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
"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毛姆的作品中,《面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初讀《面紗》時,我並沒有被這部作品打動。這部小說最初讓我聯想到的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覺得沒有後者共鳴感強;其次,覺得這部小說與毛姆的其他作品比,層次感顯得弱了一些,思想深度更不及《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和《刀鋒》。

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感覺竟完全變了!

原來不是作品不深刻、故事缺少共鳴,而是初次閱讀時,我忽視了一些細節。毛姆將他所表達的一切,都包裹在層層“面紗”之中,品讀這部作品的讀者,只有一層層揭開面紗,方可品味其中的奧祕。

"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毛姆的作品中,《面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初讀《面紗》時,我並沒有被這部作品打動。這部小說最初讓我聯想到的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覺得沒有後者共鳴感強;其次,覺得這部小說與毛姆的其他作品比,層次感顯得弱了一些,思想深度更不及《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和《刀鋒》。

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感覺竟完全變了!

原來不是作品不深刻、故事缺少共鳴,而是初次閱讀時,我忽視了一些細節。毛姆將他所表達的一切,都包裹在層層“面紗”之中,品讀這部作品的讀者,只有一層層揭開面紗,方可品味其中的奧祕。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

一、靈魂的出軌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但愛有千萬種,這就使文學作品有了千百種面貌。

從本質來說,《面紗》不是為了表達愛情,更不以愛為主旨,但這部作品卻給了我們很多關於愛的思考。

我讀這部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覺得故事的女主人公凱蒂與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同樣貌美之外,她們的性格也很雷同,諸如天真、浪漫、愛幻想,庸俗、蠢笨、不懂愛……但二者雖像,卻又不同,因為包法利夫人在愛的“淪陷”中不能自拔,並沒有給自己“重生”的機會;凱蒂卻幸運得多,她一度落入死神的地盤,卻在不斷的頓悟中,理解了生命與愛,終於有了“向死而生”的機會。

無論凱蒂還是包法利夫人,她們無疑都是“出軌”主題作品的代表。並且,在兩種出軌中,她們同屬於“靈魂出軌”的一類。她們出賣的不是肉體,而是心,最重要的是,她們都鄙視真正愛自己的人,反而愛上了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這也是導致她們生命悲劇(或者生命過程某一過程中悲慘遭遇)的根源。

在《面紗》中,毛姆所塑造的三角關係的三個人物,極具現實意義。這三個人物分別是凱蒂、沃爾特(凱蒂的丈夫)、查爾斯(凱蒂的情人)。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獨具“魅力”的花花公子查爾斯。

“他深沉、渾厚的嗓音裡帶著愛撫,那親切、明亮的藍眼睛裡充滿愉悅之情,……他身材高大,在她看來至少六英尺二英寸。體型也很漂亮,身材很好,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多餘的贅肉。他穿著考究,整個房間裡數他最會打扮,衣服也很合體。……”

外表只是迷惑人的一部分,查爾斯還有另一個迷惑人的“才華”:他會打馬球,也當過運動員,曾經還得過當地的網球比賽冠軍;他也是她遇到的最好的舞者,跟他共舞如入夢幻之境;他鋼琴彈得不錯,也可以演唱戲劇歌曲……

這樣的男人,放在當今社會,依然是女人眼中的“萬人迷”。

而沃爾特卻幾乎樣樣與查爾斯相反——他的品格如此偉大,身懷無私與榮譽,聰穎而又富於感性,可他偏偏不可愛。“他很無趣,毫無幽默感,盛氣凌人,冷漠,自我剋制,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興趣,他跳舞很爛,在聚會上只能掃別人的興,既不會演奏也不會唱歌,不會打馬球,網球也贏不過任何人。”

這就已然難以讓凱蒂愛他了,更要命的是,沃爾特卻十分愛凱蒂,而且愛得很卑賤。

沃爾特和查爾斯的對比,也是將故事帶入更深層次、用以剖析人性的關鍵。在沃爾特知道妻子的不忠,並揭穿查爾斯的虛偽後,為了懲罰妻子,更為了懲罰自己,他選擇帶著凱蒂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尋死。

情節進展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預知,反轉的時刻到了。

"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毛姆的作品中,《面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初讀《面紗》時,我並沒有被這部作品打動。這部小說最初讓我聯想到的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覺得沒有後者共鳴感強;其次,覺得這部小說與毛姆的其他作品比,層次感顯得弱了一些,思想深度更不及《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和《刀鋒》。

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感覺竟完全變了!

