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

1

"

1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繁華的長安城來了一個“京漂”的年輕人。

在大唐,“京漂”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百多年後,一個叫白居易的外省年輕人手捧詩卷雄心萬丈地要進長安“京漂”。當時,接見他的是當朝大詩人顧況,顧況一見白居易,戲謔地說道:“長安米貴,年輕人想留下來不容易啊。”

當顧況讀到白居易獻上的詩卷,讀到那首著名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昂頭驚呼:“有詩如此,在京城留下不難,老夫之前說的是戲言!”

而貞觀十四年的這年,這個從兗州瑕縣前往長安的年輕人,他是前來應試,干謁求仕的。

在唐朝,科舉是以公平的名義公開作弊的事業。

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糊名,名字公開主考官就容易放水。所以,在考試之前大家都去找可以給你放水的主考官。可直接找到主考官概率幾乎為零,很多人只有舍而求其次,找到當朝可以賞識你的高官,讓那些堂堂衣冠之士心甘情願地為你奔走薦舉。

干謁是一門技術活,如果不識權貴,至少要才氣過人,技高一籌,名傳天下。

還有,你還必須要有個好運氣。

運氣不敢說,僅論才氣,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他在七歲時僅憑一首詩就名聞天下。

他就是那個曾經詠《鵝》的孩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神奇的鵝詩自唐朝走來,穿越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中國人詠唱了一千多年。如果地球不毀滅,我們的後代還將繼續吟唱下去。

一個七歲的孩子寫的詩成了唐以後所有孩子的啟蒙詩,這又是一個何等神奇的孩子?

轉眼間,當年那個詠鵝的孩子勇敢邁向長安的那一年,已經二十二歲。

初來乍到,置身陌生的長安城內的駱賓王眼裡卻透出一絲沉重。

他不知道長安會不會給他機會。

因為在此之前,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他十七歲時父親就早喪,他守孝四年,此時老母在堂,生活極為狼狽。儘管父親生前好友救濟,將他們一家從義烏搬往兗州瑕縣,但拮据的生活一直沒有好轉,為了改變自家命運,為了自己二十年來用苦味光陰澆鑄的政治夢想,他決定西入長安闖蕩。

第二年,春暖乍寒。

這一年的長安寒冷極度難熬,駱賓王應試落第,干謁無成,不得不打道回府。

凋悵失落,滿腹牢騷的他沒有回兗州瑕縣,而是直奔義烏老家。

因為他缺錢,他要在義烏籌借生活費用。

不久,他折回兗州,準備再次向仕途發起攻擊。

在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盛世,他除了銳意進取,還有什麼是可以安放他那騷動的靈魂?

回到兗州,他結了婚。然後就連續寫了幾篇干謁求仕詩,《上瑕丘韋明府啟》、《上兗州刺史啟》、《上兗州張司馬啟》、《上兗州崔長史啟》、《春夜韋明府宅宴》、《在兗州餞宋五之問》等等。

凡是當地有名的官員,他一個都不放過。

他太想出仕了,他已經二十三了,他老母老婆都要養,他很缺很缺錢。

瑕縣韋明府是駱賓王父親駱履元生前摯友,正是他的幫忙,駱賓王和他母親才有機會從義烏前來兗州安家。韋明府是駱賓王在炎涼人世裡遇到的一盞燈,這種溫暖他深切感知,並記在心裡。

但他不想一直啃著韋明府,他要出仕!

出仕!

出仕!

出仕的夢想猶如一團熊熊烈火焚燒著駱賓王。

可干謁詩文一篇接一篇地拋出去,卻連掉落水裡的聲音也沒有。迴音緲茫,他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機會和好運的降臨。

四年後,二十七歲的駱賓王再次回到陌生的長安城。

四年萬里眺望,長安總算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返回京城當一個低級僚屬。

初入仕途,官職雖小,但總算可以混口飯吃了。

沒過幾年,駱賓王被罷職,只得另謀高就。他離開長安後,很快就謀到一份工作,到道王李元慶那裡做幕僚。

在唐代,若想出仕,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學霸如果科舉落榜,可以考慮他人推薦,如果沒有他人推薦,那就考慮進入幕府了。在整個唐朝,諸多偉大的詩人都有過幕府的經歷,孟郊、韓愈、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等都有文人入幕的履歷。

進入幕府後,如果碰到一個賞識你的幕主,即可逆襲上位,揚名立萬。

首開文人入幕的人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時,李世民料定天下必將大亂,廣結天下文士,將著名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收於麾下,組成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智囊團,並且順利地打下了江山,又成功奪位完成了皇帝的夢想。李世民當皇帝后,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相繼進入仕途,都成為了唐朝名相。

李元慶是唐太宗的異母弟,純正的唐朝皇室血統。他被封為道王時,同時授予豫州刺史,後又被拜為滑州刺史。

而駱賓王進入李元慶幕府做幕僚時,地點就在滑州。

滑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滑縣一帶。

這是駱賓王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因為之前在長安任職不過是混口飯吃,而他現在不僅可以吃好喝好,面子好。一旦被道王賞識,人生都可能隨時開掛。

三年後,機會似乎來了。

據《新唐書 駱賓王傳》記載:“(駱賓王)初為道王府屬,嘗使自敘所能,賓王不答!”

駱賓王剛入道王府做府屬時,道王曾經讓他講講自己有什麼特長,但是駱賓王竟然不答應。

千萬裡輾轉曲折地追尋飛黃騰達的機會,為什麼當機會降臨到面前時,駱賓王為何不說說心中那燃燒的仕途慾望?

先來看看駱賓王在他的《自敘狀》裡到底對道王李元慶說了什麼。

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已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凶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謹狀。

若使人圓滑阿諛粉飾自己真實的行為,為投機圖利違背內心而說自己的長處和善行,貪求仕進,貪戀祿位,往大點說是亂了國家的治國大道,往小點說是褻瀆了耿直之士的高潔節義,這種事情即使是惡人都以之為恥,何況是高潔之士還會以它為榮麼?所以,你讓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恕我不奉令!

駱賓王寫《自敘狀》表白心跡時,那是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前653)。

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世態炎涼,好人難覓;官場險惡,貴人難尋。李元慶讓他寫寫自己優點,遞一紙狀走個形式,不是好心要拔擢他的意思麼?

駱賓王卻說出如此令人不爽的話來,他到底想幹什麼?

如此狂傲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難道讓李元慶改口這樣說:“小駱啊,我想提拔你了,說說你有什麼惡行和短處?”

無論如何,道王府估計呆不長久了。

三年後,狂傲不堪而又不被人懂的駱賓王終於離開道王府,辭官歸隱。

2

"

1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繁華的長安城來了一個“京漂”的年輕人。

在大唐,“京漂”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百多年後,一個叫白居易的外省年輕人手捧詩卷雄心萬丈地要進長安“京漂”。當時,接見他的是當朝大詩人顧況,顧況一見白居易,戲謔地說道:“長安米貴,年輕人想留下來不容易啊。”

當顧況讀到白居易獻上的詩卷,讀到那首著名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昂頭驚呼:“有詩如此,在京城留下不難,老夫之前說的是戲言!”

而貞觀十四年的這年,這個從兗州瑕縣前往長安的年輕人,他是前來應試,干謁求仕的。

在唐朝,科舉是以公平的名義公開作弊的事業。

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糊名,名字公開主考官就容易放水。所以,在考試之前大家都去找可以給你放水的主考官。可直接找到主考官概率幾乎為零,很多人只有舍而求其次,找到當朝可以賞識你的高官,讓那些堂堂衣冠之士心甘情願地為你奔走薦舉。

干謁是一門技術活,如果不識權貴,至少要才氣過人,技高一籌,名傳天下。

還有,你還必須要有個好運氣。

運氣不敢說,僅論才氣,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他在七歲時僅憑一首詩就名聞天下。

他就是那個曾經詠《鵝》的孩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神奇的鵝詩自唐朝走來,穿越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中國人詠唱了一千多年。如果地球不毀滅,我們的後代還將繼續吟唱下去。

一個七歲的孩子寫的詩成了唐以後所有孩子的啟蒙詩,這又是一個何等神奇的孩子?

