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24年永嘉縣城區全圖

溫州城東僅有鎮海一門,嚴重限制了由該處通過城內幹道連接城南的交通。自然而然在城東護城河兩側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城市街區。這一條狀街區已經出現在1924年所繪製的永嘉縣城區全圖中。受東段山體和城牆所限,東城外的街區與城內的交通相當不方便。城東分自北而南分佈著海壇山、華蓋山和積穀山。海壇山和華蓋山直接有城門,而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山口為城牆所斷,進出城內必須向北經過鎮海門或往南繞行。因此,拆除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城牆顯得十分必要。在建設中山公園的同時,在東側建設“中山橋”,跨越護城河,解決了此處城內外交通的問題。見下圖永嘉縣城市全圖。其次中山公園見此,可以直接利用由城牆拆卸了城市,減少運輸成本。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24年永嘉縣城區全圖

溫州城東僅有鎮海一門,嚴重限制了由該處通過城內幹道連接城南的交通。自然而然在城東護城河兩側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城市街區。這一條狀街區已經出現在1924年所繪製的永嘉縣城區全圖中。受東段山體和城牆所限,東城外的街區與城內的交通相當不方便。城東分自北而南分佈著海壇山、華蓋山和積穀山。海壇山和華蓋山直接有城門,而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山口為城牆所斷,進出城內必須向北經過鎮海門或往南繞行。因此,拆除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城牆顯得十分必要。在建設中山公園的同時,在東側建設“中山橋”,跨越護城河,解決了此處城內外交通的問題。見下圖永嘉縣城市全圖。其次中山公園見此,可以直接利用由城牆拆卸了城市,減少運輸成本。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34年永嘉縣城市全圖

正當溫州準備進一步拆卸城牆時,國民政府路海空軍司令下達命令,為鞏固國防,要求暫緩拆卸沿海、沿湖和長江沿線城市的城牆

2.第二階段

由於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溫州的拆牆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34年才重啟,這一階段拆除了主要妨礙城市主要幹道交通的城門。

實查本縣各城門原本狹窄,所有月城兩旁,皆遍設商鋪,不僅車馬往來□生阻礙,即行人出入亦擁擠不堪。況查是項鋪基,大都原□公有,際茲正謀路政建設,著手拆讓街道時期,拆改月城,乃難容緩。經派員測量,提交建設委員會第三次常會討論,將各城城基拆進,地面拍賣,並在落面建造鐵柵,以資防街。當經議決,一致通過,擬其圖說。

此次計劃拆除的城門有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這四門位於溫州城最繁榮的幾條幹道上,當時永嘉縣政府的拆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城門對城市交通的限制。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24年永嘉縣城區全圖

溫州城東僅有鎮海一門,嚴重限制了由該處通過城內幹道連接城南的交通。自然而然在城東護城河兩側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城市街區。這一條狀街區已經出現在1924年所繪製的永嘉縣城區全圖中。受東段山體和城牆所限,東城外的街區與城內的交通相當不方便。城東分自北而南分佈著海壇山、華蓋山和積穀山。海壇山和華蓋山直接有城門,而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山口為城牆所斷,進出城內必須向北經過鎮海門或往南繞行。因此,拆除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城牆顯得十分必要。在建設中山公園的同時,在東側建設“中山橋”,跨越護城河,解決了此處城內外交通的問題。見下圖永嘉縣城市全圖。其次中山公園見此,可以直接利用由城牆拆卸了城市,減少運輸成本。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34年永嘉縣城市全圖

正當溫州準備進一步拆卸城牆時,國民政府路海空軍司令下達命令,為鞏固國防,要求暫緩拆卸沿海、沿湖和長江沿線城市的城牆

2.第二階段

由於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溫州的拆牆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34年才重啟,這一階段拆除了主要妨礙城市主要幹道交通的城門。

實查本縣各城門原本狹窄,所有月城兩旁,皆遍設商鋪,不僅車馬往來□生阻礙,即行人出入亦擁擠不堪。況查是項鋪基,大都原□公有,際茲正謀路政建設,著手拆讓街道時期,拆改月城,乃難容緩。經派員測量,提交建設委員會第三次常會討論,將各城城基拆進,地面拍賣,並在落面建造鐵柵,以資防街。當經議決,一致通過,擬其圖說。

