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屯堡名寨鮑屯村(下)

明朝 雍正 徒步 手工藝 亞魯紫雲 2017-05-05

■作者 張萬忠

安順:屯堡名寨鮑屯村(下)

鮑大千千里學奇藝

屯堡婦女在服飾上至今仍沿襲著明代的鳳陽漢裝,即寬袍大袖,其中系在腰間的“絲頭繫腰”尤顯裝飾性;束於腰間,千絲擺動,婀娜多姿,便是一道移動風景。提起“絲頭繫腰”,屯堡人都知道是鮑屯村獨有的“家傳手藝”,且傳男不傳女。千百年來都是純手工藝製作,工序相當複雜。關於“絲頭繫腰”的家傳手藝,鮑家世代流傳著一個浪漫動人的故事……

雍正六年(1729年),鮑氏家族“調北征南”離開故土遷居貴州安順屬地已有360年的時間,鮑氏後裔已傳自第十一世祖。雖斗轉星移、朝代更迭,但屯堡人仍不改江南祖制服飾和生活習俗,特別是婦女們仍穿著明代的“鳳陽漢裝”。相傳服飾中“點石成金”的“絲頭繫腰”,僅有始遷祖妣鮑母牛太君奉旨入黔時所帶的一根傳承到鮑大千之母許太君處珍藏。寶貝一般的東西,自然平時隱祕箱底、不易示人。是年,十一世祖鮑大千喜添貴子,加之擂臺奪冠,喜不自勝,大擺宴席,盛請宗族親朋以慶賀。好日好時,親朋如織,好不熱鬧,許太君粉臉新裝,也繫上了那根“奪人眼球”的傳世珍物,一時間,婦女們爭相觀看,讚歎不絕。許太君當日興奮,乾脆解下了那寶物予眾婦女把玩觀賞,可樂極生悲,這件寶物被兩個婦女在嬉戲爭搶中不慎扯斷,此時氣氛驟然凝固,眾婦女都把矛頭指向兩個“罪魁禍首”,兩婦女痛苦、內疚、自責,眾人埋怨、惋惜 、哀嘆……大千乃深明大義之人,見狀,安撫各位,並決定為實現屯堡婦女永有“珍物”及愛美之心願,向高堂請命,離妻別子,冒千里險山惡水之凶,自費單人徒步去安徽歙縣棠樾村始遷祖考祖妣老家,學習手工紡織“絲頭繫腰”傳統技藝。

鮑大千為回原籍學藝,徒步從安順出發,途經貴陽,再到銅仁,出省境至湖南株洲地界,輾轉至江西景德鎮,最後抵達目的地安徽歙縣棠樾村。行程近6000華里,可謂歷經千山萬水,躲過無數虎狼凶險 ;曠野高山、狂風暴雨、強人出沒、病傷折磨無不考驗著這位鮑家的硬漢子。相傳大千在經過烏蒙山區時,由於行程疲憊,加之這裡瘴氣肆掠,突感體力不支,昏厥倒地。這天說來也巧,苗家杜大山的女兒杜鵑這天正好上山採藥途經這裡,看到一個青年暈倒在地,心慌得不行,想要揹他到家救治,自己還是一個黃花大閨女,自古“男女授受不親”;不背,活生生的一條生命可能要去見閻王。

正在她臉紅心跳、無所適從的時候,再次傳出了青年低微的呻吟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管不了這麼多了,姑娘於是輾轉騰挪,終於把個大漢背上了肩。小女子家,粉妝玉砌,背個大漢談何容易。杜鵑使出渾身力氣終於把大千背到了家,放到炕上,早也是香汗淋漓、嬌喘連連。杜鵑父親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苗醫,切脈觀之,大千得的是嚴重的瘧疾,通過幾天的治療,大千轉危為安。調理了一個多星期,體力得以恢復,站在杜鵑眼前的,儼然一氣宇軒昂的英俊後生。

杜鵑早就看上了大千,找鄰居大娘轉為說媒,大千說:“姑娘溫柔賢惠,知書達理,且善心天鑑,按理是大千千載難逢的好機緣,只是大千也有家室兒女,恐無福相受,還請大媽代為轉述,請姑娘見諒。”杜鵑聽後,不依不饒說:“人家一個大姑娘家,已經背過他了,村人都看到了,叫我以後如何嫁人?就算他已有妻室,我也願嫁給他做個偏房。”大千知道一時難以解釋,也明白姑娘需要時間來釋懷,於是請大媽向姑娘說:“姑娘且等我學藝歸來,稟報家中父母,若徵得高堂同意,定以大轎迎娶姑娘如何?”杜家父女聞之此言,不便再言。

