計泰斗楊廷寶故居即楊家大院位於這個建築群南側,原有的四座院落現保留下兩個,走進去,院內綠植不少,花兒綻放,大門、倒座,廂房、上房等還在,然而與楊家,與辛亥元老、民國南陽首任知府、譽滿南陽的高流名士楊鶴汀,與建築大師楊廷寶等人有何關聯呢?北院成了餐館,南院改為幼兒園,在青磚灰瓦里,嗅不到他們曾來過的痕跡。

"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側的燈市口西街,無意中發現街上有條南北走向的小巷——豐富衚衕,老舍故居就在這裡。正趕上閉館日,門落了鎖,但擋不住想進去的心,於是繞到前面與之相連的小書店,向裡面一位男士諮詢。得知我們從外地來,他慷慨地應允我們進院參觀——只是進院,裡面各房間的門是不開的。這已經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於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裡,看當年老舍和夫人親手植的柿樹嫩芽滿枝,看那些在春日裡盛放的花兒,再隔了窗戶,努力看正房及廂房內大量有關老舍的生前遺物,桌椅、圖書、照片、手稿,擺放有序,讓人感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那是老舍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直至離世。走過院中盆花簇擁的老舍銅像時,我放輕了腳步,回想著先生在這裡創作的作品和生平種種,不敢大聲喧譁,只恐擾了文學大師的思考……

去過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單單重提對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於兩年前去市區共和街,看過王府山後出來向東走,有人指著王府山對面偏東的一處民居說,那是張嘉謀故居。我那時對南陽古城還不甚瞭解,但張嘉謀的名字是知曉的,於是興沖沖地進了那個有著灰瓦門頭的院子。破落,雜亂,擠擠挨挨,儘管拿手機處處拍了照,但內心深處是失望的。走出來時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來——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因為老舍故居離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張嘉謀故居離王府山很近,同樣是明代的王府,同樣是名人故居。只不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心境。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張嘉謀故居一角

其後對古城、對張嘉謀以及古城的其他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在厚厚的史料記載中感知那曾鮮活存在的人與事,便不止一次去踏訪他們的故居,希望在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過的地方,聆聽到隱藏於城市深處的歷史迴音。然而時過境遷,人已逝物已非。解放路南端,楊家大院、徐家大院、謝家大院以及泰古車糖公司,以楊廷寶故居建築群的形式被列為“省保”,這個建築群,保留了晚清民居建築的風貌,是南陽古城目前保存規模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在原始原貌的古宅舊居越來越少的當下,構成了重要的舊城風貌保護區。近現代建築設計泰斗楊廷寶故居即楊家大院位於這個建築群南側,原有的四座院落現保留下兩個,走進去,院內綠植不少,花兒綻放,大門、倒座,廂房、上房等還在,然而與楊家,與辛亥元老、民國南陽首任知府、譽滿南陽的高流名士楊鶴汀,與建築大師楊廷寶等人有何關聯呢?北院成了餐館,南院改為幼兒園,在青磚灰瓦里,嗅不到他們曾來過的痕跡。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謝家大院一角

楊家大院北邊的院落是謝家大院——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科進士亦是南陽最後一個進士謝桓武的故居。祖居南陽城的謝桓武頗有才氣,但因家境貧寒,他在鄉試時事先與他人談妥以換卷方法使對方金榜題名,他獲酬金以補家用並繼續學業,三年後參加鄉試又中舉人。然而,因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陽義和團砸外國傳教士洋車一事,清廷詔令南陽縣向洋人賠款,並予以五年內停止科舉考試的重罰,“光緒二十七年詔停武試,又因地方誤傷洋人停縣試五年(見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無奈之下,謝桓武巧施認祖改籍之計,到唐河縣一謝姓人家認祖歸宗,改為唐河籍,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京考中進士,名列三甲60名。關於謝桓武生平倒有不同說法,一說他中進士後曾公派留學日本,也任過知縣、知州、山西高等審判廳丞、河南都督府實業司司長等,輾轉官場,至袁世凱稱帝時,因政見不同,在國會議事時被人用毒酒所致身亡。另一說,則是他考中進士後,先後當過袁世凱、段祺瑞幕僚,再後便不知所終了。無論如何,謝桓武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謝家大院, 除了第三進院落的上房處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兩層樓房外,整體保護修繕得不錯,但如今也成了幼兒園,我們無法再深入其中,感知這處謝氏科舉之路的實物見證。謝家大院北側院落是徐家大院——尚存兩進院的徐家大院之來歷和故事,至今我尚未能探究出來,但其飛簷翹角、樑枋雕花的深幽院落透著一種世家尊榮風範,我想,當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吧。如今這裡成了茶樓餐飲店,環境優雅,卻與舊時風姿無關……

