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裡,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結果被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馬岱斬殺了。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是一個天生的叛徒嗎?

在歷史現實裡,劉備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劉備佔領漢中後,魏延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這個蜀漢的咽喉重鎮,可見劉備對於他的器重。當時,劉備手下能夠獨當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將,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關羽。但是關羽後來把荊州丟了,所以說,評書演義裡的蜀漢五虎上將,應該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都要強。但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後,魏延就遭遇了飛來橫禍呢,這還得從諸葛亮設計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來談起。

劉備死後,諸葛亮發動了六次討伐曹魏的戰役。現實中的諸葛亮,是個擅長搞管理,後勤的政治家,軍事天賦其實不高,再加上蜀國國力有限,六次戰役都沒什麼大進展。這個時候,大家熟悉的蜀漢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都已經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也只有魏延。在蜀漢軍隊裡,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諸葛亮這個人呢,有兩個特點。一是為人非常謹慎,二是喜歡任用自己信得過的一群人。劉備是從親戚劉璋哪裡,把巴蜀奪過來的,所以對本地的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諸葛亮最依靠的是,來自自己故鄉荊州的一群人,比如馬謖,楊儀。楊儀這個人也擅長後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漢軍隊裡的大管家,後勤部和政治部部長。但是這個楊儀性格不行,心胸狹窄,經常跟魏延起衝突,魏延又是個急脾氣,說不過了就拔刀威脅楊儀,把楊儀嚇得是痛哭流涕。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始終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重要下屬之間的矛盾,而且因為派系的問題,諸葛亮也是袒護楊儀的,這也為日後魏延自己的橫死打下了伏筆。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派自己帶著精兵五千,走一條危險崎嶇的小路,叫子午谷。直插曹魏後方的長安,這個建議被謹慎的諸葛亮給否決了。不但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把這個位置給了自己信賴的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知道,愛好紙上談兵的馬謖把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裡,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結果被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馬岱斬殺了。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是一個天生的叛徒嗎?

在歷史現實裡,劉備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劉備佔領漢中後,魏延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這個蜀漢的咽喉重鎮,可見劉備對於他的器重。當時,劉備手下能夠獨當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將,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關羽。但是關羽後來把荊州丟了,所以說,評書演義裡的蜀漢五虎上將,應該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都要強。但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後,魏延就遭遇了飛來橫禍呢,這還得從諸葛亮設計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來談起。

劉備死後,諸葛亮發動了六次討伐曹魏的戰役。現實中的諸葛亮,是個擅長搞管理,後勤的政治家,軍事天賦其實不高,再加上蜀國國力有限,六次戰役都沒什麼大進展。這個時候,大家熟悉的蜀漢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都已經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也只有魏延。在蜀漢軍隊裡,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諸葛亮這個人呢,有兩個特點。一是為人非常謹慎,二是喜歡任用自己信得過的一群人。劉備是從親戚劉璋哪裡,把巴蜀奪過來的,所以對本地的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諸葛亮最依靠的是,來自自己故鄉荊州的一群人,比如馬謖,楊儀。楊儀這個人也擅長後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漢軍隊裡的大管家,後勤部和政治部部長。但是這個楊儀性格不行,心胸狹窄,經常跟魏延起衝突,魏延又是個急脾氣,說不過了就拔刀威脅楊儀,把楊儀嚇得是痛哭流涕。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始終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重要下屬之間的矛盾,而且因為派系的問題,諸葛亮也是袒護楊儀的,這也為日後魏延自己的橫死打下了伏筆。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派自己帶著精兵五千,走一條危險崎嶇的小路,叫子午谷。直插曹魏後方的長安,這個建議被謹慎的諸葛亮給否決了。不但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把這個位置給了自己信賴的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知道,愛好紙上談兵的馬謖把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什麼說魏延是三國最冤枉的猛將?

接下來的第2、3、5次北伐,史書上都沒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獨規模比較小的第四次,魏延獲得了比較大的自主權,打過一個大勝仗,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大敗魏國的大將費瑤,郭淮,所以被封為徵西大將軍。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倒是把魏延擺在了檯面上,讓他當了先鋒。但是諸葛亮的策略,還是穩紮穩打,先建立前進基地,保障後勤供應,再做進入敵方領土的打算。這個時候魏延心裡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沒法發揮善於進攻,大膽用兵的特長。正如史書上所說,魏延有意無意,也流露出對諸葛亮不滿,感覺上司太謹慎,膽怯的念頭。

"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裡,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結果被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馬岱斬殺了。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是一個天生的叛徒嗎?

