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
"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的締造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詩人,縱觀其一生,在不同革命時期,寫了不少反應其軍旅生涯的詩詞。毛澤東詩詞,以現代語言入古體詩詞形式,或者說老瓶裝新酒。令舊體詩煥發新的活力,為中國詩壇舊體詩創作推起一個新的小高峰。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精選毛澤東詩詞,供大家欣賞。

第一首

七絕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天,青年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

從這首詩,我們能讀出作者內心志向遠大,眼光高遠,胸懷和氣度不凡。年少立大志,能有幾人成?但是年少若無大志,恐怕到了成年成功的機率就更小了。

第二首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創作背景:

縱宇一郎是羅章龍先生早年的化名。當時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的繁體共有二十八畫)發表徵友啟事,羅章龍第一個響應,在應徵信上署名縱宇一郎。從此二人過從甚密。他和毛澤東是同學,又同是新民學學會成員。

由於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又是東、西方科學文化的橋樑,當時國內赴日本留學之風頗盛,毛澤東與新民學會幹事會也派羅章龍等人去日本。

羅章龍離開湖南前,即1918年春,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還到碼頭送行,當面交給他一個信封,說內有一首詩相贈,即這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欣賞: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是毛澤東比較早期的作品,但是詩的氣勢卻不輸後來的詩詞,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有“鷹擊長空”的影子,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寫的既蓬勃,又略有擔憂,但是最後又樂觀。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一句尤其體現年青時的狂傲。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大氣磅礴,樂觀自信。

全詩一個韻壓到底,韻不是上揚的常用上口韻,但是整體用詞氣勢卻磅礴向上,有大家風範。

第三首

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創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祕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恆惕的鬥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將於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分別在即,毛澤東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

欣賞:

詞的上闕寫了兩個人分別在即的心情,難捨難分,下闕寫即刻要離開了,“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以景達分別之情。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此句直接表達作者離別感情,但是雖然難過,也要“憑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是作者對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的想象,之後呢“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革命風暴從1923年一直持續到1949年26年,楊開慧也因為被捕入獄最後被殺害。

為了革命而犧牲個人,當時的青年救國熱情值得讚頌。

"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的締造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詩人,縱觀其一生,在不同革命時期,寫了不少反應其軍旅生涯的詩詞。毛澤東詩詞,以現代語言入古體詩詞形式,或者說老瓶裝新酒。令舊體詩煥發新的活力,為中國詩壇舊體詩創作推起一個新的小高峰。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精選毛澤東詩詞,供大家欣賞。

第一首

七絕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天,青年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

從這首詩,我們能讀出作者內心志向遠大,眼光高遠,胸懷和氣度不凡。年少立大志,能有幾人成?但是年少若無大志,恐怕到了成年成功的機率就更小了。

第二首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創作背景:

縱宇一郎是羅章龍先生早年的化名。當時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的繁體共有二十八畫)發表徵友啟事,羅章龍第一個響應,在應徵信上署名縱宇一郎。從此二人過從甚密。他和毛澤東是同學,又同是新民學學會成員。

由於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又是東、西方科學文化的橋樑,當時國內赴日本留學之風頗盛,毛澤東與新民學會幹事會也派羅章龍等人去日本。

羅章龍離開湖南前,即1918年春,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還到碼頭送行,當面交給他一個信封,說內有一首詩相贈,即這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欣賞: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是毛澤東比較早期的作品,但是詩的氣勢卻不輸後來的詩詞,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有“鷹擊長空”的影子,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寫的既蓬勃,又略有擔憂,但是最後又樂觀。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一句尤其體現年青時的狂傲。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大氣磅礴,樂觀自信。

全詩一個韻壓到底,韻不是上揚的常用上口韻,但是整體用詞氣勢卻磅礴向上,有大家風範。

第三首

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創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祕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恆惕的鬥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將於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分別在即,毛澤東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

欣賞:

詞的上闕寫了兩個人分別在即的心情,難捨難分,下闕寫即刻要離開了,“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以景達分別之情。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此句直接表達作者離別感情,但是雖然難過,也要“憑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是作者對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的想象,之後呢“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革命風暴從1923年一直持續到1949年26年,楊開慧也因為被捕入獄最後被殺害。

為了革命而犧牲個人,當時的青年救國熱情值得讚頌。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四首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作於1925年,毛澤東被反動統治當局通緝,在離開長沙之前,所作。

欣賞:

詩詞以景起興,寒秋,湘江,林木,蒼鷹等。表達詩人入秋悲涼,同時又不甘悲涼,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表達此情,接著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對前路迷茫的詢問,實際上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呼應之處,1925年詩人對革命的迷茫,在1936年就重拾信心。

下闕是回憶年少時情景,長沙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毛澤東於1911年曾經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與同學蔡和森,何叔衡,陳章甫等到水陸洲游泳,暢談人生和國事。裡面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正是當時情形。

最後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從當年豪邁慷慨之舉,為自己當前迷茫的心情再次豎起自信。

本詞上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潛底”已經成為名句,著名畫家朱宣鹹還畫了一幅國畫《鷹擊長空》。

下闕“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行文上突破傳統,具有新意,現代美。

使用現代詞彙,古體形式,令詩詞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創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欣賞:

這首詩是一首紀實詩詞,毛澤東當時領導的秋收起義雖然點燃了革命之火,但是整個大革命形式不好,但是作者還能這麼樂觀有心情創作詩詞,且改了番號叫“工農革命軍”。在歷史的關鍵事件節點上,寫詩紀念,而且紀念的是詩人本人領導的起義。難得。

第六首

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軍隊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次日,又向罷工示威的工人開槍。在長沙,5月21日,何鍵、許克詳開始捕殺共產黨員,中共湖南省委退讓,取消了10萬農軍進攻長沙的計劃。毛澤東當時在武漢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澤東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的建議未能得到討論。毛澤東準備應付突然事變,把妻子和三個孩子送回了湖南。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佈“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欣賞

詩詞開頭寫景的同時,也隱含著表達了當前形勢:“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自然流暢,比喻恰當。

黃鶴樓是湖北武昌著名景點,唐朝著名詩人崔顥曾在此題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者一句“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說明了自身的迷茫。

接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句又將情緒推向極致,內心的激烈感情得到表達。最後一句融情入景,與蘇軾“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有一曲同工之妙。

第七首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創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裡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佔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

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後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後,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

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茨坪約25華里,是寧岡、永新、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欣賞:

毛澤東自己認為這首詩寫的不好,但是這首詩記錄了一次重要戰役,具有歷史價值,全詩屬於敘事體,將戰役前後經過描寫,上闕寫了敵軍的強大,下闕寫了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

"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的締造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詩人,縱觀其一生,在不同革命時期,寫了不少反應其軍旅生涯的詩詞。毛澤東詩詞,以現代語言入古體詩詞形式,或者說老瓶裝新酒。令舊體詩煥發新的活力,為中國詩壇舊體詩創作推起一個新的小高峰。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精選毛澤東詩詞,供大家欣賞。

第一首

七絕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天,青年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

從這首詩,我們能讀出作者內心志向遠大,眼光高遠,胸懷和氣度不凡。年少立大志,能有幾人成?但是年少若無大志,恐怕到了成年成功的機率就更小了。

第二首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創作背景:

縱宇一郎是羅章龍先生早年的化名。當時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的繁體共有二十八畫)發表徵友啟事,羅章龍第一個響應,在應徵信上署名縱宇一郎。從此二人過從甚密。他和毛澤東是同學,又同是新民學學會成員。

由於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又是東、西方科學文化的橋樑,當時國內赴日本留學之風頗盛,毛澤東與新民學會幹事會也派羅章龍等人去日本。

羅章龍離開湖南前,即1918年春,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還到碼頭送行,當面交給他一個信封,說內有一首詩相贈,即這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欣賞: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是毛澤東比較早期的作品,但是詩的氣勢卻不輸後來的詩詞,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有“鷹擊長空”的影子,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寫的既蓬勃,又略有擔憂,但是最後又樂觀。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一句尤其體現年青時的狂傲。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大氣磅礴,樂觀自信。

全詩一個韻壓到底,韻不是上揚的常用上口韻,但是整體用詞氣勢卻磅礴向上,有大家風範。

第三首

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創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祕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恆惕的鬥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將於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分別在即,毛澤東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

欣賞:

詞的上闕寫了兩個人分別在即的心情,難捨難分,下闕寫即刻要離開了,“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以景達分別之情。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此句直接表達作者離別感情,但是雖然難過,也要“憑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是作者對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的想象,之後呢“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革命風暴從1923年一直持續到1949年26年,楊開慧也因為被捕入獄最後被殺害。

為了革命而犧牲個人,當時的青年救國熱情值得讚頌。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四首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作於1925年,毛澤東被反動統治當局通緝,在離開長沙之前,所作。

欣賞:

詩詞以景起興,寒秋,湘江,林木,蒼鷹等。表達詩人入秋悲涼,同時又不甘悲涼,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表達此情,接著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對前路迷茫的詢問,實際上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呼應之處,1925年詩人對革命的迷茫,在1936年就重拾信心。

下闕是回憶年少時情景,長沙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毛澤東於1911年曾經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與同學蔡和森,何叔衡,陳章甫等到水陸洲游泳,暢談人生和國事。裡面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正是當時情形。

最後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從當年豪邁慷慨之舉,為自己當前迷茫的心情再次豎起自信。

本詞上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潛底”已經成為名句,著名畫家朱宣鹹還畫了一幅國畫《鷹擊長空》。

下闕“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行文上突破傳統,具有新意,現代美。

使用現代詞彙,古體形式,令詩詞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創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欣賞:

這首詩是一首紀實詩詞,毛澤東當時領導的秋收起義雖然點燃了革命之火,但是整個大革命形式不好,但是作者還能這麼樂觀有心情創作詩詞,且改了番號叫“工農革命軍”。在歷史的關鍵事件節點上,寫詩紀念,而且紀念的是詩人本人領導的起義。難得。

第六首

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軍隊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次日,又向罷工示威的工人開槍。在長沙,5月21日,何鍵、許克詳開始捕殺共產黨員,中共湖南省委退讓,取消了10萬農軍進攻長沙的計劃。毛澤東當時在武漢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澤東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的建議未能得到討論。毛澤東準備應付突然事變,把妻子和三個孩子送回了湖南。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佈“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欣賞

詩詞開頭寫景的同時,也隱含著表達了當前形勢:“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自然流暢,比喻恰當。

黃鶴樓是湖北武昌著名景點,唐朝著名詩人崔顥曾在此題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者一句“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說明了自身的迷茫。

接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句又將情緒推向極致,內心的激烈感情得到表達。最後一句融情入景,與蘇軾“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有一曲同工之妙。

第七首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創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裡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佔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

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後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後,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

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茨坪約25華里,是寧岡、永新、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欣賞:

毛澤東自己認為這首詩寫的不好,但是這首詩記錄了一次重要戰役,具有歷史價值,全詩屬於敘事體,將戰役前後經過描寫,上闕寫了敵軍的強大,下闕寫了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八首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裡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欣賞

此詞開篇抒情感嘆“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接著是寫景“戰地黃花分外香。”

繼續下闕“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仍舊是寫景,但是雖然是風景若春光,但是卻“寥廓江天萬里霜”。將內心那一點點小小感觸表達的細微而具。讀起來意蘊十足。

這個階段作者詩詞已經臻於藝術成熟,用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銜接,回味無窮。

第九首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雪中行軍。1930年1月,彭德懷率紅五軍從湘贛來到贛西並與黃公略新成立的新六軍對吉安進行包圍。同年1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抵達江西廣昌縣的塘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向廣昌縣城疾進。月底,與朱德部隊會合,並佔領寧都等縣,繼而向吉水一帶活動。

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

欣賞

此詞開篇寫景 同時敘事“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作者就在隊伍中,冒雪行軍。白雪,行軍,高山,紅旗,四句詩詞一個紅白畫面描寫的好。

下面設問“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回答:“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寫了要去的方向。

在雪中行軍,不覺得苦累冷,還能欣賞雪景,看到紅旗高山,對執行命令這件事頗多豪情。將苦轉化為樂,並佔據欣賞者的態度,毫無一絲悲觀情緒。

想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來,氣度同。

第十首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創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蔣介石佔領鄭州,勝利結束與馮玉祥、閻錫山的戰爭。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並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於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欣賞

此詞開篇寫景起興,“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點出季節,秋天,紅爛漫,襯托天兵怒氣衝霄漢。能感受到作者寫詩時候心情大好。

接著寫景加敘事“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三句,自然銜接,直抒胸臆。最後一句“前頭捉了張輝瓚”給景和情設定了一個轉折和驚喜,同時也能感到作者的驚喜。

有時候寫詩,如果全篇都是語言堆砌,就會覺得造作,突然於修飾愈雕琢處,跳脫出一句自然白話,則會有驚喜之妙。

接著是寫隊伍獲得勝利之後的高興狀況,更加同心幹革命,“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同時一句“不周山下紅旗亂”寫了勝利之後軍兵們歡呼雀躍景象。由明寫又到暗寫。

