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

文|熊仔論古今(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載生母為馬皇后。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

當時,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勝利,並在南京稱帝。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

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

文|熊仔論古今(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載生母為馬皇后。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

當時,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勝利,並在南京稱帝。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

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一、朱允炆繼承皇位,實行削藩政策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上臺時年方21歲,委任方孝孺等人進行政治改革。

在對待皇帝的眾多皇叔方面,方孝孺等人提出應當逐步限制這些藩王的權力,形成強幹弱枝之勢,才能保證天子的權威。於是齊泰、黃子澄兩人開始主持削藩事宜。

在削藩上,建文帝朱允炆選擇的是先下手為強。但卻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幾個月之內,他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他再削強藩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在朱允炆削藩期間,他早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二、朱棣不滿削藩,發動“靖難之役”

原本朱棣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是朱元璋剩餘兒子中年齡較大的,也是最有軍事實力的,可以說是非常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竟然越過他,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讓朱棣非常不滿,對此耿耿於懷。

朱棣雖然不服自己的這個侄子當皇帝,但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起兵造反,將作威作福的朱允炆推下來。直到建文帝在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準備對朱棣削藩時。朱棣為了保命才不得已起兵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棣通過艱苦奮鬥,最終成功將朱允炆打敗。從而登基稱帝,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可以說,朱棣的造反,其實是建文帝朱允炆逼的。也正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才在名義上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

文|熊仔論古今(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載生母為馬皇后。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

當時,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勝利,並在南京稱帝。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

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一、朱允炆繼承皇位,實行削藩政策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上臺時年方21歲,委任方孝孺等人進行政治改革。

在對待皇帝的眾多皇叔方面,方孝孺等人提出應當逐步限制這些藩王的權力,形成強幹弱枝之勢,才能保證天子的權威。於是齊泰、黃子澄兩人開始主持削藩事宜。

在削藩上,建文帝朱允炆選擇的是先下手為強。但卻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幾個月之內,他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他再削強藩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在朱允炆削藩期間,他早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二、朱棣不滿削藩,發動“靖難之役”

原本朱棣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是朱元璋剩餘兒子中年齡較大的,也是最有軍事實力的,可以說是非常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竟然越過他,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讓朱棣非常不滿,對此耿耿於懷。

朱棣雖然不服自己的這個侄子當皇帝,但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起兵造反,將作威作福的朱允炆推下來。直到建文帝在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準備對朱棣削藩時。朱棣為了保命才不得已起兵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棣通過艱苦奮鬥,最終成功將朱允炆打敗。從而登基稱帝,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可以說,朱棣的造反,其實是建文帝朱允炆逼的。也正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才在名義上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三、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將南京城設為陪都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用殺戮暫時封住了人們的口。但他“倒行逆施、奪位篡權”的壯舉,始終是上不了檯面的。為此有不少人對朱棣所謂“清君側”的評價和印象都不佳,就連朱棣自己有時也感到心虛,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殺朱棣,使得朱棣總認為有許多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覺得南京對他來說是一個不祥之地。於是,朱棣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下詔改京師為北京,南京為陪都。即將北京作為國都,而南京作為陪都。一年後,朱棣遷都北京。

而朱棣此舉實行的是“兩都制”,他自己坐鎮北京,在南京保留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同時繼續設置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從而他就能遠在北方,而對南方進行強有力地遙控。事實上這也就成為了一個政府兩套班子的結構。

正如丘濬說“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其實,朱棣這樣做的用意,那就是一旦北方有失,就可以退回南京城,據守南方,這也是他留給後人挽救危局的一條計策。可惜他的後人崇禎皇帝朱由檢卻沒有使用,從而導致了大明滅亡。

"

文|熊仔論古今(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載生母為馬皇后。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

當時,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勝利,並在南京稱帝。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

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一、朱允炆繼承皇位,實行削藩政策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上臺時年方21歲,委任方孝孺等人進行政治改革。

在對待皇帝的眾多皇叔方面,方孝孺等人提出應當逐步限制這些藩王的權力,形成強幹弱枝之勢,才能保證天子的權威。於是齊泰、黃子澄兩人開始主持削藩事宜。

在削藩上,建文帝朱允炆選擇的是先下手為強。但卻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幾個月之內,他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他再削強藩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在朱允炆削藩期間,他早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二、朱棣不滿削藩,發動“靖難之役”

原本朱棣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是朱元璋剩餘兒子中年齡較大的,也是最有軍事實力的,可以說是非常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竟然越過他,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讓朱棣非常不滿,對此耿耿於懷。

