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文|丁十二

人人皆道“毒舌”的羅隱,其實才活得最通透。

羅隱,本名羅橫,字昭諫,晚唐著名詩人。

羅隱自幼在家鄉便很有才名,他的詩和文章都為世人所推崇,據傳當時一朋友高中進士,羅隱寫詩祝賀,誰知他朋友的父親拿著羅隱的詩說:乖乖隆滴咚!相比兒子高中進士,我更開心的是能得到羅相公的詩。

不僅如此,羅隱深受達官貴人賞識,就連當朝宰相鄭畋和李蔚也對他青眼相待,足見他的才學之出眾。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羅隱像

千百年,自科舉創立以來,是無數子弟進入仕途、實現理想抱負的最佳途徑,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是一點也不誇張的,羅隱自然深諳這個道理。所以素負才名的羅隱決定入京都考科舉。

公元859年,李漼繼帝位,即唐懿宗,同年羅隱入京都應。當年兩人先後於公元833年出生。

如果羅隱能高中進士入朝為官,那君臣二人就是一段佳話,但是很不幸,羅隱名落孫山了。

一次考不中也正常,也不是誰都有王維那樣的運氣,在李白還在干謁李邕的時候,就輕輕鬆鬆考了個狀元。畢竟孟郊54歲在高中進士後洋洋得意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第二年繼續考,沒中。

第三年,沒中。

就這樣,羅隱接連考了7年,7年啊,想想這感覺,就像今天和你同時參加高考的人已經大學畢業讀完研究生出來當你老師了你還在高考。羅隱一氣之下給自己改名羅隱。

那麼羅隱考了7次都考不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問題就出在羅隱的“毒舌”,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有點啥就得說出來,絲毫不給朝廷大臣面子,包括皇帝。他的試卷裡的文字可以說字字藏針,針針見血。加上人又很狂妄,所以當時的考官基本讓他得罪了個遍。

據說有次他考試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求雨做法,羅隱便上書進諫,說水旱災害是天災,無法立即消除,不僅如此,他還勸皇上應該用心祈禱,那麼百姓的莊稼即使受災再重也會感激陛下的。最後還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為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他認為此法不可取。羅隱的話太直率,頗有些諷刺的意味,搞的皇帝很沒有面子。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這還不算,第八年,羅隱沒有參加考試,他決定寫寫書,寫什麼不好,寫了一本《讒書》,這本《讒書》就相當於把羅隱那些諷刺的故事文章整理成集。這樣的書肯定不會被統治階級接受,但是統治階級又不能明令禁止,只能對羅隱是越來越厭惡。

而這一切,羅隱當然知道,所以他在序言中自嘲地寫道:“我來到京城七年,飢寒交迫,幾乎不像一個正常人了。丁亥年的正月,拿過這本書來自己罵自己:‘他人用書得榮譽,你卻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書取富貴,你卻因此得貧困。’所以,我的書不過是自己讒媚自己罷了,就叫《讒書》吧。”

寫完《讒書》,羅隱應該也知道自己是仕途無望了,但他心裡還有一點火,沒有熄滅。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各種愁啊恨啊,再多我也要樂悠悠的。只要杯中有酒,就痛痛快快的喝他個一醉方休,明天的憂愁,明天的煩惱,明天再考慮。這等豪情一點也不比太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遜色。

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試問千百年來,誰能有他通透?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心裡的火苗還沒熄滅,羅隱繼續向仕途走去,正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仕途之門早已對羅隱關閉,任他再考個十年、百年,他都只能是門外漢,而這一點,他心裡是清楚的,所以斷斷續續又考了幾年,便也不考了。羅隱戲稱自己“十二三年就試期”,而歷史也戲謔他一個“十上不第”的光榮稱號。

進士不第的羅隱慢悠悠轉回家,途中路過籌筆驛,當年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曾多次在此籌劃軍機大事。

羅隱見李商隱有詩於其上: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在李商隱看來,諸葛亮北伐失敗主要原因是關羽和張飛已經去世,不能助他一臂之力,而歸根到底是命運弄人。

羅隱覺得李商隱說的有道理,於是也寫了一首《籌筆驛》,其中“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一句傳唱千年,不僅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言盡王朝更迭、天下興亡之事。

《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縱觀歷史,不是生不逢時,就是仕途坎坷不暢。幾百年後的蘇軾雖然生逢盛世,也順利進入仕途,然而官場凶險,幾乎喪命。這一切,羅隱在京都的那幾年早已看透,瞭然於胸。

所以當他寫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時候,知道無論如何也不能一醉不醒,醒過來就得面對各種憂愁,但這些明天再考慮吧,人生能有幾度秋涼?能偷得浮生半日閒就閒著吧,須知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籌筆驛

途中再次路過鍾陵,又遇到了當年的老情人歌妓雲英。

只是十二年的時間,只在彈指一揮間,歷歷往事浮現在二人眼前。

她以為他:金榜題名,花前月下;

他以為她:嫁作人婦,富貴榮華。

現如今——

她驚異於他一身布衣;

他驚異於她依舊歌妓。

《贈妓雲英》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有人說這是羅隱的“毒舌”,我倒覺得這是羅隱比常人通透的地方,早已看透了世俗。“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猶如一句讖言。

大有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之感。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人人都說瑞雪兆豐年,但羅隱卻說就算豐年情況將如何?在長安還有許多飢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還是不宜多下。況且唐代末期,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豐不豐年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雪下得大了,唯一的結果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樣的詩文註定不會被統治者喜歡,羅隱豈會不知,但他依然要寫,因為他有一張“毒舌”,因為他有一顆通透的心,一顆心懷百姓的心。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但羅隱卻覺得這樣對西施太不公平,明明是統治者自己的責任憑什麼讓西施來背鍋,所以他問:如果說吳國的滅亡是西施造成的,那麼越國亡了怪誰?不能還怪西施吧。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被冤枉了千年的西施第一次被平冤昭雪了。看透的人可能很多,但是敢說的只有羅隱一人。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同樣,唐僖宗廣明年間,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四川,光啟元年才返回京城。羅隱作《帝幸蜀》一詩:

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言下之意:之前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於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足見筆觸之辛辣,世事之洞明。

羅隱的“毒舌”只說了77年,迴音卻在中華大地飄蕩了千年

羅隱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詩應該是《蜂》,一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千百年來人人交口稱讚,不絕於耳。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覺得這句話說的就是自己,人人都能在這句詩中找到共鳴。這一切,千年前的羅隱早已大透大悟,所以留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否則在千年後,人們面對別人不勞而獲的行為時連一句可以發洩的話都沒有。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回顧一生,詩人羅隱又何嘗不是一隻蜂,飛過高山,越過平原,始終不忘採花釀蜜的初心,蜂有毒刺,他有“毒舌”,但可曾蜇一下無辜的人?至於他的蜜甜了誰?千百年後的今天,想必不用再多說了吧。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公元909年,羅隱去世,終年77歲。

一張“毒舌”再發不出任何聲響,但一顆通透的心活了千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