原來不是作品不深刻、故事缺少共鳴,而是初次閱讀時,我忽視了一些細節。毛姆將他所表達的一切,都包裹在層層“面紗”之中,品讀這部作品的讀者,只有一層層揭開面紗,方可品味其中的奧祕。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

一、靈魂的出軌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但愛有千萬種,這就使文學作品有了千百種面貌。

從本質來說,《面紗》不是為了表達愛情,更不以愛為主旨,但這部作品卻給了我們很多關於愛的思考。

我讀這部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覺得故事的女主人公凱蒂與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同樣貌美之外,她們的性格也很雷同,諸如天真、浪漫、愛幻想,庸俗、蠢笨、不懂愛……但二者雖像,卻又不同,因為包法利夫人在愛的“淪陷”中不能自拔,並沒有給自己“重生”的機會;凱蒂卻幸運得多,她一度落入死神的地盤,卻在不斷的頓悟中,理解了生命與愛,終於有了“向死而生”的機會。

無論凱蒂還是包法利夫人,她們無疑都是“出軌”主題作品的代表。並且,在兩種出軌中,她們同屬於“靈魂出軌”的一類。她們出賣的不是肉體,而是心,最重要的是,她們都鄙視真正愛自己的人,反而愛上了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這也是導致她們生命悲劇(或者生命過程某一過程中悲慘遭遇)的根源。

在《面紗》中,毛姆所塑造的三角關係的三個人物,極具現實意義。這三個人物分別是凱蒂、沃爾特(凱蒂的丈夫)、查爾斯(凱蒂的情人)。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獨具“魅力”的花花公子查爾斯。

“他深沉、渾厚的嗓音裡帶著愛撫,那親切、明亮的藍眼睛裡充滿愉悅之情,……他身材高大,在她看來至少六英尺二英寸。體型也很漂亮,身材很好,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多餘的贅肉。他穿著考究,整個房間裡數他最會打扮,衣服也很合體。……”

外表只是迷惑人的一部分,查爾斯還有另一個迷惑人的“才華”:他會打馬球,也當過運動員,曾經還得過當地的網球比賽冠軍;他也是她遇到的最好的舞者,跟他共舞如入夢幻之境;他鋼琴彈得不錯,也可以演唱戲劇歌曲……

這樣的男人,放在當今社會,依然是女人眼中的“萬人迷”。

而沃爾特卻幾乎樣樣與查爾斯相反——他的品格如此偉大,身懷無私與榮譽,聰穎而又富於感性,可他偏偏不可愛。“他很無趣,毫無幽默感,盛氣凌人,冷漠,自我剋制,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興趣,他跳舞很爛,在聚會上只能掃別人的興,既不會演奏也不會唱歌,不會打馬球,網球也贏不過任何人。”

這就已然難以讓凱蒂愛他了,更要命的是,沃爾特卻十分愛凱蒂,而且愛得很卑賤。

沃爾特和查爾斯的對比,也是將故事帶入更深層次、用以剖析人性的關鍵。在沃爾特知道妻子的不忠,並揭穿查爾斯的虛偽後,為了懲罰妻子,更為了懲罰自己,他選擇帶著凱蒂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尋死。

情節進展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預知,反轉的時刻到了。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湄潭府

二、“死亡讓一切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在來到霍亂盛行的湄潭府之後,人物臉上的面紗一一被撕開:

木訥愚蠢的沃爾特,其實是大智若愚;熱情浪漫的凱蒂,不過是愚蠢無知的“二流貨色”;英俊多才的查爾斯,除了魅力一無所有。

作為細菌學家,沃爾特在遭遇妻子的背叛之後,在精神上懲罰了妻子,在肉體上懲罰了自己。到湄潭府之後,他將全部精力用於愛廣大人民之上,為了防治霍亂,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祭品,將自己作為獻給死神的祭禮。這正是沃爾特本質中大愛的一面。正如毛姆所寫:

“如果說有哪個人能夠單槍匹馬阻止這場可怕的瘟疫,這個人就是他。”“真好像施了什麼魔法,只要他一到場,就能讓你的痛苦減輕不少。她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深情的眼神,而她曾對此習以為常,甚至感到厭倦。現在她知道他愛的能力是多麼甚廣,他以某種奇特的方式將愛傾注到那些可憐的病患身上,成為他們唯一的依靠。”這趟湄潭府之行,不僅讓原本粗鄙愚蠢的凱蒂經歷了生死,也讓她失去了生命中唯一愛他的人,進而多了幾分智慧。也正因失去了愛,她才看到了沃爾特身上的閃光之處。

"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毛姆的作品中,《面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初讀《面紗》時,我並沒有被這部作品打動。這部小說最初讓我聯想到的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覺得沒有後者共鳴感強;其次,覺得這部小說與毛姆的其他作品比,層次感顯得弱了一些,思想深度更不及《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和《刀鋒》。

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感覺竟完全變了!

原來不是作品不深刻、故事缺少共鳴,而是初次閱讀時,我忽視了一些細節。毛姆將他所表達的一切,都包裹在層層“面紗”之中,品讀這部作品的讀者,只有一層層揭開面紗,方可品味其中的奧祕。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

一、靈魂的出軌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但愛有千萬種,這就使文學作品有了千百種面貌。

從本質來說,《面紗》不是為了表達愛情,更不以愛為主旨,但這部作品卻給了我們很多關於愛的思考。

我讀這部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覺得故事的女主人公凱蒂與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同樣貌美之外,她們的性格也很雷同,諸如天真、浪漫、愛幻想,庸俗、蠢笨、不懂愛……但二者雖像,卻又不同,因為包法利夫人在愛的“淪陷”中不能自拔,並沒有給自己“重生”的機會;凱蒂卻幸運得多,她一度落入死神的地盤,卻在不斷的頓悟中,理解了生命與愛,終於有了“向死而生”的機會。

無論凱蒂還是包法利夫人,她們無疑都是“出軌”主題作品的代表。並且,在兩種出軌中,她們同屬於“靈魂出軌”的一類。她們出賣的不是肉體,而是心,最重要的是,她們都鄙視真正愛自己的人,反而愛上了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這也是導致她們生命悲劇(或者生命過程某一過程中悲慘遭遇)的根源。

在《面紗》中,毛姆所塑造的三角關係的三個人物,極具現實意義。這三個人物分別是凱蒂、沃爾特(凱蒂的丈夫)、查爾斯(凱蒂的情人)。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獨具“魅力”的花花公子查爾斯。

“他深沉、渾厚的嗓音裡帶著愛撫,那親切、明亮的藍眼睛裡充滿愉悅之情,……他身材高大,在她看來至少六英尺二英寸。體型也很漂亮,身材很好,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多餘的贅肉。他穿著考究,整個房間裡數他最會打扮,衣服也很合體。……”

外表只是迷惑人的一部分,查爾斯還有另一個迷惑人的“才華”:他會打馬球,也當過運動員,曾經還得過當地的網球比賽冠軍;他也是她遇到的最好的舞者,跟他共舞如入夢幻之境;他鋼琴彈得不錯,也可以演唱戲劇歌曲……

這樣的男人,放在當今社會,依然是女人眼中的“萬人迷”。

而沃爾特卻幾乎樣樣與查爾斯相反——他的品格如此偉大,身懷無私與榮譽,聰穎而又富於感性,可他偏偏不可愛。“他很無趣,毫無幽默感,盛氣凌人,冷漠,自我剋制,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興趣,他跳舞很爛,在聚會上只能掃別人的興,既不會演奏也不會唱歌,不會打馬球,網球也贏不過任何人。”

這就已然難以讓凱蒂愛他了,更要命的是,沃爾特卻十分愛凱蒂,而且愛得很卑賤。

沃爾特和查爾斯的對比,也是將故事帶入更深層次、用以剖析人性的關鍵。在沃爾特知道妻子的不忠,並揭穿查爾斯的虛偽後,為了懲罰妻子,更為了懲罰自己,他選擇帶著凱蒂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尋死。

情節進展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預知,反轉的時刻到了。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湄潭府

二、“死亡讓一切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在來到霍亂盛行的湄潭府之後,人物臉上的面紗一一被撕開:

木訥愚蠢的沃爾特,其實是大智若愚;熱情浪漫的凱蒂,不過是愚蠢無知的“二流貨色”;英俊多才的查爾斯,除了魅力一無所有。

作為細菌學家,沃爾特在遭遇妻子的背叛之後,在精神上懲罰了妻子,在肉體上懲罰了自己。到湄潭府之後,他將全部精力用於愛廣大人民之上,為了防治霍亂,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祭品,將自己作為獻給死神的祭禮。這正是沃爾特本質中大愛的一面。正如毛姆所寫:

“如果說有哪個人能夠單槍匹馬阻止這場可怕的瘟疫,這個人就是他。”“真好像施了什麼魔法,只要他一到場,就能讓你的痛苦減輕不少。她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深情的眼神,而她曾對此習以為常,甚至感到厭倦。現在她知道他愛的能力是多麼甚廣,他以某種奇特的方式將愛傾注到那些可憐的病患身上,成為他們唯一的依靠。”這趟湄潭府之行,不僅讓原本粗鄙愚蠢的凱蒂經歷了生死,也讓她失去了生命中唯一愛他的人,進而多了幾分智慧。也正因失去了愛,她才看到了沃爾特身上的閃光之處。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凱蒂和沃爾特在湄潭府的這段經歷很耐人尋味。毛姆在這段經歷中插入了兩個死亡的插曲:

第一個死亡插曲,即是當凱蒂以為自己被感染霍亂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就形成了霍亂時期賤如草芥的生命與在死神地盤迎來新生的強烈對比。

第二個死亡插曲,即是凱蒂擺脫了霍亂的糾纏迎接新生與沃爾特生命終結的強烈對比。

這樣的情節設置不免讓我們感到意外,像沃爾特這樣一個博愛的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其實,毛姆在描述的過程中,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沃爾特明明百般聰明,卻無法分清孰輕孰重。因為他給一個布娃娃裝扮了華麗的長袍,把它安置在聖殿裡供奉起來,隨後發現布娃娃裡面填充了鋸末,他便無法寬恕自己,也不能寬恕她。他的靈魂撕裂了,他一直活在一種虛假的構想之中,當真相擊碎了幻象,他便認為現實本身也被擊碎了。這一點千真萬確,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當死神近在旁側,像園丁挖土豆一樣輕而易舉地帶走一條條性命,這種時候還去在乎哪個人做了髒汙自己身子的事情,實在是愚不可及。”

尤其毛姆在沃爾特臨終時一句描述,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短短几個鐘頭,他竟變成另外一個人,真是不可思議。他看上去已不再像人,而像是死亡本身。”

在與沃爾特告別之後,凱蒂返回住處的路上,毛姆微妙地寫了幾個別具深意的意象:

其一是凱蒂看見沃丁頓點著一支香菸,“一縷煙霧在空中消散,那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生命如煙)

其二是他們沿著田埂漫步攀上山頂,此處立著那座為紀念某個貞潔寡婦所建的牌樓,這是一個極具諷刺的象徵物。

沃爾特的死亡給凱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她忽然意識到,有時候,人就像一臺機器,而人死就如同一臺報廢的機器。“如果只是一部機器的話,所有的煎熬、內心的痛苦和折磨,都是多麼徒勞無益啊。”“所有的人,乃至整個人類,就如同這條河裡的水滴一樣,流淌不定,一滴滴彼此接近,卻又相距遙遠,匯成一股無名的巨流奔向大海。既然一切轉瞬即逝,任何事物都無關宏旨,人們竟還要荒唐地看重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讓自己也讓別人遭受不幸,這實在太可悲了。”

而這些領悟,正是血淋淋的現實,也恰好印證了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對生命意義的解讀。(詳見文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三、什麼是“道”?

