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這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除了青石板路,村中的古井還特多。甚至一世祖剛來住時,打的第一口井都還在。稱作“清水窊”。這千年古井被載入了家譜。

古橋也特別多。有宋朝留下的鴨公橋,還有明清時的耆山橋、左龍衝橋等等。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這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除了青石板路,村中的古井還特多。甚至一世祖剛來住時,打的第一口井都還在。稱作“清水窊”。這千年古井被載入了家譜。

古橋也特別多。有宋朝留下的鴨公橋,還有明清時的耆山橋、左龍衝橋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的生態環境很好,周圍的山林,動物繁多,植被豐富,恍若小森林。水源豐富。村子北邊的北乾渠流著從共產主義水庫下來的水。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這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除了青石板路,村中的古井還特多。甚至一世祖剛來住時,打的第一口井都還在。稱作“清水窊”。這千年古井被載入了家譜。

古橋也特別多。有宋朝留下的鴨公橋,還有明清時的耆山橋、左龍衝橋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的生態環境很好,周圍的山林,動物繁多,植被豐富,恍若小森林。水源豐富。村子北邊的北乾渠流著從共產主義水庫下來的水。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這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除了青石板路,村中的古井還特多。甚至一世祖剛來住時,打的第一口井都還在。稱作“清水窊”。這千年古井被載入了家譜。

古橋也特別多。有宋朝留下的鴨公橋,還有明清時的耆山橋、左龍衝橋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的生態環境很好,周圍的山林,動物繁多,植被豐富,恍若小森林。水源豐富。村子北邊的北乾渠流著從共產主義水庫下來的水。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山川靈秀,養育了這一方水土上的人們躬耕勤讀、知書明理。不僅擁有燦爛久遠的歷史。就是在近代革命戰爭時期,該村也湧現了較多的革命勇士。所以,村口還有革命烈士墓碑一座。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這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除了青石板路,村中的古井還特多。甚至一世祖剛來住時,打的第一口井都還在。稱作“清水窊”。這千年古井被載入了家譜。

古橋也特別多。有宋朝留下的鴨公橋,還有明清時的耆山橋、左龍衝橋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的生態環境很好,周圍的山林,動物繁多,植被豐富,恍若小森林。水源豐富。村子北邊的北乾渠流著從共產主義水庫下來的水。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山川靈秀,養育了這一方水土上的人們躬耕勤讀、知書明理。不僅擁有燦爛久遠的歷史。就是在近代革命戰爭時期,該村也湧現了較多的革命勇士。所以,村口還有革命烈士墓碑一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

耆德村位於樂平市東北方向,與縣城相距20公里。四面環山,踞在山谷盆地之中,有獅、象、龜、蛇四獸關鎖水口,呈鳳巢形。為雙田、湧山、臨港三鎮交界地帶,有人煙1100多戶4000多人口,雙田鎮除了橫路,就算該村龐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很早的時候,名為黃鶯源,後改為墓陵園,為什麼?那是後唐時,浙江睦州餘榮公於唐昭宗天覆年間考取進士,任鄱陽縣令。其子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勢很好,山環水秀,局勢寬平,遂告知父親,說這裡可以遷村發跡繁衍子孫。餘榮卒後葬在鄱陽薦福山。克昌公舉家遷居黃鶯源,死後葬在居宅東側,其子餘亮是個孝子,與侄子等築廬墓側,守墓墾荒,從此黃鶯源更名為“墓林園”。

餘氏發展到第九世,餘童發跡。餘童,字端蒙,號蒙齋。南宋紹興十八年與理學大家朱熹同時考取進士。官至江西提舉,明靖大夫。餘童告老懷鄉,宋高宗聞聽“墓林園”不雅,便御筆賜書“耆德”二字作為村名,以此表彰餘童公老而有德。村名為皇帝御賜,這是非常榮光的,讓該村遠近聞名。這也是本市範圍內唯一一個皇帝恩賜村名的村莊。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絕大部分村民都姓餘。餘氏發源于山西,幾經輾轉遷移到婺源沱川。直到唐末,克昌公離開沱川,定居到此,開創耆德餘氏先河。因此該地建村歷史已有近千年。2018年,該村成功申報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

因為歷史很悠久,所以如果將餘氏比喻成一棵樹,這裡就是“樹根”。本市很多餘姓村莊都是從這裡分枝散葉,遷移出去的,如南岸餘家、埂上餘家、大撣、傳芳餘家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因為餘童公德高望重,而分外榮幸地贏得皇帝嘉獎和賜名。餘童公曾任洛陽縣令。離開洛陽時,他不帶走任何金銀財寶,而是十分欣賞洛陽的牡丹,為了留點紀念,便到同事兼好友家中挖掘了兩棵,連泥帶土盤迴老家栽種。經風歷雨許多年,很遺憾死掉了一棵,現在還剩一棵。已經被村民用不鏽鋼欄杆牢牢圍住。村民十分珍視這祖宗留下的寶物,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著它。840多年來,這牡丹年年盛開,最多時能開200多朵花,色豔韻歆,富麗堂皇,雍容碩大,美豔絕倫,當之無愧堪稱“花中之王”。餘童公還曾寫詩一首讚譽此花:

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惟洛花。

瓊花照水洋靚影,玉蕊凌煙不染霞。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餘童公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餘鎰、餘鏞、餘宏。其中,二兒子餘鏞是著名風節名臣洪皓的孫女婿,即朝廷參知政事洪适的女婿。餘鏞曾請求南宋右宰相馬廷鸞為其父餘童撰寫墓誌銘,馬公欣然應允。端明殿大學士洪邁也為餘童公立言作傳。

該村餘氏不愧為名門望族、能人輩出。時至明朝,又出一閃亮人物。名餘爌,字德明,號柏坡,明弘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給事中,為人正直溫和,因直諫觸犯時相,辭職還鄉。皇帝賜他石牛、石馬、石羊。今天仍有兩隻石馬立在祠堂前面。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明正德時期,該村餘炯又高中進士。曾任天津肥鄉縣縣令。為政期間,公正勤勉,盡職盡責,為百姓作了大量的實事好事。治理了水患,因此老百姓把當地的滏陽河命名為“餘公河”,以此紀念他。

古代的讀書人中了進士,當了一官半職,就會在老家築造上馬石、旗杆墩等等。餘鏞更是榮光,得到了皇帝賞賜的石牛、石羊、石馬。石牛、石羊不見了,但石馬還在祠堂門口。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祠堂建於清乾隆時期。“文革”時改造得很厲害,外面變成了蘇聯建築風格,凹凸式山牆夾帶兩根高高的磚頭壘成的柱子。上面貼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寫著“耆德大禮堂”幾個字。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祠堂裡面很深很空闊,面積很大,兩邊有閣樓、走廊。大門正對最裡面是一座戲臺。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該村最多時有五座戲臺。現在有兩座,除了這祠堂裡面的,還有一座屬於八排生產隊的。另外,村裡正在修建一座新戲臺,在老戲臺的舊址上。建成後,一共就有三座了。該村重視戲臺,也必然喜歡做戲看戲,不愧是“戲曲之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戲臺多,老房子也多,其中最有價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已經作為老年協會的那棟老房子。這房子250多個平方,據說有96根屋柱子。為雙天井樓閣式,四水歸堂,抬樑穿鬥結構。屋內粗大深黑的柱子上均掛滿了楹聯。廳堂上方有三塊金字牌匾。放眼環看四周,只見屋內所有的樑枋上都有鏤空雕或深雕圖案。而且這些木雕圖案十分精妙絕倫、入木三分,上面的人物或花草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活像真的,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有專家說,這木雕技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已經達到了民間建築頂級水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民說,這房子的主人是個大財主,十分有錢。外號叫做“餘十萬”,真名為“餘克魁”。平生只生了一個女兒,看成掌上明珠。女兒還未長大,就蓋了這棟房子,專門用來放置女兒的嫁妝。同樣,嫁妝也是老早就做準備。只要生活中該用到應具備的嫁妝,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如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壽房、衣服鞋被等等。

女兒長大了,嫁給臨港天鳳山曹氏灣一戶曹姓人家。這曹家也是大財主,有的是錢。到了結婚那天。雙方都顯富。耆德到曹氏灣15華里。只見女方“餘十萬”用稻穀鋪路,讓迎親的隊伍腳不沾泥。男方曹家用綢布遮天,讓送親的隊伍,天晴不晒太陽,如果下雨,淋不到雨滴。這結婚的豪華場面,讓老百姓著實開了眼界。

這樣的結婚場面世所罕見,但又能怎麼樣呢?一切事物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房子門前的老街,滄桑百年,依然堅硬如鐵,真實地存在著。村中有幾條老街道,依然保留古老的味道。路上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窄窄仄仄,向前方無限延伸。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其中一條街道叫做“芝麻雕”。村民說,這石板路,由本村一位有錢人修成。他為什麼要修路?因為他兒子不爭氣,染上了壞習慣,天天抽大煙。他反覆勸誡,就是不改。見到兒子無法好改。這老財主失望至極,於是就想:我的財產與其讓兒子敗掉,不如為大家做點好事。就這樣,他花費一番苦功,修成了一條石板路。路在,老財主的芳名就在。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這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除了青石板路,村中的古井還特多。甚至一世祖剛來住時,打的第一口井都還在。稱作“清水窊”。這千年古井被載入了家譜。

古橋也特別多。有宋朝留下的鴨公橋,還有明清時的耆山橋、左龍衝橋等等。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該村的生態環境很好,周圍的山林,動物繁多,植被豐富,恍若小森林。水源豐富。村子北邊的北乾渠流著從共產主義水庫下來的水。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山川靈秀,養育了這一方水土上的人們躬耕勤讀、知書明理。不僅擁有燦爛久遠的歷史。就是在近代革命戰爭時期,該村也湧現了較多的革命勇士。所以,村口還有革命烈士墓碑一座。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皇帝欽賜村名的村莊——雙田鎮耆德村|走遍樂平


村中也不缺乏技術人才。如餘啟璧,乃德興銅礦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人才,在江西省銅業公司系統名氣很大。

該村群眾向來積極向上,頑強拼搏,不服輸,不甘落後。在社會主義商海大潮中,激流勇進,勇立潮頭。據統計,該村創辦公司當老闆或年賺數百萬元的成功人士有二十幾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村莊,既保留著濃郁的古風古韻,也書寫著新時代奮進的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