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楊立利:給自己立“軍令狀”'

""滬上名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楊立利:給自己立“軍令狀”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楊立利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頸椎是最接近頭顱的重要部位,人體的重要血管神經都從此經過。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則有可能損傷血管神經,造成患者癱瘓或者大出血死亡。由於風險大、難度高,頸椎手術常常被視為臨床禁區和生命禁區。脊柱外科醫生每天面對生命的中樞和最細微神經,他們的手術,猶如行走在懸崖峭壁,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讓手術刀精確至絲與毫,讓生命線把握至分與秒。從四歲幼童上頸椎嚴重畸形、頸椎鋼筋貫穿傷、到嚴重多節段胸椎黃韌帶骨化等患者全部獲得治癒……一系列高難度的手術,在楊立利手下行雲流水般完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頸椎畸形男孩成功闖關

憑藉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臨床實踐,2006年開始楊立利便開始獨立開展一系列高難度手術。上頸椎嚴重、複雜畸形矯正術是脊柱外科最具挑戰、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手術之一。上頸椎水平對應的延髓下部及頸脊髓上部是人體呼吸、循環中樞,是控制頸部以下軀體運動、感覺的中樞,稍有不慎就可引起患者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心跳驟停。

這是一場生命的重託。楊立利至今清楚地記得:那是2016年的一天,年僅4歲的小煌在玩耍時不慎從樓梯上跌下,當即感到頸後部疼痛,頸部呈屈曲位,抬頭、頸部後抑明顯受限,著急的父母帶著孩子訪遍全國各大醫院,均被告知孩子樞椎陳舊性骨折伴寰樞椎旋轉脫位、脊髓受壓,如錯過手術機會以後會逐步癱瘓。但如果手術,幼兒年僅4歲,寰樞椎發育不全,椎弓根極細,脊髓耐受力低,癱瘓甚至死亡風險極高,建議保守治療。

幾經波折,小煌被帶到以脊柱手術聞名國內的上海長征醫院。面對患兒父母的信任與期盼,骨科楊立利教授經過詳細檢查和充分評估患兒病情後,決定迎難而上,給孩子一次新生的機會。

經過一系列精心準備後,對孩子進行了手術,醫生小心翼翼避開椎動脈、脊髓等重要結構,置釘上棒、提拉復位一氣呵成,手術歷時兩個小時,出血僅50毫升,考慮患兒今後發育,所有操作做到創口最小、創傷最少,力爭對患兒影響最小,成功解除了時刻威脅孩子生命的“緊箍咒”。

“選擇長征醫院楊立利教授,這是我們最準確的決定,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奇蹟全都是像楊立利這樣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們奮力一搏的結果,他們所擔的風險可想而知。”出院前,孩子的父親寫了滿滿兩頁的感謝信。相關事蹟被《新民晚報》《文匯報》《醫學論壇報》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

挑戰生命禁區,創造出無數奇蹟。二十年來,楊立利每天早上7點到醫院查房,晚上常常手術及工作至下半夜,休息日也“泡”在科室裡。揣摩不同老師的“刀法”,潛心鑽研手術及臨床科學研究,不停地思考積累,博採眾長,吸取前輩的經驗和教訓。他常說:“唯有自身技術幾近極致苛求,才能最安全、有效解除患者病痛!才能擔當一名合格的脊柱外科醫生!”正因為如此勤奮,33歲不到便成為當時醫院最年輕的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1歲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博導,成為國內一流、人才輩出長征醫院脊柱外科團隊裡的佼佼者。

“35歲前攻克這類高危風險手術”

嚴重多節段胸椎黃韌帶骨化症是一個風險度極高、患者癱瘓率極高、療效不佳、手術後改善率低、極具挑戰性的手術,一旦選擇手術,不僅對患者、還是對醫生都是噩夢的開始,因此,許多脊柱外科醫生談“胸椎黃韌帶骨化”色變。國內很多脊柱外科醫生寧可選擇放棄,也不願接手這類患者,許多患者最終求醫無門,永遠也站不起來了。“不忍心看患者的眼神,他們眼中流露出的哀求和期盼,永遠令我不安。” 楊立利給自己設置期限,立下“軍令狀”:35歲左右必須攻克這項高危風險的手術。經過一番艱苦磨礪與鑽研,自行設計了專用的手術器械,並自費購買引用最先進的電動工具,他率先提出了創新的手術方法:即將致壓物多節段整體一次性切除,將原來需要6小時完成的手術縮短至3小時,最大程度避免了高危節段脊髓損傷、癱瘓的巨大風險。至今經過治療後的近百例嚴重胸椎黃韌帶骨化患者均獲得良好的療效,未發生一例嚴重的癱瘓和併發症。這項臨床成果獲當年長征醫院臨床特色診治新技術第一名,並於2013年發表在本學科領域最權威雜誌The Spinal Journal上,已在全國43家醫療單位

