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對於幾點稱呼江陽沽酒客存疑。第一是閣老丞相故居。我們如果讀過一點歷史,就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因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下詔廢除中書省,“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至此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徹底終結。縱觀明朝十三年間五位丞相,也沒有劉姓丞相。清朝同樣也沒有設置丞相的說法,所以,作為文史來講,閣老丞相故居的說法似乎不成立,閣老的說法還可以暫時保留。

“閣老”在唐朝就已經有這個稱呼,中書舍人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長官的敬稱。五代、 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所以沽酒客想當地流傳丞相一說,估計有可能是對其他朝代習慣的借用誤讀。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對於幾點稱呼江陽沽酒客存疑。第一是閣老丞相故居。我們如果讀過一點歷史,就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因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下詔廢除中書省,“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至此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徹底終結。縱觀明朝十三年間五位丞相,也沒有劉姓丞相。清朝同樣也沒有設置丞相的說法,所以,作為文史來講,閣老丞相故居的說法似乎不成立,閣老的說法還可以暫時保留。

“閣老”在唐朝就已經有這個稱呼,中書舍人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長官的敬稱。五代、 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所以沽酒客想當地流傳丞相一說,估計有可能是對其他朝代習慣的借用誤讀。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另外當時瀘州地處邊州,遠離京都,大家對官職制度這些情況可能普及度非常差,即便今天不關心市政的朋友,估計對職務的分別也搞不清楚。還不要說消息滯後和閉塞的古代了。

劉閣老何許人?劉墉?還是另有其人?

整個清朝被稱作閣老的人肯定很多,但是縱觀乾隆年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墉,劉墉就是民間傳說的《宰相劉羅鍋》,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劉墉確實也是內閣學士,所以民間這樣稱呼也不為過。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對於幾點稱呼江陽沽酒客存疑。第一是閣老丞相故居。我們如果讀過一點歷史,就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因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下詔廢除中書省,“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至此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徹底終結。縱觀明朝十三年間五位丞相,也沒有劉姓丞相。清朝同樣也沒有設置丞相的說法,所以,作為文史來講,閣老丞相故居的說法似乎不成立,閣老的說法還可以暫時保留。

“閣老”在唐朝就已經有這個稱呼,中書舍人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長官的敬稱。五代、 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所以沽酒客想當地流傳丞相一說,估計有可能是對其他朝代習慣的借用誤讀。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另外當時瀘州地處邊州,遠離京都,大家對官職制度這些情況可能普及度非常差,即便今天不關心市政的朋友,估計對職務的分別也搞不清楚。還不要說消息滯後和閉塞的古代了。

劉閣老何許人?劉墉?還是另有其人?

整個清朝被稱作閣老的人肯定很多,但是縱觀乾隆年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墉,劉墉就是民間傳說的《宰相劉羅鍋》,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劉墉確實也是內閣學士,所以民間這樣稱呼也不為過。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不過宰相與丞相還是區別的,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終其一生,劉墉是沒有到過瀘州的,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倒是他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對於幾點稱呼江陽沽酒客存疑。第一是閣老丞相故居。我們如果讀過一點歷史,就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因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下詔廢除中書省,“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至此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徹底終結。縱觀明朝十三年間五位丞相,也沒有劉姓丞相。清朝同樣也沒有設置丞相的說法,所以,作為文史來講,閣老丞相故居的說法似乎不成立,閣老的說法還可以暫時保留。

“閣老”在唐朝就已經有這個稱呼,中書舍人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長官的敬稱。五代、 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所以沽酒客想當地流傳丞相一說,估計有可能是對其他朝代習慣的借用誤讀。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另外當時瀘州地處邊州,遠離京都,大家對官職制度這些情況可能普及度非常差,即便今天不關心市政的朋友,估計對職務的分別也搞不清楚。還不要說消息滯後和閉塞的古代了。

劉閣老何許人?劉墉?還是另有其人?

整個清朝被稱作閣老的人肯定很多,但是縱觀乾隆年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墉,劉墉就是民間傳說的《宰相劉羅鍋》,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劉墉確實也是內閣學士,所以民間這樣稱呼也不為過。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不過宰相與丞相還是區別的,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終其一生,劉墉是沒有到過瀘州的,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倒是他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目前沽酒客手頭資料有限,也未曾細考清乾隆年間,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的其他子嗣奉旨入川遷居瀘州,為紀念而立,目前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瀘州的劉氏族人看到,並且有家譜族譜可以追溯的,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到底是不是這個劉墉一脈,還是其他劉氏族人,歡迎留言進行補充。