"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側的燈市口西街,無意中發現街上有條南北走向的小巷——豐富衚衕,老舍故居就在這裡。正趕上閉館日,門落了鎖,但擋不住想進去的心,於是繞到前面與之相連的小書店,向裡面一位男士諮詢。得知我們從外地來,他慷慨地應允我們進院參觀——只是進院,裡面各房間的門是不開的。這已經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於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裡,看當年老舍和夫人親手植的柿樹嫩芽滿枝,看那些在春日裡盛放的花兒,再隔了窗戶,努力看正房及廂房內大量有關老舍的生前遺物,桌椅、圖書、照片、手稿,擺放有序,讓人感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那是老舍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直至離世。走過院中盆花簇擁的老舍銅像時,我放輕了腳步,回想著先生在這裡創作的作品和生平種種,不敢大聲喧譁,只恐擾了文學大師的思考……

去過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單單重提對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於兩年前去市區共和街,看過王府山後出來向東走,有人指著王府山對面偏東的一處民居說,那是張嘉謀故居。我那時對南陽古城還不甚瞭解,但張嘉謀的名字是知曉的,於是興沖沖地進了那個有著灰瓦門頭的院子。破落,雜亂,擠擠挨挨,儘管拿手機處處拍了照,但內心深處是失望的。走出來時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來——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因為老舍故居離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張嘉謀故居離王府山很近,同樣是明代的王府,同樣是名人故居。只不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心境。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張嘉謀故居一角

其後對古城、對張嘉謀以及古城的其他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在厚厚的史料記載中感知那曾鮮活存在的人與事,便不止一次去踏訪他們的故居,希望在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過的地方,聆聽到隱藏於城市深處的歷史迴音。然而時過境遷,人已逝物已非。解放路南端,楊家大院、徐家大院、謝家大院以及泰古車糖公司,以楊廷寶故居建築群的形式被列為“省保”,這個建築群,保留了晚清民居建築的風貌,是南陽古城目前保存規模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在原始原貌的古宅舊居越來越少的當下,構成了重要的舊城風貌保護區。近現代建築設計泰斗楊廷寶故居即楊家大院位於這個建築群南側,原有的四座院落現保留下兩個,走進去,院內綠植不少,花兒綻放,大門、倒座,廂房、上房等還在,然而與楊家,與辛亥元老、民國南陽首任知府、譽滿南陽的高流名士楊鶴汀,與建築大師楊廷寶等人有何關聯呢?北院成了餐館,南院改為幼兒園,在青磚灰瓦里,嗅不到他們曾來過的痕跡。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謝家大院一角

楊家大院北邊的院落是謝家大院——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科進士亦是南陽最後一個進士謝桓武的故居。祖居南陽城的謝桓武頗有才氣,但因家境貧寒,他在鄉試時事先與他人談妥以換卷方法使對方金榜題名,他獲酬金以補家用並繼續學業,三年後參加鄉試又中舉人。然而,因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陽義和團砸外國傳教士洋車一事,清廷詔令南陽縣向洋人賠款,並予以五年內停止科舉考試的重罰,“光緒二十七年詔停武試,又因地方誤傷洋人停縣試五年(見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無奈之下,謝桓武巧施認祖改籍之計,到唐河縣一謝姓人家認祖歸宗,改為唐河籍,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京考中進士,名列三甲60名。關於謝桓武生平倒有不同說法,一說他中進士後曾公派留學日本,也任過知縣、知州、山西高等審判廳丞、河南都督府實業司司長等,輾轉官場,至袁世凱稱帝時,因政見不同,在國會議事時被人用毒酒所致身亡。另一說,則是他考中進士後,先後當過袁世凱、段祺瑞幕僚,再後便不知所終了。無論如何,謝桓武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謝家大院, 除了第三進院落的上房處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兩層樓房外,整體保護修繕得不錯,但如今也成了幼兒園,我們無法再深入其中,感知這處謝氏科舉之路的實物見證。謝家大院北側院落是徐家大院——尚存兩進院的徐家大院之來歷和故事,至今我尚未能探究出來,但其飛簷翹角、樑枋雕花的深幽院落透著一種世家尊榮風範,我想,當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吧。如今這裡成了茶樓餐飲店,環境優雅,卻與舊時風姿無關……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徐家大院

