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明朝 建築 我在宮裡做廚師 東至 瀋陽 通惠河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9-08-16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鐵軌和信號所

火車從正陽門東車站發出,第一站是東便門火車站,東便門火車站是小站,只有慢車才停。信號所在兩站間,保證往來車輛調度。據說,這個信號所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還在使用著,1959年北京東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瀋陽)的鐵路原名稱關內外鐵路,1907年改稱京奉鐵路。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瀋陽)車站。幹線全長842公里。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正陽門東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它是京奉鐵路的第一座信號所,至今已逾100年,信號所的整座建築和絕大部分設施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這座信號所和展示的一段鐵軌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以發現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鐵軌和信號所

火車從正陽門東車站發出,第一站是東便門火車站,東便門火車站是小站,只有慢車才停。信號所在兩站間,保證往來車輛調度。據說,這個信號所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還在使用著,1959年北京東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瀋陽)的鐵路原名稱關內外鐵路,1907年改稱京奉鐵路。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瀋陽)車站。幹線全長842公里。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正陽門東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它是京奉鐵路的第一座信號所,至今已逾100年,信號所的整座建築和絕大部分設施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這座信號所和展示的一段鐵軌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以發現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綠草茵茵的城牆遺址公園

1915年6月,北洋政府為修建“京師環城鐵路”而打通靠近角樓的城牆並拆除了最後一座墩臺,建成穿行城牆的火車券洞。券洞高8.2米,寬9.2米,深7.4米,是按中國傳統的拱券式門洞修建的,這是京師環城鐵路唯一的遺存,京師環城鐵路於1916年1月1日通車,火車從東便門經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直達西直門車站。

滄桑的歷史會留下歲月的劃痕,古城牆下近代京奉鐵路的實物,引發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思。

巍峨的東南角樓

穿過鐵路券洞,順著馬道的臺階拾級而上,登上沉渾雄偉的東南角樓,抬眼望去,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概在心底油然而生,一張幅員遼闊的畫面在你的眼前徐徐展開。沿著城垣向西眺望,正陽門城樓上的琉璃瓦頂,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綠瑩瑩的光。其西北是雄偉、繁華的北京站,進發北京站的高速子彈頭列車或綠皮老火車,轟然從腳下駛過。回頭東望,東鄰的通惠河,淡綠色柳枝交織起來的透明帷幕,搖曳在水明如鏡的河面上。東南的東便門立交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連綿不斷。東南角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徵之一。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鐵軌和信號所

火車從正陽門東車站發出,第一站是東便門火車站,東便門火車站是小站,只有慢車才停。信號所在兩站間,保證往來車輛調度。據說,這個信號所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還在使用著,1959年北京東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瀋陽)的鐵路原名稱關內外鐵路,1907年改稱京奉鐵路。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瀋陽)車站。幹線全長842公里。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正陽門東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它是京奉鐵路的第一座信號所,至今已逾100年,信號所的整座建築和絕大部分設施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這座信號所和展示的一段鐵軌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以發現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綠草茵茵的城牆遺址公園

1915年6月,北洋政府為修建“京師環城鐵路”而打通靠近角樓的城牆並拆除了最後一座墩臺,建成穿行城牆的火車券洞。券洞高8.2米,寬9.2米,深7.4米,是按中國傳統的拱券式門洞修建的,這是京師環城鐵路唯一的遺存,京師環城鐵路於1916年1月1日通車,火車從東便門經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直達西直門車站。

滄桑的歷史會留下歲月的劃痕,古城牆下近代京奉鐵路的實物,引發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思。

巍峨的東南角樓

穿過鐵路券洞,順著馬道的臺階拾級而上,登上沉渾雄偉的東南角樓,抬眼望去,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概在心底油然而生,一張幅員遼闊的畫面在你的眼前徐徐展開。沿著城垣向西眺望,正陽門城樓上的琉璃瓦頂,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綠瑩瑩的光。其西北是雄偉、繁華的北京站,進發北京站的高速子彈頭列車或綠皮老火車,轟然從腳下駛過。回頭東望,東鄰的通惠河,淡綠色柳枝交織起來的透明帷幕,搖曳在水明如鏡的河面上。東南的東便門立交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連綿不斷。東南角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徵之一。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西望古城牆

北京城東南角樓位於建國門南大街與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北側,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十月(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鐵軌和信號所