此次計劃拆除的城門有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這四門位於溫州城最繁榮的幾條幹道上,當時永嘉縣政府的拆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城門對城市交通的限制。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城池坊巷圖

這一拆城計劃並不是突然萌生的,早在第一階段,就已有了拆除城門的計劃。在1929年中國國民黨浙江永嘉縣執行委員會公函祕字第六號文件“經啟者,查本邑拆城築路計劃,業已呈准省政府,有案。惟因需費浩繁,未免觀成需時,現因城內戶口殷繁,交通輻輳尤以大南、小南、東門、西郭、朔門、麻行等處城內為最擁擠,一般市民急盼及早拆卸,經第六屆縣代表大會提案討論,當以各城門及附近一段城垣先行拆毀,以利交通,其拆下城石應行估價標賣,存款生息儲作拆城築路之用,以促各項計劃之實現,當經大會一致議決通過並交由屬會辦理在案,遵議前因相應錄案函達。查照希便,依據原案分段先拆各城門附近城垣,以利交通”。只因保城命令,城牆拆除計劃才沒有付諸實施。然而城門的阻滯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所以在1934年重啟了城門拆除計劃。

第一階段的城門拆除計劃,第二階段僅拆除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四門,這或許顧慮到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僅拆除影響城市交通最為甚者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24年永嘉縣城區全圖

溫州城東僅有鎮海一門,嚴重限制了由該處通過城內幹道連接城南的交通。自然而然在城東護城河兩側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城市街區。這一條狀街區已經出現在1924年所繪製的永嘉縣城區全圖中。受東段山體和城牆所限,東城外的街區與城內的交通相當不方便。城東分自北而南分佈著海壇山、華蓋山和積穀山。海壇山和華蓋山直接有城門,而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山口為城牆所斷,進出城內必須向北經過鎮海門或往南繞行。因此,拆除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城牆顯得十分必要。在建設中山公園的同時,在東側建設“中山橋”,跨越護城河,解決了此處城內外交通的問題。見下圖永嘉縣城市全圖。其次中山公園見此,可以直接利用由城牆拆卸了城市,減少運輸成本。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34年永嘉縣城市全圖

正當溫州準備進一步拆卸城牆時,國民政府路海空軍司令下達命令,為鞏固國防,要求暫緩拆卸沿海、沿湖和長江沿線城市的城牆

2.第二階段

由於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溫州的拆牆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34年才重啟,這一階段拆除了主要妨礙城市主要幹道交通的城門。

實查本縣各城門原本狹窄,所有月城兩旁,皆遍設商鋪,不僅車馬往來□生阻礙,即行人出入亦擁擠不堪。況查是項鋪基,大都原□公有,際茲正謀路政建設,著手拆讓街道時期,拆改月城,乃難容緩。經派員測量,提交建設委員會第三次常會討論,將各城城基拆進,地面拍賣,並在落面建造鐵柵,以資防街。當經議決,一致通過,擬其圖說。

此次計劃拆除的城門有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這四門位於溫州城最繁榮的幾條幹道上,當時永嘉縣政府的拆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城門對城市交通的限制。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城池坊巷圖

這一拆城計劃並不是突然萌生的,早在第一階段,就已有了拆除城門的計劃。在1929年中國國民黨浙江永嘉縣執行委員會公函祕字第六號文件“經啟者,查本邑拆城築路計劃,業已呈准省政府,有案。惟因需費浩繁,未免觀成需時,現因城內戶口殷繁,交通輻輳尤以大南、小南、東門、西郭、朔門、麻行等處城內為最擁擠,一般市民急盼及早拆卸,經第六屆縣代表大會提案討論,當以各城門及附近一段城垣先行拆毀,以利交通,其拆下城石應行估價標賣,存款生息儲作拆城築路之用,以促各項計劃之實現,當經大會一致議決通過並交由屬會辦理在案,遵議前因相應錄案函達。查照希便,依據原案分段先拆各城門附近城垣,以利交通”。只因保城命令,城牆拆除計劃才沒有付諸實施。然而城門的阻滯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所以在1934年重啟了城門拆除計劃。

