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美麗的懸浮城市哥倫比亞


同時,設計者還要對該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構建,從現實的歷史時間線中進行挖掘,達到現實與虛幻的完美交叉,因為這些遊戲的最終目的是討論我們現在的社會——越多聯結,引起的思考越深。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根據故事設定,哥倫比亞是為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現實生活中,該博覽會的官方簡稱就叫做“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哥倫比亞”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美麗的懸浮城市哥倫比亞


同時,設計者還要對該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構建,從現實的歷史時間線中進行挖掘,達到現實與虛幻的完美交叉,因為這些遊戲的最終目的是討論我們現在的社會——越多聯結,引起的思考越深。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根據故事設定,哥倫比亞是為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現實生活中,該博覽會的官方簡稱就叫做“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哥倫比亞”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而導致城市內戰爆發的種族隔離政策,顯然是現實中美國種族問題的一大體現。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美麗的懸浮城市哥倫比亞


同時,設計者還要對該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構建,從現實的歷史時間線中進行挖掘,達到現實與虛幻的完美交叉,因為這些遊戲的最終目的是討論我們現在的社會——越多聯結,引起的思考越深。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根據故事設定,哥倫比亞是為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現實生活中,該博覽會的官方簡稱就叫做“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哥倫比亞”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而導致城市內戰爆發的種族隔離政策,顯然是現實中美國種族問題的一大體現。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化奇兵:無限》中哥倫比亞的宣傳海報,中心人物為華盛頓,下方文字為:“抵禦一切外族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最後,遊戲與其他媒體最為不同的是其互動性。這讓遊戲在討論“反烏托邦”中脫穎而出。原因很簡單:當你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對虛擬世界產生影響時,即時的反饋帶來的震撼強於匆匆掠過的畫面、文字。

在《模擬城市》系列中,為了讓你的虛擬市民們滿意,你可能會推倒你的城市設計圖,重新再來一次;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為了讓你拯救的少女體驗到真正的自由,你可能會在“牢籠”和“鳥兒”兩枚徽章中,選擇後者給她佩戴,哪怕這一切僅僅只有象徵意味而已。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美麗的懸浮城市哥倫比亞


同時,設計者還要對該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構建,從現實的歷史時間線中進行挖掘,達到現實與虛幻的完美交叉,因為這些遊戲的最終目的是討論我們現在的社會——越多聯結,引起的思考越深。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根據故事設定,哥倫比亞是為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現實生活中,該博覽會的官方簡稱就叫做“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哥倫比亞”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而導致城市內戰爆發的種族隔離政策,顯然是現實中美國種族問題的一大體現。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化奇兵:無限》中哥倫比亞的宣傳海報,中心人物為華盛頓,下方文字為:“抵禦一切外族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最後,遊戲與其他媒體最為不同的是其互動性。這讓遊戲在討論“反烏托邦”中脫穎而出。原因很簡單:當你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對虛擬世界產生影響時,即時的反饋帶來的震撼強於匆匆掠過的畫面、文字。

在《模擬城市》系列中,為了讓你的虛擬市民們滿意,你可能會推倒你的城市設計圖,重新再來一次;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為了讓你拯救的少女體驗到真正的自由,你可能會在“牢籠”和“鳥兒”兩枚徽章中,選擇後者給她佩戴,哪怕這一切僅僅只有象徵意味而已。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玩家可以為你拯救的一名被軟禁了十幾年的少女選擇徽章佩戴


這樣,優秀的“反烏托邦”式的遊戲極易讓玩家獲得足夠的沉浸感,能夠參與到這份討論中去。因為對現代烏托邦的討論,本質上是人們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期,尋求社會問題更優解的嘗試。


尾聲

如今的世界,似乎每天每天都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亞馬遜雨林的大火、極端組織的自殺式襲擊、動盪不堪的政壇……這些都在叩問我們每個現代人的心: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才能帶來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希望在遊戲的討論中,在遊戲這片巨大的遊樂場上,我們能收穫一點什麼,感悟一點什麼,為這個世界,貢獻我們最最微薄的一點力量。或許這樣,我們想要反抗的“烏托邦”最終不會來臨。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美麗的懸浮城市哥倫比亞


同時,設計者還要對該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構建,從現實的歷史時間線中進行挖掘,達到現實與虛幻的完美交叉,因為這些遊戲的最終目的是討論我們現在的社會——越多聯結,引起的思考越深。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根據故事設定,哥倫比亞是為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現實生活中,該博覽會的官方簡稱就叫做“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哥倫比亞”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而導致城市內戰爆發的種族隔離政策,顯然是現實中美國種族問題的一大體現。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化奇兵:無限》中哥倫比亞的宣傳海報,中心人物為華盛頓,下方文字為:“抵禦一切外族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最後,遊戲與其他媒體最為不同的是其互動性。這讓遊戲在討論“反烏托邦”中脫穎而出。原因很簡單:當你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對虛擬世界產生影響時,即時的反饋帶來的震撼強於匆匆掠過的畫面、文字。