"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的締造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詩人,縱觀其一生,在不同革命時期,寫了不少反應其軍旅生涯的詩詞。毛澤東詩詞,以現代語言入古體詩詞形式,或者說老瓶裝新酒。令舊體詩煥發新的活力,為中國詩壇舊體詩創作推起一個新的小高峰。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精選毛澤東詩詞,供大家欣賞。

第一首

七絕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天,青年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

從這首詩,我們能讀出作者內心志向遠大,眼光高遠,胸懷和氣度不凡。年少立大志,能有幾人成?但是年少若無大志,恐怕到了成年成功的機率就更小了。

第二首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創作背景:

縱宇一郎是羅章龍先生早年的化名。當時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的繁體共有二十八畫)發表徵友啟事,羅章龍第一個響應,在應徵信上署名縱宇一郎。從此二人過從甚密。他和毛澤東是同學,又同是新民學學會成員。

由於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又是東、西方科學文化的橋樑,當時國內赴日本留學之風頗盛,毛澤東與新民學會幹事會也派羅章龍等人去日本。

羅章龍離開湖南前,即1918年春,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還到碼頭送行,當面交給他一個信封,說內有一首詩相贈,即這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欣賞: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是毛澤東比較早期的作品,但是詩的氣勢卻不輸後來的詩詞,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有“鷹擊長空”的影子,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寫的既蓬勃,又略有擔憂,但是最後又樂觀。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一句尤其體現年青時的狂傲。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大氣磅礴,樂觀自信。

全詩一個韻壓到底,韻不是上揚的常用上口韻,但是整體用詞氣勢卻磅礴向上,有大家風範。

第三首

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創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祕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恆惕的鬥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將於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分別在即,毛澤東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

欣賞:

詞的上闕寫了兩個人分別在即的心情,難捨難分,下闕寫即刻要離開了,“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以景達分別之情。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此句直接表達作者離別感情,但是雖然難過,也要“憑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是作者對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的想象,之後呢“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革命風暴從1923年一直持續到1949年26年,楊開慧也因為被捕入獄最後被殺害。

為了革命而犧牲個人,當時的青年救國熱情值得讚頌。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四首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作於1925年,毛澤東被反動統治當局通緝,在離開長沙之前,所作。

欣賞:

詩詞以景起興,寒秋,湘江,林木,蒼鷹等。表達詩人入秋悲涼,同時又不甘悲涼,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表達此情,接著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對前路迷茫的詢問,實際上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呼應之處,1925年詩人對革命的迷茫,在1936年就重拾信心。

下闕是回憶年少時情景,長沙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毛澤東於1911年曾經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與同學蔡和森,何叔衡,陳章甫等到水陸洲游泳,暢談人生和國事。裡面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正是當時情形。

最後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從當年豪邁慷慨之舉,為自己當前迷茫的心情再次豎起自信。

本詞上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潛底”已經成為名句,著名畫家朱宣鹹還畫了一幅國畫《鷹擊長空》。

下闕“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行文上突破傳統,具有新意,現代美。

使用現代詞彙,古體形式,令詩詞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創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欣賞:

這首詩是一首紀實詩詞,毛澤東當時領導的秋收起義雖然點燃了革命之火,但是整個大革命形式不好,但是作者還能這麼樂觀有心情創作詩詞,且改了番號叫“工農革命軍”。在歷史的關鍵事件節點上,寫詩紀念,而且紀念的是詩人本人領導的起義。難得。

第六首

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軍隊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次日,又向罷工示威的工人開槍。在長沙,5月21日,何鍵、許克詳開始捕殺共產黨員,中共湖南省委退讓,取消了10萬農軍進攻長沙的計劃。毛澤東當時在武漢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澤東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的建議未能得到討論。毛澤東準備應付突然事變,把妻子和三個孩子送回了湖南。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佈“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欣賞

詩詞開頭寫景的同時,也隱含著表達了當前形勢:“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自然流暢,比喻恰當。

黃鶴樓是湖北武昌著名景點,唐朝著名詩人崔顥曾在此題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者一句“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說明了自身的迷茫。

接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句又將情緒推向極致,內心的激烈感情得到表達。最後一句融情入景,與蘇軾“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有一曲同工之妙。

第七首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創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裡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佔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

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後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後,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

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茨坪約25華里,是寧岡、永新、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欣賞:

毛澤東自己認為這首詩寫的不好,但是這首詩記錄了一次重要戰役,具有歷史價值,全詩屬於敘事體,將戰役前後經過描寫,上闕寫了敵軍的強大,下闕寫了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八首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裡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欣賞