轉眼間,當年那個詠鵝的孩子勇敢邁向長安的那一年,已經二十二歲。

初來乍到,置身陌生的長安城內的駱賓王眼裡卻透出一絲沉重。

他不知道長安會不會給他機會。

因為在此之前,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他十七歲時父親就早喪,他守孝四年,此時老母在堂,生活極為狼狽。儘管父親生前好友救濟,將他們一家從義烏搬往兗州瑕縣,但拮据的生活一直沒有好轉,為了改變自家命運,為了自己二十年來用苦味光陰澆鑄的政治夢想,他決定西入長安闖蕩。

第二年,春暖乍寒。

這一年的長安寒冷極度難熬,駱賓王應試落第,干謁無成,不得不打道回府。

凋悵失落,滿腹牢騷的他沒有回兗州瑕縣,而是直奔義烏老家。

因為他缺錢,他要在義烏籌借生活費用。

不久,他折回兗州,準備再次向仕途發起攻擊。

在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盛世,他除了銳意進取,還有什麼是可以安放他那騷動的靈魂?

回到兗州,他結了婚。然後就連續寫了幾篇干謁求仕詩,《上瑕丘韋明府啟》、《上兗州刺史啟》、《上兗州張司馬啟》、《上兗州崔長史啟》、《春夜韋明府宅宴》、《在兗州餞宋五之問》等等。

凡是當地有名的官員,他一個都不放過。

他太想出仕了,他已經二十三了,他老母老婆都要養,他很缺很缺錢。

瑕縣韋明府是駱賓王父親駱履元生前摯友,正是他的幫忙,駱賓王和他母親才有機會從義烏前來兗州安家。韋明府是駱賓王在炎涼人世裡遇到的一盞燈,這種溫暖他深切感知,並記在心裡。

但他不想一直啃著韋明府,他要出仕!

出仕!

出仕!

出仕的夢想猶如一團熊熊烈火焚燒著駱賓王。

可干謁詩文一篇接一篇地拋出去,卻連掉落水裡的聲音也沒有。迴音緲茫,他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機會和好運的降臨。

四年後,二十七歲的駱賓王再次回到陌生的長安城。

四年萬里眺望,長安總算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返回京城當一個低級僚屬。

初入仕途,官職雖小,但總算可以混口飯吃了。

沒過幾年,駱賓王被罷職,只得另謀高就。他離開長安後,很快就謀到一份工作,到道王李元慶那裡做幕僚。

在唐代,若想出仕,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學霸如果科舉落榜,可以考慮他人推薦,如果沒有他人推薦,那就考慮進入幕府了。在整個唐朝,諸多偉大的詩人都有過幕府的經歷,孟郊、韓愈、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等都有文人入幕的履歷。

進入幕府後,如果碰到一個賞識你的幕主,即可逆襲上位,揚名立萬。

首開文人入幕的人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時,李世民料定天下必將大亂,廣結天下文士,將著名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收於麾下,組成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智囊團,並且順利地打下了江山,又成功奪位完成了皇帝的夢想。李世民當皇帝后,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相繼進入仕途,都成為了唐朝名相。

李元慶是唐太宗的異母弟,純正的唐朝皇室血統。他被封為道王時,同時授予豫州刺史,後又被拜為滑州刺史。

而駱賓王進入李元慶幕府做幕僚時,地點就在滑州。

滑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滑縣一帶。

這是駱賓王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因為之前在長安任職不過是混口飯吃,而他現在不僅可以吃好喝好,面子好。一旦被道王賞識,人生都可能隨時開掛。

三年後,機會似乎來了。

據《新唐書 駱賓王傳》記載:“(駱賓王)初為道王府屬,嘗使自敘所能,賓王不答!”

駱賓王剛入道王府做府屬時,道王曾經讓他講講自己有什麼特長,但是駱賓王竟然不答應。

千萬裡輾轉曲折地追尋飛黃騰達的機會,為什麼當機會降臨到面前時,駱賓王為何不說說心中那燃燒的仕途慾望?

先來看看駱賓王在他的《自敘狀》裡到底對道王李元慶說了什麼。

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已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凶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謹狀。

若使人圓滑阿諛粉飾自己真實的行為,為投機圖利違背內心而說自己的長處和善行,貪求仕進,貪戀祿位,往大點說是亂了國家的治國大道,往小點說是褻瀆了耿直之士的高潔節義,這種事情即使是惡人都以之為恥,何況是高潔之士還會以它為榮麼?所以,你讓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恕我不奉令!

駱賓王寫《自敘狀》表白心跡時,那是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前653)。

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世態炎涼,好人難覓;官場險惡,貴人難尋。李元慶讓他寫寫自己優點,遞一紙狀走個形式,不是好心要拔擢他的意思麼?

駱賓王卻說出如此令人不爽的話來,他到底想幹什麼?

如此狂傲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難道讓李元慶改口這樣說:“小駱啊,我想提拔你了,說說你有什麼惡行和短處?”

無論如何,道王府估計呆不長久了。

三年後,狂傲不堪而又不被人懂的駱賓王終於離開道王府,辭官歸隱。

2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在初唐四傑中,數駱賓王經歷最為複雜,個性最為乖張,是最具反抗性的一個人。

不知道這是否跟他幼年喪父有莫大的關係。

駱賓王出身小官宦家庭,七歲就以一首《鵝》詩嶄露頭角,然而《舊唐書》卻說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沒法想象,這等天才詩人竟然品行不端,愛好跟賭徒交往。

但是,《舊唐書》的這段話竟然沒有出現在《新唐書》和《唐才子傳》, 於是有人就懷疑,這是否是因為駱賓王晚年參與揚州起義,因而被當時別有用心的士大夫潑的髒水?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絕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最讓人倍覺奇怪的是,駱賓王之前削尖腦袋撲進官場,好不容易得到道王李元慶賞識,李元慶讓他“自敘其能”好作為拔擢依據,但他一反常態地拒絕,並且三年後義無反顧的辭官回家了。

盧照鄰和王勃面對各自的主子時,從未表現不屑,駱賓王何來豪膽一走了之?難道他看破什麼了麼?

翻開大唐歷史,駱賓王一走了之不與大唐權貴合作,跟自己“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豪俠性格有關,或許也跟當時一個人的干政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個人就是武則天。

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李治宣佈要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消息一出,天下沸騰。唐太宗時期的諸多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人紛紛前來勸諫,則被通通貶斥。

同年十月,武皇天順利上位,一個月後,虐殺王皇后和蕭淑妃,天下聞之,譁然一片。

之後,大唐的政治越來越荒謬,患了風疾的李治目眩頭昏不能理政,權力漸移武則天手中,於是被時人謂之“二聖”。

在一個正常的政治環境裡,血氣方剛,一身豪傑膽的駱賓王尚且“賤衣冠”,而李治為扶持武則天為皇后,不惜廢掉先帝指定的皇后和打擊大唐元老,亂了綱常,而在這個“二聖”治下的大唐,駱賓王還能指望實現心中美政理想?