在《模擬城市》系列中,為了讓你的虛擬市民們滿意,你可能會推倒你的城市設計圖,重新再來一次;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為了讓你拯救的少女體驗到真正的自由,你可能會在“牢籠”和“鳥兒”兩枚徽章中,選擇後者給她佩戴,哪怕這一切僅僅只有象徵意味而已。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玩家可以為你拯救的一名被軟禁了十幾年的少女選擇徽章佩戴


這樣,優秀的“反烏托邦”式的遊戲極易讓玩家獲得足夠的沉浸感,能夠參與到這份討論中去。因為對現代烏托邦的討論,本質上是人們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期,尋求社會問題更優解的嘗試。


尾聲

如今的世界,似乎每天每天都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亞馬遜雨林的大火、極端組織的自殺式襲擊、動盪不堪的政壇……這些都在叩問我們每個現代人的心: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才能帶來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希望在遊戲的討論中,在遊戲這片巨大的遊樂場上,我們能收穫一點什麼,感悟一點什麼,為這個世界,貢獻我們最最微薄的一點力量。或許這樣,我們想要反抗的“烏托邦”最終不會來臨。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引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短短一句話,卻幾乎能喚起所有中國人內心的一股嚮往之情。託陶淵明的福,這樣與世隔絕、美好的幻想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了一個詩意的代名詞——“桃花源”。

而在西方,“桃花源”則叫做“烏托邦”。Utopia,同樣代表著人們對完美社會的嚮往。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桃花源


現在,想象一下陶淵明穿越時光,來到一臺電腦前——我們把“桃花源”做成一款遊戲,把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端到他眼前時,他會有多麼沉迷呢?

這就是許多遊戲在討論“烏托邦”時,所做到的成就;除此之外,遊戲的開發者利用一個個遊戲機制、劇情,讓普羅大眾參與到了對“烏托邦”的討論中去。從而引導大家思考:究竟什麼,才會帶來一個更為美好的社會?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要討論遊戲中的烏托邦,先要看看在西方文化中,“烏托邦”這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烏托邦”是由托馬斯·莫爾於1516年從古希臘語中創造出來的。“烏托邦”來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一個不存在的社會。

莫爾在自己的著作中,創造了一個遠離人類社會的小島。在這個社會中,自由、民主、博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先進的同時,小島同時風光秀麗、極具田園風情。簡而言之,烏托邦就是一個比我們優越一百倍的空想世界。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西方人幻想中的烏托邦


可以說,“烏托邦”是我們基於自身所處社會而提出的要求,這份幻想隨時代進步而時刻變化。但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到來,人淪為生產線上沒有感情的螺絲釘,人們開始對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新社會產生擔憂:“烏托邦”真的會在這樣反人性的社會中誕生嗎?

所以,從上世紀20年代起,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了“反烏托邦”式的經典作品。喬治·奧威爾的經典之作《1984》自不必多談。A.L.赫胥黎所著的《美麗新世界》也是這一主題中的翹楚之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物書裡的赫胥黎和A.L.赫胥黎正是一家人,前者是後者的爺爺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胚胎不再由母體孕育,而是試管中養成;人剛剛誕生就會被劃分階級、接受洗腦式教育;“家庭”這一概念被社會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對感情專一的恥辱化,用毒品來抵消一切負面情緒,從而取消一切衝突。

從此,人類社會變得像是上了潤滑油的機器一樣,永遠沒有紛爭,永不停歇地運轉著,人卻永遠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這些作品中,社會表面上風平浪靜,完美無缺;實則為了生存,“烏托邦”們剪去了人類生存的選擇自由與意義,將人化為一個個小螺絲釘,僵硬地焊在社會的齒輪上。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很難說,如今的世界對我們這些小螺絲釘來說,就有了什麼大的變化。

而遊戲,作為一項非常特殊的藝術表達,正是我們這些小螺絲釘參與討論“烏托邦”這一話題的熱門地。

顯而易見,要用遊戲討論烏托邦有兩種方式:一是靠玩家本身的認知,在遊戲中給予玩家模擬社會的工具,讓玩家自己發明一個“烏托邦”。

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如《模擬城市5》(SimCity 5)這樣給予玩家當“市長”自由的遊戲。按照遊戲本身的設計理念來建造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從而思考要達成“烏托邦”這個目標,究竟需要些什麼條件?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模擬城市5中玩家建造的美麗城市