此詞開篇抒情感嘆“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接著是寫景“戰地黃花分外香。”

繼續下闕“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仍舊是寫景,但是雖然是風景若春光,但是卻“寥廓江天萬里霜”。將內心那一點點小小感觸表達的細微而具。讀起來意蘊十足。

這個階段作者詩詞已經臻於藝術成熟,用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銜接,回味無窮。

第九首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雪中行軍。1930年1月,彭德懷率紅五軍從湘贛來到贛西並與黃公略新成立的新六軍對吉安進行包圍。同年1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抵達江西廣昌縣的塘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向廣昌縣城疾進。月底,與朱德部隊會合,並佔領寧都等縣,繼而向吉水一帶活動。

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

欣賞

此詞開篇寫景 同時敘事“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作者就在隊伍中,冒雪行軍。白雪,行軍,高山,紅旗,四句詩詞一個紅白畫面描寫的好。

下面設問“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回答:“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寫了要去的方向。

在雪中行軍,不覺得苦累冷,還能欣賞雪景,看到紅旗高山,對執行命令這件事頗多豪情。將苦轉化為樂,並佔據欣賞者的態度,毫無一絲悲觀情緒。

想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來,氣度同。

第十首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創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蔣介石佔領鄭州,勝利結束與馮玉祥、閻錫山的戰爭。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並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於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欣賞

此詞開篇寫景起興,“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點出季節,秋天,紅爛漫,襯托天兵怒氣衝霄漢。能感受到作者寫詩時候心情大好。

接著寫景加敘事“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三句,自然銜接,直抒胸臆。最後一句“前頭捉了張輝瓚”給景和情設定了一個轉折和驚喜,同時也能感到作者的驚喜。

有時候寫詩,如果全篇都是語言堆砌,就會覺得造作,突然於修飾愈雕琢處,跳脫出一句自然白話,則會有驚喜之妙。

接著是寫隊伍獲得勝利之後的高興狀況,更加同心幹革命,“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同時一句“不周山下紅旗亂”寫了勝利之後軍兵們歡呼雀躍景象。由明寫又到暗寫。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十一首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於1931年夏。1931年4月,蔣介石不甘心於第一次“圍剿”的失敗,糾集二十萬大軍,對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東西八百里,布成一條弧形陣線,改變第一次大“圍剿”中破產的“分進合擊,長驅直入”戰術,採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的戰術,向蘇區步步進逼。詞人為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行動作了精心的設計和部署,親自指揮中央紅軍,選擇進佔富田之敵王金鈺、公秉藩為首戰對象,“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先將紅軍主力集結隱蔽于吉安縣東固一帶,迫敵而居,等待戰機,祕密埋伏二十五天。

5月15日,王金鈺部脫離其富田陣地,分三路向東固進犯,16日進入紅軍伏擊圈,紅軍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痛殲敵軍,並乘勝進擊,直指富田,經一天戰鬥,殲敵一整師。繼而迅即轉入戰略進攻,由富田而東,奮力橫掃,“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此次反“圍剿”勝利之後,詞人便創作了這一人民戰爭思想勝利的頌歌。

欣賞

此詞開篇寫白雲山戰鬥的經過,前三句“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使用擬人手法,寫了山上白雲形象,山下殺敵呼聲,連枯木朽株齊努力都像人一樣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寫了紅軍的速度,從天而降。上闕寫的情勢緊張,有壓迫感。

下闕“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三句寫了勝利的之狀,七百里走了十五天,形容快,然後是景物描寫,接著橫掃千軍如卷席,打了一場漂亮仗,然後“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是對敵人的諷刺,使用這種步步為營戰略,被詩人識破並破敵。

第十二首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創作背景:

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夏蔣介石親自策劃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臨時政府推行“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並反對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教條地提倡進行所謂“正規”戰爭,以“陣地戰、消耗戰”來對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採取了“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進攻路線。

而此時毛澤東在距離北部前線很遠的南縣視察工作,兼養病住在會昌文武壩,未能參與反“圍剿”的主要戰役指揮。結果反“圍剿”節節失利,愈打愈困難,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離開中央蘇區,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但他並不氣餒,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在他自己說的沒有發言權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裡,他埋頭於做調查研究、讀書、向中央提建議,而不是“賦閒”。“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這種精神的藝術寫照。作者自己曾說:“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會昌》詞的基調是昂揚的,語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但是字裡行間也隱約表露了詞人的憂慮和憤懣。