駱賓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地回到了兗州,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這一過,就是十來年之久。

他離開長安後,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在大唐官場大倒乾坤,血雨腥雨,一代功臣長孫無忌被無情報復,李治唐高宗的兒子李忠等人也難逃其劫,整個大唐從皇族親王到諸位元老功臣,人人自危。

遠在兗州的駱賓王卻閉目養神,安靜如斯,他似乎早料到這一天會到來。

在兗州這地方,他似乎準備了一生坐穿冷板凳。

好友員半千見駱賓王逃遁山林,來書一封,勸其應乘時而起,擊水三千扶搖直上九萬里。駱賓王回寫了一封書,以明其志:“夫鯤之為魚也。潛碧海,泳滄流,沉鰓於勃海之中,掉尾乎風濤之下,而豪魚井鮒,自以為可得而齊焉。鵬之為鳥也,刷毛羽,諮飲啄,戢翼於天地之間,宛頸乎江海之畔,而雙鳧乘雁,自以為可得而褻焉。及其化羽垂天,摶風九萬,振鱗橫海,擊水三千,寧肯借翰於搶榆,假力於在藻,資江濱捐流之水,待堀堁揚塵之風哉?故張子房之達人也,擊水摶風之適焉?朱買臣之屈已也,戢翼沉鰓之致焉。足下雅得古人之致,不乏先賢之遇,自守莊筌,無嬰魏網。亦寧不知在藻搶榆之力,非擊水摶風之助哉?而詞旨殷勤,深所未諭;盍言爾志,豈若是乎?”(《答員半千書》)

鯤魚鵬鳥是莊子《逍遙遊》裡的重要意象,莊子拿蜩與學鳩跟鯤鵬作比是指小境界不如大境界。駱賓王在這篇《答員半千》書裡,卻認為當下出仕之士不過是溝渠裡的鮒魚,小樹上的水鳥。他則是要做那等待時機的鯤鵬,時機一到即可騰躍萬里,不是所謂些雙鳧乘雁所能比擬的。

為什麼當下不是出仕的好機會?或許是駱賓王對“二聖”所做作為感到失望透項,這也正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果斷拒絕道王李元慶的橄欖枝。

其志不在於小,可又有誰知曉呢?

光陰如梭,駱賓王仍然於兗州山水之中徘徊。此時此刻,駱賓王的心態猶如酵母發酵,其變化之巨大令人錯諤不已。

先來看看他當年剛辭官歸隱的詩作:“二三物友,一百杖頭錢。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令天。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 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冬日宴》)

二三好友,自帶酒錢,自得其樂,不必攀貴,不碰官場,不染俗氣,似乎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

這樣的逍遙生活過了幾年,駱賓王開始沉不住氣地發牢騷了:“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未展從東駿,空戢圖南翼。時命欲何言,撫膺長嘆息。”(《夏日遊德州贈高四》)

再又過幾年,眼看故日好友個個擠入官場,丟他一人與山林相伴,心情更加寂寞,情緒更加低落。“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破涕,哀命返窮愁。別後能相憶,東陵有故侯。”(《秋日送別》)

此時的駱賓王滿頭白髮,傷逝光陰,當歌流涕,哀命窮愁。無情的現實正在改變著他的心志,終於在歸隱十年後的一天,主動干謁,給司列太常伯劉祥道上書。

他在《上司列太常伯啟》交待說他本來人已中年,不求聞達,本想終棲隱於山泉,但“有道貧賤,恥作歸田之賦。”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自孔子以降,士大夫何不向往一個有道的社會,一個可以舒展才華的國家。如果碰到一個昌明社會,而身為士子還甘於貧居,那豈不負了聖賢?就此看來,駱賓王似乎發現,唐高宗和武則天所謂的“二聖 ”似乎並沒有防礙大唐國運蒸蒸日上,他這個曾經的不同政見者,似乎要重新打量大唐的政治了。

在駱賓王一生當中,這是一條重要的思想分水嶺。十年隱居觀察,他終於決定奮翼而起,再次闖蕩大唐官場江湖。

乾封二年(667),滿頭華髮的駱賓王隻身西入長安,參加試舉,命運再度青睞,他被授予太常寺奉禮郎的官職。

時年,駱賓王四十九歲。

奉禮郎,從九品上,在唐朝九品三十階的官制中排二十九,官職如此卑微,實在讓人失望。然而不久,駱賓王憑其文才,再被授東臺詳正學士。奉禮郎主要負責祭祀的一些繁瑣工作,而東臺祥正學士則是主管儀禮校正事。一身任兩職,駱賓王的仕途人生露出了微弱的光芒。

誰料,世事捉弄,四年後,駱賓王於長安還未坐穩屁股,竟然不知犯了何事,被罷去東臺正學士。

難道狷介猖狂的駱賓王天生不適合做官?

3

"

1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繁華的長安城來了一個“京漂”的年輕人。

在大唐,“京漂”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百多年後,一個叫白居易的外省年輕人手捧詩卷雄心萬丈地要進長安“京漂”。當時,接見他的是當朝大詩人顧況,顧況一見白居易,戲謔地說道:“長安米貴,年輕人想留下來不容易啊。”

當顧況讀到白居易獻上的詩卷,讀到那首著名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昂頭驚呼:“有詩如此,在京城留下不難,老夫之前說的是戲言!”

而貞觀十四年的這年,這個從兗州瑕縣前往長安的年輕人,他是前來應試,干謁求仕的。

在唐朝,科舉是以公平的名義公開作弊的事業。

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糊名,名字公開主考官就容易放水。所以,在考試之前大家都去找可以給你放水的主考官。可直接找到主考官概率幾乎為零,很多人只有舍而求其次,找到當朝可以賞識你的高官,讓那些堂堂衣冠之士心甘情願地為你奔走薦舉。

干謁是一門技術活,如果不識權貴,至少要才氣過人,技高一籌,名傳天下。

還有,你還必須要有個好運氣。

運氣不敢說,僅論才氣,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他在七歲時僅憑一首詩就名聞天下。

他就是那個曾經詠《鵝》的孩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神奇的鵝詩自唐朝走來,穿越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中國人詠唱了一千多年。如果地球不毀滅,我們的後代還將繼續吟唱下去。

一個七歲的孩子寫的詩成了唐以後所有孩子的啟蒙詩,這又是一個何等神奇的孩子?

轉眼間,當年那個詠鵝的孩子勇敢邁向長安的那一年,已經二十二歲。

初來乍到,置身陌生的長安城內的駱賓王眼裡卻透出一絲沉重。

他不知道長安會不會給他機會。

因為在此之前,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他十七歲時父親就早喪,他守孝四年,此時老母在堂,生活極為狼狽。儘管父親生前好友救濟,將他們一家從義烏搬往兗州瑕縣,但拮据的生活一直沒有好轉,為了改變自家命運,為了自己二十年來用苦味光陰澆鑄的政治夢想,他決定西入長安闖蕩。

第二年,春暖乍寒。

這一年的長安寒冷極度難熬,駱賓王應試落第,干謁無成,不得不打道回府。

凋悵失落,滿腹牢騷的他沒有回兗州瑕縣,而是直奔義烏老家。

因為他缺錢,他要在義烏籌借生活費用。

不久,他折回兗州,準備再次向仕途發起攻擊。

在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盛世,他除了銳意進取,還有什麼是可以安放他那騷動的靈魂?

回到兗州,他結了婚。然後就連續寫了幾篇干謁求仕詩,《上瑕丘韋明府啟》、《上兗州刺史啟》、《上兗州張司馬啟》、《上兗州崔長史啟》、《春夜韋明府宅宴》、《在兗州餞宋五之問》等等。

凡是當地有名的官員,他一個都不放過。

他太想出仕了,他已經二十三了,他老母老婆都要養,他很缺很缺錢。

瑕縣韋明府是駱賓王父親駱履元生前摯友,正是他的幫忙,駱賓王和他母親才有機會從義烏前來兗州安家。韋明府是駱賓王在炎涼人世裡遇到的一盞燈,這種溫暖他深切感知,並記在心裡。

但他不想一直啃著韋明府,他要出仕!

出仕!

出仕!

