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新世紀文化廣場


“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平望得名於水,得名於史志中反覆宣揚的“淼然一波”。明《平望志》:“相傳隋唐以來,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鮮少,自南至北,止有塘路鼎分於葭葦之間,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得名也。”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鶯脰湖


平望之水太有名了。南北貫通的是穿越千年的京杭大運河,東西串聯的是直抵太湖的太浦河。兩條大河,均系人工開挖,見證著時代變遷。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運河觀光工程 ( 陸文龍攝)


置於水座標系中,平望,焉能不成為交通要衝?因而,幸與不幸,繁榮與障礙,20世紀的平望都是首當其衝。


鶯脰湖畔水平望

1992年建成的平望太浦河大橋


平望鎮,計劃經濟時代青平公路之終點,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中心腹地,歷史上的交通中樞。


“極目煙波天四圍,鶯湖正值早鶯飛。”文化基因的“平望水”還屬鶯脰湖。鶯脰湖,以其形似鶯之脰(脖子)而命名。系吳越春秋名臣范蠡所遊“五湖”之一。湖上築一小島,名平波臺,傳為唐代詩僧張志和(絕唱“漁歌子”詞作者)垂釣昇仙處;湖邊修一寺院,名小九華寺,民國時期太虛法師弘揚“人間佛教”之所在。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小九華寺


鶯脰湖,簡稱鶯湖,浸潤平望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平望的詩與史。舟楫往來的時代,平望簡直是吳江的水印名片,而鶯湖則是平望的“吟詩潭”。澤國古鎮——震澤、盛澤,相輔相成,近在咫尺。西南望,連荻塘,通苕溪(浙江湖州);往南延伸,接瀾溪,抵“秀水”(今嘉興)。


鶯脰湖畔水平望

鶯脰湖舊影


鶯脰湖畔水平望

鶯脰湖美景


想當年,大書畫家米芾,趁垂虹秋色掩映,迎蘆絮荻花飛舞,在“西南望”的一脈平望水上,創作了詩書雙絕的《苕溪詩蜀素帖》。今人筆記,言一古印沉潭趣事,讓人不由對鶯湖波光頻頻凝眸。此印鈐為“老為鶯脰漁翁長”,為一漁家於鶯脰湖耙螺螄偶得。印主人繫有清一代詞人朱彜尊,朱系“秀水”人,返鄉必經鶯湖。百年後,印重現市坊,詩人有緣,鶯湖有容啊!


鶯脰湖畔水平望

米芾《苕溪詩蜀素帖》

佇立湖畔,極目瞭望,可謂仙蹤縹緲,詩韻悠長——

元·趙時遠《鶯脰湖》:“鶯去湖存事渺茫,梵宮占斷水雲鄉。

明·陳旻《元真仙蹟》:“下湖橋畔舊漁磯,共指元真自此飛。”

明·沈宜修《暮春舟行泊鶯湖望月》:“鐘聲帆澹靄,寺影月青蒼。”

清·吳瓊仙《鶯脰湖詞》:“細雨斜風歸亦好,平波臺上問仙人。”


鶯脰湖畔水平望

江南春早(雪峰攝於平望鶯脰湖)


“左帶吳淞右五湖”(元·薩都剌《平望驛道》),吳越相濟,蘇杭滬交匯。難怪風流帝皇乾隆下江南,由不得不經此,禁不住不詩興大發。在《平望》一詩中,乾隆帝以特別親切的口吻吟誦道:“樓臺遠近稱吳望,老幼扶攜漸越音。澤滿魚蝦船作市,地多桑柘樹成陰。”


水暢通,橋必高峻。平望安德橋,可望創吳江古橋“雙最”:一記載最早;二形制最壯觀。據今《平望鎮志》載:“安德橋,一名平望橋,拱形單孔,南北走向,跨於古運河與荻塘交會處,全長54米,寬4.5米,高9.3米,跨度11.5 米,在巡檢司署前(即現平望糧管所城隍廟倉庫前)。唐朝大曆年間(776~779)建。……”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鎮志》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在歷史的風雨中,安德橋多次坍塌屢經修復,現存“古蹟”系江蘇水利局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又,因參數不盡相同,地方誌各執一詞,此橋與鬆陵三裡橋時有“比高”之爭——何妨看成因詩文渲染而衍生出的“媲美”佳話?