劉閣老的故居曾經的印象

劉閣老故居,當地人又叫閣老祠。

閣老故居建築宏大,地處豸(zhì)角山(老百姓叫尖山觀)的山下,背靠豸角山,座北向南而建,佔地面積約七畝。故居四周磚牆環繞,正前方為影壁,左右東西方向開有大朝門,東面朝門正對大正溝田(後為水庫),西面正對筆架山。大朝門寬約3米多,高約10米,尺寸與當時衙門一致;大朝門頂建有一個看守閣樓,樓梯從門後側盤旋而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對於幾點稱呼江陽沽酒客存疑。第一是閣老丞相故居。我們如果讀過一點歷史,就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因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下詔廢除中書省,“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至此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徹底終結。縱觀明朝十三年間五位丞相,也沒有劉姓丞相。清朝同樣也沒有設置丞相的說法,所以,作為文史來講,閣老丞相故居的說法似乎不成立,閣老的說法還可以暫時保留。

“閣老”在唐朝就已經有這個稱呼,中書舍人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長官的敬稱。五代、 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所以沽酒客想當地流傳丞相一說,估計有可能是對其他朝代習慣的借用誤讀。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另外當時瀘州地處邊州,遠離京都,大家對官職制度這些情況可能普及度非常差,即便今天不關心市政的朋友,估計對職務的分別也搞不清楚。還不要說消息滯後和閉塞的古代了。

劉閣老何許人?劉墉?還是另有其人?

整個清朝被稱作閣老的人肯定很多,但是縱觀乾隆年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墉,劉墉就是民間傳說的《宰相劉羅鍋》,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劉墉確實也是內閣學士,所以民間這樣稱呼也不為過。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不過宰相與丞相還是區別的,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終其一生,劉墉是沒有到過瀘州的,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倒是他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目前沽酒客手頭資料有限,也未曾細考清乾隆年間,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的其他子嗣奉旨入川遷居瀘州,為紀念而立,目前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瀘州的劉氏族人看到,並且有家譜族譜可以追溯的,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到底是不是這個劉墉一脈,還是其他劉氏族人,歡迎留言進行補充。

劉閣老的故居曾經的印象

劉閣老故居,當地人又叫閣老祠。

閣老故居建築宏大,地處豸(zhì)角山(老百姓叫尖山觀)的山下,背靠豸角山,座北向南而建,佔地面積約七畝。故居四周磚牆環繞,正前方為影壁,左右東西方向開有大朝門,東面朝門正對大正溝田(後為水庫),西面正對筆架山。大朝門寬約3米多,高約10米,尺寸與當時衙門一致;大朝門頂建有一個看守閣樓,樓梯從門後側盤旋而上。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進入故居為大石板壩子和花園,兩進高大四合院靠山脈而建。第進房為廳房,廳房前左右各有一株三人合抱的粗大松樹,廳房門共三道。中間大門約有3米寬,左右緊靠兩道小雙扇門,據說一般人只能從小門進去,大門只有高官、顯貴來時才開啟。進入廳房,左右兩側為耳房,從中間穿進廳房又是個院,中間是三合土壩子,左右各有一個大魚池,靠魚池為左右戲樓。廳房正對面為正房,正房同樣修有三道高大的房門。

進入正房左右側為東西廂房,正對面後還夾有一間小屋通往後花園,後花園右邊有一個大石水缸,大石水缸連接山泉水通道,連連不斷的水源足夠全宅人生活之用。水缸兩邊各有一株兩人才能合抱的楠木樹和三人才能合抱的黃桷樹。在故居廳、正房兩邊,還另修建有兩排耳房,分別是石糧倉兩間,木糧倉3間,廚房、豬圈和佃戶、傭人居住房。故居建築共有大小房50-60間。均為穿榫木結構,雕樑畫棟樓臺亭閣、戲樓供賞、青磚高牆嵌篆字,屬明清兩朝代建築之風格。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2017年2月6號,瀘州江陽區政府發佈了一條《關於將閣老灣民居坳上民居和彌陀酒廠舊址等三處文物點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撤除的公告》。

主要內容就是:“藍田街道閣老灣民居、方山鎮坳上民居和彌陀鎮彌陀酒廠舊址均系瀘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建築,屬江陽區進入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文物點。因年久失修、病蟲害侵蝕等原因,三處文物本體大部分消失,經第三方安全機構鑑定均系D級危房,由瀘州市文體廣局現場勘察後認為已不具備重要文物價值,根據《瀘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從三著名錄中撤除閣老灣民居等三處文物點的回覆》(瀘市文體廣函〔2017〕2號)精神,決定取消文物點稱號,並從江陽區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中撤除,現予以公告。 ”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非常可惜,如今這三處都在瀘州的歷史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的還保留者部分遺址。作為民俗研究者,江陽沽酒客對此表示遺憾的同時,也對它產生了考證的興趣,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應該對它有所文字記錄,讓後人瞭解一下它的曾經,今天就來給大家談談藍田閣老灣民居的一些來歷情況。

首先沽酒客查詢了一些現存的資料和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閣老灣民居來源於清朝古建築閣老丞相故居,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藍田戰鬥村一社、又名閣老祠,閣老祠那一片地方叫閣老灣,主人姓劉。

