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夫差曾經的輝煌:蘇州城牆

25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蘇州城牆的模樣幾經變化。這種變化,有表面用材更新的,也有高度、寬度方面的,還有城門式樣變複雜的……

土城牆階段(春秋—五代)

公元前514年修築的闔閭大城周圍四十七裡,闢有水陸城門八座,分別是閶、胥、盤、蛇、婁、匠、平和齊門。

見證夫差曾經的輝煌:蘇州城牆

當時的城是土城,城牆用泥土夯築而成,也就是堆上一層土,再用重物把土砸實;然後再堆一層土,再砸實...據說,當時齊門等部分城門上面,就築起了城樓,可以登高遠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蘇州城牆因此受到毀滅性打擊,直到漢代才重新修築。所以挖掘發現的蘇州城牆基礎,一般只能追溯到漢代。

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楊素把蘇州城搬遷到城西橫山(今七子山)東麓,到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重新遷回舊城。

見證夫差曾經的輝煌:蘇州城牆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平定王郢之亂後,蘇州刺史張搏重築城牆,南北十二里,東西九里,周長四十二里三十步。

到這時候為止,蘇州的城牆一直是土城牆。

磚頭城牆時期(五代開始)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城牆已經難以抵禦敵人的進攻。於是,五代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吳越王錢鏐第四子錢元璙重修蘇州城牆,改夯土為磚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內外有濠(即內外城河),這是蘇州已知最早的磚城。

見證夫差曾經的輝煌:蘇州城牆

在修築磚牆的同時,錢元璙還在蘇州城牆部分區域築了向外凸出的“馬面”,使得城牆凹凸有致,富於變化,更加美觀。

牆頂增建女牆(南宋開始)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蘇州城遭受很大破壞,城牆經多位知府修治,直到南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壽朋重建,蘇州城方才完全恢復,城牆、城坊的佈局,在《平江圖》上有明確記錄。

寶佑二年(公元1254年),蘇州知府趙汝歷在蘇州城牆上增置女牆,也就是城牆頂上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 作用是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還有瞭望孔,可以瞭望來犯之敵。

見證夫差曾經的輝煌:蘇州城牆

城門外增建甕城(元末起)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入侵。因蒙古人是遊牧部落,不喜築城設防,所以下令拆除各地的城牆 蘇州城牆遭到毀滅性打擊。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各地起兵反元,官府為抵抗起義軍,又重修城牆,蘇州城牆也得到了恢復,還加厚城牆、加深城濠。

見證夫差曾經的輝煌:蘇州城牆

張士誠佔據蘇州的時候,還在各城門口增置月城,即甕城。這是一種半圓形或方形的建築,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設有箭樓、門閘等防禦設施。敵人一旦進入,城門和甕城門閘一起放下,敵人就成了甕中之鱉,輕而易舉地被消滅,所以被稱為甕城。

明初蘇州城牆再次大規模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巡撫韓世琦在原先城牆的基礎上改築,高二丈八尺,女牆高八尺。蘇州磚頭城牆及城樓,大多為清初所建,盤門、胥門等部分則為元末所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