出仕的夢想猶如一團熊熊烈火焚燒著駱賓王。

可干謁詩文一篇接一篇地拋出去,卻連掉落水裡的聲音也沒有。迴音緲茫,他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機會和好運的降臨。

四年後,二十七歲的駱賓王再次回到陌生的長安城。

四年萬里眺望,長安總算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返回京城當一個低級僚屬。

初入仕途,官職雖小,但總算可以混口飯吃了。

沒過幾年,駱賓王被罷職,只得另謀高就。他離開長安後,很快就謀到一份工作,到道王李元慶那裡做幕僚。

在唐代,若想出仕,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學霸如果科舉落榜,可以考慮他人推薦,如果沒有他人推薦,那就考慮進入幕府了。在整個唐朝,諸多偉大的詩人都有過幕府的經歷,孟郊、韓愈、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等都有文人入幕的履歷。

進入幕府後,如果碰到一個賞識你的幕主,即可逆襲上位,揚名立萬。

首開文人入幕的人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時,李世民料定天下必將大亂,廣結天下文士,將著名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收於麾下,組成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智囊團,並且順利地打下了江山,又成功奪位完成了皇帝的夢想。李世民當皇帝后,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相繼進入仕途,都成為了唐朝名相。

李元慶是唐太宗的異母弟,純正的唐朝皇室血統。他被封為道王時,同時授予豫州刺史,後又被拜為滑州刺史。

而駱賓王進入李元慶幕府做幕僚時,地點就在滑州。

滑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滑縣一帶。

這是駱賓王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因為之前在長安任職不過是混口飯吃,而他現在不僅可以吃好喝好,面子好。一旦被道王賞識,人生都可能隨時開掛。

三年後,機會似乎來了。

據《新唐書 駱賓王傳》記載:“(駱賓王)初為道王府屬,嘗使自敘所能,賓王不答!”

駱賓王剛入道王府做府屬時,道王曾經讓他講講自己有什麼特長,但是駱賓王竟然不答應。

千萬裡輾轉曲折地追尋飛黃騰達的機會,為什麼當機會降臨到面前時,駱賓王為何不說說心中那燃燒的仕途慾望?

先來看看駱賓王在他的《自敘狀》裡到底對道王李元慶說了什麼。

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已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凶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謹狀。

若使人圓滑阿諛粉飾自己真實的行為,為投機圖利違背內心而說自己的長處和善行,貪求仕進,貪戀祿位,往大點說是亂了國家的治國大道,往小點說是褻瀆了耿直之士的高潔節義,這種事情即使是惡人都以之為恥,何況是高潔之士還會以它為榮麼?所以,你讓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恕我不奉令!

駱賓王寫《自敘狀》表白心跡時,那是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前653)。

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世態炎涼,好人難覓;官場險惡,貴人難尋。李元慶讓他寫寫自己優點,遞一紙狀走個形式,不是好心要拔擢他的意思麼?

駱賓王卻說出如此令人不爽的話來,他到底想幹什麼?

如此狂傲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難道讓李元慶改口這樣說:“小駱啊,我想提拔你了,說說你有什麼惡行和短處?”

無論如何,道王府估計呆不長久了。

三年後,狂傲不堪而又不被人懂的駱賓王終於離開道王府,辭官歸隱。

2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在初唐四傑中,數駱賓王經歷最為複雜,個性最為乖張,是最具反抗性的一個人。

不知道這是否跟他幼年喪父有莫大的關係。

駱賓王出身小官宦家庭,七歲就以一首《鵝》詩嶄露頭角,然而《舊唐書》卻說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沒法想象,這等天才詩人竟然品行不端,愛好跟賭徒交往。

但是,《舊唐書》的這段話竟然沒有出現在《新唐書》和《唐才子傳》, 於是有人就懷疑,這是否是因為駱賓王晚年參與揚州起義,因而被當時別有用心的士大夫潑的髒水?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絕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最讓人倍覺奇怪的是,駱賓王之前削尖腦袋撲進官場,好不容易得到道王李元慶賞識,李元慶讓他“自敘其能”好作為拔擢依據,但他一反常態地拒絕,並且三年後義無反顧的辭官回家了。

盧照鄰和王勃面對各自的主子時,從未表現不屑,駱賓王何來豪膽一走了之?難道他看破什麼了麼?

翻開大唐歷史,駱賓王一走了之不與大唐權貴合作,跟自己“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豪俠性格有關,或許也跟當時一個人的干政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個人就是武則天。

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李治宣佈要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消息一出,天下沸騰。唐太宗時期的諸多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人紛紛前來勸諫,則被通通貶斥。

同年十月,武皇天順利上位,一個月後,虐殺王皇后和蕭淑妃,天下聞之,譁然一片。

之後,大唐的政治越來越荒謬,患了風疾的李治目眩頭昏不能理政,權力漸移武則天手中,於是被時人謂之“二聖”。

在一個正常的政治環境裡,血氣方剛,一身豪傑膽的駱賓王尚且“賤衣冠”,而李治為扶持武則天為皇后,不惜廢掉先帝指定的皇后和打擊大唐元老,亂了綱常,而在這個“二聖”治下的大唐,駱賓王還能指望實現心中美政理想?

駱賓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地回到了兗州,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這一過,就是十來年之久。

他離開長安後,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在大唐官場大倒乾坤,血雨腥雨,一代功臣長孫無忌被無情報復,李治唐高宗的兒子李忠等人也難逃其劫,整個大唐從皇族親王到諸位元老功臣,人人自危。

遠在兗州的駱賓王卻閉目養神,安靜如斯,他似乎早料到這一天會到來。

在兗州這地方,他似乎準備了一生坐穿冷板凳。

好友員半千見駱賓王逃遁山林,來書一封,勸其應乘時而起,擊水三千扶搖直上九萬里。駱賓王回寫了一封書,以明其志:“夫鯤之為魚也。潛碧海,泳滄流,沉鰓於勃海之中,掉尾乎風濤之下,而豪魚井鮒,自以為可得而齊焉。鵬之為鳥也,刷毛羽,諮飲啄,戢翼於天地之間,宛頸乎江海之畔,而雙鳧乘雁,自以為可得而褻焉。及其化羽垂天,摶風九萬,振鱗橫海,擊水三千,寧肯借翰於搶榆,假力於在藻,資江濱捐流之水,待堀堁揚塵之風哉?故張子房之達人也,擊水摶風之適焉?朱買臣之屈已也,戢翼沉鰓之致焉。足下雅得古人之致,不乏先賢之遇,自守莊筌,無嬰魏網。亦寧不知在藻搶榆之力,非擊水摶風之助哉?而詞旨殷勤,深所未諭;盍言爾志,豈若是乎?”(《答員半千書》)

鯤魚鵬鳥是莊子《逍遙遊》裡的重要意象,莊子拿蜩與學鳩跟鯤鵬作比是指小境界不如大境界。駱賓王在這篇《答員半千》書裡,卻認為當下出仕之士不過是溝渠裡的鮒魚,小樹上的水鳥。他則是要做那等待時機的鯤鵬,時機一到即可騰躍萬里,不是所謂些雙鳧乘雁所能比擬的。

為什麼當下不是出仕的好機會?或許是駱賓王對“二聖”所做作為感到失望透項,這也正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果斷拒絕道王李元慶的橄欖枝。

其志不在於小,可又有誰知曉呢?

光陰如梭,駱賓王仍然於兗州山水之中徘徊。此時此刻,駱賓王的心態猶如酵母發酵,其變化之巨大令人錯諤不已。

先來看看他當年剛辭官歸隱的詩作:“二三物友,一百杖頭錢。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令天。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 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冬日宴》)

二三好友,自帶酒錢,自得其樂,不必攀貴,不碰官場,不染俗氣,似乎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

這樣的逍遙生活過了幾年,駱賓王開始沉不住氣地發牢騷了:“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未展從東駿,空戢圖南翼。時命欲何言,撫膺長嘆息。”(《夏日遊德州贈高四》)

再又過幾年,眼看故日好友個個擠入官場,丟他一人與山林相伴,心情更加寂寞,情緒更加低落。“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破涕,哀命返窮愁。別後能相憶,東陵有故侯。”(《秋日送別》)

此時的駱賓王滿頭白髮,傷逝光陰,當歌流涕,哀命窮愁。無情的現實正在改變著他的心志,終於在歸隱十年後的一天,主動干謁,給司列太常伯劉祥道上書。

他在《上司列太常伯啟》交待說他本來人已中年,不求聞達,本想終棲隱於山泉,但“有道貧賤,恥作歸田之賦。”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自孔子以降,士大夫何不向往一個有道的社會,一個可以舒展才華的國家。如果碰到一個昌明社會,而身為士子還甘於貧居,那豈不負了聖賢?就此看來,駱賓王似乎發現,唐高宗和武則天所謂的“二聖 ”似乎並沒有防礙大唐國運蒸蒸日上,他這個曾經的不同政見者,似乎要重新打量大唐的政治了。

