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
"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約莫一個月前,我翻開了這兩冊厚厚的書。初看書名,每個字都顯得沉甸甸的---《文學回憶錄》。封面上,是陳丹青的話---“我們當年這樣胡鬧一場,回想起來近於荒謬的境界:沒有註冊,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與證書,更沒有贊助與課題費,在紐約是皇后區、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區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才知道,這本書記錄了木心與1989-1994年在紐約給一批海外藝術家講授世界文學史的過程,實為陳丹青的筆記。

"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約莫一個月前,我翻開了這兩冊厚厚的書。初看書名,每個字都顯得沉甸甸的---《文學回憶錄》。封面上,是陳丹青的話---“我們當年這樣胡鬧一場,回想起來近於荒謬的境界:沒有註冊,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與證書,更沒有贊助與課題費,在紐約是皇后區、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區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才知道,這本書記錄了木心與1989-1994年在紐約給一批海外藝術家講授世界文學史的過程,實為陳丹青的筆記。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當然,這不是尋常的聽課筆記。若木心只是按照時間順序將不同的文學家及其作品羅列出來,那麼,我可能早已將這4書束之高閣。木心所講授的文學史,實際上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性質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使得它脫去了普通教科書自身的鐐銬。他成為一個有機體,將文學史,講者,與學生聯繫在一起,而木心也早已跳出文學的界限,飛出了迷樓。

之前沒有接觸木心其他作品的我,便是通過這一回瞭解了木心,而被他的智慧所吸引。我還很固執的認為,整本書的亮點,就是木心對生活的思考,以及他話語中流露出的真性情。書,能夠表現人。因而,看《文學回憶錄》,實際上也是在看木心。

"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約莫一個月前,我翻開了這兩冊厚厚的書。初看書名,每個字都顯得沉甸甸的---《文學回憶錄》。封面上,是陳丹青的話---“我們當年這樣胡鬧一場,回想起來近於荒謬的境界:沒有註冊,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與證書,更沒有贊助與課題費,在紐約是皇后區、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區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才知道,這本書記錄了木心與1989-1994年在紐約給一批海外藝術家講授世界文學史的過程,實為陳丹青的筆記。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當然,這不是尋常的聽課筆記。若木心只是按照時間順序將不同的文學家及其作品羅列出來,那麼,我可能早已將這4書束之高閣。木心所講授的文學史,實際上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性質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使得它脫去了普通教科書自身的鐐銬。他成為一個有機體,將文學史,講者,與學生聯繫在一起,而木心也早已跳出文學的界限,飛出了迷樓。

之前沒有接觸木心其他作品的我,便是通過這一回瞭解了木心,而被他的智慧所吸引。我還很固執的認為,整本書的亮點,就是木心對生活的思考,以及他話語中流露出的真性情。書,能夠表現人。因而,看《文學回憶錄》,實際上也是在看木心。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木心是坦率的。他毫不保留地表現對個別作家的偏愛,他果斷而幾乎與他們交流,狂妄、大膽的評說,顛覆了我對文學課的想象。他愛陶潛的樸素,“陶淵明不在中國文學的塔內,他是中國文學的塔外人。”他又毫不留情地批評孔子的言行體系;而講到拜倫,他則心潮澎湃,每句評說,都到興致之高處,“至性、血性、男性”,是他對拜倫的形容,能透漏出他的深深崇拜;而在紀德的那句“擔當人性中的最大可能”面前,他心驚肉跳,把它作為人生的信條。

木心的這份真實,恰恰最令我著迷的。文學對他而言,無法用他物來衡量,在文學面前,他成了小孩,成了詩人,天真、率性、自由。木心不看輕自己,他平等地站在眾多文學家中,自信地與他們交流、對話。每當木心發出“這樣真好!” 的感慨時,那位老先生也變得無比可愛。

而木心針對社會主流價值所提出的自己的見解,亦是全書的精華。他反感在文學中對“主義”的標榜,這種過分的自覺會演變成做作,而無法常存於文學史中;他雖善用比喻,也會這般的斬釘截鐵---“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樂”;在20世紀“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作家摒棄從前的寫作方式,他會中肯地讓人正視古典文化的價值。