第一階段的城門拆除計劃,第二階段僅拆除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四門,這或許顧慮到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僅拆除影響城市交通最為甚者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華蓋山上看江心嶼

拆城計劃確定後,首先對四城門城牆基的佔用情況作了調查,對合法佔有的店屋進行收購,對非法佔用的店屋強制收回。在1934年9月12日,浙江省第三特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給予永嘉縣政府的指令中,“擬先拆寬朔門、小南門城門月城,以利交通”,僅同意先拆朔門和小南門。隨即縣政府舉行招投標,開始了朔門、小南門的開除工程。由於中標人拆除過程中偷工減料,先後發生坍塌,政府限令投標人立即修復。

到1935年,又開始醞釀拆除其他城門,“縣府擬於日內招商拆除東南城門……並聞城區尚未拆之南門東門等處,亦擬日內招商承拆雲”。東門和小南門隨即拆除。

3.第三階段


前兩階段的拆牆運動時間上斷斷續續,僅拆除了溫州城牆的一小部分,在1937年《實測永嘉縣城廂街巷詳圖》中,大部分城牆依然存在。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曾要求保留沿海地區城牆,鞏固國防。但在戰爭爆發後,日本空軍狂轟爛炸,城牆成了防空疏散的障礙。因此,當時的永嘉縣政府決定儘快拆除全部城牆,僅一年時間,城牆全部拆除。從1938年10月到1939年9月,連續召開8次拆城會議討論拆城事宜。由於城市標價過高,拆城進度緩慢,後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保安司令部強制命令“1939年2月25日要將城牆全部拆竣”。

為加快進度,拆城會議討論決定“一、對徵公共困難問題,由鎮公所將應徵壯丁造冊,派警逐戶催徵;二、標賣城石,長135公尺原定價400元,不減低標價,但可分三次繳款;三、同意落霞鎮免價拆用20市丈城石作修九星殿前一帶街道,同意集雲鎮拆取三角門城石三丈作為繼修三角門外路面;同意廣化鎮撥用城石一部分作建築鎮立小學校舍及擴大校外行人道;同意撥城石30擔建築公井;四、如白天因空襲警報不能工作時,應晚間補公;五、各鄉鎮保甲長或包工頭如不努力,故意拖延者,鎮鄉公所應送府罰辦;六、拆城之石延遲到6月20日以前完成。”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24年永嘉縣城區全圖

溫州城東僅有鎮海一門,嚴重限制了由該處通過城內幹道連接城南的交通。自然而然在城東護城河兩側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城市街區。這一條狀街區已經出現在1924年所繪製的永嘉縣城區全圖中。受東段山體和城牆所限,東城外的街區與城內的交通相當不方便。城東分自北而南分佈著海壇山、華蓋山和積穀山。海壇山和華蓋山直接有城門,而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山口為城牆所斷,進出城內必須向北經過鎮海門或往南繞行。因此,拆除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城牆顯得十分必要。在建設中山公園的同時,在東側建設“中山橋”,跨越護城河,解決了此處城內外交通的問題。見下圖永嘉縣城市全圖。其次中山公園見此,可以直接利用由城牆拆卸了城市,減少運輸成本。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34年永嘉縣城市全圖

正當溫州準備進一步拆卸城牆時,國民政府路海空軍司令下達命令,為鞏固國防,要求暫緩拆卸沿海、沿湖和長江沿線城市的城牆

2.第二階段

由於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溫州的拆牆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34年才重啟,這一階段拆除了主要妨礙城市主要幹道交通的城門。

實查本縣各城門原本狹窄,所有月城兩旁,皆遍設商鋪,不僅車馬往來□生阻礙,即行人出入亦擁擠不堪。況查是項鋪基,大都原□公有,際茲正謀路政建設,著手拆讓街道時期,拆改月城,乃難容緩。經派員測量,提交建設委員會第三次常會討論,將各城城基拆進,地面拍賣,並在落面建造鐵柵,以資防街。當經議決,一致通過,擬其圖說。

此次計劃拆除的城門有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這四門位於溫州城最繁榮的幾條幹道上,當時永嘉縣政府的拆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城門對城市交通的限制。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城池坊巷圖

