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
"
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

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

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
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

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

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三、不想召

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

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有意思,請點擊右上關注!

"
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

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

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三、不想召

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

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有意思,請點擊右上關注!

蜀漢帝國被滅前,為什麼孟獲的部隊不來救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