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人文、歷史、地理知識待你發現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結束了明王朝二百餘年的統治,而王朝最後的主人崇禎皇帝,落寞地離開紫禁城,在煤山陪伴著風雨飄搖的帝國一起逝去。

明太祖朱元璋為明帝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經濟體制,它運行了上百年之久,但在帝國最後的17年中,明朝政府的運轉系統大面積崩潰,一次次戰亂,饑荒,天災以及財政破產,反覆折磨著行將就木的王朝。

明朝歷經16帝,國祚276年,它有過鄭和下西洋的榮耀,也有過黨錮之禍的黑暗,更有萬曆三大徵的落日餘暉。

即使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也赫赫業業。可帝國就像一位晚期病患,不斷的失血,用盡各種醫術卻無力迴天,最終衰竭而亡。

再將崇禎自盡的時間線前移20年,明朝內部雖有小的衝突卻總體穩定,但短短几十年內,究竟是怎樣的危機使明朝走向滅亡的?


一、稅收能力低下導致財源枯竭

封建王朝維持運轉需要依靠稅收來保證,其中農業稅收站了絕大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鑑於元末紙幣的泛濫,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因此明初各種稅收以實物為主。耕農直接繳納糧食,絲戶繳納布匹,就連各級官吏的俸祿也用糧食,綢緞,香料等實物代替。

這種簡單直接的稅收方式在早期是非常有效的,但到了中後期,西方由於航海技術的進步,開始和東方頻繁的貿易往來,白銀大量的湧入中國。

而實物運轉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損耗,在明中後期張居正改革後,銀兩代替實物成為稅收的主體。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明末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充裕的白銀使得江南地區的工商業得到極大的發展,但朱元璋所創立的稅收制度根本沒有這部分的內容。商稅,礦稅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自然會引起各方勢力的爭奪。

自嘉靖開始,萬曆,天啟等帝都向江南地區派出稅務太監,保證能有足夠的收入。但出自南方的大臣,士紳則是堅決抵制,直至形成東林黨和閹黨的激烈鬥爭。

崇禎上臺後清算閹黨,撤回了派駐江南地區稅務太監,廢除了商稅,礦稅等財政收入,皇權在南方更是出現了真空。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橫徵暴斂導致農民戰爭範圍和烈度迅速增加

然而崇禎在東北地區面對著後金巨大的軍事壓力久而不決,導致軍費日益劇增,朝廷已然達不到收支平衡。因此,只得加徵北方諸省的賦稅。

地主豪紳紛紛把稅務轉嫁給耕農,而耕農為了完稅,他們賤賣土地換為銀兩,最後卻又依附於地主豪紳。這就導致荒地愈來愈多,稅收越來越少,更有甚者民眾不堪其擾,紛紛揭竿而起。

稅收的大幅度減少,首先受到影響的是防區處在次要位置的邊軍。例如寧夏,陝西,甘肅曾經屬於明九邊防禦體系,軍士們都能得到較為充足的糧餉。

但隨著北方勢力的衰落,朝廷長達數十年沒對這些軍鎮發過糧餉,被斷絕收入的邊軍們紛紛加入農民軍,威脅要遠比暴亂的農民要大的多。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明朝在北方的統治日趨瓦解

收支嚴重不平衡,迫使明政府採取“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措施,裁撤了全國範圍內的驛卒。不巧的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便是其中的一員。

丟掉了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李自成加入到了農民軍中,從闖將到闖王,一步步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二、後金崛起所造成的軍事壓力

萬曆11年,努爾哈赤的父親被明軍錯殺,十三副甲冑是努爾哈赤所能繼承的唯一財產。年輕的他暗下決心要為父復仇。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清朝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八旗軍

不過一個破落酋長的兒子,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坐擁四海的大明天子可比。明庭出於對努爾哈赤的憐憫,對於努爾哈赤兼併附近部落的行為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外部環境的變化給努爾哈赤帶來了巨大的驚喜,明朝歷經萬曆三大徵,經濟遭受到極大的破壞,使得明政府對外政策變得更為謹慎。努爾哈赤抓住了機會東征西討,在遼東地區控制了大片的土地和人口。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薩爾滸戰役中,明軍雖兵多將廣但卻過於分散,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萬曆意識到危險的來臨,徵調十餘萬軍隊圍剿努爾哈赤,但遭受了巨大的失敗,史稱薩爾滸之役。