朱棣雖然不服自己的這個侄子當皇帝,但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起兵造反,將作威作福的朱允炆推下來。直到建文帝在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準備對朱棣削藩時。朱棣為了保命才不得已起兵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棣通過艱苦奮鬥,最終成功將朱允炆打敗。從而登基稱帝,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可以說,朱棣的造反,其實是建文帝朱允炆逼的。也正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才在名義上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三、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將南京城設為陪都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用殺戮暫時封住了人們的口。但他“倒行逆施、奪位篡權”的壯舉,始終是上不了檯面的。為此有不少人對朱棣所謂“清君側”的評價和印象都不佳,就連朱棣自己有時也感到心虛,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殺朱棣,使得朱棣總認為有許多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覺得南京對他來說是一個不祥之地。於是,朱棣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下詔改京師為北京,南京為陪都。即將北京作為國都,而南京作為陪都。一年後,朱棣遷都北京。

而朱棣此舉實行的是“兩都制”,他自己坐鎮北京,在南京保留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同時繼續設置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從而他就能遠在北方,而對南方進行強有力地遙控。事實上這也就成為了一個政府兩套班子的結構。

正如丘濬說“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其實,朱棣這樣做的用意,那就是一旦北方有失,就可以退回南京城,據守南方,這也是他留給後人挽救危局的一條計策。可惜他的後人崇禎皇帝朱由檢卻沒有使用,從而導致了大明滅亡。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四、崇禎帝面對李自成,不使用退守南京之策,終上吊自殺

到了明朝後期的崇禎時期,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的侵襲。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使得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

而且,崇禎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明朝失去了最後一位可抗衡滿清的大將。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被殺7人,巡撫被處死11人。也正是崇禎的自挖牆角,釀造了自掘墳墓的悲劇。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明朝面臨沒頂之災,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和不願負責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崇禎還要求重臣守京師,並以“聖駕南巡,徵兵親討”為由出京,諸臣唯恐因皇帝不在京城,變成農民軍發洩怒火的替死鬼,依然不讓崇禎離京。

同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他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時年33歲。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朱棣已經給崇禎留下了一條挽救危局的計策,可崇禎為何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其實崇禎也是很無奈的,原因如下:

1、崇禎自大,低估了李自成農民軍的實力

崇禎後期,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闖王軍的將領,然而都功虧一簣。

這些都是源於早期崇禎低估了李自成的生命力,使得起義軍數次大難不死,而後有了前往河南聚眾發展的機會。

讓李自成東山再起的一條緣由卻是因為兩線作戰,崇禎沒有處理好“攘外必先安內”的關係。明廷是完全有能力應付李自成或者滿清的任何一路,可是偏偏就出現了同時兩線開戰的窘境。

此前,大將孫傳庭就將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騎而逃走。可是卻因為滿清突入長城,而不得不將軍隊調往防禦,為此才給了李自成得以喘息之機。以致於後來李闖王死灰復燃,星火燎原,兵圍北京,覆滅了大明王朝。

"

文|熊仔論古今(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載生母為馬皇后。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

當時,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勝利,並在南京稱帝。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

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一、朱允炆繼承皇位,實行削藩政策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上臺時年方21歲,委任方孝孺等人進行政治改革。

在對待皇帝的眾多皇叔方面,方孝孺等人提出應當逐步限制這些藩王的權力,形成強幹弱枝之勢,才能保證天子的權威。於是齊泰、黃子澄兩人開始主持削藩事宜。

在削藩上,建文帝朱允炆選擇的是先下手為強。但卻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幾個月之內,他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他再削強藩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在朱允炆削藩期間,他早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二、朱棣不滿削藩,發動“靖難之役”

原本朱棣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是朱元璋剩餘兒子中年齡較大的,也是最有軍事實力的,可以說是非常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竟然越過他,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讓朱棣非常不滿,對此耿耿於懷。

朱棣雖然不服自己的這個侄子當皇帝,但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起兵造反,將作威作福的朱允炆推下來。直到建文帝在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準備對朱棣削藩時。朱棣為了保命才不得已起兵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而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棣通過艱苦奮鬥,最終成功將朱允炆打敗。從而登基稱帝,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可以說,朱棣的造反,其實是建文帝朱允炆逼的。也正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才在名義上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三、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將南京城設為陪都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用殺戮暫時封住了人們的口。但他“倒行逆施、奪位篡權”的壯舉,始終是上不了檯面的。為此有不少人對朱棣所謂“清君側”的評價和印象都不佳,就連朱棣自己有時也感到心虛,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殺朱棣,使得朱棣總認為有許多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覺得南京對他來說是一個不祥之地。於是,朱棣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下詔改京師為北京,南京為陪都。即將北京作為國都,而南京作為陪都。一年後,朱棣遷都北京。