這一拆城計劃並不是突然萌生的,早在第一階段,就已有了拆除城門的計劃。在1929年中國國民黨浙江永嘉縣執行委員會公函祕字第六號文件“經啟者,查本邑拆城築路計劃,業已呈准省政府,有案。惟因需費浩繁,未免觀成需時,現因城內戶口殷繁,交通輻輳尤以大南、小南、東門、西郭、朔門、麻行等處城內為最擁擠,一般市民急盼及早拆卸,經第六屆縣代表大會提案討論,當以各城門及附近一段城垣先行拆毀,以利交通,其拆下城石應行估價標賣,存款生息儲作拆城築路之用,以促各項計劃之實現,當經大會一致議決通過並交由屬會辦理在案,遵議前因相應錄案函達。查照希便,依據原案分段先拆各城門附近城垣,以利交通”。只因保城命令,城牆拆除計劃才沒有付諸實施。然而城門的阻滯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所以在1934年重啟了城門拆除計劃。

第一階段的城門拆除計劃,第二階段僅拆除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四門,這或許顧慮到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僅拆除影響城市交通最為甚者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華蓋山上看江心嶼

拆城計劃確定後,首先對四城門城牆基的佔用情況作了調查,對合法佔有的店屋進行收購,對非法佔用的店屋強制收回。在1934年9月12日,浙江省第三特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給予永嘉縣政府的指令中,“擬先拆寬朔門、小南門城門月城,以利交通”,僅同意先拆朔門和小南門。隨即縣政府舉行招投標,開始了朔門、小南門的開除工程。由於中標人拆除過程中偷工減料,先後發生坍塌,政府限令投標人立即修復。

到1935年,又開始醞釀拆除其他城門,“縣府擬於日內招商拆除東南城門……並聞城區尚未拆之南門東門等處,亦擬日內招商承拆雲”。東門和小南門隨即拆除。

3.第三階段


前兩階段的拆牆運動時間上斷斷續續,僅拆除了溫州城牆的一小部分,在1937年《實測永嘉縣城廂街巷詳圖》中,大部分城牆依然存在。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曾要求保留沿海地區城牆,鞏固國防。但在戰爭爆發後,日本空軍狂轟爛炸,城牆成了防空疏散的障礙。因此,當時的永嘉縣政府決定儘快拆除全部城牆,僅一年時間,城牆全部拆除。從1938年10月到1939年9月,連續召開8次拆城會議討論拆城事宜。由於城市標價過高,拆城進度緩慢,後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保安司令部強制命令“1939年2月25日要將城牆全部拆竣”。

為加快進度,拆城會議討論決定“一、對徵公共困難問題,由鎮公所將應徵壯丁造冊,派警逐戶催徵;二、標賣城石,長135公尺原定價400元,不減低標價,但可分三次繳款;三、同意落霞鎮免價拆用20市丈城石作修九星殿前一帶街道,同意集雲鎮拆取三角門城石三丈作為繼修三角門外路面;同意廣化鎮撥用城石一部分作建築鎮立小學校舍及擴大校外行人道;同意撥城石30擔建築公井;四、如白天因空襲警報不能工作時,應晚間補公;五、各鄉鎮保甲長或包工頭如不努力,故意拖延者,鎮鄉公所應送府罰辦;六、拆城之石延遲到6月20日以前完成。”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華蓋山到巽山城牆

第八行政督察專區要求2月25日前拆竣,永嘉縣政府最後要求6月20前完成。然而時間一拖再拖,直到9月第八次拆城會議紀錄“拆牆工事大半完成”。溫州城牆大部分的拆除工作在抗戰初期完成。在1944年的《永嘉縣城區統計全圖》上已未見城牆標註。

以後由於受溫州三次淪陷的影響,政府層面未組織力量拆除剩餘城牆。城石本身可以作為建築材料,一些群眾侵佔城基以及拆牆取石的行為,溫州城牆徹底消失,僅在華蓋山上有一小段遺存

4.蓑翁說

隨著城市現代化以及城牆保護功能的下降,各地都掀起了拆城運動,溫州城牆也不能倖免於難。但是在拆城運動中,夾雜著新舊觀念的衝突、利益博弈等等,使得拆城行動屢拆屢停。抗日戰爭期間,出於防空需要,溫州城牆被徹底拆除,這對溫州城市歷史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溫州檔案館材料:《有關拆寬朔門、小南門各城門之事》卷宗、《有關第四次拆城會議紀錄》卷宗