欣賞

此詞開篇“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兩句,說明作者早起關注戰爭動向,繼而“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寫了雖然自己不再擔任軍事指揮,但是也並沒有落入憂鬱情緒,而且覺得現在的工作也很好。

下面這四句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寫了詩人站在會昌城內觀望,看到河山之壯,仍舊充滿信心。一個革命者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待遇,都始終堅信革命之信念,必然胸懷對祖國山河之熱愛,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寫祖國山河詩句,體現了詩人愛國愛山河的胸襟。

第十三首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創作背景:

此詞寫於1935年2月,最早發表於1957年1月的《詩刊》上。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會後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準備於瀘州與宜昌之間渡過長江;但遇到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於是再次跨越婁山關。

2月25日凌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黔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傍晚時分終於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邁向勝利的前程。由於這一仗意義重大,所以詩人心情無比激動,在戰鬥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此詞。

欣賞

詞開篇一句“西風烈”,點出季節是深秋,隨著西風是“長空雁叫霜晨月。”一幅秋天肅殺景象寫了出來,“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接著又寫出行軍關山辛苦景象。上闕一氣呵成,一副“秋深,雁過,月冷”的景象下,又兼“馬蹄喇叭聲”,景象描寫開闊宏大,想起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詩人估計也參考了這首詞,又代入新的內容。

下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寫了取得勝利又要從新開始新的征程,“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句寫景,在景色美好中的淒冷感。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形式不容樂觀,蔣介石的圍追堵截還在進行中。

全詩寫的肅殺而振奮,但是也有一些內心悽然感,畢竟大敵當前,肩頭擔重。

"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的締造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詩人,縱觀其一生,在不同革命時期,寫了不少反應其軍旅生涯的詩詞。毛澤東詩詞,以現代語言入古體詩詞形式,或者說老瓶裝新酒。令舊體詩煥發新的活力,為中國詩壇舊體詩創作推起一個新的小高峰。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精選毛澤東詩詞,供大家欣賞。

第一首

七絕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天,青年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

從這首詩,我們能讀出作者內心志向遠大,眼光高遠,胸懷和氣度不凡。年少立大志,能有幾人成?但是年少若無大志,恐怕到了成年成功的機率就更小了。

第二首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創作背景:

縱宇一郎是羅章龍先生早年的化名。當時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的繁體共有二十八畫)發表徵友啟事,羅章龍第一個響應,在應徵信上署名縱宇一郎。從此二人過從甚密。他和毛澤東是同學,又同是新民學學會成員。

由於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又是東、西方科學文化的橋樑,當時國內赴日本留學之風頗盛,毛澤東與新民學會幹事會也派羅章龍等人去日本。

羅章龍離開湖南前,即1918年春,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還到碼頭送行,當面交給他一個信封,說內有一首詩相贈,即這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欣賞: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是毛澤東比較早期的作品,但是詩的氣勢卻不輸後來的詩詞,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有“鷹擊長空”的影子,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鉅艦直東指。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寫的既蓬勃,又略有擔憂,但是最後又樂觀。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一句尤其體現年青時的狂傲。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大氣磅礴,樂觀自信。

全詩一個韻壓到底,韻不是上揚的常用上口韻,但是整體用詞氣勢卻磅礴向上,有大家風範。

第三首

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創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到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及中央局祕書。9月,他從廣州回長沙展開反對湖南地方軍閥趙恆惕的鬥爭,推動工農群眾的運動。1923年11月,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12月,黨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將於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分別在即,毛澤東寫了這首詞贈給愛妻楊開慧。

欣賞:

詞的上闕寫了兩個人分別在即的心情,難捨難分,下闕寫即刻要離開了,“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以景達分別之情。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此句直接表達作者離別感情,但是雖然難過,也要“憑割斷愁絲恨縷。”而為革命事業獻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是作者對未來革命風暴的猛烈壯闊的想象,之後呢“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革命風暴從1923年一直持續到1949年26年,楊開慧也因為被捕入獄最後被殺害。

為了革命而犧牲個人,當時的青年救國熱情值得讚頌。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四首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作於1925年,毛澤東被反動統治當局通緝,在離開長沙之前,所作。

欣賞:

詩詞以景起興,寒秋,湘江,林木,蒼鷹等。表達詩人入秋悲涼,同時又不甘悲涼,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表達此情,接著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對前路迷茫的詢問,實際上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呼應之處,1925年詩人對革命的迷茫,在1936年就重拾信心。