得到推廣應用,使無數患者擺脫癱瘓的命運。

“看到每個患者開開心心地離開醫院,從此擺脫輪椅自由生活,這是作為每個脊柱外科醫生最欣慰、最自豪的時刻。”楊立利說。

"滬上名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楊立利:給自己立“軍令狀”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楊立利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頸椎是最接近頭顱的重要部位,人體的重要血管神經都從此經過。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則有可能損傷血管神經,造成患者癱瘓或者大出血死亡。由於風險大、難度高,頸椎手術常常被視為臨床禁區和生命禁區。脊柱外科醫生每天面對生命的中樞和最細微神經,他們的手術,猶如行走在懸崖峭壁,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讓手術刀精確至絲與毫,讓生命線把握至分與秒。從四歲幼童上頸椎嚴重畸形、頸椎鋼筋貫穿傷、到嚴重多節段胸椎黃韌帶骨化等患者全部獲得治癒……一系列高難度的手術,在楊立利手下行雲流水般完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頸椎畸形男孩成功闖關

憑藉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臨床實踐,2006年開始楊立利便開始獨立開展一系列高難度手術。上頸椎嚴重、複雜畸形矯正術是脊柱外科最具挑戰、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手術之一。上頸椎水平對應的延髓下部及頸脊髓上部是人體呼吸、循環中樞,是控制頸部以下軀體運動、感覺的中樞,稍有不慎就可引起患者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甚至呼吸、心跳驟停。

這是一場生命的重託。楊立利至今清楚地記得:那是2016年的一天,年僅4歲的小煌在玩耍時不慎從樓梯上跌下,當即感到頸後部疼痛,頸部呈屈曲位,抬頭、頸部後抑明顯受限,著急的父母帶著孩子訪遍全國各大醫院,均被告知孩子樞椎陳舊性骨折伴寰樞椎旋轉脫位、脊髓受壓,如錯過手術機會以後會逐步癱瘓。但如果手術,幼兒年僅4歲,寰樞椎發育不全,椎弓根極細,脊髓耐受力低,癱瘓甚至死亡風險極高,建議保守治療。

幾經波折,小煌被帶到以脊柱手術聞名國內的上海長征醫院。面對患兒父母的信任與期盼,骨科楊立利教授經過詳細檢查和充分評估患兒病情後,決定迎難而上,給孩子一次新生的機會。

經過一系列精心準備後,對孩子進行了手術,醫生小心翼翼避開椎動脈、脊髓等重要結構,置釘上棒、提拉復位一氣呵成,手術歷時兩個小時,出血僅50毫升,考慮患兒今後發育,所有操作做到創口最小、創傷最少,力爭對患兒影響最小,成功解除了時刻威脅孩子生命的“緊箍咒”。

“選擇長征醫院楊立利教授,這是我們最準確的決定,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奇蹟全都是像楊立利這樣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們奮力一搏的結果,他們所擔的風險可想而知。”出院前,孩子的父親寫了滿滿兩頁的感謝信。相關事蹟被《新民晚報》《文匯報》《醫學論壇報》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

挑戰生命禁區,創造出無數奇蹟。二十年來,楊立利每天早上7點到醫院查房,晚上常常手術及工作至下半夜,休息日也“泡”在科室裡。揣摩不同老師的“刀法”,潛心鑽研手術及臨床科學研究,不停地思考積累,博採眾長,吸取前輩的經驗和教訓。他常說:“唯有自身技術幾近極致苛求,才能最安全、有效解除患者病痛!才能擔當一名合格的脊柱外科醫生!”正因為如此勤奮,33歲不到便成為當時醫院最年輕的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1歲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博導,成為國內一流、人才輩出長征醫院脊柱外科團隊裡的佼佼者。

“35歲前攻克這類高危風險手術”