而朱棣此舉實行的是“兩都制”,他自己坐鎮北京,在南京保留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同時繼續設置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從而他就能遠在北方,而對南方進行強有力地遙控。事實上這也就成為了一個政府兩套班子的結構。

正如丘濬說“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其實,朱棣這樣做的用意,那就是一旦北方有失,就可以退回南京城,據守南方,這也是他留給後人挽救危局的一條計策。可惜他的後人崇禎皇帝朱由檢卻沒有使用,從而導致了大明滅亡。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四、崇禎帝面對李自成,不使用退守南京之策,終上吊自殺

到了明朝後期的崇禎時期,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的侵襲。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使得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

而且,崇禎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明朝失去了最後一位可抗衡滿清的大將。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被殺7人,巡撫被處死11人。也正是崇禎的自挖牆角,釀造了自掘墳墓的悲劇。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明朝面臨沒頂之災,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和不願負責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崇禎還要求重臣守京師,並以“聖駕南巡,徵兵親討”為由出京,諸臣唯恐因皇帝不在京城,變成農民軍發洩怒火的替死鬼,依然不讓崇禎離京。

同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他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時年33歲。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朱棣已經給崇禎留下了一條挽救危局的計策,可崇禎為何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其實崇禎也是很無奈的,原因如下:

1、崇禎自大,低估了李自成農民軍的實力

崇禎後期,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闖王軍的將領,然而都功虧一簣。

這些都是源於早期崇禎低估了李自成的生命力,使得起義軍數次大難不死,而後有了前往河南聚眾發展的機會。

讓李自成東山再起的一條緣由卻是因為兩線作戰,崇禎沒有處理好“攘外必先安內”的關係。明廷是完全有能力應付李自成或者滿清的任何一路,可是偏偏就出現了同時兩線開戰的窘境。

此前,大將孫傳庭就將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騎而逃走。可是卻因為滿清突入長城,而不得不將軍隊調往防禦,為此才給了李自成得以喘息之機。以致於後來李闖王死灰復燃,星火燎原,兵圍北京,覆滅了大明王朝。

朱棣臨終前留下一條挽救危局計策,為何崇禎不用而導致大明滅亡?

2、崇禎與臣子關係緊張,導致遷都不了了之

當李自成大軍攻入山西之時,崇禎便已暗示戶部尚書、左都御史李邦華、翰林學士李明睿、少詹事項煜等人籌備南遷事宜。可以說崇禎本大可以借坡下驢,就此南遷的。可是由於當時眾多的北方籍官員反對,他們不想南下離開家鄉。於是直接拿出“遺棄國土,放棄北方”的由頭阻止遷都事宜。

等到李自成攻陷太原後,崇禎便組織第二次朝會。面對農民軍的滔天局勢,對於李邦華提出的太子歸南組織抵抗的建議。使得崇禎帝並不想堅守,也想南下。但是無奈大臣不配合,便反對此計謀。而面對首輔陳演等的支持,兵科給事中卻又站出來反對。就這樣,第二次南遷計劃,也以失敗告終。

當面對李自成大軍打到了家門口時,崇禎帝無奈之下組織了第三次朝會,並召令吳三桂勤王。這時,兵科給事中又跳了出來反駁道:“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這一句的意思是太子要效仿唐肅宗李亨自立嗎,他的敏感話語一出,又有誰還敢再說話?

不得不說的就是,所謂的得失也在這三次的朝會之中逆轉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士大夫階層的無恥貪婪嘴臉也被淋漓盡致得體現著。試問有了這樣的攪局者,崇禎南遷還會有希望嗎?

3.崇禎是位自尊心很強的皇帝,志在秉承朱棣遺訓

另外,崇禎之所以沒有力排眾議,直接下令南遷,其實跟他的自尊心有關係。崇禎自尊心之所以很強,跟其童年的生活離不開。從而形成了寧死不屈的精神,也許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沒有“逃跑”一詞。

加上明成祖朱棣的遺訓“外敵入侵,大明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也正是這條雄赳赳氣昂昂的祖訓,加上崇禎的自尊心。所以他就毅然決然地做出了要在北京與反賊死磕到底的舉措來。而崇禎這樣做之後,結果就成了一位很有骨氣的亡國之君。

總評:

崇禎是一位剛愎自用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因為猜忌而大殺功臣,最後到了李自成造反之時,他就沒什麼人才可用。試問這樣的局面他焉能不敗?同時崇禎也是一位自尊心很強的皇帝,他寧願秉承朱棣的遺訓,也不肯遷都,最後只能坦然接受現實。但崇禎是位有骨氣的皇帝,他不投降的精神,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就是值得讚揚的。那麼,你對崇禎有著怎樣的看法呢?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熊仔論古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