下闕是回憶年少時情景,長沙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毛澤東於1911年曾經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與同學蔡和森,何叔衡,陳章甫等到水陸洲游泳,暢談人生和國事。裡面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正是當時情形。

最後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從當年豪邁慷慨之舉,為自己當前迷茫的心情再次豎起自信。

本詞上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鷹擊長空,魚翔潛底”已經成為名句,著名畫家朱宣鹹還畫了一幅國畫《鷹擊長空》。

下闕“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在行文上突破傳統,具有新意,現代美。

使用現代詞彙,古體形式,令詩詞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創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欣賞:

這首詩是一首紀實詩詞,毛澤東當時領導的秋收起義雖然點燃了革命之火,但是整個大革命形式不好,但是作者還能這麼樂觀有心情創作詩詞,且改了番號叫“工農革命軍”。在歷史的關鍵事件節點上,寫詩紀念,而且紀念的是詩人本人領導的起義。難得。

第六首

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軍隊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次日,又向罷工示威的工人開槍。在長沙,5月21日,何鍵、許克詳開始捕殺共產黨員,中共湖南省委退讓,取消了10萬農軍進攻長沙的計劃。毛澤東當時在武漢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澤東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的建議未能得到討論。毛澤東準備應付突然事變,把妻子和三個孩子送回了湖南。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佈“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欣賞

詩詞開頭寫景的同時,也隱含著表達了當前形勢:“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自然流暢,比喻恰當。

黃鶴樓是湖北武昌著名景點,唐朝著名詩人崔顥曾在此題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者一句“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說明了自身的迷茫。

接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句又將情緒推向極致,內心的激烈感情得到表達。最後一句融情入景,與蘇軾“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有一曲同工之妙。

第七首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創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裡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佔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

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後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後,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

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茨坪約25華里,是寧岡、永新、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欣賞:

毛澤東自己認為這首詩寫的不好,但是這首詩記錄了一次重要戰役,具有歷史價值,全詩屬於敘事體,將戰役前後經過描寫,上闕寫了敵軍的強大,下闕寫了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取得勝利的喜悅之情。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八首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裡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欣賞

此詞開篇抒情感嘆“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接著是寫景“戰地黃花分外香。”

繼續下闕“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仍舊是寫景,但是雖然是風景若春光,但是卻“寥廓江天萬里霜”。將內心那一點點小小感觸表達的細微而具。讀起來意蘊十足。

這個階段作者詩詞已經臻於藝術成熟,用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銜接,回味無窮。

第九首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雪中行軍。1930年1月,彭德懷率紅五軍從湘贛來到贛西並與黃公略新成立的新六軍對吉安進行包圍。同年1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抵達江西廣昌縣的塘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向廣昌縣城疾進。月底,與朱德部隊會合,並佔領寧都等縣,繼而向吉水一帶活動。

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

欣賞

此詞開篇寫景 同時敘事“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作者就在隊伍中,冒雪行軍。白雪,行軍,高山,紅旗,四句詩詞一個紅白畫面描寫的好。

下面設問“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回答:“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寫了要去的方向。

在雪中行軍,不覺得苦累冷,還能欣賞雪景,看到紅旗高山,對執行命令這件事頗多豪情。將苦轉化為樂,並佔據欣賞者的態度,毫無一絲悲觀情緒。

想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來,氣度同。

第十首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創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蔣介石佔領鄭州,勝利結束與馮玉祥、閻錫山的戰爭。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並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於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欣賞

此詞開篇寫景起興,“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點出季節,秋天,紅爛漫,襯托天兵怒氣衝霄漢。能感受到作者寫詩時候心情大好。

接著寫景加敘事“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三句,自然銜接,直抒胸臆。最後一句“前頭捉了張輝瓚”給景和情設定了一個轉折和驚喜,同時也能感到作者的驚喜。

有時候寫詩,如果全篇都是語言堆砌,就會覺得造作,突然於修飾愈雕琢處,跳脫出一句自然白話,則會有驚喜之妙。

接著是寫隊伍獲得勝利之後的高興狀況,更加同心幹革命,“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同時一句“不周山下紅旗亂”寫了勝利之後軍兵們歡呼雀躍景象。由明寫又到暗寫。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十一首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於1931年夏。1931年4月,蔣介石不甘心於第一次“圍剿”的失敗,糾集二十萬大軍,對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東西八百里,布成一條弧形陣線,改變第一次大“圍剿”中破產的“分進合擊,長驅直入”戰術,採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的戰術,向蘇區步步進逼。詞人為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行動作了精心的設計和部署,親自指揮中央紅軍,選擇進佔富田之敵王金鈺、公秉藩為首戰對象,“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先將紅軍主力集結隱蔽于吉安縣東固一帶,迫敵而居,等待戰機,祕密埋伏二十五天。