如果說這世界上唯一愛凱蒂的人(沃爾特)的死亡,讓凱蒂看懂了生命,那麼湄潭府的修道院和以院長嬤嬤為代表的修女則讓凱蒂領悟到了更深層面的問題——道。這也是毛姆之所以將這部作品的背景設置在中國的原因。

《面紗》可以說是一部中西文化融合之書。為了解開生命本質的面紗,毛姆將故事背景設在了中國,但凝聚故事核心思想的場景,卻是一座建立在東方文明中的代表西方文化的修道院。

在這個被死亡籠罩的湄潭府中,修道院卻像是一座生命的孤島(當然,它並非孤島,死亡橫行期間)。毛姆通過凱蒂對修道院的直觀感受,向讀者傳達了這個信息:“一旦進了修道院內,她就覺得自己似乎被送入了另一個世界,陌生地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

院長嬤嬤則是小說思想傳達的一個重要載體。毛姆用一句話就精確描述了這個人物形象:“她既有貴族夫人的屈尊儀態,又有聖人的謙卑為懷。”

院長嬤嬤是典型的“無我”的代表,這恰恰與過於自我的凱蒂形成反差。與院長嬤嬤和修女相處的日子,凱蒂感受到和她們之間立著一堵牆——“但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就好像她們擁有一個祕密,能讓生命全然不同,但我又不配分享。不是信念,是某種更深、更重大的東西。”

這堵牆之於西方而言,即揹負人生的十字架。然而,故事既然置身於中國,必然會出現東西方思想的碰撞。毛姆通過主人公凱蒂之口,表達了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態度:“她對中國的關注不過是倉促隨性的,多少還帶著點兒鄙視,她圈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現在,突然之間她似乎模糊地感受到某種遙遠而神祕的東西,那便是東方,古老、幽暗、不可思議。西方的信仰和理想與她在這精緻的造物身上捕捉到的那一閃即逝的理想和信仰相比,顯得野蠻粗糙。

為何下如此結論呢?很顯然,毛姆深受中國道家文化思想影響。

與西方的揹負人生的十字架形成對比的,就是中國的“道”。

"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毛姆的作品中,《面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初讀《面紗》時,我並沒有被這部作品打動。這部小說最初讓我聯想到的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又覺得沒有後者共鳴感強;其次,覺得這部小說與毛姆的其他作品比,層次感顯得弱了一些,思想深度更不及《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和《刀鋒》。

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感覺竟完全變了!

原來不是作品不深刻、故事缺少共鳴,而是初次閱讀時,我忽視了一些細節。毛姆將他所表達的一切,都包裹在層層“面紗”之中,品讀這部作品的讀者,只有一層層揭開面紗,方可品味其中的奧祕。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

一、靈魂的出軌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但愛有千萬種,這就使文學作品有了千百種面貌。

從本質來說,《面紗》不是為了表達愛情,更不以愛為主旨,但這部作品卻給了我們很多關於愛的思考。

我讀這部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覺得故事的女主人公凱蒂與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同樣貌美之外,她們的性格也很雷同,諸如天真、浪漫、愛幻想,庸俗、蠢笨、不懂愛……但二者雖像,卻又不同,因為包法利夫人在愛的“淪陷”中不能自拔,並沒有給自己“重生”的機會;凱蒂卻幸運得多,她一度落入死神的地盤,卻在不斷的頓悟中,理解了生命與愛,終於有了“向死而生”的機會。

無論凱蒂還是包法利夫人,她們無疑都是“出軌”主題作品的代表。並且,在兩種出軌中,她們同屬於“靈魂出軌”的一類。她們出賣的不是肉體,而是心,最重要的是,她們都鄙視真正愛自己的人,反而愛上了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這也是導致她們生命悲劇(或者生命過程某一過程中悲慘遭遇)的根源。

在《面紗》中,毛姆所塑造的三角關係的三個人物,極具現實意義。這三個人物分別是凱蒂、沃爾特(凱蒂的丈夫)、查爾斯(凱蒂的情人)。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獨具“魅力”的花花公子查爾斯。

“他深沉、渾厚的嗓音裡帶著愛撫,那親切、明亮的藍眼睛裡充滿愉悅之情,……他身材高大,在她看來至少六英尺二英寸。體型也很漂亮,身材很好,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多餘的贅肉。他穿著考究,整個房間裡數他最會打扮,衣服也很合體。……”

外表只是迷惑人的一部分,查爾斯還有另一個迷惑人的“才華”:他會打馬球,也當過運動員,曾經還得過當地的網球比賽冠軍;他也是她遇到的最好的舞者,跟他共舞如入夢幻之境;他鋼琴彈得不錯,也可以演唱戲劇歌曲……

