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


"


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夜幕下的南陽老城區整體色彩是暗淡的,即使有路燈,也少了外圍寬闊主幹道上的明亮。我騎著車從燈火輝煌的人民路折進熱鬧的民主街西端,路過府衙,喧囂遁去,於是整個人便逐漸融到了老城區的暗淡裡。

夜幕下的老建築大多比白日更沉寂,倘若不細看,有些街巷似乎只有幾朵溫和的燈花,老建築都成了虛化的背景,沉默得幾乎失了輪廓。但細瞅瞅,它們依然是它們,依然叫人看一眼便不由跌入了歲月滄桑。個別老店鋪住有人,裡面的燈光一縷縷漫不經心地勾勒出幾扇木格窗櫺,帶著溫暖的從前慢的味道,一下子落到了我心深處。夜幕下的一些老建築也大多比白日看起來舒服,那些後來依附於它的不協調的色彩,不相融的樓舍,那些破損了的角角落落,都在夜色中昏昏睡去了。

"


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夜幕下的南陽老城區整體色彩是暗淡的,即使有路燈,也少了外圍寬闊主幹道上的明亮。我騎著車從燈火輝煌的人民路折進熱鬧的民主街西端,路過府衙,喧囂遁去,於是整個人便逐漸融到了老城區的暗淡裡。

夜幕下的老建築大多比白日更沉寂,倘若不細看,有些街巷似乎只有幾朵溫和的燈花,老建築都成了虛化的背景,沉默得幾乎失了輪廓。但細瞅瞅,它們依然是它們,依然叫人看一眼便不由跌入了歲月滄桑。個別老店鋪住有人,裡面的燈光一縷縷漫不經心地勾勒出幾扇木格窗櫺,帶著溫暖的從前慢的味道,一下子落到了我心深處。夜幕下的一些老建築也大多比白日看起來舒服,那些後來依附於它的不協調的色彩,不相融的樓舍,那些破損了的角角落落,都在夜色中昏昏睡去了。

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看慣了城市光鮮亮麗的人,抑或是看多了規模宏大的景區古建的人,也許不屑於這些分散於老城各處的老建築、“小文物”(文化遺蹟),零散,頹然,大多在不相搭的樓房旁顯出一種勢單力薄的孤獨。只是,時尚的林立大廈千篇一律,有內涵的舊房老舍即使不是萬里挑一,其身上所承載著的歷史人文,記錄著的古城修築發展、繁華與衰落,亦是探究城市完整歷史發展序列不可缺少的一節。它們何嘗沒有鮮衣怒馬時!想那如今狹擠的淅川會館,既是古宛城繁榮商業的見證,亦是古商幫文化的體現,為當年淅川商幫謀議商情、存款存貨、聯誼敘鄉情之所在,想必其時的館舍也是氣宇軒昂的吧。那被分割成一戶戶住處顯得雜而無序的復興昌,誰能想到它曾是清末至民國經營醬菜和日雜最為著名的商號呢?昔日數進院落的宏闊幽深,只能在沿著大門所在的那條長道上來回徘徊時遐想品味。與它們同在民主街上的任家大院,尚留兩進院,那泛著青苔的灰瓦,又能挽回幾許歲月的味道?

即便如此,黯然之餘我想道一聲“還好”。至少,它們不僅還在,且立於這人來人往的街道,你若留意,便看到它們了;你若有心,還能走進去,探尋,叩問,慨嘆,無論哪種情緒,至少還有實物讓你面對任你傾吐。當然,不僅有它們,還有諸多扛過歲月風雨的古建,只不過,有些落寞於城市某個院落、某個角落,不為人知,不為人識。也許,它們離你很近,就在你日常路過的院牆內,但如果不刻意去探望,或許你始終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比如,三皇廟。它就在淯陽橋北頭的福來石化公司院內,七一路、濱河路以及院子東側的早市熙熙攘攘,這個清代南陽絲綢、紡織業集會和拜祭“三皇”(天皇、地皇及人皇),彰顯了當年南陽絲綢、紡織業經濟實力的廟宇之現存部分,卻深藏於院落東北端,只有登上旁邊的樓房才能遙望它的存在,雕樑畫棟猶可見,喧天笙歌已不聞。比如,宛城驛。這個當年南陽境內重要的驛站就在菜市街老木器廠的廠院深處、不為人留意的東南角,尚存的前廳、中廳都修繕過了,只是策馬傳書早已遠去,唯有老房寂寞靜立。比如,老鹽店(老員店)。它就在短短的辰州堂巷子裡,但如果不用心,你未必能找到它,就算找到它,你未必知道它的入口——它只不過在辰州堂露了一點灰瓦房頂,看上去沒有入口,須繞到北邊一處小院才能尋到它僅存的一座大殿。殿前沒有院落,擁擠,狹窄,侷促,舊時住過官員、當過清代南陽縣衙、做過南陽女中校舍的老鹽店,早在時光中沒落了。

"


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夜幕下的南陽老城區整體色彩是暗淡的,即使有路燈,也少了外圍寬闊主幹道上的明亮。我騎著車從燈火輝煌的人民路折進熱鬧的民主街西端,路過府衙,喧囂遁去,於是整個人便逐漸融到了老城區的暗淡裡。