與張嘉謀故居一樣,民主街上的任家大院也成了“大雜院”,舊時的大院成了一道窄過道,兩側青瓦房住著不同的租客。後院尚有舊房,只是被幾道門與牆分割成獨立的住處,唯有過廳粗實的房檁和椽子,提醒著這裡舊時曾有榮華,還有盛放的凌霄花與一串串垂下青青果粒的葡萄,讓人忍不住為一片頹然中的生機駐足。很多人並不知道,任家大院是我國應用新聞學的奠基者任白濤的故居,這位東渡日本時與周恩來相識並友誼甚篤的著名新聞學者,1911年20歲出頭時便任上海數家報紙駐汴特約通訊員,積極參與反帝鬥爭,1916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先後出版《應用新聞學》《綜合新聞學》,創辦了中國新聞學社,並出任過《新湖北日報》總編輯,1952年周恩來總理電邀其赴京工作時不幸突患中風,後病逝。早早離開家鄉在外奔波奮鬥,還能有幾人知曉任白濤與任家大院的關係呢?

工農路上尚有董作賓故居,修繕過,只是常常落鎖,難以入院。數月前我有機會進去,工人們正在裡面修整,青磚灰瓦,結構緊湊,只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走過,不過是孤零零的建築,我找不到關於董作賓的歷史線索。倒先後有兩隻喜鵲落於瓦房上,恍惚間讓我浮想聯翩,當年,一代甲骨學大師也一定曾站過這裡,也一定看到過空中鳥兒盤旋、簷上喜鵲雀躍……

"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側的燈市口西街,無意中發現街上有條南北走向的小巷——豐富衚衕,老舍故居就在這裡。正趕上閉館日,門落了鎖,但擋不住想進去的心,於是繞到前面與之相連的小書店,向裡面一位男士諮詢。得知我們從外地來,他慷慨地應允我們進院參觀——只是進院,裡面各房間的門是不開的。這已經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於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裡,看當年老舍和夫人親手植的柿樹嫩芽滿枝,看那些在春日裡盛放的花兒,再隔了窗戶,努力看正房及廂房內大量有關老舍的生前遺物,桌椅、圖書、照片、手稿,擺放有序,讓人感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那是老舍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直至離世。走過院中盆花簇擁的老舍銅像時,我放輕了腳步,回想著先生在這裡創作的作品和生平種種,不敢大聲喧譁,只恐擾了文學大師的思考……

去過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單單重提對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於兩年前去市區共和街,看過王府山後出來向東走,有人指著王府山對面偏東的一處民居說,那是張嘉謀故居。我那時對南陽古城還不甚瞭解,但張嘉謀的名字是知曉的,於是興沖沖地進了那個有著灰瓦門頭的院子。破落,雜亂,擠擠挨挨,儘管拿手機處處拍了照,但內心深處是失望的。走出來時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來——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因為老舍故居離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張嘉謀故居離王府山很近,同樣是明代的王府,同樣是名人故居。只不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心境。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張嘉謀故居一角

其後對古城、對張嘉謀以及古城的其他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在厚厚的史料記載中感知那曾鮮活存在的人與事,便不止一次去踏訪他們的故居,希望在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過的地方,聆聽到隱藏於城市深處的歷史迴音。然而時過境遷,人已逝物已非。解放路南端,楊家大院、徐家大院、謝家大院以及泰古車糖公司,以楊廷寶故居建築群的形式被列為“省保”,這個建築群,保留了晚清民居建築的風貌,是南陽古城目前保存規模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在原始原貌的古宅舊居越來越少的當下,構成了重要的舊城風貌保護區。近現代建築設計泰斗楊廷寶故居即楊家大院位於這個建築群南側,原有的四座院落現保留下兩個,走進去,院內綠植不少,花兒綻放,大門、倒座,廂房、上房等還在,然而與楊家,與辛亥元老、民國南陽首任知府、譽滿南陽的高流名士楊鶴汀,與建築大師楊廷寶等人有何關聯呢?北院成了餐館,南院改為幼兒園,在青磚灰瓦里,嗅不到他們曾來過的痕跡。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謝家大院一角