在駱賓王一生當中,這是一條重要的思想分水嶺。十年隱居觀察,他終於決定奮翼而起,再次闖蕩大唐官場江湖。

乾封二年(667),滿頭華髮的駱賓王隻身西入長安,參加試舉,命運再度青睞,他被授予太常寺奉禮郎的官職。

時年,駱賓王四十九歲。

奉禮郎,從九品上,在唐朝九品三十階的官制中排二十九,官職如此卑微,實在讓人失望。然而不久,駱賓王憑其文才,再被授東臺詳正學士。奉禮郎主要負責祭祀的一些繁瑣工作,而東臺祥正學士則是主管儀禮校正事。一身任兩職,駱賓王的仕途人生露出了微弱的光芒。

誰料,世事捉弄,四年後,駱賓王於長安還未坐穩屁股,竟然不知犯了何事,被罷去東臺正學士。

難道狷介猖狂的駱賓王天生不適合做官?

3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遭此挫折,駱賓王心灰意冷。東方不亮西方亮,為了生存下去,決定以一介文人之軀隨軍出塞,建功立業。

駱賓王向吏部侍郎裴行儉獻詩言志:“一得視邊塞,萬里何苦辛。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詠懷古意上裴侍郎》)

駱賓王賭徒般及豪傑英雄般的情懷躍然紙上。

自漢代以來,出塞建不巧奇功從來都是賭徒夢想往之。當年班超投筆從戎,遠走西域就是經典成功案例。如今,駱賓王“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似乎一個英雄般的班超魂魄再度回到他的身上。

在初唐,吏部侍郎裴行儉和劉祥道可謂士子之伯樂,駱賓王一紙為國盡效詩上去,很快被准許隨軍出塞。

當時,大唐正跟土蕃纏鬥不休。代表大唐率軍出征的是名將薛仁貴,薛仁貴率軍先行,斬獲頗豐。不料回軍烏海城等待後援時,副總管郭待封不聽薛仁貴之命,拖糧草輜重緩慢前行,於是給了吐蕃動手的機會。吐蕃二十萬大軍救烏海,又斬斷郭待封援軍,大唐兩頭受敵,均大敗。不得已,薛仁貴只好與吐蕃約和,退軍,被革職為平民。

駱賓王本來是要出塞建功立業的,唐軍大敗,大總管都難逃被革職的命運,他一個隨軍幕僚又能奈何。

時運不助我也!

面對厄境,駱賓王于軍中賦詩吶喊:“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夕次蒲類津》)

想當年,飽受貧困的班超去看相,相者慫恿他遠闖西域,並對他說道:“你生有燕頷虎頸,飛天吃肉,此乃萬里封侯之相。”班超後來奮往西域,果然建立不朽之功。

駱賓王鼓勵唐軍將士應該學習班超苦戰龍庭,建立封侯之功,而不要像西漢李陵那樣,只一役敗仗就於蘭山下投降匈奴,空讓漢朝蒙受其羞。

那時候的駱賓王空懷浪漫,一腔熱情,困厄之生活迫他爆發出最強烈的衝擊力。接著,他在一首《邊庭落日》中又高聲唱道:“壯志凌蒼兕,精誠貫長虹。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尼采說:“酒神象徵的是醉狂、激情、音樂、想象、生命、本能、矛盾。”而出塞在外的駱賓王就是處於典型的酒神狀態。他眼裡只有醉狂般的激情,本能性的生命,甚至認為戰爭就是一曲充滿矛盾的激越音樂。

然而,當情緒化的酒神精神進入到一種理性的日神狀態時,駱賓王竟然表現出了一種狂醉酒醒後的頹迷低谷。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雲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駱賓王似乎忘了他在出塞前意氣是多麼昂揚:“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他要做的是東漢竇憲般燕然勒石的功業,要比的是西漢輔佐劉邦贏得天下的陳平之謀略。如今不過兩年,塞外勁風吹處,豪情散盡,滿眼蒼涼,竟然感傷地懷念起那個讓他抑鬱不得志的長安了。

所以說,駱賓王一生似乎都在矛盾中掙扎,一會想出仕,一會想歸隱,一會想出塞,一會又說我要回家。世情之艱險,情緒之動盪,或許只有駱賓王自己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

咸亨三年(672),塞外敵情吃緊,這時西南少數民族又叛亂不安,唐王朝生怕又冒出一個吐蕃似的兵災來,立即發兵前往平叛。駱賓王隨軍入蜀滇兩地,後來又奉使巴蜀,暫時留仕成都。

初唐四傑中,駱賓王是第三個來到蜀地的。他到錦城成都時,王勃和盧照鄰剛剛離蜀返京。

很有意思的是,駱賓王竟然在成都認識了盧照鄰老相好郭氏。

郭氏並不知道,盧照鄰回到長安後就染病不起,雙方又疏於音訊,郭氏便認為盧照鄰在長安重找新歡把她給拋棄了。當郭氏見到駱賓王后,知曉他和盧照鄰是好友,便哭訴起自己的不幸。

駱賓王一腔俠義,聽後憤然提筆,寫下一篇長歌,替郭氏將那個所謂的薄情郎和負心漢罵成了千古絕唱:“妾向雙流窺石鏡,君住三川守玉人。此時離別那堪道,此日空床對芳沼。”(《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只可憐盧照鄰,生被病纏,還要承受這莫名的罵名。

上元元年(674),冬天,駱賓王終於離開蜀地,回到了那個讓他愛恨交加的京城長安。

因為隨軍出塞唐軍毫無戰績,所以駱賓王也毫無軍功可炫耀。這一趟出塞竹籃打了水一場空,經朝廷考核,只授予武功縣主簿一職。混跡官場將近十年,倍受輾轉之苦,又受塞外風霜之寒,最後竟然是這樣的結果。

換是以前,深感悲哀的駱賓王可能又是揮揮衣袖一走了之了。

多年坎坷顛簸,他一個將抵耳順之年的人,歲月不華,老母在堂岌岌可危,他除了繼續困守官場,以求得養家之資,還能何去何從?

官場的失意,讓駱賓王迅速轉向文學的奮發有為。就在武功縣主簿任上,他應伯樂裴行儉之約,寫下了浩蕩雄文《帝京篇》,一時朝野傳誦,海內聞名 。

駱賓王用文學替自己慘淡的政治人生狠狠地扳回了一局。

4

"

1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繁華的長安城來了一個“京漂”的年輕人。

在大唐,“京漂”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百多年後,一個叫白居易的外省年輕人手捧詩卷雄心萬丈地要進長安“京漂”。當時,接見他的是當朝大詩人顧況,顧況一見白居易,戲謔地說道:“長安米貴,年輕人想留下來不容易啊。”

當顧況讀到白居易獻上的詩卷,讀到那首著名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昂頭驚呼:“有詩如此,在京城留下不難,老夫之前說的是戲言!”

而貞觀十四年的這年,這個從兗州瑕縣前往長安的年輕人,他是前來應試,干謁求仕的。

在唐朝,科舉是以公平的名義公開作弊的事業。

因為唐朝科舉考試不糊名,名字公開主考官就容易放水。所以,在考試之前大家都去找可以給你放水的主考官。可直接找到主考官概率幾乎為零,很多人只有舍而求其次,找到當朝可以賞識你的高官,讓那些堂堂衣冠之士心甘情願地為你奔走薦舉。

干謁是一門技術活,如果不識權貴,至少要才氣過人,技高一籌,名傳天下。

還有,你還必須要有個好運氣。

運氣不敢說,僅論才氣,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他在七歲時僅憑一首詩就名聞天下。

他就是那個曾經詠《鵝》的孩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神奇的鵝詩自唐朝走來,穿越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中國人詠唱了一千多年。如果地球不毀滅,我們的後代還將繼續吟唱下去。

一個七歲的孩子寫的詩成了唐以後所有孩子的啟蒙詩,這又是一個何等神奇的孩子?