在歷史現實裡,劉備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劉備佔領漢中後,魏延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這個蜀漢的咽喉重鎮,可見劉備對於他的器重。當時,劉備手下能夠獨當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將,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關羽。但是關羽後來把荊州丟了,所以說,評書演義裡的蜀漢五虎上將,應該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都要強。但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後,魏延就遭遇了飛來橫禍呢,這還得從諸葛亮設計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來談起。

劉備死後,諸葛亮發動了六次討伐曹魏的戰役。現實中的諸葛亮,是個擅長搞管理,後勤的政治家,軍事天賦其實不高,再加上蜀國國力有限,六次戰役都沒什麼大進展。這個時候,大家熟悉的蜀漢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都已經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也只有魏延。在蜀漢軍隊裡,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諸葛亮這個人呢,有兩個特點。一是為人非常謹慎,二是喜歡任用自己信得過的一群人。劉備是從親戚劉璋哪裡,把巴蜀奪過來的,所以對本地的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諸葛亮最依靠的是,來自自己故鄉荊州的一群人,比如馬謖,楊儀。楊儀這個人也擅長後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漢軍隊裡的大管家,後勤部和政治部部長。但是這個楊儀性格不行,心胸狹窄,經常跟魏延起衝突,魏延又是個急脾氣,說不過了就拔刀威脅楊儀,把楊儀嚇得是痛哭流涕。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始終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重要下屬之間的矛盾,而且因為派系的問題,諸葛亮也是袒護楊儀的,這也為日後魏延自己的橫死打下了伏筆。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派自己帶著精兵五千,走一條危險崎嶇的小路,叫子午谷。直插曹魏後方的長安,這個建議被謹慎的諸葛亮給否決了。不但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把這個位置給了自己信賴的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知道,愛好紙上談兵的馬謖把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什麼說魏延是三國最冤枉的猛將?

接下來的第2、3、5次北伐,史書上都沒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獨規模比較小的第四次,魏延獲得了比較大的自主權,打過一個大勝仗,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大敗魏國的大將費瑤,郭淮,所以被封為徵西大將軍。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倒是把魏延擺在了檯面上,讓他當了先鋒。但是諸葛亮的策略,還是穩紮穩打,先建立前進基地,保障後勤供應,再做進入敵方領土的打算。這個時候魏延心裡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沒法發揮善於進攻,大膽用兵的特長。正如史書上所說,魏延有意無意,也流露出對諸葛亮不滿,感覺上司太謹慎,膽怯的念頭。

為什麼說魏延是三國最冤枉的猛將?

這一年的8月,蜀漢軍隊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陝西境內的岐山縣,和曹魏的軍隊,隔著一條渭河對峙。大家知道,在這裡,諸葛亮病倒了,感覺自己不久於人世,就開了一場最高軍事會議,商量自己去世後的安排。有意思的是,到會的,是楊儀,費禕,蔣琬這幾個諸葛亮親信的荊州系大臣,還有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將姜維。唯獨把魏延這個第二號人物排除在外,那麼他們得出了什麼決定呢。就是諸葛亮一死,蜀漢大軍就後撤,楊儀當總指揮,魏延的任務是斷後,但是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這個安排,深刻顯示出了諸葛亮思維上的短板和缺陷,他不信任魏延,又知道魏延和楊儀長期不和,又讓楊儀當總指揮,給了楊儀公報私仇的好機會。安排魏延斷後,還不讓他提前知道,擺明了是要把魏延連同部下一起拋棄。魏延的結局除了投降魏國,就是孤軍面對曹魏的追兵,兩者都很糟糕。接下來的故事,就跟評書三國演義上差不多了。魏延得到消息之後,非常憤怒,不讓楊儀退兵,理由是,我們好不容易打到這裡了,隨便撤兵,更對不起諸葛丞相生前的遺志。然後楊儀就順理成章,給魏延扣上了一頂造反的帽子。魏延沒辦法,只好逃往漢中,結果被追上來的馬岱所殺。後世一些歷史學家,包括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說,魏延可能會謀反,但是魏延想造反的話,機會太多了。比如鎮守漢中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軍事要地獻給曹操當見面禮,又或者五丈原撤退的時候,拉起隊伍直接投降司馬懿。所以說,這種推測,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裡,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結果被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馬岱斬殺了。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是一個天生的叛徒嗎?