2.孫焊生編:《溫州老新聞(1933-1939)》

3.鍾翀:《溫州古舊地圖集》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微信公眾號/網易號:江南蓑翁

"

導語:歷史上,溫州城牆在防衛海賊、倭寇侵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溫州城防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近代,城牆本身所具有的防衛功能下降,1877年中英《煙臺條約》開溫州為通商口岸,溫州城市商業日漸繁榮,城牆對城市發展的消極作用日益凸顯,拆城運動也由此興起。“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先的縣議會通過若干關於促進市政建設(如拓寬街道、拆除城牆以擴大城域,改善衛生狀況等等)的議案。”不過該議案決而未行,拆城也沒有進入實質性程序。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東門外

孫中山逝世後,溫州人王國楨發表《建築中山紀念祠募捐啟》,1927年北伐軍進入浙江,對溫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人提議拆除華蓋山至積穀山之間的一段城牆,建造中山公園,標誌著溫州拆城的開始。城牆拆除斷斷續續,前後歷時12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段城牆的拆除,第二階段是各城門的拆除,第三階段是剩餘城牆的拆除。

1.第一階段


甌海關的報告提到“選址經過深思熟慮,在東門南邊華蓋山與積穀山之間,前面有個池塘。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從公園可以縱目池塘另一邊的田野”。拆城為何從華蓋山至積穀山段開始應從溫州城市格局的大背景下考量。溫州城北部為甌江海港,南部為溫瑞塘河河港,在城內有兩條連接兩者的南北主幹道,分別為信河街和南北大街。到近代,溫州城市的發展早已突破城牆的限制,形成規模龐大的城下街區。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24年永嘉縣城區全圖

溫州城東僅有鎮海一門,嚴重限制了由該處通過城內幹道連接城南的交通。自然而然在城東護城河兩側形成了一條帶狀的城市街區。這一條狀街區已經出現在1924年所繪製的永嘉縣城區全圖中。受東段山體和城牆所限,東城外的街區與城內的交通相當不方便。城東分自北而南分佈著海壇山、華蓋山和積穀山。海壇山和華蓋山直接有城門,而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山口為城牆所斷,進出城內必須向北經過鎮海門或往南繞行。因此,拆除華蓋山和積穀山之間的城牆顯得十分必要。在建設中山公園的同時,在東側建設“中山橋”,跨越護城河,解決了此處城內外交通的問題。見下圖永嘉縣城市全圖。其次中山公園見此,可以直接利用由城牆拆卸了城市,減少運輸成本。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1934年永嘉縣城市全圖

正當溫州準備進一步拆卸城牆時,國民政府路海空軍司令下達命令,為鞏固國防,要求暫緩拆卸沿海、沿湖和長江沿線城市的城牆

2.第二階段

由於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溫州的拆牆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34年才重啟,這一階段拆除了主要妨礙城市主要幹道交通的城門。

實查本縣各城門原本狹窄,所有月城兩旁,皆遍設商鋪,不僅車馬往來□生阻礙,即行人出入亦擁擠不堪。況查是項鋪基,大都原□公有,際茲正謀路政建設,著手拆讓街道時期,拆改月城,乃難容緩。經派員測量,提交建設委員會第三次常會討論,將各城城基拆進,地面拍賣,並在落面建造鐵柵,以資防街。當經議決,一致通過,擬其圖說。

此次計劃拆除的城門有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這四門位於溫州城最繁榮的幾條幹道上,當時永嘉縣政府的拆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城門對城市交通的限制。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溫州城池坊巷圖

這一拆城計劃並不是突然萌生的,早在第一階段,就已有了拆除城門的計劃。在1929年中國國民黨浙江永嘉縣執行委員會公函祕字第六號文件“經啟者,查本邑拆城築路計劃,業已呈准省政府,有案。惟因需費浩繁,未免觀成需時,現因城內戶口殷繁,交通輻輳尤以大南、小南、東門、西郭、朔門、麻行等處城內為最擁擠,一般市民急盼及早拆卸,經第六屆縣代表大會提案討論,當以各城門及附近一段城垣先行拆毀,以利交通,其拆下城石應行估價標賣,存款生息儲作拆城築路之用,以促各項計劃之實現,當經大會一致議決通過並交由屬會辦理在案,遵議前因相應錄案函達。查照希便,依據原案分段先拆各城門附近城垣,以利交通”。只因保城命令,城牆拆除計劃才沒有付諸實施。然而城門的阻滯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所以在1934年重啟了城門拆除計劃。

