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

文/大橙子

從漢至宋,權臣移鼎前,必先封公、封王、賜九錫,然後再登上九五之位,這幾乎成了易代鼎革的慣例。“加九錫”是個怎樣的儀式?為何權臣篡位前總要“加九錫”?

01 “九錫”是什麼?

據《說文解字》中所說:錫者,賜也。九錫,即九賜。據說周朝時便有九賜制度,《公羊傳》所引《禮緯·含文嘉》中曰:“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其中的“賜九錫”實際上是對有功諸侯的極高規格的賞賜。關於這九種具體賞賜的內容以及它們的次序如何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記載。

《禮記正義》卷一《曲禮》疏引“公羊”說:“九錫之次與《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戶,三曰納陛,四曰輿馬,五曰樂則,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韓詩外傳》卷八雲:“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

其實此處的“九”並非一個實稱,而是泛指貝、旗、圭瓚、彝器、玉環等數十種物件,甚至一切日用品,周天子皆可賜予諸侯。但西周時尚未有朱戶、納陛,應是後世儒生依漢制而附會到西周錫命制度之上的。

"

文/大橙子

從漢至宋,權臣移鼎前,必先封公、封王、賜九錫,然後再登上九五之位,這幾乎成了易代鼎革的慣例。“加九錫”是個怎樣的儀式?為何權臣篡位前總要“加九錫”?

01 “九錫”是什麼?

據《說文解字》中所說:錫者,賜也。九錫,即九賜。據說周朝時便有九賜制度,《公羊傳》所引《禮緯·含文嘉》中曰:“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其中的“賜九錫”實際上是對有功諸侯的極高規格的賞賜。關於這九種具體賞賜的內容以及它們的次序如何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記載。

《禮記正義》卷一《曲禮》疏引“公羊”說:“九錫之次與《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戶,三曰納陛,四曰輿馬,五曰樂則,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韓詩外傳》卷八雲:“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

其實此處的“九”並非一個實稱,而是泛指貝、旗、圭瓚、彝器、玉環等數十種物件,甚至一切日用品,周天子皆可賜予諸侯。但西周時尚未有朱戶、納陛,應是後世儒生依漢制而附會到西周錫命制度之上的。

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02 王莽篡漢與曹操加九錫

西漢末,王莽通過受九錫而登上皇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授九錫而成為黃帝的人,開後世之先河。然而因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莽禪代亦不為後世所認同,九錫與禪讓制度也就沒有正式確立起來。

建安十七年十月(公元212年),諫議大夫董昭揣度曹操心意,首倡要為曹操進爵賜九錫。之後,在曹操的授意下,“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登壇受禪稱帝,改國號為大魏。這場“禪讓”大戲終於在曹家父子兩代人的傾力出演下落下帷幕。

曹操加九錫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寫:“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樑、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

文/大橙子

從漢至宋,權臣移鼎前,必先封公、封王、賜九錫,然後再登上九五之位,這幾乎成了易代鼎革的慣例。“加九錫”是個怎樣的儀式?為何權臣篡位前總要“加九錫”?

01 “九錫”是什麼?

據《說文解字》中所說:錫者,賜也。九錫,即九賜。據說周朝時便有九賜制度,《公羊傳》所引《禮緯·含文嘉》中曰:“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其中的“賜九錫”實際上是對有功諸侯的極高規格的賞賜。關於這九種具體賞賜的內容以及它們的次序如何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記載。

《禮記正義》卷一《曲禮》疏引“公羊”說:“九錫之次與《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戶,三曰納陛,四曰輿馬,五曰樂則,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韓詩外傳》卷八雲:“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

其實此處的“九”並非一個實稱,而是泛指貝、旗、圭瓚、彝器、玉環等數十種物件,甚至一切日用品,周天子皆可賜予諸侯。但西周時尚未有朱戶、納陛,應是後世儒生依漢制而附會到西周錫命制度之上的。

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02 王莽篡漢與曹操加九錫

西漢末,王莽通過受九錫而登上皇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授九錫而成為黃帝的人,開後世之先河。然而因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莽禪代亦不為後世所認同,九錫與禪讓制度也就沒有正式確立起來。

建安十七年十月(公元212年),諫議大夫董昭揣度曹操心意,首倡要為曹操進爵賜九錫。之後,在曹操的授意下,“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登壇受禪稱帝,改國號為大魏。這場“禪讓”大戲終於在曹家父子兩代人的傾力出演下落下帷幕。

曹操加九錫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寫:“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樑、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圖/影視劇中的曹操

03 “加九錫”的泛濫和原因

權臣篡位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們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加九錫”作為篡位前的“儀式”?