楊家大院北邊的院落是謝家大院——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科進士亦是南陽最後一個進士謝桓武的故居。祖居南陽城的謝桓武頗有才氣,但因家境貧寒,他在鄉試時事先與他人談妥以換卷方法使對方金榜題名,他獲酬金以補家用並繼續學業,三年後參加鄉試又中舉人。然而,因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陽義和團砸外國傳教士洋車一事,清廷詔令南陽縣向洋人賠款,並予以五年內停止科舉考試的重罰,“光緒二十七年詔停武試,又因地方誤傷洋人停縣試五年(見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無奈之下,謝桓武巧施認祖改籍之計,到唐河縣一謝姓人家認祖歸宗,改為唐河籍,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京考中進士,名列三甲60名。關於謝桓武生平倒有不同說法,一說他中進士後曾公派留學日本,也任過知縣、知州、山西高等審判廳丞、河南都督府實業司司長等,輾轉官場,至袁世凱稱帝時,因政見不同,在國會議事時被人用毒酒所致身亡。另一說,則是他考中進士後,先後當過袁世凱、段祺瑞幕僚,再後便不知所終了。無論如何,謝桓武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謝家大院, 除了第三進院落的上房處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兩層樓房外,整體保護修繕得不錯,但如今也成了幼兒園,我們無法再深入其中,感知這處謝氏科舉之路的實物見證。謝家大院北側院落是徐家大院——尚存兩進院的徐家大院之來歷和故事,至今我尚未能探究出來,但其飛簷翹角、樑枋雕花的深幽院落透著一種世家尊榮風範,我想,當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吧。如今這裡成了茶樓餐飲店,環境優雅,卻與舊時風姿無關……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徐家大院

與張嘉謀故居一樣,民主街上的任家大院也成了“大雜院”,舊時的大院成了一道窄過道,兩側青瓦房住著不同的租客。後院尚有舊房,只是被幾道門與牆分割成獨立的住處,唯有過廳粗實的房檁和椽子,提醒著這裡舊時曾有榮華,還有盛放的凌霄花與一串串垂下青青果粒的葡萄,讓人忍不住為一片頹然中的生機駐足。很多人並不知道,任家大院是我國應用新聞學的奠基者任白濤的故居,這位東渡日本時與周恩來相識並友誼甚篤的著名新聞學者,1911年20歲出頭時便任上海數家報紙駐汴特約通訊員,積極參與反帝鬥爭,1916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先後出版《應用新聞學》《綜合新聞學》,創辦了中國新聞學社,並出任過《新湖北日報》總編輯,1952年周恩來總理電邀其赴京工作時不幸突患中風,後病逝。早早離開家鄉在外奔波奮鬥,還能有幾人知曉任白濤與任家大院的關係呢?

工農路上尚有董作賓故居,修繕過,只是常常落鎖,難以入院。數月前我有機會進去,工人們正在裡面修整,青磚灰瓦,結構緊湊,只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走過,不過是孤零零的建築,我找不到關於董作賓的歷史線索。倒先後有兩隻喜鵲落於瓦房上,恍惚間讓我浮想聯翩,當年,一代甲骨學大師也一定曾站過這裡,也一定看到過空中鳥兒盤旋、簷上喜鵲雀躍……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董作賓故居外觀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名人既是一座城市的榮光,亦是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南陽名人多,僅載入史冊的古代南陽名人就有八百多人,長長的名單上,隨手一指便是一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響噹噹的人。存留的名人故居,也許並不華貴,甚至過於簡陋,但其存在的意義不在於外在的建築價值,而在於內在的人文內涵,在於它傳遞出來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在於一定意義上的精神傳承和啟迪教育。它們,何嘗不是城市歷史文脈中的一縷縷光彩?