火車從正陽門東車站發出,第一站是東便門火車站,東便門火車站是小站,只有慢車才停。信號所在兩站間,保證往來車輛調度。據說,這個信號所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還在使用著,1959年北京東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瀋陽)的鐵路原名稱關內外鐵路,1907年改稱京奉鐵路。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瀋陽)車站。幹線全長842公里。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正陽門東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它是京奉鐵路的第一座信號所,至今已逾100年,信號所的整座建築和絕大部分設施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這座信號所和展示的一段鐵軌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以發現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綠草茵茵的城牆遺址公園

1915年6月,北洋政府為修建“京師環城鐵路”而打通靠近角樓的城牆並拆除了最後一座墩臺,建成穿行城牆的火車券洞。券洞高8.2米,寬9.2米,深7.4米,是按中國傳統的拱券式門洞修建的,這是京師環城鐵路唯一的遺存,京師環城鐵路於1916年1月1日通車,火車從東便門經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直達西直門車站。

滄桑的歷史會留下歲月的劃痕,古城牆下近代京奉鐵路的實物,引發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思。

巍峨的東南角樓

穿過鐵路券洞,順著馬道的臺階拾級而上,登上沉渾雄偉的東南角樓,抬眼望去,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概在心底油然而生,一張幅員遼闊的畫面在你的眼前徐徐展開。沿著城垣向西眺望,正陽門城樓上的琉璃瓦頂,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綠瑩瑩的光。其西北是雄偉、繁華的北京站,進發北京站的高速子彈頭列車或綠皮老火車,轟然從腳下駛過。回頭東望,東鄰的通惠河,淡綠色柳枝交織起來的透明帷幕,搖曳在水明如鏡的河面上。東南的東便門立交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連綿不斷。東南角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徵之一。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西望古城牆

北京城東南角樓位於建國門南大街與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北側,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十月(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角樓內的箭窗和樓梯

角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城角墩臺上。臺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平面呈曲尺形,兩外面各為35米、兩內面各為23米、面對城垣之兩窄面各為12米,通高29米。角樓四面磚垣,重簷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形狀,樓頂為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列成的樓脊上裝飾著獸頭。角樓東面和南面上下都有4層箭窗,每層14個。北面和西面也開有上下4層箭窗,每層4個,整座角樓共有箭窗144個,前樓後廈。抱廈闢兩門,一西向,一北向,門上各設直櫺窗3扇。樓內立金柱20根,空間頂闊,一側有平臺四層,有木梯攀緣。從箭窗窺望,遠處天空白雲朵朵,腳下公路上車水馬龍,遙想當年,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刀槍劍戟的喊殺聲。整座角樓建築面積為793平方米。加之相連的部分南城牆,總佔地面積約3654平方米。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鐵軌和信號所

火車從正陽門東車站發出,第一站是東便門火車站,東便門火車站是小站,只有慢車才停。信號所在兩站間,保證往來車輛調度。據說,這個信號所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還在使用著,1959年北京東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瀋陽)的鐵路原名稱關內外鐵路,1907年改稱京奉鐵路。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瀋陽)車站。幹線全長842公里。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正陽門東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它是京奉鐵路的第一座信號所,至今已逾100年,信號所的整座建築和絕大部分設施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這座信號所和展示的一段鐵軌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以發現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綠草茵茵的城牆遺址公園

1915年6月,北洋政府為修建“京師環城鐵路”而打通靠近角樓的城牆並拆除了最後一座墩臺,建成穿行城牆的火車券洞。券洞高8.2米,寬9.2米,深7.4米,是按中國傳統的拱券式門洞修建的,這是京師環城鐵路唯一的遺存,京師環城鐵路於1916年1月1日通車,火車從東便門經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直達西直門車站。

滄桑的歷史會留下歲月的劃痕,古城牆下近代京奉鐵路的實物,引發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思。

巍峨的東南角樓

穿過鐵路券洞,順著馬道的臺階拾級而上,登上沉渾雄偉的東南角樓,抬眼望去,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概在心底油然而生,一張幅員遼闊的畫面在你的眼前徐徐展開。沿著城垣向西眺望,正陽門城樓上的琉璃瓦頂,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綠瑩瑩的光。其西北是雄偉、繁華的北京站,進發北京站的高速子彈頭列車或綠皮老火車,轟然從腳下駛過。回頭東望,東鄰的通惠河,淡綠色柳枝交織起來的透明帷幕,搖曳在水明如鏡的河面上。東南的東便門立交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連綿不斷。東南角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徵之一。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西望古城牆