《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此言道出了中國古代國家機器的兩大主要職能——祭祀和征伐。“九錫”則完全體現出了這二大功能,其中的九錫中的虎賁、弓矢、鉞、鬯等就與與祀、戎緊密相連。《白虎通》卷三上雲:“能退惡者賜虎賁,能誅有罪者賜鉞,能徵不義者賜弓矢,孝道備者賜鬯”。獲了九錫即表示可以代表天子征討叛逆,也可以天子名義進行祭祀,這幾乎相當於交出了君主和國家機器最重要的職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賜九錫幾乎成為中國從漢到宋之間權臣奪取政權的一種必要的程序和制度。當時的王朝雖然建立了皇權統治,但畢竟皇權還不夠集中,皇帝一旦失去對兵權的控制,或者碰上天下動亂,就容易出現出威脅皇權的權臣,這些權臣最終通過加九錫走上篡位之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

文/大橙子

從漢至宋,權臣移鼎前,必先封公、封王、賜九錫,然後再登上九五之位,這幾乎成了易代鼎革的慣例。“加九錫”是個怎樣的儀式?為何權臣篡位前總要“加九錫”?

01 “九錫”是什麼?

據《說文解字》中所說:錫者,賜也。九錫,即九賜。據說周朝時便有九賜制度,《公羊傳》所引《禮緯·含文嘉》中曰:“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其中的“賜九錫”實際上是對有功諸侯的極高規格的賞賜。關於這九種具體賞賜的內容以及它們的次序如何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記載。

《禮記正義》卷一《曲禮》疏引“公羊”說:“九錫之次與《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戶,三曰納陛,四曰輿馬,五曰樂則,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韓詩外傳》卷八雲:“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

其實此處的“九”並非一個實稱,而是泛指貝、旗、圭瓚、彝器、玉環等數十種物件,甚至一切日用品,周天子皆可賜予諸侯。但西周時尚未有朱戶、納陛,應是後世儒生依漢制而附會到西周錫命制度之上的。

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02 王莽篡漢與曹操加九錫

西漢末,王莽通過受九錫而登上皇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授九錫而成為黃帝的人,開後世之先河。然而因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莽禪代亦不為後世所認同,九錫與禪讓制度也就沒有正式確立起來。

建安十七年十月(公元212年),諫議大夫董昭揣度曹操心意,首倡要為曹操進爵賜九錫。之後,在曹操的授意下,“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登壇受禪稱帝,改國號為大魏。這場“禪讓”大戲終於在曹家父子兩代人的傾力出演下落下帷幕。

曹操加九錫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寫:“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樑、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圖/影視劇中的曹操

03 “加九錫”的泛濫和原因

權臣篡位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們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加九錫”作為篡位前的“儀式”?

《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此言道出了中國古代國家機器的兩大主要職能——祭祀和征伐。“九錫”則完全體現出了這二大功能,其中的九錫中的虎賁、弓矢、鉞、鬯等就與與祀、戎緊密相連。《白虎通》卷三上雲:“能退惡者賜虎賁,能誅有罪者賜鉞,能徵不義者賜弓矢,孝道備者賜鬯”。獲了九錫即表示可以代表天子征討叛逆,也可以天子名義進行祭祀,這幾乎相當於交出了君主和國家機器最重要的職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賜九錫幾乎成為中國從漢到宋之間權臣奪取政權的一種必要的程序和制度。當時的王朝雖然建立了皇權統治,但畢竟皇權還不夠集中,皇帝一旦失去對兵權的控制,或者碰上天下動亂,就容易出現出威脅皇權的權臣,這些權臣最終通過加九錫走上篡位之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權臣篡位前為什麼總要“加九錫”?

圖/拒絕加九錫的諸葛亮

參考文獻:

劉凱:《九錫淵源考辨》,《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朱子彥:《九錫制度與漢魏禪代——兼論九錫在三國時期的特殊功能》,《人文雜誌》2007年第1期;

楊永俊:《王莽禪漢九錫禮考釋》,《學海》2006年第4期;

朱子彥:《九錫制度與易代鼎革》,《文史哲》,2005年第6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