5月15日,王金鈺部脫離其富田陣地,分三路向東固進犯,16日進入紅軍伏擊圈,紅軍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痛殲敵軍,並乘勝進擊,直指富田,經一天戰鬥,殲敵一整師。繼而迅即轉入戰略進攻,由富田而東,奮力橫掃,“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此次反“圍剿”勝利之後,詞人便創作了這一人民戰爭思想勝利的頌歌。

欣賞

此詞開篇寫白雲山戰鬥的經過,前三句“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使用擬人手法,寫了山上白雲形象,山下殺敵呼聲,連枯木朽株齊努力都像人一樣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寫了紅軍的速度,從天而降。上闕寫的情勢緊張,有壓迫感。

下闕“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三句寫了勝利的之狀,七百里走了十五天,形容快,然後是景物描寫,接著橫掃千軍如卷席,打了一場漂亮仗,然後“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是對敵人的諷刺,使用這種步步為營戰略,被詩人識破並破敵。

第十二首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創作背景:

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夏蔣介石親自策劃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臨時政府推行“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並反對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教條地提倡進行所謂“正規”戰爭,以“陣地戰、消耗戰”來對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採取了“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進攻路線。

而此時毛澤東在距離北部前線很遠的南縣視察工作,兼養病住在會昌文武壩,未能參與反“圍剿”的主要戰役指揮。結果反“圍剿”節節失利,愈打愈困難,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離開中央蘇區,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但他並不氣餒,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在他自己說的沒有發言權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裡,他埋頭於做調查研究、讀書、向中央提建議,而不是“賦閒”。“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這種精神的藝術寫照。作者自己曾說:“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會昌》詞的基調是昂揚的,語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但是字裡行間也隱約表露了詞人的憂慮和憤懣。

欣賞

此詞開篇“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兩句,說明作者早起關注戰爭動向,繼而“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寫了雖然自己不再擔任軍事指揮,但是也並沒有落入憂鬱情緒,而且覺得現在的工作也很好。

下面這四句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寫了詩人站在會昌城內觀望,看到河山之壯,仍舊充滿信心。一個革命者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待遇,都始終堅信革命之信念,必然胸懷對祖國山河之熱愛,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寫祖國山河詩句,體現了詩人愛國愛山河的胸襟。

第十三首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創作背景:

此詞寫於1935年2月,最早發表於1957年1月的《詩刊》上。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會後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準備於瀘州與宜昌之間渡過長江;但遇到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於是再次跨越婁山關。

2月25日凌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黔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傍晚時分終於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邁向勝利的前程。由於這一仗意義重大,所以詩人心情無比激動,在戰鬥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此詞。

欣賞

詞開篇一句“西風烈”,點出季節是深秋,隨著西風是“長空雁叫霜晨月。”一幅秋天肅殺景象寫了出來,“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接著又寫出行軍關山辛苦景象。上闕一氣呵成,一副“秋深,雁過,月冷”的景象下,又兼“馬蹄喇叭聲”,景象描寫開闊宏大,想起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詩人估計也參考了這首詞,又代入新的內容。

下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寫了取得勝利又要從新開始新的征程,“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句寫景,在景色美好中的淒冷感。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形式不容樂觀,蔣介石的圍追堵截還在進行中。

全詩寫的肅殺而振奮,但是也有一些內心悽然感,畢竟大敵當前,肩頭擔重。

毛澤東詩詞系列十四首欣賞(上)----截止到長征勝利

第十四首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欣賞

這首詩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其中描寫了長征過程中的各種艱難困苦,但是都“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這些句子是對所有走過的路的回顧和對苦難的藐視。最後“三軍過後盡開顏。”取得了勝利。

從毛澤東同志投身革命“立志出鄉關”到“三軍過後盡開顏”取得領導地位並帶領中國革命走上正確道路,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失敗,起伏跌宕,但是他一直保持著對革命堅定樂觀的精神,一直保持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直保持著一種胸襟和氣度。是非常人所能至也。

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少年驕狂,到“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心情複雜,到“人生易老天難老”的感嘆,第一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的喜悅,再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到“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心情的變化,漸次成熟,更加堅定,從詩詞文中感受到他心情的變化,詩風的雄健豪邁,他的真性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