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愛旅行,你只是愛懶、放縱、不負責……'

"

剛結束完日本之旅,關於旅行的意義,突然有了不同的理解。

以前,我對旅行的理解,是對【日常的逃離】,能夠從重複的事務、複雜的關係中抽身,享受一段私人的,完全不相干的時光,再安全地回到日常中,好像就有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但為什麼逃離日常,能起到這種重啟作用?我並沒有去細想,直到這次旅行。

裸辭以來,我擁有了大量可自主支配的時間,從三月到現在,大大小小的旅行,已經有五次,頻率遠遠高於過去,旅行真的有那麼吸引我嗎?未必。

當旅行次數多起來時,我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旅行這件事,比如八月在名古屋,天熱得夠嗆,熱辣辣的日頭臨空,每一步,腳下的地都在冒著熱氣,裸露出來的皮膚,全是辣辣的疼,玩起來舒服嗎?當然不。

"

剛結束完日本之旅,關於旅行的意義,突然有了不同的理解。

以前,我對旅行的理解,是對【日常的逃離】,能夠從重複的事務、複雜的關係中抽身,享受一段私人的,完全不相干的時光,再安全地回到日常中,好像就有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但為什麼逃離日常,能起到這種重啟作用?我並沒有去細想,直到這次旅行。

裸辭以來,我擁有了大量可自主支配的時間,從三月到現在,大大小小的旅行,已經有五次,頻率遠遠高於過去,旅行真的有那麼吸引我嗎?未必。

當旅行次數多起來時,我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旅行這件事,比如八月在名古屋,天熱得夠嗆,熱辣辣的日頭臨空,每一步,腳下的地都在冒著熱氣,裸露出來的皮膚,全是辣辣的疼,玩起來舒服嗎?當然不。

你不是愛旅行,你只是愛懶、放縱、不負責……

在海邊

七月在雲南建水、六月在泰國象島,也是同樣如此,太陽滾燙,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室內蹲。

如果只是換個地方宅,什麼也不做,旅行是不是失去了旅行的意義?

而我在完全可以預見天氣的同時,為什麼要自找罪受?

當我真的去思考時,答案讓我大吃一驚。

這並不是一個光彩的答案,但中招的,絕不止我一個人,就像標題所寫的那樣,我們不是愛旅行,我們只是愛懶、放縱、不負責……

不相信?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旅行中的自己。

你真的是非常熱衷看風景、看人文的哪種人嗎?還是找幾個地標,草草打卡,有了一種完成任務的安全感,就去躺了,無所事事呢?

又或是這一種,覺得自己不那麼普通的,在朋友圈大賽中,呈現出“我特別有錢”“我特別好看”“我特別會玩”的,如果去掉社交媒體能帶來的虛榮心,你是選擇去做呈現zhuangbility屬性的項目,還是去躺著?

能完成這個假設的,只需要抽走一個手機。

我們在旅途中,也不乏有這樣的人,懶也罷 ,想清楚了也罷,乾脆選擇了“躺玩”路線,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就找個咖啡館泡著,看路人看一下午。

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和同伴就在東南亞各地的咖啡館裡,不知虛度了多少時光,話說很多老外都是一樣,大家就泡在咖啡館裡,任時光遊走。

我們在醞釀文學嗎?在思考人生嗎?抱歉,沒有的,我們就是懶,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幹,就這樣呆著,就十分美好。

如果是在非旅行的日常裡,我們敢這樣虛度時光嗎?我想象有人可以辦到,但我等是凡人,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弱點我們都有,我們在社會的規則裡,我們是服從的大多數,我們不敢,也沒能力一直虛度光陰。

正因為如此,偶爾的虛度,安全的虛度,才更加誘人。

上次在象島,我甚至拉著閨蜜,睡了好幾天。早上自然醒,吃早餐,逛個酒店,吃午餐,午睡到下午五六點,走到海灘,吃晚餐……

唯一牽絆我們的,是國人常有的意義觀,總覺得該做點什麼,不然就沒法交待。

但一想清楚,有什麼好交待的呢?我們需要向誰負責旅行嗎?除了本人,似乎並沒有需要向他人負責。

一旦去除了“被看”心態,旅行不再是一個展現的工具後,旅行就變成了一個非常自由,也非常自我的事情,那按照自己的意願旅行,不就是最好的做法嗎?