這樣的男人,放在當今社會,依然是女人眼中的“萬人迷”。

而沃爾特卻幾乎樣樣與查爾斯相反——他的品格如此偉大,身懷無私與榮譽,聰穎而又富於感性,可他偏偏不可愛。“他很無趣,毫無幽默感,盛氣凌人,冷漠,自我剋制,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興趣,他跳舞很爛,在聚會上只能掃別人的興,既不會演奏也不會唱歌,不會打馬球,網球也贏不過任何人。”

這就已然難以讓凱蒂愛他了,更要命的是,沃爾特卻十分愛凱蒂,而且愛得很卑賤。

沃爾特和查爾斯的對比,也是將故事帶入更深層次、用以剖析人性的關鍵。在沃爾特知道妻子的不忠,並揭穿查爾斯的虛偽後,為了懲罰妻子,更為了懲罰自己,他選擇帶著凱蒂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尋死。

情節進展到這裡,我們就可以預知,反轉的時刻到了。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湄潭府

二、“死亡讓一切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在來到霍亂盛行的湄潭府之後,人物臉上的面紗一一被撕開:

木訥愚蠢的沃爾特,其實是大智若愚;熱情浪漫的凱蒂,不過是愚蠢無知的“二流貨色”;英俊多才的查爾斯,除了魅力一無所有。

作為細菌學家,沃爾特在遭遇妻子的背叛之後,在精神上懲罰了妻子,在肉體上懲罰了自己。到湄潭府之後,他將全部精力用於愛廣大人民之上,為了防治霍亂,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祭品,將自己作為獻給死神的祭禮。這正是沃爾特本質中大愛的一面。正如毛姆所寫:

“如果說有哪個人能夠單槍匹馬阻止這場可怕的瘟疫,這個人就是他。”“真好像施了什麼魔法,只要他一到場,就能讓你的痛苦減輕不少。她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深情的眼神,而她曾對此習以為常,甚至感到厭倦。現在她知道他愛的能力是多麼甚廣,他以某種奇特的方式將愛傾注到那些可憐的病患身上,成為他們唯一的依靠。”這趟湄潭府之行,不僅讓原本粗鄙愚蠢的凱蒂經歷了生死,也讓她失去了生命中唯一愛他的人,進而多了幾分智慧。也正因失去了愛,她才看到了沃爾特身上的閃光之處。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凱蒂和沃爾特在湄潭府的這段經歷很耐人尋味。毛姆在這段經歷中插入了兩個死亡的插曲:

第一個死亡插曲,即是當凱蒂以為自己被感染霍亂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就形成了霍亂時期賤如草芥的生命與在死神地盤迎來新生的強烈對比。

第二個死亡插曲,即是凱蒂擺脫了霍亂的糾纏迎接新生與沃爾特生命終結的強烈對比。

這樣的情節設置不免讓我們感到意外,像沃爾特這樣一個博愛的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其實,毛姆在描述的過程中,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沃爾特明明百般聰明,卻無法分清孰輕孰重。因為他給一個布娃娃裝扮了華麗的長袍,把它安置在聖殿裡供奉起來,隨後發現布娃娃裡面填充了鋸末,他便無法寬恕自己,也不能寬恕她。他的靈魂撕裂了,他一直活在一種虛假的構想之中,當真相擊碎了幻象,他便認為現實本身也被擊碎了。這一點千真萬確,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當死神近在旁側,像園丁挖土豆一樣輕而易舉地帶走一條條性命,這種時候還去在乎哪個人做了髒汙自己身子的事情,實在是愚不可及。”

尤其毛姆在沃爾特臨終時一句描述,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短短几個鐘頭,他竟變成另外一個人,真是不可思議。他看上去已不再像人,而像是死亡本身。”

在與沃爾特告別之後,凱蒂返回住處的路上,毛姆微妙地寫了幾個別具深意的意象:

其一是凱蒂看見沃丁頓點著一支香菸,“一縷煙霧在空中消散,那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生命如煙)

其二是他們沿著田埂漫步攀上山頂,此處立著那座為紀念某個貞潔寡婦所建的牌樓,這是一個極具諷刺的象徵物。

沃爾特的死亡給凱蒂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她忽然意識到,有時候,人就像一臺機器,而人死就如同一臺報廢的機器。“如果只是一部機器的話,所有的煎熬、內心的痛苦和折磨,都是多麼徒勞無益啊。”“所有的人,乃至整個人類,就如同這條河裡的水滴一樣,流淌不定,一滴滴彼此接近,卻又相距遙遠,匯成一股無名的巨流奔向大海。既然一切轉瞬即逝,任何事物都無關宏旨,人們竟還要荒唐地看重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讓自己也讓別人遭受不幸,這實在太可悲了。”

而這些領悟,正是血淋淋的現實,也恰好印證了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對生命意義的解讀。(詳見文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三、什麼是“道”?

