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時只有他才能挽救大明!

明朝 孫承宗 袁崇煥 吳三桂 老王趣歷史 2017-06-11

滿清的屠刀下,吳三桂們紛紛叛逃卑躬屈膝,所謂關寧貴族鎮東北,也不過是一句滑天下之稽的笑話。當時的大明王朝危如累卵,內外交困。或許此時只有一個人能夠挽救大明,抵禦滿清的入侵!

這個人就是讓清朝幾代統治者痛恨的,關寧錦防線的首創者——孫承宗。

也許當時只有他才能挽救大明!

孫承宗先後是光宗、熹宗兩任皇帝的老師。在明與後金(即後來的滿清)作戰連續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本是文官的孫承宗,以軍人的勇氣冒著危險親自巡視了遼東的情況,一直觀察到了筆架山一帶(今遼寧省錦州市筆架山風景區)。回來後,決定興修寧遠城,守關前二百里。他建立一條令後金在此後二十多年都未能攻破的關寧錦防線,在孫承宗的建設下,此條防線從山海關起至寧錦一帶縱深二百多公里,沿途除幾座重鎮之外堡壘無數,錢糧充足,武器先進精良。慘淡經營將近四年,招募組訓了十幾萬遼軍,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恢復失地四百餘里,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

也許當時只有他才能挽救大明!

由於魏忠賢閹黨的專權,孫承宗被排擠去職,這一歇就是四年。沒想到,崇禎元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進入長城以內,直逼北京,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議守京師,在袁崇煥被捕之後,獨立承擔了擊退後金的責任。

此時的他著力鞏固關寧錦防線,修築大、小淩河城。然而城剛剛修繕完畢,清兵突然包圍了過來,守將祖大壽堅守數日無奈糧草已盡出城投降,新修的城再次被毀。群臣彈劾,孫承宗無奈告老還鄉,自此再也沒被啟用。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面對著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面對著殘破的高陽城,揹負著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滿門百餘人戰死的傷痛,一個七十六歲高齡的白髮老人,在清軍的簇擁下,跪拜了他為之傾盡一生的朝廷之後,壯烈的自縊而亡。他的忠義,連多爾袞都為之動容。

也許當時只有他才能挽救大明!

自古都是國破忠臣出,以身殉國的儒教徒不只有崖山下的那縷縷忠魂。高陽孫氏一族孤軍浴血奮戰滿清,在王朝大廈將傾,遍地走狗的時候,全族殉葬。孫承宗,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重披盔甲,這個曾經站在王朝權利巔峰的老人,在這個帝國的餘暉中,再次添上了濃厚的一筆,血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