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南宋、南明這三者通常被拿到一起討論,因為三者都是在一個完整漢人政權(佔據漢族傳統勢力範圍)遭受少數民族打擊、剩下半壁江山之後的政權存在形式。尤其是前兩者,通常被相提並論,因為他們都堅持了百年以上(東晉公元317到420年,南宋公元1127到1276年),而南明與兩者相比,似乎有點另類,因為南明只有短短18年(公元1644年到1662年)。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南明形勢圖


為何南明沒有像東晉和南宋那般堅持到百年以上呢?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過原因,當時筆者主要從皇位繼承(領導集團凝聚力)、經濟實力名將統帥三個方面做了分析。誠然,南明與東晉、南宋在這三方面都處於劣勢,南明的弘光、隆武和永曆都沒有晉元帝和宋高宗那樣無可爭議,內憂外患中的南明也不如“被斬首”的宋朝那般富裕,也沒有東晉王謝家族和南宋初年的中興名將群。其實,除了上述的三個因素外,筆者還遺漏了一些重要的原因,比如外部形勢(外患),本文就從外患方面來分析三者之間的異同。

東晉——面對強悍卻一盤散沙的“五胡十六國”

魏晉時期,中原地區連年征戰,人口急劇減少,為了補充勞動力的不足,北方統治者不斷引進少數民族內遷,以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主要包括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然而正是這五族的內遷,導致了日後的動亂。

內遷之後的少數民族人民“服事供職,同於編戶”,少數民族承擔著較重的賦稅,甚至為奴為僕,所以他們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很快便爆發了叛亂。先是氐族李特的流民起義,之後羯、羌也隨之叛亂,然而真正對漢人政權造成傷害的還是漢族的老敵人——匈奴。匈奴左部帥劉淵趁著西晉八王之亂率領匈奴部眾建立功業,建立了漢趙政權。之後,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在北方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通常被稱作“五胡十六國”(出自北魏崔鴻創作的《十六國春秋》)。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五胡十六國


縱觀中國朝代史,我們會發現,在東晉(317-420年)時期,中國北方與之抗衡的並不是一個整體的政權,而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統一的十六個甚至更多的政權,這些政權在中國北方又互相攻訐,並不能形成一致的對外合力。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中國歷史朝代紀年表


在北魏(鮮卑族)統一中國北方之前,只有前秦在公元376年短暫地統一過,雄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堅於在統一北方之後不斷攻擊東晉,意欲統一全國。最終雙方於公元383年爆發了著名的淝水之戰。這一戰,苻堅率領的多民族大軍討伐江南的東晉,從人數上來說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有“投鞭斷流”之說,而東晉則由謝安、謝玄等名臣名將應戰。最終戰果出人意料,數十萬前秦大軍被東晉利用天險和計謀擊敗,前秦皇帝苻堅望風而逃,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說。在此之後,原本依附於苻堅的鮮卑人慕容垂、羌人姚萇等人隨後叛變,前秦的政權開始瓦解。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前秦


這也說明了為何東晉在面對如此多的少數民族時,依然能夠保持一百多年的國祚,因為這些少數民族雖然數量眾多、彪悍善戰,但是卻缺乏一個統一眾人的領袖,各民族、政權之間互相攻訐、內耗嚴重,導致無力將統治繼續南擴,而這也使得東晉能夠偏安江左。

南宋——面對表面統一卻內耗不斷的金國

南宋,和東晉不同的是,南宋先後面對金國和蒙元兩個少數民族政權,這兩個政權有別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統治區域大,而且到了南宋時期,立國都很久。然而,南宋卻在這兩個強敵面前屹立了一百餘年,那麼“孱弱”的南宋依靠的是什麼呢?