不可否認,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之難在全國普遍存在,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話題,即使是北京,亦有名人故居或成雜院或處於閒置。資金問題,產權歸屬問題,環境整體修復,後續激活利用,往往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夠獨力解決和完成的。不可否認,近年來南陽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梅花古城項目、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以及謀劃恢復重建張仲景國醫大學等,每一項都讓人充滿期待。只是,具體到這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名人故居上,納入“保”容易,如何“用”才是關鍵。也許,可以建小型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觀光旅遊場所;也許,可以鼓勵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認租、認養,可辦書店,可做畫廊,可搞收藏,可做文化研究,亦可開展文化活動……總之,要探索名人故居保護利用的多樣化,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哪怕退一萬步說,不是所有故居都有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價值,那麼,且請不改變格局結構、以正常合理的形式居住。

是的,我只希望它們,不僅以“文物”的方式留存下來,更能以“文化”的方式傳承下去,活態的,靈動的,可流連和回味的,能融入現代生活和文化空間,有實物可觸摸,有歷史可回望,讓我們進入其中,便能與那些有趣的靈魂邂逅相遇……

前幾日,聞聽董作賓後人有意在其故居辦紀念館,細打聽了,果有此事。如此,幸甚至哉! (李萍)

"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那年在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側的燈市口西街,無意中發現街上有條南北走向的小巷——豐富衚衕,老舍故居就在這裡。正趕上閉館日,門落了鎖,但擋不住想進去的心,於是繞到前面與之相連的小書店,向裡面一位男士諮詢。得知我們從外地來,他慷慨地應允我們進院參觀——只是進院,裡面各房間的門是不開的。這已經是不期而遇中的意外之喜了。於是,在那方正的小四合院裡,看當年老舍和夫人親手植的柿樹嫩芽滿枝,看那些在春日裡盛放的花兒,再隔了窗戶,努力看正房及廂房內大量有關老舍的生前遺物,桌椅、圖書、照片、手稿,擺放有序,讓人感覺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那是老舍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直至離世。走過院中盆花簇擁的老舍銅像時,我放輕了腳步,回想著先生在這裡創作的作品和生平種種,不敢大聲喧譁,只恐擾了文學大師的思考……

去過不少名人故居,之所以單單重提對老舍故居的那次邂逅,源於兩年前去市區共和街,看過王府山後出來向東走,有人指著王府山對面偏東的一處民居說,那是張嘉謀故居。我那時對南陽古城還不甚瞭解,但張嘉謀的名字是知曉的,於是興沖沖地進了那個有著灰瓦門頭的院子。破落,雜亂,擠擠挨挨,儘管拿手機處處拍了照,但內心深處是失望的。走出來時再瞥一眼王府山,忽然便想起老舍故居來——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因為老舍故居離王府井大街很近、而張嘉謀故居離王府山很近,同樣是明代的王府,同樣是名人故居。只不過,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心境。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張嘉謀故居一角

其後對古城、對張嘉謀以及古城的其他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在厚厚的史料記載中感知那曾鮮活存在的人與事,便不止一次去踏訪他們的故居,希望在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過的地方,聆聽到隱藏於城市深處的歷史迴音。然而時過境遷,人已逝物已非。解放路南端,楊家大院、徐家大院、謝家大院以及泰古車糖公司,以楊廷寶故居建築群的形式被列為“省保”,這個建築群,保留了晚清民居建築的風貌,是南陽古城目前保存規模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在原始原貌的古宅舊居越來越少的當下,構成了重要的舊城風貌保護區。近現代建築設計泰斗楊廷寶故居即楊家大院位於這個建築群南側,原有的四座院落現保留下兩個,走進去,院內綠植不少,花兒綻放,大門、倒座,廂房、上房等還在,然而與楊家,與辛亥元老、民國南陽首任知府、譽滿南陽的高流名士楊鶴汀,與建築大師楊廷寶等人有何關聯呢?北院成了餐館,南院改為幼兒園,在青磚灰瓦里,嗅不到他們曾來過的痕跡。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謝家大院一角