北京城東南角樓位於建國門南大街與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北側,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十月(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角樓內的箭窗和樓梯

角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城角墩臺上。臺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平面呈曲尺形,兩外面各為35米、兩內面各為23米、面對城垣之兩窄面各為12米,通高29米。角樓四面磚垣,重簷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形狀,樓頂為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列成的樓脊上裝飾著獸頭。角樓東面和南面上下都有4層箭窗,每層14個。北面和西面也開有上下4層箭窗,每層4個,整座角樓共有箭窗144個,前樓後廈。抱廈闢兩門,一西向,一北向,門上各設直櫺窗3扇。樓內立金柱20根,空間頂闊,一側有平臺四層,有木梯攀緣。從箭窗窺望,遠處天空白雲朵朵,腳下公路上車水馬龍,遙想當年,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刀槍劍戟的喊殺聲。整座角樓建築面積為793平方米。加之相連的部分南城牆,總佔地面積約3654平方米。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夾杆石

在與角樓相連的百米南城牆上,還保留著一座清朝正藍旗軍隊用來插旗的夾杆石。經過時代風塵的磨礪,古老的夾杆石早已沒有了稜角,石面已呈剝落狀,可她依然傲立在城樓之上。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角樓陷落,侵略者登城後在牆上刻下他們的名字,這些罪證保存至今。1988年參考史料恢復了城牆已不存在的兩幢駐兵的鋪舍(堆撥房)。佔地面積各50平方米。明清北京城內城、外城原各有角樓四座,此為碩果僅存,其餘均已不復存在。東南角樓不僅北京只留此一個,而且全國亦罕見,因而成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城防設施的極有價值的實物。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夜色中的東南角樓

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坐落在崇文門東大街路北,西起崇文門路口東,東至東南角樓,總長約 1.5公里,佔地面積約15.5公頃。這是一段劫難僅存的明代古城牆,雖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可她那古老的身軀,依然靜靜的默臥在鮮花綠蔭之中,向我們展現著古老雄渾的殘缺之美。漫步在公園內,一棵棵古槐虯龍舞姿,陣陣清香瀰漫在空中。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古老的信號所和深沉凝重的東南角樓,充分呈現了明城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華夏民族的滄桑。站在古老的城牆之下,你會感到是它造就了北京的博大胸襟和獨有的王者風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下虯龍舞姿的古槐

明代城牆的建設

歷史上北京的明城牆全長39.7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北京的城牆分為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共有十六個城門。內城城牆形制高大,外城城牆形制較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城牆竣工,原計劃是想在內城城牆之外再套上一圈,以鞏固城防,但受財力所困,僅將今崇文、宣武兩區圍住,就匆忙內收,與內城城牆相接,形成了北京獨特的“凸”字形城廓。現存的崇文門路口東至東南角樓一線的1.5公里遺址城牆,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城牆上駐兵的鋪舍

在遺址公園的城牆上我們看到突出的部分叫墩臺,亦稱“馬面”,是城牆建築的一部分。崇文門路口至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有墩臺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約80米就建有一座,是為增強防禦功能,消滅進入城牆死角內的敵人。墩臺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大致與城牆厚度相等,一般墩臺的長度可達30米,該處墩臺長達39米,可謂京城之最。

崇文門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正統四年(1439年)改為今名,“崇文”始稱至今已逾569年。自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起成為京城著名稅關,明弘治六年(1493年)頒佈了“崇文門課司商稅”的規定,自此奠定了“京師皆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的地位。到民國十九年(1930)稅關撤銷,歷時四百餘年。二十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

古老的信號所與券洞遺存

從崇文門路口東到東南角樓一線的明城牆下,還僥倖保留著一座京奉鐵路的信號所。這是一座磚木混合的建築,二層樓與單層平房連體,金屬瓦坡頂,有木製封簷板,東西長約13.9米,南北寬約4.7米,高約5.7米,東間的一層有點半地下的味道,南面兩個窗戶離地面很近,二層樓上屋門東開,門外是木欄杆和外掛樓梯。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鐵軌和信號所

火車從正陽門東車站發出,第一站是東便門火車站,東便門火車站是小站,只有慢車才停。信號所在兩站間,保證往來車輛調度。據說,這個信號所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還在使用著,1959年北京東站建成,它才正式退役。