"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約莫一個月前,我翻開了這兩冊厚厚的書。初看書名,每個字都顯得沉甸甸的---《文學回憶錄》。封面上,是陳丹青的話---“我們當年這樣胡鬧一場,回想起來近於荒謬的境界:沒有註冊,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與證書,更沒有贊助與課題費,在紐約是皇后區、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區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才知道,這本書記錄了木心與1989-1994年在紐約給一批海外藝術家講授世界文學史的過程,實為陳丹青的筆記。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當然,這不是尋常的聽課筆記。若木心只是按照時間順序將不同的文學家及其作品羅列出來,那麼,我可能早已將這4書束之高閣。木心所講授的文學史,實際上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性質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使得它脫去了普通教科書自身的鐐銬。他成為一個有機體,將文學史,講者,與學生聯繫在一起,而木心也早已跳出文學的界限,飛出了迷樓。

之前沒有接觸木心其他作品的我,便是通過這一回瞭解了木心,而被他的智慧所吸引。我還很固執的認為,整本書的亮點,就是木心對生活的思考,以及他話語中流露出的真性情。書,能夠表現人。因而,看《文學回憶錄》,實際上也是在看木心。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木心是坦率的。他毫不保留地表現對個別作家的偏愛,他果斷而幾乎與他們交流,狂妄、大膽的評說,顛覆了我對文學課的想象。他愛陶潛的樸素,“陶淵明不在中國文學的塔內,他是中國文學的塔外人。”他又毫不留情地批評孔子的言行體系;而講到拜倫,他則心潮澎湃,每句評說,都到興致之高處,“至性、血性、男性”,是他對拜倫的形容,能透漏出他的深深崇拜;而在紀德的那句“擔當人性中的最大可能”面前,他心驚肉跳,把它作為人生的信條。

木心的這份真實,恰恰最令我著迷的。文學對他而言,無法用他物來衡量,在文學面前,他成了小孩,成了詩人,天真、率性、自由。木心不看輕自己,他平等地站在眾多文學家中,自信地與他們交流、對話。每當木心發出“這樣真好!” 的感慨時,那位老先生也變得無比可愛。

而木心針對社會主流價值所提出的自己的見解,亦是全書的精華。他反感在文學中對“主義”的標榜,這種過分的自覺會演變成做作,而無法常存於文學史中;他雖善用比喻,也會這般的斬釘截鐵---“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樂”;在20世紀“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作家摒棄從前的寫作方式,他會中肯地讓人正視古典文化的價值。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木心對文學的真誠就這樣表漏無疑,因為熱愛,所以深入;因為深入,所以有所改變。同時,他也像我們娓娓道來他的經歷---身處在信息被封鎖的社會,仍不死心地如飢似渴地閱讀,探索“窗外”的世界;在文革中被迫害,他卻能激勵自己保全生命,用手繪的琴鍵彈奏莫扎特......在冰冷的現實面前,他能夠找到令他執念的東西,是他不被現實所縛。

此外,木心在書中所體現的機智幽默,讓我歡欣。他幽默的智慧,更加體現在他寫的俳句中,我最愛這兩句---“傻得可愛,畢竟是傻。”“智慧可怕,畢竟是智慧。”幽默不是與生俱來的,他的幽默,必是在經歷了生活的起起伏伏後,所聚集而成的超脫、自在。而木心本身也存在這種發現閃光的眼睛,這或許是對美、對藝術的自覺吧。就這樣順著木心先生講下去,不知不覺也積累起了情感,突然看到這句---“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我亦驚訝,而後如釋重負般,彷彿謎團已經消散了。

在最後一課中,木心曾這樣說: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時要有所犧牲的。這三句話,簡潔,真實。曾想象著木心在和我深處同樣的年紀時的情景,然後想到自己所處的處境,卻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無法如當時的民國青年一樣如飢似渴地閱讀、思考,無法通過傳統的活動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的變遷,文化的斷層,令人無奈,悵然;但木心又總在我低谷之時,彷彿開著玩笑般告訴我,我能擁有更多的自由,能更加大膽地去幻想,去探索。總有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們去追尋,值得我們去守候。

看書前,對他們這場長達五年的文學遠征感到驚訝;而在看書時,卻不自覺地把自己也放在他們講課的寓所中,彷彿自己也坐在一隅,耳畔是木心的妙語金句,不斷地書安心我的觀念;而當自己終於翻完下冊書的最後一頁時,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淋漓之感---他總能恰如其分地將許多人一閃而過的念頭、直覺、觀點都痛痛快快地說出來,讓人不時心潮澎湃,或被深深觸動。

