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港劇史

對於珠三角人來說,在娛樂稀缺的上世紀80和90年代,家家戶戶可以收到的香港電視臺簡直是天賜福音。那時,我們習慣以傍晚六點到七點的香港新聞送飯,也習慣每晚的兩檔劇集時段,但選擇無線的TVB還是亞視的ATV,就得看哪邊的劇集更討自己歡心。

即使舉世矚目的97迴歸期間,劇集也未讓位,僅在迴歸日有過延播,可算“馬照跑、舞照跳”的現實寫照。那時,除了迴歸,全城熱議的還有無線TVB劇集《難兄難弟》,這出懷舊喜劇以謝賢、呂奇、陳寶珠和蕭芳芳等為原型,鉤沉香港影視史。

近二十年港劇史

▲《難兄難弟》劇照

迴歸後幾天,亞視以《等著你回來》回擊TVB,這出蕩氣迴腸的鬼故事,逼得TVB於8月迅速推出同樣題材的《大鬧廣昌隆》應對。

那一年宛若盛世,TVB有《難兄難弟》、《天龍八部》、《大鬧廣昌隆》、《刑事偵緝檔案(三)》、《壹號皇庭(五)》、《廉政追擊令》和《醉打金枝》等,年底以《鑑證實錄》收官。一向積弱的亞視也有《肥貓正傳》打翻身仗,加上《劍嘯江湖》、《國際刑警1997》、《等著你回來》、《雪花神劍》、《97變色龍》和《我來自潮州》等,並不落於下風。

近二十年港劇史

▲《刑事偵緝檔案 Ⅲ》劇照

後來有人慨嘆,那時TVB與亞視共計推出三十多部劇集,其中足有二十部可列入經典。可沒人會想到,時至今日,此後港劇輝煌竟已近黃昏。

但港劇真的變差了嗎?誠然,近年的TVB劇集有很多問題,劇本單薄,缺乏張力,虎頭蛇尾,BUG極多,橋段和臺詞缺少新意,駕馭大場面大題材(尤其是古裝戲)的能力不足……但這一籮筐問題,幾乎是TVB劇集與生俱來的問題。甚至可以說,由於時代和資源的限制,這些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尤其是古裝戲,設定之混亂、場面之小氣,都讓我恨不得自插雙目。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武俠劇也一樣,篡改原著、刪減角色和情節,都屬常態。

其實,這些年的TVB劇集在取景、製作和題材上甚至還有所進步。只是當年的TVB劇集,對手是枯燥無味的內地劇,如今的TVB劇集,既要面對英劇美劇韓劇日劇,又要面對各大衛視的出品。無論是跟英劇美劇較量水準,跟韓劇日劇較量人氣,還是跟衛視劇較量話題和受眾群,都處於劣勢。

港劇在沒落。相比電影,它的傳播範圍本就狹小,水土不服的機率更高(內地電視臺上那些國語配音版港劇簡直是我記憶中的噩夢),當廣東人都開始看內地電視臺時,港劇的受眾群已然少了大半。

非粵語區與粵語區眼中的香港大不同

我曾這樣描述香港:“其實,你若有幸早早了解這個城市,哪怕只是在廣東地區每天以翡翠臺和本港臺的新聞當菜下飯,你都會知道:那些電視劇、電影、音樂和明星,僅僅是香港精神和香港文化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所理解的香港精神,是務實與自尊,是市井文化和領時代風氣之先的共存……”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非粵語區與粵語區眼中的香港存在著巨大的不同,這一點在電視劇集上也不例外。

拿1999年的TVB收視率為例,如今港劇迷說起那年神劇,自然以《創世紀》為最佳。2000年,《創世紀》在央視八套播出,引起轟動,在湖南臺重播依然高居收視第一,成為內地觀眾心中的港劇里程碑。

近二十年港劇史

《創世紀》劇照

但就是這部大製作,在香港平均收視未入當年TVB前十。那年的收視率冠軍是有著濃郁南粵色彩的《狀王宋世傑Ⅱ》,排名第二的《全院滿座》則以70年代香港為背景。此外收視甚佳的幾部劇集則多是20集到30集之間的時裝劇,如《寵物情緣》。