第一階段的城門拆除計劃,第二階段僅拆除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和朔門四門,這或許顧慮到國民政府的保城命令,僅拆除影響城市交通最為甚者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華蓋山上看江心嶼

拆城計劃確定後,首先對四城門城牆基的佔用情況作了調查,對合法佔有的店屋進行收購,對非法佔用的店屋強制收回。在1934年9月12日,浙江省第三特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給予永嘉縣政府的指令中,“擬先拆寬朔門、小南門城門月城,以利交通”,僅同意先拆朔門和小南門。隨即縣政府舉行招投標,開始了朔門、小南門的開除工程。由於中標人拆除過程中偷工減料,先後發生坍塌,政府限令投標人立即修復。

到1935年,又開始醞釀拆除其他城門,“縣府擬於日內招商拆除東南城門……並聞城區尚未拆之南門東門等處,亦擬日內招商承拆雲”。東門和小南門隨即拆除。

3.第三階段


前兩階段的拆牆運動時間上斷斷續續,僅拆除了溫州城牆的一小部分,在1937年《實測永嘉縣城廂街巷詳圖》中,大部分城牆依然存在。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曾要求保留沿海地區城牆,鞏固國防。但在戰爭爆發後,日本空軍狂轟爛炸,城牆成了防空疏散的障礙。因此,當時的永嘉縣政府決定儘快拆除全部城牆,僅一年時間,城牆全部拆除。從1938年10月到1939年9月,連續召開8次拆城會議討論拆城事宜。由於城市標價過高,拆城進度緩慢,後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保安司令部強制命令“1939年2月25日要將城牆全部拆竣”。

為加快進度,拆城會議討論決定“一、對徵公共困難問題,由鎮公所將應徵壯丁造冊,派警逐戶催徵;二、標賣城石,長135公尺原定價400元,不減低標價,但可分三次繳款;三、同意落霞鎮免價拆用20市丈城石作修九星殿前一帶街道,同意集雲鎮拆取三角門城石三丈作為繼修三角門外路面;同意廣化鎮撥用城石一部分作建築鎮立小學校舍及擴大校外行人道;同意撥城石30擔建築公井;四、如白天因空襲警報不能工作時,應晚間補公;五、各鄉鎮保甲長或包工頭如不努力,故意拖延者,鎮鄉公所應送府罰辦;六、拆城之石延遲到6月20日以前完成。”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華蓋山到巽山城牆

第八行政督察專區要求2月25日前拆竣,永嘉縣政府最後要求6月20前完成。然而時間一拖再拖,直到9月第八次拆城會議紀錄“拆牆工事大半完成”。溫州城牆大部分的拆除工作在抗戰初期完成。在1944年的《永嘉縣城區統計全圖》上已未見城牆標註。

以後由於受溫州三次淪陷的影響,政府層面未組織力量拆除剩餘城牆。城石本身可以作為建築材料,一些群眾侵佔城基以及拆牆取石的行為,溫州城牆徹底消失,僅在華蓋山上有一小段遺存

4.蓑翁說

隨著城市現代化以及城牆保護功能的下降,各地都掀起了拆城運動,溫州城牆也不能倖免於難。但是在拆城運動中,夾雜著新舊觀念的衝突、利益博弈等等,使得拆城行動屢拆屢停。抗日戰爭期間,出於防空需要,溫州城牆被徹底拆除,這對溫州城市歷史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溫州檔案館材料:《有關拆寬朔門、小南門各城門之事》卷宗、《有關第四次拆城會議紀錄》卷宗

2.孫焊生編:《溫州老新聞(1933-1939)》

3.鍾翀:《溫州古舊地圖集》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微信公眾號/網易號:江南蓑翁

拆牆建城:近代溫州城牆拆除史

合作與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