"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約莫一個月前,我翻開了這兩冊厚厚的書。初看書名,每個字都顯得沉甸甸的---《文學回憶錄》。封面上,是陳丹青的話---“我們當年這樣胡鬧一場,回想起來近於荒謬的境界:沒有註冊,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與證書,更沒有贊助與課題費,在紐約是皇后區、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區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才知道,這本書記錄了木心與1989-1994年在紐約給一批海外藝術家講授世界文學史的過程,實為陳丹青的筆記。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當然,這不是尋常的聽課筆記。若木心只是按照時間順序將不同的文學家及其作品羅列出來,那麼,我可能早已將這4書束之高閣。木心所講授的文學史,實際上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性質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使得它脫去了普通教科書自身的鐐銬。他成為一個有機體,將文學史,講者,與學生聯繫在一起,而木心也早已跳出文學的界限,飛出了迷樓。

之前沒有接觸木心其他作品的我,便是通過這一回瞭解了木心,而被他的智慧所吸引。我還很固執的認為,整本書的亮點,就是木心對生活的思考,以及他話語中流露出的真性情。書,能夠表現人。因而,看《文學回憶錄》,實際上也是在看木心。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木心是坦率的。他毫不保留地表現對個別作家的偏愛,他果斷而幾乎與他們交流,狂妄、大膽的評說,顛覆了我對文學課的想象。他愛陶潛的樸素,“陶淵明不在中國文學的塔內,他是中國文學的塔外人。”他又毫不留情地批評孔子的言行體系;而講到拜倫,他則心潮澎湃,每句評說,都到興致之高處,“至性、血性、男性”,是他對拜倫的形容,能透漏出他的深深崇拜;而在紀德的那句“擔當人性中的最大可能”面前,他心驚肉跳,把它作為人生的信條。

木心的這份真實,恰恰最令我著迷的。文學對他而言,無法用他物來衡量,在文學面前,他成了小孩,成了詩人,天真、率性、自由。木心不看輕自己,他平等地站在眾多文學家中,自信地與他們交流、對話。每當木心發出“這樣真好!” 的感慨時,那位老先生也變得無比可愛。

而木心針對社會主流價值所提出的自己的見解,亦是全書的精華。他反感在文學中對“主義”的標榜,這種過分的自覺會演變成做作,而無法常存於文學史中;他雖善用比喻,也會這般的斬釘截鐵---“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樂”;在20世紀“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作家摒棄從前的寫作方式,他會中肯地讓人正視古典文化的價值。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木心對文學的真誠就這樣表漏無疑,因為熱愛,所以深入;因為深入,所以有所改變。同時,他也像我們娓娓道來他的經歷---身處在信息被封鎖的社會,仍不死心地如飢似渴地閱讀,探索“窗外”的世界;在文革中被迫害,他卻能激勵自己保全生命,用手繪的琴鍵彈奏莫扎特......在冰冷的現實面前,他能夠找到令他執念的東西,是他不被現實所縛。

此外,木心在書中所體現的機智幽默,讓我歡欣。他幽默的智慧,更加體現在他寫的俳句中,我最愛這兩句---“傻得可愛,畢竟是傻。”“智慧可怕,畢竟是智慧。”幽默不是與生俱來的,他的幽默,必是在經歷了生活的起起伏伏後,所聚集而成的超脫、自在。而木心本身也存在這種發現閃光的眼睛,這或許是對美、對藝術的自覺吧。就這樣順著木心先生講下去,不知不覺也積累起了情感,突然看到這句---“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我亦驚訝,而後如釋重負般,彷彿謎團已經消散了。

在最後一課中,木心曾這樣說: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時要有所犧牲的。這三句話,簡潔,真實。曾想象著木心在和我深處同樣的年紀時的情景,然後想到自己所處的處境,卻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無法如當時的民國青年一樣如飢似渴地閱讀、思考,無法通過傳統的活動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的變遷,文化的斷層,令人無奈,悵然;但木心又總在我低谷之時,彷彿開著玩笑般告訴我,我能擁有更多的自由,能更加大膽地去幻想,去探索。總有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們去追尋,值得我們去守候。

看書前,對他們這場長達五年的文學遠征感到驚訝;而在看書時,卻不自覺地把自己也放在他們講課的寓所中,彷彿自己也坐在一隅,耳畔是木心的妙語金句,不斷地書安心我的觀念;而當自己終於翻完下冊書的最後一頁時,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淋漓之感---他總能恰如其分地將許多人一閃而過的念頭、直覺、觀點都痛痛快快地說出來,讓人不時心潮澎湃,或被深深觸動。

《文學回憶錄》中的木心

這本書帶給了我感動。感動的,不僅是書中每個人對文學的執著,更是木心本身。

就像木心看到紀德的話而感到心驚肉跳般,我也彷彿攫住了什麼一般,感到自己有值得相信,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感到知足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