雙方實力在關外就此反轉,明朝處於守勢。到崇禎即位,明軍只能退守於遼西一帶與後金相持。

崇禎急於結束與後金的戰事,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寄希望他五年平遼,但此時後金軍的實力要遠超於明軍。崇禎對於袁崇煥過大的期望,日後更是袁崇煥身死的誘因。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明軍的作戰能力要遠遠低於八旗軍

後金軍事機構沒有明朝那麼複雜,但卻簡單有效,將部屬分為八旗,八旗各設旗主相互協作。

遼東物資貧瘠,連綿不斷的戰爭是八旗獲得利益的最佳時機。相反,明軍作戰時很難相互協調,到最後形成大大小小的軍事集團。

後金在遼東不停的消耗明朝本已捉襟見肘的財力和資源,數百萬的餉銀貼在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中,養肥了吳三桂,左良玉之流,卻榨乾了千千萬萬的黔首黎民。


三、百年積弊的集中爆發

明朝開國一百餘年,人口急速增長,而貧富差距擴大,土地兼併的態勢日趨嚴重。無論是官場,軍隊,社會都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

明初普遍設立軍屯,軍戶們戰時作戰,閒時與農民一樣耕種,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朝廷的財政負擔。

隨著大規模戰事的結束,軍屯的重要地位逐漸下降,衛所軍官侵吞大量軍戶們的土地,導致軍戶被斷絕了生計,成批逃亡,甚至天子腳下的三大營只剩下數萬老弱病殘。以至於到崇禎時期失去了最基本的作戰能力。

相較軍事的頹敗,明朝政治上的保守則更為致命,讓明朝喪失了變革的活力與勇氣。萬曆時期的首輔張居正曾做出勇敢的嘗試,根據經濟的發展制定政策,實行一條鞭法從而減輕底層人民的負擔,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張居正改革給明朝國庫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

可張居正的新法一旦實施,士紳地主階層的利益將會受到損害。像新法中的丈量土地和攤丁入畝等措施會壓縮他們暗箱操作的空間。

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所制定的新法也大部分被廢除,舊的利益集團依然保留下來。為了私利結成團體,互相黨同伐異。朝政趨於無用,更主要的作用便是推諉扯皮。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腐敗,內耗嚴重的明末統治階級

險惡複雜的政治環境更是腐敗滋生的優良土壤,例如東南沿海的鄭芝龍作為海盜,通過和地方官僚的交易,能夠繞過朝廷的關口開展鉅額的走私貿易,不斷增長的財富讓他完全具有割據一方的實力。

當戰爭來臨之際,帝國的土地成為實力派們的角鬥場,明末朝廷在地方上的控制力大為縮減,孤獨的崇禎好似就坐在火山口上,噴薄而出的烈焰隨時可以將他吞噬。


四、小冰河期帶來的氣候災難

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旬,地球的平均溫度跌到了萬年以來的最低值

寒冷會使糧食大幅度的減產,處在農業社會的明王朝,無法像現代社會一樣當糧食出現短缺可以大量進口食品,所以產生的破壞會被無限放大。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驟變的溫度對農業經濟是毀滅性的打擊


凍餓使得底層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道路上餓殍遍地,朝廷不僅無法向災民發放救濟糧甚至還加倍徵稅。民眾無法忍受殺掉官吏,攻破縣城的事情常有發生。

溫度整體下降,造成降雨往南方移動,形成了北旱南澇,同時大範圍出現的奇特現象。其中,西北地區的受災程度最為嚴重,短短的幾十年內發生過八次大的饑荒,土地欠收乃至絕收導致無法養活為數眾多的耕民。


大明劫,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災民


陝西至河南西部一帶原本降雨量較小,即使沒有受災也只能勉強自足,長時間受旱導致民變四起,明朝政府為了鎮壓民軍先後派出了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等良將。

民軍戰鬥力弱自然不是官軍的對手,但卻不易消滅,民軍一旦失敗,迅速化整為零等到官軍撤退又東山再起。因此官軍越打越少民軍越打越多。

面對大量的災民,明政府根本沒有財力賑濟和安置,只得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災民為了生存加入民軍,成為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樹上有個梨 編輯:Thomas (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