如果說這世界上唯一愛凱蒂的人(沃爾特)的死亡,讓凱蒂看懂了生命,那麼湄潭府的修道院和以院長嬤嬤為代表的修女則讓凱蒂領悟到了更深層面的問題——道。這也是毛姆之所以將這部作品的背景設置在中國的原因。

《面紗》可以說是一部中西文化融合之書。為了解開生命本質的面紗,毛姆將故事背景設在了中國,但凝聚故事核心思想的場景,卻是一座建立在東方文明中的代表西方文化的修道院。

在這個被死亡籠罩的湄潭府中,修道院卻像是一座生命的孤島(當然,它並非孤島,死亡橫行期間)。毛姆通過凱蒂對修道院的直觀感受,向讀者傳達了這個信息:“一旦進了修道院內,她就覺得自己似乎被送入了另一個世界,陌生地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

院長嬤嬤則是小說思想傳達的一個重要載體。毛姆用一句話就精確描述了這個人物形象:“她既有貴族夫人的屈尊儀態,又有聖人的謙卑為懷。”

院長嬤嬤是典型的“無我”的代表,這恰恰與過於自我的凱蒂形成反差。與院長嬤嬤和修女相處的日子,凱蒂感受到和她們之間立著一堵牆——“但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就好像她們擁有一個祕密,能讓生命全然不同,但我又不配分享。不是信念,是某種更深、更重大的東西。”

這堵牆之於西方而言,即揹負人生的十字架。然而,故事既然置身於中國,必然會出現東西方思想的碰撞。毛姆通過主人公凱蒂之口,表達了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態度:“她對中國的關注不過是倉促隨性的,多少還帶著點兒鄙視,她圈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現在,突然之間她似乎模糊地感受到某種遙遠而神祕的東西,那便是東方,古老、幽暗、不可思議。西方的信仰和理想與她在這精緻的造物身上捕捉到的那一閃即逝的理想和信仰相比,顯得野蠻粗糙。

為何下如此結論呢?很顯然,毛姆深受中國道家文化思想影響。

與西方的揹負人生的十字架形成對比的,就是中國的“道”。

毛姆《面紗》:一部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經典作品

到底什麼是“道”?

“道就是道路和行道者。那是一條永恆的路,所有的生命存在行走其上,但它並非由生命存在所創造,因為它本身便是生命存在。它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萬物由道所生,與道相符,最後萬物又迴歸於道。它是一塊方形卻無四角,是種聲音卻不被聆聽,是幅圖畫卻未有形狀;它是一張巨大的網,網眼闊如海洋,卻什麼都無法穿過;它是萬物尋求庇護的避難所;它無處可尋,但你‘不窺牖’便可‘見天道’;它要人學會欲無所欲,讓一切順其自然。謙卑者盡得保全,屈身者終將直立。‘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但誰能說清什麼時候會出現轉折點?追求柔慈之人會如小孩子一樣平和。柔慈為進攻者獲取勝利,為守衛者求得保全。戰勝自己的人最為強大。”

讀到此處,我忽然覺得我該重新審視毛姆——他絕不是一位傑出的英國作家,他是屬於世界的。

從湄潭府活著回來,凱蒂死裡逃生,更準確地說是向死而生。她不僅剝掉了過去自己身上的那具行屍走肉般的皮囊,擁有了真正的生命,並且獲得了極其奢侈的自由、勇氣,以及無論發生什麼都毫不在乎的堅強氣質。

正如院長嬤嬤所言:“無論在工作還是娛樂中,也無論在塵世還是修道院,一個人都無法找到安寧,安寧只存在於人的靈魂中。”


更多閱讀: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自由與勇敢之書——《月亮和六便士》

人生的終極追求是什麼?(上)


越讀時間: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