轉眼間,當年那個詠鵝的孩子勇敢邁向長安的那一年,已經二十二歲。

初來乍到,置身陌生的長安城內的駱賓王眼裡卻透出一絲沉重。

他不知道長安會不會給他機會。

因為在此之前,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他十七歲時父親就早喪,他守孝四年,此時老母在堂,生活極為狼狽。儘管父親生前好友救濟,將他們一家從義烏搬往兗州瑕縣,但拮据的生活一直沒有好轉,為了改變自家命運,為了自己二十年來用苦味光陰澆鑄的政治夢想,他決定西入長安闖蕩。

第二年,春暖乍寒。

這一年的長安寒冷極度難熬,駱賓王應試落第,干謁無成,不得不打道回府。

凋悵失落,滿腹牢騷的他沒有回兗州瑕縣,而是直奔義烏老家。

因為他缺錢,他要在義烏籌借生活費用。

不久,他折回兗州,準備再次向仕途發起攻擊。

在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盛世,他除了銳意進取,還有什麼是可以安放他那騷動的靈魂?

回到兗州,他結了婚。然後就連續寫了幾篇干謁求仕詩,《上瑕丘韋明府啟》、《上兗州刺史啟》、《上兗州張司馬啟》、《上兗州崔長史啟》、《春夜韋明府宅宴》、《在兗州餞宋五之問》等等。

凡是當地有名的官員,他一個都不放過。

他太想出仕了,他已經二十三了,他老母老婆都要養,他很缺很缺錢。

瑕縣韋明府是駱賓王父親駱履元生前摯友,正是他的幫忙,駱賓王和他母親才有機會從義烏前來兗州安家。韋明府是駱賓王在炎涼人世裡遇到的一盞燈,這種溫暖他深切感知,並記在心裡。

但他不想一直啃著韋明府,他要出仕!

出仕!

出仕!

出仕的夢想猶如一團熊熊烈火焚燒著駱賓王。

可干謁詩文一篇接一篇地拋出去,卻連掉落水裡的聲音也沒有。迴音緲茫,他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機會和好運的降臨。

四年後,二十七歲的駱賓王再次回到陌生的長安城。

四年萬里眺望,長安總算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返回京城當一個低級僚屬。

初入仕途,官職雖小,但總算可以混口飯吃了。

沒過幾年,駱賓王被罷職,只得另謀高就。他離開長安後,很快就謀到一份工作,到道王李元慶那裡做幕僚。

在唐代,若想出仕,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學霸如果科舉落榜,可以考慮他人推薦,如果沒有他人推薦,那就考慮進入幕府了。在整個唐朝,諸多偉大的詩人都有過幕府的經歷,孟郊、韓愈、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等都有文人入幕的履歷。

進入幕府後,如果碰到一個賞識你的幕主,即可逆襲上位,揚名立萬。

首開文人入幕的人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時,李世民料定天下必將大亂,廣結天下文士,將著名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收於麾下,組成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智囊團,並且順利地打下了江山,又成功奪位完成了皇帝的夢想。李世民當皇帝后,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相繼進入仕途,都成為了唐朝名相。

李元慶是唐太宗的異母弟,純正的唐朝皇室血統。他被封為道王時,同時授予豫州刺史,後又被拜為滑州刺史。

而駱賓王進入李元慶幕府做幕僚時,地點就在滑州。

滑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滑縣一帶。

這是駱賓王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因為之前在長安任職不過是混口飯吃,而他現在不僅可以吃好喝好,面子好。一旦被道王賞識,人生都可能隨時開掛。

三年後,機會似乎來了。

據《新唐書 駱賓王傳》記載:“(駱賓王)初為道王府屬,嘗使自敘所能,賓王不答!”

駱賓王剛入道王府做府屬時,道王曾經讓他講講自己有什麼特長,但是駱賓王竟然不答應。

千萬裡輾轉曲折地追尋飛黃騰達的機會,為什麼當機會降臨到面前時,駱賓王為何不說說心中那燃燒的仕途慾望?

先來看看駱賓王在他的《自敘狀》裡到底對道王李元慶說了什麼。

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已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凶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謹狀。

若使人圓滑阿諛粉飾自己真實的行為,為投機圖利違背內心而說自己的長處和善行,貪求仕進,貪戀祿位,往大點說是亂了國家的治國大道,往小點說是褻瀆了耿直之士的高潔節義,這種事情即使是惡人都以之為恥,何況是高潔之士還會以它為榮麼?所以,你讓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恕我不奉令!

駱賓王寫《自敘狀》表白心跡時,那是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前653)。

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世態炎涼,好人難覓;官場險惡,貴人難尋。李元慶讓他寫寫自己優點,遞一紙狀走個形式,不是好心要拔擢他的意思麼?

駱賓王卻說出如此令人不爽的話來,他到底想幹什麼?

如此狂傲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難道讓李元慶改口這樣說:“小駱啊,我想提拔你了,說說你有什麼惡行和短處?”

無論如何,道王府估計呆不長久了。

三年後,狂傲不堪而又不被人懂的駱賓王終於離開道王府,辭官歸隱。

2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在初唐四傑中,數駱賓王經歷最為複雜,個性最為乖張,是最具反抗性的一個人。

不知道這是否跟他幼年喪父有莫大的關係。

駱賓王出身小官宦家庭,七歲就以一首《鵝》詩嶄露頭角,然而《舊唐書》卻說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沒法想象,這等天才詩人竟然品行不端,愛好跟賭徒交往。

但是,《舊唐書》的這段話竟然沒有出現在《新唐書》和《唐才子傳》, 於是有人就懷疑,這是否是因為駱賓王晚年參與揚州起義,因而被當時別有用心的士大夫潑的髒水?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絕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最讓人倍覺奇怪的是,駱賓王之前削尖腦袋撲進官場,好不容易得到道王李元慶賞識,李元慶讓他“自敘其能”好作為拔擢依據,但他一反常態地拒絕,並且三年後義無反顧的辭官回家了。

盧照鄰和王勃面對各自的主子時,從未表現不屑,駱賓王何來豪膽一走了之?難道他看破什麼了麼?

翻開大唐歷史,駱賓王一走了之不與大唐權貴合作,跟自己“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豪俠性格有關,或許也跟當時一個人的干政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個人就是武則天。

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李治宣佈要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消息一出,天下沸騰。唐太宗時期的諸多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人紛紛前來勸諫,則被通通貶斥。

同年十月,武皇天順利上位,一個月後,虐殺王皇后和蕭淑妃,天下聞之,譁然一片。

之後,大唐的政治越來越荒謬,患了風疾的李治目眩頭昏不能理政,權力漸移武則天手中,於是被時人謂之“二聖”。

在一個正常的政治環境裡,血氣方剛,一身豪傑膽的駱賓王尚且“賤衣冠”,而李治為扶持武則天為皇后,不惜廢掉先帝指定的皇后和打擊大唐元老,亂了綱常,而在這個“二聖”治下的大唐,駱賓王還能指望實現心中美政理想?