包袱一放下,我們真是睡得非常舒服,我們都享受了本年度最好的睡眠,尤其是還在職場的閨蜜,她說,好久好久沒有這樣放鬆過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看景點毫無意義,各種遊樂項目毫無意義,但那需要在自己真心渴望的狀態下,主動而非被動的狀態下,才更具有對自己的價值。

比如吳哥窟,我非常喜歡,不同年份,還去了好幾次,每次都讓我屏息凝神,心中升騰起一股濃濃的複雜情感,膜拜有、悲壯有、心碎有,哪怕你讓我去柬埔寨最好的酒店泡著,不去吳哥窟,我也不情願。

"

剛結束完日本之旅,關於旅行的意義,突然有了不同的理解。

以前,我對旅行的理解,是對【日常的逃離】,能夠從重複的事務、複雜的關係中抽身,享受一段私人的,完全不相干的時光,再安全地回到日常中,好像就有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但為什麼逃離日常,能起到這種重啟作用?我並沒有去細想,直到這次旅行。

裸辭以來,我擁有了大量可自主支配的時間,從三月到現在,大大小小的旅行,已經有五次,頻率遠遠高於過去,旅行真的有那麼吸引我嗎?未必。

當旅行次數多起來時,我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旅行這件事,比如八月在名古屋,天熱得夠嗆,熱辣辣的日頭臨空,每一步,腳下的地都在冒著熱氣,裸露出來的皮膚,全是辣辣的疼,玩起來舒服嗎?當然不。

你不是愛旅行,你只是愛懶、放縱、不負責……

在海邊

七月在雲南建水、六月在泰國象島,也是同樣如此,太陽滾燙,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室內蹲。

如果只是換個地方宅,什麼也不做,旅行是不是失去了旅行的意義?

而我在完全可以預見天氣的同時,為什麼要自找罪受?

當我真的去思考時,答案讓我大吃一驚。

這並不是一個光彩的答案,但中招的,絕不止我一個人,就像標題所寫的那樣,我們不是愛旅行,我們只是愛懶、放縱、不負責……

不相信?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旅行中的自己。

你真的是非常熱衷看風景、看人文的哪種人嗎?還是找幾個地標,草草打卡,有了一種完成任務的安全感,就去躺了,無所事事呢?

又或是這一種,覺得自己不那麼普通的,在朋友圈大賽中,呈現出“我特別有錢”“我特別好看”“我特別會玩”的,如果去掉社交媒體能帶來的虛榮心,你是選擇去做呈現zhuangbility屬性的項目,還是去躺著?

能完成這個假設的,只需要抽走一個手機。

我們在旅途中,也不乏有這樣的人,懶也罷 ,想清楚了也罷,乾脆選擇了“躺玩”路線,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就找個咖啡館泡著,看路人看一下午。

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和同伴就在東南亞各地的咖啡館裡,不知虛度了多少時光,話說很多老外都是一樣,大家就泡在咖啡館裡,任時光遊走。

我們在醞釀文學嗎?在思考人生嗎?抱歉,沒有的,我們就是懶,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幹,就這樣呆著,就十分美好。

如果是在非旅行的日常裡,我們敢這樣虛度時光嗎?我想象有人可以辦到,但我等是凡人,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弱點我們都有,我們在社會的規則裡,我們是服從的大多數,我們不敢,也沒能力一直虛度光陰。

正因為如此,偶爾的虛度,安全的虛度,才更加誘人。

上次在象島,我甚至拉著閨蜜,睡了好幾天。早上自然醒,吃早餐,逛個酒店,吃午餐,午睡到下午五六點,走到海灘,吃晚餐……

唯一牽絆我們的,是國人常有的意義觀,總覺得該做點什麼,不然就沒法交待。

但一想清楚,有什麼好交待的呢?我們需要向誰負責旅行嗎?除了本人,似乎並沒有需要向他人負責。

一旦去除了“被看”心態,旅行不再是一個展現的工具後,旅行就變成了一個非常自由,也非常自我的事情,那按照自己的意願旅行,不就是最好的做法嗎?

包袱一放下,我們真是睡得非常舒服,我們都享受了本年度最好的睡眠,尤其是還在職場的閨蜜,她說,好久好久沒有這樣放鬆過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看景點毫無意義,各種遊樂項目毫無意義,但那需要在自己真心渴望的狀態下,主動而非被動的狀態下,才更具有對自己的價值。

比如吳哥窟,我非常喜歡,不同年份,還去了好幾次,每次都讓我屏息凝神,心中升騰起一股濃濃的複雜情感,膜拜有、悲壯有、心碎有,哪怕你讓我去柬埔寨最好的酒店泡著,不去吳哥窟,我也不情願。

你不是愛旅行,你只是愛懶、放縱、不負責……

吳哥窟

而像吳哥窟一樣,能升騰起情感的景點太少,並不是其他景點不如吳哥窟,但並不是每個景點都有眼緣,都能激發情感,很多時候,不過是看看就過了,美當然也美,只是對它沒有情意,就像完成任務,我來了,我看見,沒了。

或者遇到那種遊人如織的,虛名在外的,那就乾脆看都不看了,何必自欺欺人呢?浪費時間,浪費腳力,還不如舒舒服服地躺著。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明知道不是去吳哥窟這樣地方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還有一顆想去旅遊的心?