夜幕下的老建築大多比白日更沉寂,倘若不細看,有些街巷似乎只有幾朵溫和的燈花,老建築都成了虛化的背景,沉默得幾乎失了輪廓。但細瞅瞅,它們依然是它們,依然叫人看一眼便不由跌入了歲月滄桑。個別老店鋪住有人,裡面的燈光一縷縷漫不經心地勾勒出幾扇木格窗櫺,帶著溫暖的從前慢的味道,一下子落到了我心深處。夜幕下的一些老建築也大多比白日看起來舒服,那些後來依附於它的不協調的色彩,不相融的樓舍,那些破損了的角角落落,都在夜色中昏昏睡去了。

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看慣了城市光鮮亮麗的人,抑或是看多了規模宏大的景區古建的人,也許不屑於這些分散於老城各處的老建築、“小文物”(文化遺蹟),零散,頹然,大多在不相搭的樓房旁顯出一種勢單力薄的孤獨。只是,時尚的林立大廈千篇一律,有內涵的舊房老舍即使不是萬里挑一,其身上所承載著的歷史人文,記錄著的古城修築發展、繁華與衰落,亦是探究城市完整歷史發展序列不可缺少的一節。它們何嘗沒有鮮衣怒馬時!想那如今狹擠的淅川會館,既是古宛城繁榮商業的見證,亦是古商幫文化的體現,為當年淅川商幫謀議商情、存款存貨、聯誼敘鄉情之所在,想必其時的館舍也是氣宇軒昂的吧。那被分割成一戶戶住處顯得雜而無序的復興昌,誰能想到它曾是清末至民國經營醬菜和日雜最為著名的商號呢?昔日數進院落的宏闊幽深,只能在沿著大門所在的那條長道上來回徘徊時遐想品味。與它們同在民主街上的任家大院,尚留兩進院,那泛著青苔的灰瓦,又能挽回幾許歲月的味道?

即便如此,黯然之餘我想道一聲“還好”。至少,它們不僅還在,且立於這人來人往的街道,你若留意,便看到它們了;你若有心,還能走進去,探尋,叩問,慨嘆,無論哪種情緒,至少還有實物讓你面對任你傾吐。當然,不僅有它們,還有諸多扛過歲月風雨的古建,只不過,有些落寞於城市某個院落、某個角落,不為人知,不為人識。也許,它們離你很近,就在你日常路過的院牆內,但如果不刻意去探望,或許你始終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比如,三皇廟。它就在淯陽橋北頭的福來石化公司院內,七一路、濱河路以及院子東側的早市熙熙攘攘,這個清代南陽絲綢、紡織業集會和拜祭“三皇”(天皇、地皇及人皇),彰顯了當年南陽絲綢、紡織業經濟實力的廟宇之現存部分,卻深藏於院落東北端,只有登上旁邊的樓房才能遙望它的存在,雕樑畫棟猶可見,喧天笙歌已不聞。比如,宛城驛。這個當年南陽境內重要的驛站就在菜市街老木器廠的廠院深處、不為人留意的東南角,尚存的前廳、中廳都修繕過了,只是策馬傳書早已遠去,唯有老房寂寞靜立。比如,老鹽店(老員店)。它就在短短的辰州堂巷子裡,但如果不用心,你未必能找到它,就算找到它,你未必知道它的入口——它只不過在辰州堂露了一點灰瓦房頂,看上去沒有入口,須繞到北邊一處小院才能尋到它僅存的一座大殿。殿前沒有院落,擁擠,狹窄,侷促,舊時住過官員、當過清代南陽縣衙、做過南陽女中校舍的老鹽店,早在時光中沒落了。

南陽古城雜記: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

即便如此,嗟嘆之餘我也想道一聲“還好”。是的,至少這些“小文物”還在啊,還被精心地保護過、修繕過,哪怕在並不廣為人知的角落裡,它們的小青瓦屋面仍齊齊整整、灰青色的磚牆看起來厚厚實實,當我們想到某段歷史的時候,當我們說起城市進展的某個方面時,還可以慶幸城市的文化容器裡尚盛放著它們這些物證。怎麼不是呢?2800多年的南陽建城史,我們能夠看到的有什麼?那些頗具規模的人文景觀的確讓人引以為豪,但散落於城市老街巷的那些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古蹟,哪怕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記載著城市的傳衍和積澱,也未嘗不是因了它們,古城街區才顯得更為豐盈厚重。

怎麼不是呢?當你走過南寨牆、穿過奎章閣、站立琉璃橋、北望河大王廟時,當你路過萬興東、駐足閘口橋、漫步孫家樓、沉吟於南陽女中時,在青磚灰瓦間,在滄桑斑駁中,在史實與傳說裡,也許,就能觸摸到它們身上留存的城市體溫、看到城市曾經的模樣。所以我痛惜那些一路風塵而來卻在孤寂無力中老去甚或在苟延喘息中將會逝去的古蹟,懷念那些如今躺在志書中的大寨門、小水門、良賈店、灶爺廟,遐想流著清湛河水的城河、四關城門的吊橋、帆檣林立的碼頭……有多少古蹟可以重來?很多東西,一旦失去就是永遠,就像那口我們至今未能找到的梅花井,也許,它甘洌的井水,從此只能成為傳說。

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絕不是一個割裂歷史、失去靈魂的城市,重視古蹟、保護古蹟、珍愛古蹟,是對歷史的尊重,亦是對城市記憶的傳承。有人說,這些“小文物”就是城市散落的一顆顆珍珠,那麼,把它們串聯起來細細打磨,該是城市多麼漂亮的一串“項鍊”啊——那絕不是浮淺的裝飾和點綴,而是歷史積澱,是人文情懷,是活在我們眼睛和記憶裡的具象的城市根脈……

我期待著,你呢?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萍 文/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