鶯脰湖畔水平望

鬆陵三裡橋


2015年春,吳江區政協“文史走基層”到平望,值鶯脰湖景區河道、老街全面整治。走上高高的安德橋,湖光寺色盡收眼底,憑欄,竟生顫慄感;再至橋下仰觀,拱圈危壘薜荔橫生,又生無邊蒼茫感。安德橋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上下臺階各近30級,橋正中正方形石板飾蓮花圖案。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安德橋


安德橋之瑰麗,令騷人墨客競折腰。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時,遊平望,作詩《登平望橋下作》,堪稱千古佳話。“登樓試長望,望極與天平。際海蒹葭色,終朝鳧雁聲。近山猶彷彿,遠水忽微明。更覽諸公作,應高題柱名。”宋代詩人楊萬里《過平望》詩中雲:“風從平望往,雨傍下塘來。亂港交穿市,高橋過得桅。”特別是“高橋過得桅”一句,把安德橋之高拱張揚得奪人眼球。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安德橋晚霞


過橋不用下桅,何其不可思議,又何其灑脫奔放!詩不免誇飾,但誇飾得合情合理有理有據。請看清代詩人給出的印證:“一縷彩虹連斷岸,半輪明月掛中流。仰高且可容桅過,履坦無須縶轡留。”明明白白,遙相呼應。清代詩人查慎行的五律《夜泊平望驛橋下》同樣可佐證。(注,平望橋、平望驛橋均指安德橋。)國媒《人民畫報》曾在20世紀70年代把安德橋的這一雄姿展示給海內外廣大讀者。


鶯脰湖畔水平望

安民橋


安民橋,俗稱北渡橋,位平望鎮北。橋為單拱,跨大運河之上。薜藶藤蔓,上下披拂,有若原始記憶,蔥鬱蒼莽。遙望,似青龍臥波、青巾披肩。煙雨朦朧,恍惚若見詩僧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飄然而至。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毗連平望的綢都盛澤教書,乍見古橋石縫間瑟瑟而鳴的雜枝野蔓,立馬觸發物是人非的洪荒之嘆。敏感乃病,但詩與哲學不就是敏感的產物?今天而論,無論物理還是心理距離,安民橋充其量只是與安德橋兄弟相稱的一座古代單孔石拱橋?摘錄相關信息存檔:安民橋,東西走向,拱圈採用縱聯分節並列法,全長36.7米,寬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為江南水鄉少見的陡拱橋,單側石階均逾30級。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僧圓真初建。明崇禎二年(1629)里人重建。橋東堍有彌陀殿寺觀,清順治初,該寺曾於橋上建關帝閣,後圮。安民橋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安守老鎮區,成古蹟奇觀。


鶯脰湖畔水平望

安民橋舊照


與“安民”這一北渡橋呼應的是南渡橋,同樣跨大運河,為三孔石孔橋。此橋雅號頗多,別具逸緻閒情。一曰賽安橋,一曰畫眉橋。相傳:“橋初成,藏一石畫眉鳥於內,如舟有畫眉經其橋下者,輒無聲;知者都攜籠從橋而過。”初建於北宋正和元年(1111),明、清兩代數度重修或重建。1976年改建為有級水泥橋,“石畫眉”遂隨原石材構件紛飛散落。棄置田塍的兩條橋石依稀還留存印記,分別鐫刻聯句:“彩虹影接畫眉春”“文曜西臨發桂香”。


鶯脰湖畔水平望

南渡橋


搜尋平望古橋,我為又一座橋名吸引,那橋叫嫋腰橋,位郊外,五孔石拱,元代初建。雖未實地踏勘,情思輒為所動:嫋腰嫋腰,纖姿嫋娜。是俏麗村婦的“水蛇腰”,還是清純少女的“席細腰”?都動人!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韭溪


有仙風道骨,亦有紅塵戀戀。平望的水,平望的橋,讓人神往而流連。最後,讓我們來到鎮西北郊外的韭溪。溪名奇異——韭溪,與春秋吳越爭霸戰有關。清光緒《平望續志》載:“韭溪,越伐吳,方會食,諜知吳殺子胥,即進兵,棄韭於溪,故名。”原來,這是一條雄糾糾充滿高昂士氣的溪流啊!韭溪雙橋,一南一北,雄踞溪面。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東林橋


南橋名東林橋(因橋堍有東林祠),花崗岩獨拱,初建於元代,現存為清嘉慶年間重修,一側橋聯為:“浩渺波光涵笠澤,參差帆影接鶯湖。”北橋即韭溪橋,舊時“鶯湖八景”中的“溪橋晚眺”即指此。橋有聯曰:“水通笠澤波光遠,地接楓江秀氣多。”笠澤、楓江均為吳江別稱,一脈相承的都是水啊!站立橋巔,騁目遊懷,煙波迷離,詩意繚繞:“尋詩夜夢橋邊坐,七十二峰來索詩。”


鶯脰湖畔水平望

溪橋晚眺(右)


查清道光《平望志》,平望鎮區有記載的石材橋樑共35座。而今,不少拆除了,大多改建成了“格式化”的水泥平橋或仿古石橋。這是發展的需要,無可厚非,亦無可奈何。橋聯難覓了,“虹影”不見了,但“平望之水”依然浩蕩,載詩載史,奔湧不歇。


鶯脰湖畔水平望

平望美景


—END—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本文作者〡凌龍華

責任編輯〡朱夢亭

技術編輯〡吳英

圖片來源〡除註明攝影者外均來源於館藏及網絡


鶯脰湖畔水平望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