因為旅行吸引人的,當然不止懶,它真正誘人的,是【懶+放縱+不用負責】的綜合魅力,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比如放縱,今年我的五次旅行,每次的同伴都不同,我觀察過,所有人的自制力,在旅行時,都自動選擇了拋棄。

就拿飲食為例,平時都是都市男女,對身材有一定要求,飲食頗為節制,但大家都是凡人,旅行的時候,沒一個不破功的。

一天兩頓火鍋有什麼要緊,夜宵還要吃油炸串串;不出門有什麼要緊,三餐吃在酒店,薯條啤酒巧克力不間斷;早上吃重口味有什麼要緊,臉盆大的米線不說,還有一碟碟配菜,還是每人一份……

剛旅行完的日本,每天一日三餐外,我都要吃一大塊奶油蛋糕,晚上十點還要跑去吃碗天婦羅烏冬面,雖然我平時也吃得多,但會有一點負罪感,而在旅行時,我完全沒有,就連平時不愛吃的薯片,上次在象島,也是每天兩袋,腮幫子一直卡卡卡。

我同伴是平時節制慣的,之前節食健身,幾個月瘦了三十斤,每次跟他吃飯都很不痛快,這不吃那不吃,結果一旅行,每天只想著吃,汽水每天喝,啤酒每天喝,一頓就可以吃掉烤串、天婦羅、鰻魚飯…… 回來上稱,重了六斤。

這種放縱,當然不止是吃,各種各樣的,都可以由著性子來,熬夜當然可以熬,懶覺當然可以睡,酒可以喝,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好在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會過火。

放縱最誘人的地方,就是自由,誰不渴望自由呢?誰不向往任性呢?況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這是安全的自由,安全的任性,你知道這樣的日子是短暫的,你知道一切可以捲土重來。

一旦知道日常是可以恢復的,假期的放縱就尤為安心。

這不是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事嗎?安全的放縱,一切都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我們能夠掌握的東西那麼少。

和懶和放縱一樣誘人的,是旅行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不用負責。

旅行,就意味著你逃離了日常,工作、生活,一切告一段落,平常手機停不了的信息,都可以用一句“抱歉,我在休假”解決,你的姓名還可以備註一個“休假中”,但凡不是相關的大事,人們彼此互相體諒,沒人會來打擾你。

這種舒爽,職場裡的人都知道,現代人,工作節奏強,誰都不容易,即便大家臆想的某些“一杯茶、一張報”的單位,也根本不是這麼輕鬆,各種瑣碎的小事,各種複雜的人情,人在其中,只有難以言喻的疲憊。

而旅行,基於年假等的旅行,是對這種疲憊的正當逃離,很多職場人士,包括我之前也是,每次在工作疲於奔命,或者受挫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

休假去旅行,再也沒有比旅行更好的逃離了,哪怕只有幾天也好。

人在社會裡,是各種身份的集合,不止是工作,還有生活,還有家庭,而旅行,都可以進行一次逃離。

我有個閨蜜,就曾拋夫棄子,自己一個人去旅行,在日本京都一座不知名的花園裡,她坐在廣場上吃三明治,看著孩子溜冰,看著行人來往,她給我發微信,說這一刻的感覺,真好啊!

這種真好,應該可以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記得小時候看一個童話,說有一個王后,每天都容光煥發,各種事物都處理得宜,唯一讓人好奇的,是每天傍晚,她都會消失一個小時,國王擔心她是女巫,就去跟蹤她,發現她只是在森林裡,看看天、玩玩水,度過無人打擾的,獨處的,自由的一小時。

在某種程度上,旅行,就是每個人的“王后一小時”。

這種慵懶的、放縱的、不用負責的短暫時光,就可以完成人的一次充電,回想一下,每次旅行將結束時,是不是在伴隨著大量不捨的情況下,覺得電力滿格,又可以再堅持一會兒了呢?

生活仍要繼續,我們需要旅行,或許這才是旅行的意義吧。

微博:@一頭萌鹿

公舉號:迷宮中的萌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