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玩家設計的“烏托邦”背後理念基礎來源於遊戲設計者,遊戲最終反饋的結果必然有一定主觀色彩。

何況,玩家利用遊戲設計的盲點,可以設計出許多可笑的結局——在同為設計城市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中,你甚至可以規劃出一個完全依靠糞便發電的城市。

我是很難相信,有人覺得這樣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會成為值得嚮往的“桃花源”。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城市:天際線中,玩家設計的“水利”發電站


第二類討論烏托邦的遊戲中,“反烏托邦”成為了遊戲靈魂。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空中的哥倫比亞原本是美國政府建造升空,本意是建造一座可環繞世界、向世界展覽其優越性的懸浮城市。

隨著玩家的到來,玩家將逐步發現,這座美麗城市信奉著一位“無所不能”的神父,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頭號政治人物;同時,整座城市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城內處處宣揚基因的“純正”。這導致統治階級和下層人士衝突愈發嚴重,城市在內戰的邊緣搖搖欲墜。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終於,內戰在玩家到來後徹底爆發。統治階級節節敗退;一直被壓抑的下層階級似乎要將正義帶給哥倫比亞,但他們毫不壓抑的仇恨卻將革命演變成了漫無目標的殘暴屠殺,使得這座城市徹底褪去了“烏托邦”的光芒。

這樣,美麗的哥倫比亞徹底幻滅。

美好社會與其本質上壓迫人性的反差是許多反烏托邦遊戲的共同點。同類型的遊戲還有《鏡之邊緣》、《恥辱》系列、《殺出重圍:人類革命》……等,都是在這樣的反差中,玩家才越能體驗到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值得人類建設的。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那麼,為什麼遊戲成了討論烏托邦的熱門地呢?

因為在種種“烏托邦”幻想的背後,都有種種理念、設想支撐著這個虛幻世界的構造。不管這些設想是革命性的政治實踐、還是對現代社會的大幅改造,當描述一個人心中的“烏托邦”時,描述該世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細節。

優秀的遊戲作品恰恰天生自帶大量細節。如開頭提到的《生化奇兵:無限》。設計者需要規劃的是一整座城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值得被破壞的“烏托邦”。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美麗的懸浮城市哥倫比亞


同時,設計者還要對該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構建,從現實的歷史時間線中進行挖掘,達到現實與虛幻的完美交叉,因為這些遊戲的最終目的是討論我們現在的社會——越多聯結,引起的思考越深。

在《生化奇兵:無限》中,根據故事設定,哥倫比亞是為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現實生活中,該博覽會的官方簡稱就叫做“World's Fair: Columbian Exposition”,“哥倫比亞”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而導致城市內戰爆發的種族隔離政策,顯然是現實中美國種族問題的一大體現。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生化奇兵:無限》中哥倫比亞的宣傳海報,中心人物為華盛頓,下方文字為:“抵禦一切外族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最後,遊戲與其他媒體最為不同的是其互動性。這讓遊戲在討論“反烏托邦”中脫穎而出。原因很簡單:當你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對虛擬世界產生影響時,即時的反饋帶來的震撼強於匆匆掠過的畫面、文字。

在《模擬城市》系列中,為了讓你的虛擬市民們滿意,你可能會推倒你的城市設計圖,重新再來一次;在《生化奇兵:無限》中,為了讓你拯救的少女體驗到真正的自由,你可能會在“牢籠”和“鳥兒”兩枚徽章中,選擇後者給她佩戴,哪怕這一切僅僅只有象徵意味而已。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 玩家可以為你拯救的一名被軟禁了十幾年的少女選擇徽章佩戴


這樣,優秀的“反烏托邦”式的遊戲極易讓玩家獲得足夠的沉浸感,能夠參與到這份討論中去。因為對現代烏托邦的討論,本質上是人們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期,尋求社會問題更優解的嘗試。


尾聲

如今的世界,似乎每天每天都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亞馬遜雨林的大火、極端組織的自殺式襲擊、動盪不堪的政壇……這些都在叩問我們每個現代人的心: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才能帶來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希望在遊戲的討論中,在遊戲這片巨大的遊樂場上,我們能收穫一點什麼,感悟一點什麼,為這個世界,貢獻我們最最微薄的一點力量。或許這樣,我們想要反抗的“烏托邦”最終不會來臨。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遊戲中的烏托邦:現代人的“桃花源”及對殘酷現實的反思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