杜家父女深知大千此路路途凶險,恐凶多吉少,於是百般阻止。雖是好心,但大千主動請命於家人宗族,豈可半途而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二天一大早,謝過杜家父女,抖擻精神,又踏上了前往安徽的漫漫征途。

大千歷經千險,九死一生,終到了歙縣棠樾村。宗族長老鮑三立看過大千帶去的家譜、細琢大千演示的鮑家拳,劈、閃、竄、蹦、跳、起、轉,一招一式,皆為鮑氏武功真諦,確信此人乃鮑氏後裔,於是把從不外傳的“絲頭繫腰”手工藝親傳鮑大千。大千天資聰穎,記憶驚人,很快就把製作流程熟記於心。返程之時,輕裝上路,大千顯然不能帶紡棉紡線用的大小紡車,他徒手畫出了大小車的總裝圖、零部件圖,還在圖紙上標識了相關數據。學畢,帶上自己學紡的一根“絲頭繫腰”,拜謁宗師及棠樾村宗族上下,踏上了返程之路。

日夜趕路,大千再度經過烏蒙山苗嶺,山樑子上突然傳來一個女孩撕心裂肺的求救聲,原來一夥強人正在打劫,發現路人乃一妙齡少女,心中動了邪念。聲音讓大千飛奔而去,說時遲,那時快,大千騰空飛腿、雙掌閃劈,迅雷不及掩耳,幾個賊人早已倒地歪嘴呻吟。大千收拳,站穩樁子,大吼一聲:“光天化日之下,膽大妄為,王法何在?爾等莫不是活膩不成?”眾賊人見此人身材魁偉、相貌堂堂,且出手不凡,深知硬拼是作死,連喊壯士饒命,說著落荒而去。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個女孩不是別人,正是曾經救過自己的苗家女孩杜鵑。回到杜鵑家,酒飽飯足,自是敘了一番別後情景。

是夜,杜鵑姑娘柔情繾倦、百般溫存;而大千坐立有節、彬彬有禮,大有君子之風。姑娘雖是十分心儀大千,也想以身相許,做那大千長相廝守之人;只是姑娘也是個明白人,兩次真情名錶暗遞,大千均得體婉拒,確定此人乃真男人,他無非不想負家中妻兒,也不想汙祖上遺風。用今天的話說,杜鵑姑娘是在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此乃命也!姑娘乃矜持有度之人,也不乏情感悟性,知乃命中註定,強求不得。最後他們以兄妹相稱,也算是一段佳話。臨別,姑娘贈送了苗家銀簪一根,大千以自織“絲頭繫腰”相與。無限心事,化為磐石,也是人間無奈,詩云:

心緣有定份難成,痴情已作散浮雲;

柔情繾倦杜鵑淚,大千世界悲婉情。

安順:屯堡名寨鮑屯村(下)

長話短說,大千告別杜鵑姑娘,不久趕到了安順鮑家屯。是年秋天,也是大千離家半載之時。自從大千離去,杳無音信,許太君抑鬱寡歡、夜不成寐,恐兒子路途凶險有何不測,如今見兒子完好歸來,怎不心情大悅。全村人聞之大千學藝歸來,紛紛前來道賀,宗族還在汪公殿擺上香案,邊慶賀邊祭祀。宗族以始祖原籍棠樾村宗族長老鮑三立所立的傳藝規矩為準,立誓、發願、約法三章:承傳而來的“絲頭繫腰”技藝只傳本村本屯鮑、汪、江、呂、許等姓氏人家的子孫,傳兒子、傳兒媳,不傳女兒。至此,鮑家屯成了大明屯堡後裔唯一能製作“絲頭繫腰”的村寨。

歲月悠悠,兩百多年過去,如今,每到清明掃墓祭祀,承傳絲頭繫腰的人家,都會準備大碟小盤,加上香蠟紙燭,帶上全家老幼,紛紛前往十一始祖鮑大千的墳上祭祀。煙火裊繞,碑石溫暖,大千又一次觸摸到鮑屯村各姓族人相濡以沫的拳拳真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