北京至奉天(瀋陽)的鐵路原名稱關內外鐵路,1907年改稱京奉鐵路。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瀋陽)車站。幹線全長842公里。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正陽門東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它是京奉鐵路的第一座信號所,至今已逾100年,信號所的整座建築和絕大部分設施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原貌。這座信號所和展示的一段鐵軌是在2002年9月修建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時得以發現的。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綠草茵茵的城牆遺址公園

1915年6月,北洋政府為修建“京師環城鐵路”而打通靠近角樓的城牆並拆除了最後一座墩臺,建成穿行城牆的火車券洞。券洞高8.2米,寬9.2米,深7.4米,是按中國傳統的拱券式門洞修建的,這是京師環城鐵路唯一的遺存,京師環城鐵路於1916年1月1日通車,火車從東便門經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直達西直門車站。

滄桑的歷史會留下歲月的劃痕,古城牆下近代京奉鐵路的實物,引發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思。

巍峨的東南角樓

穿過鐵路券洞,順著馬道的臺階拾級而上,登上沉渾雄偉的東南角樓,抬眼望去,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概在心底油然而生,一張幅員遼闊的畫面在你的眼前徐徐展開。沿著城垣向西眺望,正陽門城樓上的琉璃瓦頂,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出綠瑩瑩的光。其西北是雄偉、繁華的北京站,進發北京站的高速子彈頭列車或綠皮老火車,轟然從腳下駛過。回頭東望,東鄰的通惠河,淡綠色柳枝交織起來的透明帷幕,搖曳在水明如鏡的河面上。東南的東便門立交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連綿不斷。東南角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高大巍峨、深沉凝重,是古老北京城的象徵之一。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西望古城牆

北京城東南角樓位於建國門南大街與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北側,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十月(1436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角樓內的箭窗和樓梯

角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城角墩臺上。臺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平面呈曲尺形,兩外面各為35米、兩內面各為23米、面對城垣之兩窄面各為12米,通高29米。角樓四面磚垣,重簷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形狀,樓頂為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列成的樓脊上裝飾著獸頭。角樓東面和南面上下都有4層箭窗,每層14個。北面和西面也開有上下4層箭窗,每層4個,整座角樓共有箭窗144個,前樓後廈。抱廈闢兩門,一西向,一北向,門上各設直櫺窗3扇。樓內立金柱20根,空間頂闊,一側有平臺四層,有木梯攀緣。從箭窗窺望,遠處天空白雲朵朵,腳下公路上車水馬龍,遙想當年,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刀槍劍戟的喊殺聲。整座角樓建築面積為793平方米。加之相連的部分南城牆,總佔地面積約3654平方米。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夾杆石

在與角樓相連的百米南城牆上,還保留著一座清朝正藍旗軍隊用來插旗的夾杆石。經過時代風塵的磨礪,古老的夾杆石早已沒有了稜角,石面已呈剝落狀,可她依然傲立在城樓之上。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角樓陷落,侵略者登城後在牆上刻下他們的名字,這些罪證保存至今。1988年參考史料恢復了城牆已不存在的兩幢駐兵的鋪舍(堆撥房)。佔地面積各50平方米。明清北京城內城、外城原各有角樓四座,此為碩果僅存,其餘均已不復存在。東南角樓不僅北京只留此一個,而且全國亦罕見,因而成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城防設施的極有價值的實物。

北京城僥倖留下它,明城牆下思古今

明代鐵炮上的文字

民國以後,東南角樓已不再設防。1935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繕。在1981年進行大修時,發現帶有“嘉靖”、“隆慶”等年號的磚和帶有“乾隆”年號的琉璃瓦件以及民國時期的瓦件。同時從東側牆體內發現了兩顆炮彈殘體,並在二層挑簷檁上發現大量鐵沙槍彈,它們記載了“庚子之變”外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歷史。1982年東南角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僥倖遺留下的這一段古城牆,它是一部土石作成的史書,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自其誕生以來直到清末的北京興衰變遷史。北京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大都在城牆上留下了印記——歷次毀滅性的戰爭及和平建設時期;勵精圖治的政府和腐敗墮落的政府;瀆職的官吏和勤勉的官吏;貧窮的時代和昌盛的時代。同時,在北京長達幾十公里磚砌的城牆長幅畫卷中,也記錄了幾百年的變化和人類的辛勤勞作。

北京倖存的這段古城牆如同一本古書,經常不斷地翻閱它,總能發現藏在它字裡行間深沉厚重的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