在歷史現實裡,劉備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劉備佔領漢中後,魏延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這個蜀漢的咽喉重鎮,可見劉備對於他的器重。當時,劉備手下能夠獨當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將,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關羽。但是關羽後來把荊州丟了,所以說,評書演義裡的蜀漢五虎上將,應該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都要強。但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後,魏延就遭遇了飛來橫禍呢,這還得從諸葛亮設計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來談起。

劉備死後,諸葛亮發動了六次討伐曹魏的戰役。現實中的諸葛亮,是個擅長搞管理,後勤的政治家,軍事天賦其實不高,再加上蜀國國力有限,六次戰役都沒什麼大進展。這個時候,大家熟悉的蜀漢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都已經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也只有魏延。在蜀漢軍隊裡,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諸葛亮這個人呢,有兩個特點。一是為人非常謹慎,二是喜歡任用自己信得過的一群人。劉備是從親戚劉璋哪裡,把巴蜀奪過來的,所以對本地的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諸葛亮最依靠的是,來自自己故鄉荊州的一群人,比如馬謖,楊儀。楊儀這個人也擅長後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漢軍隊裡的大管家,後勤部和政治部部長。但是這個楊儀性格不行,心胸狹窄,經常跟魏延起衝突,魏延又是個急脾氣,說不過了就拔刀威脅楊儀,把楊儀嚇得是痛哭流涕。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始終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重要下屬之間的矛盾,而且因為派系的問題,諸葛亮也是袒護楊儀的,這也為日後魏延自己的橫死打下了伏筆。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派自己帶著精兵五千,走一條危險崎嶇的小路,叫子午谷。直插曹魏後方的長安,這個建議被謹慎的諸葛亮給否決了。不但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把這個位置給了自己信賴的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知道,愛好紙上談兵的馬謖把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什麼說魏延是三國最冤枉的猛將?

接下來的第2、3、5次北伐,史書上都沒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獨規模比較小的第四次,魏延獲得了比較大的自主權,打過一個大勝仗,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大敗魏國的大將費瑤,郭淮,所以被封為徵西大將軍。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倒是把魏延擺在了檯面上,讓他當了先鋒。但是諸葛亮的策略,還是穩紮穩打,先建立前進基地,保障後勤供應,再做進入敵方領土的打算。這個時候魏延心裡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沒法發揮善於進攻,大膽用兵的特長。正如史書上所說,魏延有意無意,也流露出對諸葛亮不滿,感覺上司太謹慎,膽怯的念頭。

為什麼說魏延是三國最冤枉的猛將?

這一年的8月,蜀漢軍隊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陝西境內的岐山縣,和曹魏的軍隊,隔著一條渭河對峙。大家知道,在這裡,諸葛亮病倒了,感覺自己不久於人世,就開了一場最高軍事會議,商量自己去世後的安排。有意思的是,到會的,是楊儀,費禕,蔣琬這幾個諸葛亮親信的荊州系大臣,還有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將姜維。唯獨把魏延這個第二號人物排除在外,那麼他們得出了什麼決定呢。就是諸葛亮一死,蜀漢大軍就後撤,楊儀當總指揮,魏延的任務是斷後,但是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這個安排,深刻顯示出了諸葛亮思維上的短板和缺陷,他不信任魏延,又知道魏延和楊儀長期不和,又讓楊儀當總指揮,給了楊儀公報私仇的好機會。安排魏延斷後,還不讓他提前知道,擺明了是要把魏延連同部下一起拋棄。魏延的結局除了投降魏國,就是孤軍面對曹魏的追兵,兩者都很糟糕。接下來的故事,就跟評書三國演義上差不多了。魏延得到消息之後,非常憤怒,不讓楊儀退兵,理由是,我們好不容易打到這裡了,隨便撤兵,更對不起諸葛丞相生前的遺志。然後楊儀就順理成章,給魏延扣上了一頂造反的帽子。魏延沒辦法,只好逃往漢中,結果被追上來的馬岱所殺。後世一些歷史學家,包括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說,魏延可能會謀反,但是魏延想造反的話,機會太多了。比如鎮守漢中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軍事要地獻給曹操當見面禮,又或者五丈原撤退的時候,拉起隊伍直接投降司馬懿。所以說,這種推測,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為什麼說魏延是三國最冤枉的猛將?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說,被世人崇拜的諸葛亮,要對魏延之死負有相當大的間接責任。三國時代裡,這三家公司,人力資源搞得最不好的,就是蜀漢。名聲很高的CEO諸葛亮看到中層幹部有矛盾,辦法有很多,上策是領導親自出馬,用大目標和願景讓他們攜手合作;中策是忍痛割愛,放棄一個;諸葛亮偏偏走了下策,拉一派打一派,放任矛盾激化,最終導致魏延無辜冤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