2000年的情況也差不多,《創世紀2天地有情》也為如今的港劇迷津津樂道,可它同樣未能進入收視率前十。那年的收視冠軍是《十月初五的月光》,創下平均收視36點、結局篇40點、最高46點的神級戰績。《男親女愛》則排名2000年收視率第三,並引起全城熱議,黃子華和鄭裕玲的組合使此劇儼然脫口秀,金句迭出。我“有幸”見過此劇集的國語配音版,簡直要吐血,完全失去了粵語原版的神韻,也無法討好非粵語區觀眾。

換言之,像《男親女愛》這樣的劇集只能屬於粵語區。大量的俚語段子,對白中的背景,如果不是熟悉粵語、每晚以香港新聞送飯的觀眾,壓根不可能理解。

近二十年港劇史

▲《男親女愛》劇照

對於非粵語區的港劇迷來說,他們追憶的往往是大製作長劇、武俠劇、律政劇和刑偵劇,但在尚未有網絡的時代,他們所能見到的國語配音版港劇也集中於這幾大類。也就是說,他們的記憶雖然美好,但只能基於引進劇集的範圍,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港劇,他們並未曾得見。

粵語區的港劇迷選擇自然多得多,比較的餘地也會大些。經典劇集固然是粵語區和非粵語區共同追憶的對象,但粵語區港劇迷的所愛裡,又會增加一項——那些二十集的小製作時裝劇,沒有激烈衝突,僅僅講述家長裡短,或者某個小行業。我甚至認為,這些多半未曾被內地引進、甚至連國語配音也很難適應的時裝劇,才是香港精神在電視領域根植的土壤。

亞視凋零,但TVB在進步

對於香港電視來說,2016年是個相當重要的年份。

2016年4月1日,曾以“香港第一家電視臺”和“全球首家華語電視臺”身份登上歷史舞臺的亞視,再度被載入港史,但這次是極不完美的謝幕。

這是一場人盡皆知的謝幕,早在2015年3月31日,香港政府便已決定不給亞視的本地免費電視牌照續期,牌照終止日即2016年4月1日。長期以來,香港只有兩家面向全港的免費電視臺,即無線和亞視,因此免費牌照意味著最大的傳播率。所以,失去免費牌照後的亞視幾無翻身餘地。

一直以來,亞視的收視率都慣性低於TVB,雖曾打過一些漂亮仗,但並非常態。在亞視成立的59年裡,先後七次易主,權力鬥爭不計其數,這才是其衰亡根源。

香港迴歸後,亞視也曾有過數年輝煌。除了前文所述的1997年之外,1998年也堪稱亞視輝煌年。《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掀起熱潮,至今在內地仍有眾多擁躉。1999年,亞視推出《縱橫四海》,這也是王晶為亞視創作的首部劇集,創出平均25點的亞視超高收視。

近二十年港劇史

▲《縱橫四海》劇照

2000年,亞視“影射”上癮。選美題材的《美麗傳說》話題十足。《影城大亨》以邵逸夫為原型,鋪陳整個香港電影史和電視史。同年的《世紀之戰》同樣是話題之作,被視為《大時代》續集。可是,2000年的這一系列對香港影視史乃至香港史的影射、鉤沉與追憶,如今看來似乎有著不祥之兆。在那之後,亞視罕有拿得出手的劇集,直至徹底停止自制劇。

近二十年港劇史

▲《影城大亨》劇照

但也是在2016年,TVB出現復甦之勢。一班新編劇絞盡腦汁,製作出《EU超時任務》等一批良心劇,拉回不少年輕觀眾。但可惜的是,這些劇集僅在香港成為話題,在內地仍無太大起色。直至2014年,當《使徒行者》風行全港時,內地劇迷通過網絡可以同步等待更新,與香港劇迷一睹這部新港劇的風采。

近二十年港劇史

▲《使徒行者》劇照

不管如何,港劇在盛極而衰後終於迎來一絲曙光。即使生存環境日益逼仄,即使老觀眾一再流失,年輕人不再以電視送飯,但曾經的港人情懷,仍需有紮根之地。我想,最適合的紮根之所,也許就是一向草根的電視。

編輯:新吾 實習生 魏顯勇 王琳 校對:陸愛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