金國從1115年建國起,10年後滅遼國,12年後滅北宋,一時間當時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倒在了金國的騎兵旋風之下。幸好有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名將的存在,北宋得以在軍事上抵擋住了金軍的繼續南下,與金國形成南北對峙之勢。但是,另一方面,金國自身的問題,也是南宋得以繼續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南宋


在消滅北宋之後,金國朝廷分成了主戰和主和兩派,雙方互相鬥爭,而之後金熙宗與權臣之間的爭鬥,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顏亮所殺,之後完顏亮即位稱帝。稱帝之後的完顏亮執意南征,意圖和南宋再開戰端,但是完顏亮生性嗜殺,很多金國宗室和大臣都遭其毒手,所以完顏亮並不受擁戴。1162年,完顏亮率軍南征南宋,不料後院起火,西北契丹叛變,宗室完顏雍又自立為帝,然而此時完顏亮仍然冥頑不明,執意渡江消滅南宋,導致部下發動兵變,完顏亮被殺,而宋朝則趁勢擊敗金軍,收復淮南,從此之後金軍再不復南征。

除了宗室的內亂之外,金國還面臨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他的北方出現了一個更為強悍的少數民族,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因為此前金國對蒙古部落實施殘酷的壓迫,導致蒙古對金國充滿著敵意,所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便發動蒙金戰爭,已經漢化多年的金國自然不是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的對手。正是這個北方新興的強敵牽扯了金國大部分的經歷,導致金國無力南下,南宋得以維持在江南的統治。

南明——面對團結、有野心且有謀略的清朝

明朝或者南明的外患很簡單,就是東北興起的後金(後改國號為清)。雖然相比於之前的南宋面對的金國,清朝(後金)的軍隊戰鬥力不見得高很多,但是清朝幸運的是他們出了兩個高明的政治家——皇太極和多爾袞。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皇太極


皇太極和多爾袞身處關外,卻十分關注明朝農民起義的發展,皇太極指示清軍“如遇流賊,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徵,亦正為此。以善言撫諭之。申戒士卒,勿誤殺彼一二人,致與交惡。”而多爾袞在攝政之後甚至主動聯絡李自成,“欲與諸公(李自成等農民起義領袖)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

清朝並非沒有過危機,但是幸運的是他們完美地化解了,避免了流血衝突,保存了清朝的實力和統治階級的團結。1643年,皇太極猝死,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爭立皇位,雙方背後的兩黃旗和兩白旗一度勢均力敵,流血衝突一觸即發。倘若此時爆發衝突,損兵折將不說,清朝的統治階級內部必定分裂,滿族作為少數民族,本身實力就很有限,經不起如此折騰。所幸的是,最後大家接受了折中方案——由皇太極六歲的皇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就這樣,一次幾乎不可避免的流血衝突消弭了,清朝的實力得以保存。

而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成了清朝經略內地的政治首腦,他在早期投降的漢人范文程和洪承疇等人的建議之下極力籠絡漢人,很多明朝降將投降了清朝,高官厚祿並得到了重用。這些行為一舉兩得,既削減了抵抗的漢人勢力,也增加了自己鎮壓漢人、進一步奪取天下的實力,“以漢攻漢”是多爾袞和清朝的既定方針。

而在南下之前,清朝已經收服了蒙古,使這個昔日縱橫天下的民族成了自己的附庸。之後,又侵佔了朝鮮,使之脫離明朝的保護,成了自己的附屬國。所以,清軍南下之後在北方和西方再無後顧之憂,能夠專心應對明朝。

南明為何沒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百年?因為敵人太狡猾了

明亡清興


南明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後顧之憂、內部鐵板一塊又富有野心和政治智慧的清朝。而東晉面對的五胡十六國,雖然野蠻有戰鬥力,但是缺乏統一的領導,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勢力,是一盤散沙,自然無力征服實力尚存的東晉。而南宋面對的金國,雖然已經統一,但是同樣內憂外患,王朝初期的銳氣被耗盡之後再也無力南下。這恐怕也就解釋了為何南明只堅持了18年,而東晉和南宋都支撐了百年以上。

參考文獻:《南明史》、《清太宗實錄》、《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