駱賓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地回到了兗州,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這一過,就是十來年之久。

他離開長安後,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在大唐官場大倒乾坤,血雨腥雨,一代功臣長孫無忌被無情報復,李治唐高宗的兒子李忠等人也難逃其劫,整個大唐從皇族親王到諸位元老功臣,人人自危。

遠在兗州的駱賓王卻閉目養神,安靜如斯,他似乎早料到這一天會到來。

在兗州這地方,他似乎準備了一生坐穿冷板凳。

好友員半千見駱賓王逃遁山林,來書一封,勸其應乘時而起,擊水三千扶搖直上九萬里。駱賓王回寫了一封書,以明其志:“夫鯤之為魚也。潛碧海,泳滄流,沉鰓於勃海之中,掉尾乎風濤之下,而豪魚井鮒,自以為可得而齊焉。鵬之為鳥也,刷毛羽,諮飲啄,戢翼於天地之間,宛頸乎江海之畔,而雙鳧乘雁,自以為可得而褻焉。及其化羽垂天,摶風九萬,振鱗橫海,擊水三千,寧肯借翰於搶榆,假力於在藻,資江濱捐流之水,待堀堁揚塵之風哉?故張子房之達人也,擊水摶風之適焉?朱買臣之屈已也,戢翼沉鰓之致焉。足下雅得古人之致,不乏先賢之遇,自守莊筌,無嬰魏網。亦寧不知在藻搶榆之力,非擊水摶風之助哉?而詞旨殷勤,深所未諭;盍言爾志,豈若是乎?”(《答員半千書》)

鯤魚鵬鳥是莊子《逍遙遊》裡的重要意象,莊子拿蜩與學鳩跟鯤鵬作比是指小境界不如大境界。駱賓王在這篇《答員半千》書裡,卻認為當下出仕之士不過是溝渠裡的鮒魚,小樹上的水鳥。他則是要做那等待時機的鯤鵬,時機一到即可騰躍萬里,不是所謂些雙鳧乘雁所能比擬的。

為什麼當下不是出仕的好機會?或許是駱賓王對“二聖”所做作為感到失望透項,這也正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果斷拒絕道王李元慶的橄欖枝。

其志不在於小,可又有誰知曉呢?

光陰如梭,駱賓王仍然於兗州山水之中徘徊。此時此刻,駱賓王的心態猶如酵母發酵,其變化之巨大令人錯諤不已。

先來看看他當年剛辭官歸隱的詩作:“二三物友,一百杖頭錢。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令天。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 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冬日宴》)

二三好友,自帶酒錢,自得其樂,不必攀貴,不碰官場,不染俗氣,似乎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

這樣的逍遙生活過了幾年,駱賓王開始沉不住氣地發牢騷了:“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未展從東駿,空戢圖南翼。時命欲何言,撫膺長嘆息。”(《夏日遊德州贈高四》)

再又過幾年,眼看故日好友個個擠入官場,丟他一人與山林相伴,心情更加寂寞,情緒更加低落。“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破涕,哀命返窮愁。別後能相憶,東陵有故侯。”(《秋日送別》)

此時的駱賓王滿頭白髮,傷逝光陰,當歌流涕,哀命窮愁。無情的現實正在改變著他的心志,終於在歸隱十年後的一天,主動干謁,給司列太常伯劉祥道上書。

他在《上司列太常伯啟》交待說他本來人已中年,不求聞達,本想終棲隱於山泉,但“有道貧賤,恥作歸田之賦。”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自孔子以降,士大夫何不向往一個有道的社會,一個可以舒展才華的國家。如果碰到一個昌明社會,而身為士子還甘於貧居,那豈不負了聖賢?就此看來,駱賓王似乎發現,唐高宗和武則天所謂的“二聖 ”似乎並沒有防礙大唐國運蒸蒸日上,他這個曾經的不同政見者,似乎要重新打量大唐的政治了。

在駱賓王一生當中,這是一條重要的思想分水嶺。十年隱居觀察,他終於決定奮翼而起,再次闖蕩大唐官場江湖。

乾封二年(667),滿頭華髮的駱賓王隻身西入長安,參加試舉,命運再度青睞,他被授予太常寺奉禮郎的官職。

時年,駱賓王四十九歲。

奉禮郎,從九品上,在唐朝九品三十階的官制中排二十九,官職如此卑微,實在讓人失望。然而不久,駱賓王憑其文才,再被授東臺詳正學士。奉禮郎主要負責祭祀的一些繁瑣工作,而東臺祥正學士則是主管儀禮校正事。一身任兩職,駱賓王的仕途人生露出了微弱的光芒。

誰料,世事捉弄,四年後,駱賓王於長安還未坐穩屁股,竟然不知犯了何事,被罷去東臺正學士。

難道狷介猖狂的駱賓王天生不適合做官?

3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遭此挫折,駱賓王心灰意冷。東方不亮西方亮,為了生存下去,決定以一介文人之軀隨軍出塞,建功立業。

駱賓王向吏部侍郎裴行儉獻詩言志:“一得視邊塞,萬里何苦辛。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詠懷古意上裴侍郎》)

駱賓王賭徒般及豪傑英雄般的情懷躍然紙上。

自漢代以來,出塞建不巧奇功從來都是賭徒夢想往之。當年班超投筆從戎,遠走西域就是經典成功案例。如今,駱賓王“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似乎一個英雄般的班超魂魄再度回到他的身上。

在初唐,吏部侍郎裴行儉和劉祥道可謂士子之伯樂,駱賓王一紙為國盡效詩上去,很快被准許隨軍出塞。

當時,大唐正跟土蕃纏鬥不休。代表大唐率軍出征的是名將薛仁貴,薛仁貴率軍先行,斬獲頗豐。不料回軍烏海城等待後援時,副總管郭待封不聽薛仁貴之命,拖糧草輜重緩慢前行,於是給了吐蕃動手的機會。吐蕃二十萬大軍救烏海,又斬斷郭待封援軍,大唐兩頭受敵,均大敗。不得已,薛仁貴只好與吐蕃約和,退軍,被革職為平民。

駱賓王本來是要出塞建功立業的,唐軍大敗,大總管都難逃被革職的命運,他一個隨軍幕僚又能奈何。

時運不助我也!

面對厄境,駱賓王于軍中賦詩吶喊:“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夕次蒲類津》)

想當年,飽受貧困的班超去看相,相者慫恿他遠闖西域,並對他說道:“你生有燕頷虎頸,飛天吃肉,此乃萬里封侯之相。”班超後來奮往西域,果然建立不朽之功。

駱賓王鼓勵唐軍將士應該學習班超苦戰龍庭,建立封侯之功,而不要像西漢李陵那樣,只一役敗仗就於蘭山下投降匈奴,空讓漢朝蒙受其羞。

那時候的駱賓王空懷浪漫,一腔熱情,困厄之生活迫他爆發出最強烈的衝擊力。接著,他在一首《邊庭落日》中又高聲唱道:“壯志凌蒼兕,精誠貫長虹。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尼采說:“酒神象徵的是醉狂、激情、音樂、想象、生命、本能、矛盾。”而出塞在外的駱賓王就是處於典型的酒神狀態。他眼裡只有醉狂般的激情,本能性的生命,甚至認為戰爭就是一曲充滿矛盾的激越音樂。

然而,當情緒化的酒神精神進入到一種理性的日神狀態時,駱賓王竟然表現出了一種狂醉酒醒後的頹迷低谷。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雲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駱賓王似乎忘了他在出塞前意氣是多麼昂揚:“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他要做的是東漢竇憲般燕然勒石的功業,要比的是西漢輔佐劉邦贏得天下的陳平之謀略。如今不過兩年,塞外勁風吹處,豪情散盡,滿眼蒼涼,竟然感傷地懷念起那個讓他抑鬱不得志的長安了。

所以說,駱賓王一生似乎都在矛盾中掙扎,一會想出仕,一會想歸隱,一會想出塞,一會又說我要回家。世情之艱險,情緒之動盪,或許只有駱賓王自己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

咸亨三年(672),塞外敵情吃緊,這時西南少數民族又叛亂不安,唐王朝生怕又冒出一個吐蕃似的兵災來,立即發兵前往平叛。駱賓王隨軍入蜀滇兩地,後來又奉使巴蜀,暫時留仕成都。

初唐四傑中,駱賓王是第三個來到蜀地的。他到錦城成都時,王勃和盧照鄰剛剛離蜀返京。

很有意思的是,駱賓王竟然在成都認識了盧照鄰老相好郭氏。

郭氏並不知道,盧照鄰回到長安後就染病不起,雙方又疏於音訊,郭氏便認為盧照鄰在長安重找新歡把她給拋棄了。當郭氏見到駱賓王后,知曉他和盧照鄰是好友,便哭訴起自己的不幸。