楊家大院北邊的院落是謝家大院——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科進士亦是南陽最後一個進士謝桓武的故居。祖居南陽城的謝桓武頗有才氣,但因家境貧寒,他在鄉試時事先與他人談妥以換卷方法使對方金榜題名,他獲酬金以補家用並繼續學業,三年後參加鄉試又中舉人。然而,因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陽義和團砸外國傳教士洋車一事,清廷詔令南陽縣向洋人賠款,並予以五年內停止科舉考試的重罰,“光緒二十七年詔停武試,又因地方誤傷洋人停縣試五年(見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無奈之下,謝桓武巧施認祖改籍之計,到唐河縣一謝姓人家認祖歸宗,改為唐河籍,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京考中進士,名列三甲60名。關於謝桓武生平倒有不同說法,一說他中進士後曾公派留學日本,也任過知縣、知州、山西高等審判廳丞、河南都督府實業司司長等,輾轉官場,至袁世凱稱帝時,因政見不同,在國會議事時被人用毒酒所致身亡。另一說,則是他考中進士後,先後當過袁世凱、段祺瑞幕僚,再後便不知所終了。無論如何,謝桓武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謝家大院, 除了第三進院落的上房處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兩層樓房外,整體保護修繕得不錯,但如今也成了幼兒園,我們無法再深入其中,感知這處謝氏科舉之路的實物見證。謝家大院北側院落是徐家大院——尚存兩進院的徐家大院之來歷和故事,至今我尚未能探究出來,但其飛簷翹角、樑枋雕花的深幽院落透著一種世家尊榮風範,我想,當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吧。如今這裡成了茶樓餐飲店,環境優雅,卻與舊時風姿無關……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徐家大院

與張嘉謀故居一樣,民主街上的任家大院也成了“大雜院”,舊時的大院成了一道窄過道,兩側青瓦房住著不同的租客。後院尚有舊房,只是被幾道門與牆分割成獨立的住處,唯有過廳粗實的房檁和椽子,提醒著這裡舊時曾有榮華,還有盛放的凌霄花與一串串垂下青青果粒的葡萄,讓人忍不住為一片頹然中的生機駐足。很多人並不知道,任家大院是我國應用新聞學的奠基者任白濤的故居,這位東渡日本時與周恩來相識並友誼甚篤的著名新聞學者,1911年20歲出頭時便任上海數家報紙駐汴特約通訊員,積極參與反帝鬥爭,1916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先後出版《應用新聞學》《綜合新聞學》,創辦了中國新聞學社,並出任過《新湖北日報》總編輯,1952年周恩來總理電邀其赴京工作時不幸突患中風,後病逝。早早離開家鄉在外奔波奮鬥,還能有幾人知曉任白濤與任家大院的關係呢?

工農路上尚有董作賓故居,修繕過,只是常常落鎖,難以入院。數月前我有機會進去,工人們正在裡面修整,青磚灰瓦,結構緊湊,只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走過,不過是孤零零的建築,我找不到關於董作賓的歷史線索。倒先後有兩隻喜鵲落於瓦房上,恍惚間讓我浮想聯翩,當年,一代甲骨學大師也一定曾站過這裡,也一定看到過空中鳥兒盤旋、簷上喜鵲雀躍……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董作賓故居外觀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名人既是一座城市的榮光,亦是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南陽名人多,僅載入史冊的古代南陽名人就有八百多人,長長的名單上,隨手一指便是一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響噹噹的人。存留的名人故居,也許並不華貴,甚至過於簡陋,但其存在的意義不在於外在的建築價值,而在於內在的人文內涵,在於它傳遞出來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在於一定意義上的精神傳承和啟迪教育。它們,何嘗不是城市歷史文脈中的一縷縷光彩?

不可否認,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之難在全國普遍存在,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話題,即使是北京,亦有名人故居或成雜院或處於閒置。資金問題,產權歸屬問題,環境整體修復,後續激活利用,往往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夠獨力解決和完成的。不可否認,近年來南陽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梅花古城項目、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以及謀劃恢復重建張仲景國醫大學等,每一項都讓人充滿期待。只是,具體到這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名人故居上,納入“保”容易,如何“用”才是關鍵。也許,可以建小型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觀光旅遊場所;也許,可以鼓勵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認租、認養,可辦書店,可做畫廊,可搞收藏,可做文化研究,亦可開展文化活動……總之,要探索名人故居保護利用的多樣化,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哪怕退一萬步說,不是所有故居都有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價值,那麼,且請不改變格局結構、以正常合理的形式居住。

是的,我只希望它們,不僅以“文物”的方式留存下來,更能以“文化”的方式傳承下去,活態的,靈動的,可流連和回味的,能融入現代生活和文化空間,有實物可觸摸,有歷史可回望,讓我們進入其中,便能與那些有趣的靈魂邂逅相遇……

前幾日,聞聽董作賓後人有意在其故居辦紀念館,細打聽了,果有此事。如此,幸甚至哉! (李萍)

南陽古城:且讓名人故居,喚醒城市的人文記憶

董作賓故居,房上喜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