嚴重多節段胸椎黃韌帶骨化症是一個風險度極高、患者癱瘓率極高、療效不佳、手術後改善率低、極具挑戰性的手術,一旦選擇手術,不僅對患者、還是對醫生都是噩夢的開始,因此,許多脊柱外科醫生談“胸椎黃韌帶骨化”色變。國內很多脊柱外科醫生寧可選擇放棄,也不願接手這類患者,許多患者最終求醫無門,永遠也站不起來了。“不忍心看患者的眼神,他們眼中流露出的哀求和期盼,永遠令我不安。” 楊立利給自己設置期限,立下“軍令狀”:35歲左右必須攻克這項高危風險的手術。經過一番艱苦磨礪與鑽研,自行設計了專用的手術器械,並自費購買引用最先進的電動工具,他率先提出了創新的手術方法:即將致壓物多節段整體一次性切除,將原來需要6小時完成的手術縮短至3小時,最大程度避免了高危節段脊髓損傷、癱瘓的巨大風險。至今經過治療後的近百例嚴重胸椎黃韌帶骨化患者均獲得良好的療效,未發生一例嚴重的癱瘓和併發症。這項臨床成果獲當年長征醫院臨床特色診治新技術第一名,並於2013年發表在本學科領域最權威雜誌The Spinal Journal上,已在全國43家醫療單位

得到推廣應用,使無數患者擺脫癱瘓的命運。

“看到每個患者開開心心地離開醫院,從此擺脫輪椅自由生活,這是作為每個脊柱外科醫生最欣慰、最自豪的時刻。”楊立利說。

滬上名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骨科楊立利:給自己立“軍令狀”

楊立利說,“看到每個患者開開心心的離開醫院,從此擺脫輪椅自由生活,這是作為每個脊柱外科醫生最欣慰、最自豪的時刻。”

嚴重頸椎鋼筋貫穿傷患者獲新生

罕見、複雜頸椎外傷死亡率極高,是脊柱外科疑難手術之一,文獻報道極少,該類手術國際上無相關經驗借鑑,更考驗外科醫生技術功底及應變能力。2015年3月16日,一場飛來橫禍,將42歲趙女士推到了死亡的邊緣,一根2米長、直徑1.5釐米鋼筋從24樓掉落,如標槍般從其左側耳後插入其頸部,從頸5椎板插入,橫貫整個頸椎,將脊髓斜切斷,抵頸6、頸7右前方穿出,直達食管氣管,趙女士當即癱瘓,生命危在旦夕。

工友隨即將其送到當地多家三甲醫院救治,均被告知如此國際罕見、疑難、複雜頸椎鋼筋貫穿傷無法救治,建議轉診至全國脊柱外科技術實力強的醫院——上海長征醫院救治。到院後楊立利教授團隊接診,經查,發現損傷很嚴重,氣管、食管、肺尖、頸部大血管等重要的器官均被損傷。鋼筋異物殘留體內極度危險,傷者頭部活動及搬運中隨時可損傷周圍大血管、食道及氣管等重要組織,將導致患者立即死亡。醫院立即進行全院大會診,面對國際罕見的外傷,與會許多專家認為死亡風險極高,就算能順利手術拔除鋼筋,術後椎管內感染、肺部感染、ARDS、嚴重內環境紊亂、休克、營養不良等併發症均可導致患者死亡。面對家屬哀求及期盼的眼神,楊立利教授堅決主張只有儘早手術患者才能有生存希望。隨即,全院十個科室協同作戰、精心配合,從麻醉方式、氣管插管、顯露、鋼筋拔除、氣管食管及肺尖可能損傷及處理、術後全面預防併發症等方面制定周密手術計劃,楊立利教授成功對其進行手術,術後對該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精心救治及個體化護理,終於使患者存活下來並保留了右上肢大多數神經功能。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新民晚報》相繼對楊立利教授進行專訪並廣泛報道。術後一年複查時,患者丈夫熱淚盈眶對楊教授說道:“衷心感謝楊教授,讓還在上學的孩子有媽媽的陪伴!”

楊立利常常告誡學生:做醫生如果只會對著教科書對號入座,不自己動腦子,醫學就不可能有發展。只有善於把握機會,敢於打破原有思維模式框架的束縛,以特有的創新意識和膽略對傳統的治療方法進行改進,才能去攻克了一個個難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