駱賓王一腔俠義,聽後憤然提筆,寫下一篇長歌,替郭氏將那個所謂的薄情郎和負心漢罵成了千古絕唱:“妾向雙流窺石鏡,君住三川守玉人。此時離別那堪道,此日空床對芳沼。”(《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只可憐盧照鄰,生被病纏,還要承受這莫名的罵名。

上元元年(674),冬天,駱賓王終於離開蜀地,回到了那個讓他愛恨交加的京城長安。

因為隨軍出塞唐軍毫無戰績,所以駱賓王也毫無軍功可炫耀。這一趟出塞竹籃打了水一場空,經朝廷考核,只授予武功縣主簿一職。混跡官場將近十年,倍受輾轉之苦,又受塞外風霜之寒,最後竟然是這樣的結果。

換是以前,深感悲哀的駱賓王可能又是揮揮衣袖一走了之了。

多年坎坷顛簸,他一個將抵耳順之年的人,歲月不華,老母在堂岌岌可危,他除了繼續困守官場,以求得養家之資,還能何去何從?

官場的失意,讓駱賓王迅速轉向文學的奮發有為。就在武功縣主簿任上,他應伯樂裴行儉之約,寫下了浩蕩雄文《帝京篇》,一時朝野傳誦,海內聞名 。

駱賓王用文學替自己慘淡的政治人生狠狠地扳回了一局。

4

駱賓王:那個詠鵝孩子用一生的悲屈坎坷,演繹了一曲千年絕唱

或許就此得到吏部侍郎裴行儉的極度賞識,母親去世後,駱賓王解官回家守喪,三年後再返京城,仍然順利地被提拔為長安主簿,隨後又再被擢升為侍御史。

侍御史,從六品下。窮駱賓王畢生,他的官場人生就此達到了巔峰。

人生如戲。半年後,駱賓王人生如墜涯般直線摔落,被捕入獄,演繹了一段悲慘的政治話劇。

升任侍御史,這麼好的一盤棋,怎麼就被駱賓王給下砸了呢?

關於駱賓王入獄一事,史書語焉不詳。《新唐書》和《唐才子傳》都說“武后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臨海丞。”而駱賓王也只在詩裡點到被人拿他在長安主簿上的事栽贓入獄,《舊唐書》 印證了他這個說法:“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

還是唐人郗雲卿一針見血,道出了駱賓王入深受牢獄之災的緣由。他在《駱賓王文集序》中說道:“(駱賓王)仕至侍御史,天后即位,頻貢章疏諷諫,因斯得罪,貶授臨海丞。”

原來是說了武則天不喜歡聽的話,才被人家整下獄的。

駱賓王到底因何事要跟武則天過不去?

上元二年(675),唐高宗風疾越發嚴重,不能理政,竟然萌發了讓武則天攝政的想法。此意一出,中書侍郎赦處俊就上書規勸:“陛下為什麼把高祖和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卻傳給皇后?”中書侍郎赦處俊話一出口,另一中書侍郎李義琰也力阻唐高宗不要把權力交給武則天。

武則天當然是不會罷休的。為此,她想出了一招妙計。

古之皇權,往往受制於文官集團,如果以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勢力強大,代表皇權的皇帝往往不能任意妄為。而此時的武則天,則變相整出另外一套文官班子替她效力。

這就是著名的北門學士。

武則天拉籠文士親信以撰寫史書的名義棸集於皇宮裡,凡是唐政府的任何大大小小之事,都祕密安排他們參與決策,藉此分散宰府權力,因為這幫學士在皇宮內的北門辦公,史稱“北門學士。”

以武則天為首的北門學士是一股新崛起的可怕的政治力量,他們為了達到武則天想要的政治目的,可謂翻雲覆雨,不擇手段。武則天因為太子李弘深受宰府擁護,嚴重阻撓了她攝政奪權之路,設計將之毒死。之後,新上位的太子李顯在北門學士的恐嚇和監視下也是戰戰兢兢,不知所措。北門學士乘勝追擊,上疏檢舉杞王李上金,並將之免職放逐,交由當地官府看管;再給郇王李素節潑髒水,說他貪贓枉法,貶謫袁州,並安排看管。

李上金和李素節都是李治與別的嬪妃生的兒子,武則天為了滿足權欲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他們又算什麼?而且,廢掉這幫親王可以解除後顧之憂,又有何不妥?

當武則天有條不紊地推進奪權計劃時,恰是駱賓王升任侍御史的時候。

駱賓王儘管被汙衊為品行不端,好與賭徒遊,然而他為人剛正,從來都是儒家正統思想的捍衛者。他屢屢給武則天上疏規諫,有可能是就廢立太子問題及放逐親王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但是,北門學士們怎麼能讓他這個絕世文豪的雄文大賦亂了武則天的一盤大棋?於是就給他安了一個罪名,說他在長安主簿任職時犯錯,然後就把他丟進了監獄。

這是駱賓王最冤屈最恥辱的一段記憶。

為了表達自己潔白無汙,駱賓王於獄中作詩言志:“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獄中詠蟬》)

透過那晦暗的歲月,白髮凝重的駱賓王猶如那一隻穿越重重晨露的孤蟬,任他如何撕破嗓音號叫都敵不過那呼吼狂風的掩沒。

人心險惡,世艱且阻,悲憤無告的駱賓王,似乎要被迫走向一條充滿決裂與反抗的悲劇之路。

冥冥之中,他離這一天為時不遠。

無辜遭此一場無妄之災的駱賓王出獄後,他了無牽掛,卻沒有像十多年前一樣憤然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充滿了激烈反抗的起義之路。這個充滿著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情懷的詩人已經滿目瘡痍,傷痕累累。數十年東奔西走,他欠過大唐什麼?然而唐高宗和武則天治下的大唐卻一次次地折磨他,迫使他以一種絕望而又悲壯的方式與當權者割裂。

公元684年,九月。

殘酷無情的武則天靠著一路的陰謀與殺伐,先是囚殺太子李賢,又扶李顯,再廢,終於大權在握,臨朝稱制。武則天篡權一事傳出,天下騷動。徐敬業於揚州率先起義造反,接著,跟隨徐敬業一起造反的駱賓王,起草寫作了著名的《討武氏檄》,傳佈州縣,號召天下勤王救國,匡扶李氏復位。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討武氏檄》)

廖廖二百餘字,語氣激越,力量飽滿,將武則天從頭刷頭腳,刷出其飽含原罪感的一生。其一生用一字概括就是“偽”。偽,就是不合法的,非正義的,全力否定的。駱賓王的一生是在不斷自我否定中成長過來的,而其成長的盡頭就是要合力否定武則天建立的偽朝。

《新唐書》載道:“後讀,但嘻笑。”武則天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竟然還滿臉嘻笑,不以為意。

可當她讀到下面一段文字時,無不為駱賓王的鬥牛氣魄震驚了。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於爪牙,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知聞。

駱賓王氣吞山河,排山倒海之氣勢,愛憎之情,涇渭分明,悲嚎之切,猶如天外狂雨劈面而來。當武則天讀到那句充滿悲愴之情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問道:“這是誰寫的?”有人回答道:“是駱賓王。”武則天嘆息:“有如此人才不用,宰相之過也。”

此段故事被《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了下來,一個敢罵,罵得激情,罵得痛快,捱罵的竟然也聽得津津有味,連贊不絕,可謂千古奇聞。

三個月後,缺乏大局觀的徐敬業起義失敗,伏誅。 駱賓王逃亡,下落不明,成了一個謎。

有人說,他戰敗投江自盡了; 又有人說,他被斬首了;還有的說,他逃亡藏匿,客死他鄉了;還有的說,他逃到靈隱寺出家當和尚,後來怕被人認出,浮海不知所蹤了。

總之,一身是謎,一生是謎的駱賓王徹徹底底的消失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