據傳閣老祠為清朝時期朝廷大官告老還鄉時修建的,據距今已有約300年曆史的天公、天母小石窟廟碑記載(沽酒客未曾找到這處實物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出資進行了翻修。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對於幾點稱呼江陽沽酒客存疑。第一是閣老丞相故居。我們如果讀過一點歷史,就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因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明太祖朱元璋同時下詔廢除中書省,“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至此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徹底終結。縱觀明朝十三年間五位丞相,也沒有劉姓丞相。清朝同樣也沒有設置丞相的說法,所以,作為文史來講,閣老丞相故居的說法似乎不成立,閣老的說法還可以暫時保留。

“閣老”在唐朝就已經有這個稱呼,中書舍人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長官的敬稱。五代、 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所以沽酒客想當地流傳丞相一說,估計有可能是對其他朝代習慣的借用誤讀。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另外當時瀘州地處邊州,遠離京都,大家對官職制度這些情況可能普及度非常差,即便今天不關心市政的朋友,估計對職務的分別也搞不清楚。還不要說消息滯後和閉塞的古代了。

劉閣老何許人?劉墉?還是另有其人?

整個清朝被稱作閣老的人肯定很多,但是縱觀乾隆年間,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墉,劉墉就是民間傳說的《宰相劉羅鍋》,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劉墉確實也是內閣學士,所以民間這樣稱呼也不為過。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不過宰相與丞相還是區別的,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終其一生,劉墉是沒有到過瀘州的,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倒是他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目前沽酒客手頭資料有限,也未曾細考清乾隆年間,這個劉閣老是不是劉墉的其他子嗣奉旨入川遷居瀘州,為紀念而立,目前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瀘州的劉氏族人看到,並且有家譜族譜可以追溯的,劉閣老之子劉濟川、劉勝川、劉大川三兄弟到底是不是這個劉墉一脈,還是其他劉氏族人,歡迎留言進行補充。

劉閣老的故居曾經的印象

劉閣老故居,當地人又叫閣老祠。

閣老故居建築宏大,地處豸(zhì)角山(老百姓叫尖山觀)的山下,背靠豸角山,座北向南而建,佔地面積約七畝。故居四周磚牆環繞,正前方為影壁,左右東西方向開有大朝門,東面朝門正對大正溝田(後為水庫),西面正對筆架山。大朝門寬約3米多,高約10米,尺寸與當時衙門一致;大朝門頂建有一個看守閣樓,樓梯從門後側盤旋而上。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進入故居為大石板壩子和花園,兩進高大四合院靠山脈而建。第進房為廳房,廳房前左右各有一株三人合抱的粗大松樹,廳房門共三道。中間大門約有3米寬,左右緊靠兩道小雙扇門,據說一般人只能從小門進去,大門只有高官、顯貴來時才開啟。進入廳房,左右兩側為耳房,從中間穿進廳房又是個院,中間是三合土壩子,左右各有一個大魚池,靠魚池為左右戲樓。廳房正對面為正房,正房同樣修有三道高大的房門。

進入正房左右側為東西廂房,正對面後還夾有一間小屋通往後花園,後花園右邊有一個大石水缸,大石水缸連接山泉水通道,連連不斷的水源足夠全宅人生活之用。水缸兩邊各有一株兩人才能合抱的楠木樹和三人才能合抱的黃桷樹。在故居廳、正房兩邊,還另修建有兩排耳房,分別是石糧倉兩間,木糧倉3間,廚房、豬圈和佃戶、傭人居住房。故居建築共有大小房50-60間。均為穿榫木結構,雕樑畫棟樓臺亭閣、戲樓供賞、青磚高牆嵌篆字,屬明清兩朝代建築之風格。

瀘州藍田閣老灣,曾經是劉閣老故居,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最為華麗氣派的是正房、戲樓。正房為木板雕花牆,門廳壁上雕有一百個不同的壽字,色彩豔麗;正房門上畫有一百隻不同姿勢的仙鶴和蝙蝠,並有100個凹進去的圓形坑,內描金,夜間閃閃發光,盡顯金碧輝煌,戲樓圍欄雕有100個不同體的福字,房簷滴水瓦全雕有“壽”字蓋瓦下沿雕有“福”字。故居四周圍牆均為青磚高牆,高牆上方每隔丈餘便是鑲有篆文“壽”字的花窗。

劉閣老故居落成後,家道在其子孫中逐漸敗落,劉家將其故居賣給鄺家。解放後,劉閣老故居分別分給王、張、周等11戶人居住,直到改革開放的十多年後,即1990年左右,住戶的人口越來越多,為擴展面積,住戶們先後分別將自家分得的老房子拆除,用其木材在周邊修建磚混樓房,整個劉閣老故居僅剩下廳房的房架未拆(涉及兩戶人和公產),由於年代久遠,房頂瓦角已塌落殘敗,成為危險建築。另外,東面青磚圍牆還餘數丈,上方仍可見六個鑲嵌有“壽”字的花窗。

但是今天由於已經拆除,這裡就沒有太多人知道它曾經的模樣和歷史,希望這一次記錄,能讓更多人瞭解,也讓對此處情況清楚的朋友補充完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