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你知道嗎,數個世紀之前,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曾帶數百名隨從,赴瑞士琉森遊覽。遊覽結束後,女王在她的日記裡寫道“這是她最愉快的一天”。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琉森(luzern)地處瑞士的中心,拉丁文意為“光”,即光城。據文獻記載,公元840年琉森被稱作“盧西亞麗亞”(Luciaria),名字來源自一個關於光的傳說。據說天使以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建造小禮拜堂的位置。那時它只是一個小漁村。公元8世紀建城後,意大利商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來此經商,遂形成城鎮。1332年加入瑞士聯邦,從此,走上繁榮之路。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有水的城市才顯靈氣,瑞士許多著名城市都是逐水而建,且有著相似的格局:一條大河穿城而過,河水注入湖中,於是城市就在河水和湖水的交匯處繁榮起來。琉森就是這樣。對那些不瞭解瑞士的人來說,在琉森可以得到最真實的印象。除了水,琉森的另一大誘惑就是山,巍峨的皮拉圖斯山在琉森周邊次第綿延開來。在雪山的映襯下,水邊的琉森更顯嫵媚動人,有一種獨特的情調。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琉森具有21世紀的現代化,更具有中世紀所特有的美、和諧及生命力。這裡街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特色面具,市內古老狹窄的街道和廣場,到處是令人駐足的商店。市內不乏文藝復興時期及巴羅克式的建築物及噴水池。廣場均以鵝卵石鋪砌,人字形的小屋,牆上是五顏六色的花草彩繪,清新而美麗。琉森的老城是一定要悠悠地轉一轉的,那窄窄的街道,適合步行。沿河及湖邊漫步,一路都可見到一座斜跨在河面上的木製廊橋——卡貝爾廊橋。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羅伊斯河把琉森分為新老兩區,河上共有七座橋,其中最知名的一座就是琉森的地標——卡貝爾廊橋。它建於1333年,長約200米,橫跨在湖上的廊橋形似彎月。老橋是三角形的木質屋頂,下面的柱子立在水中。這也是歐洲最古老的有頂木橋。橋頂鑲繪有120幅古畫,每幅畫下有一首德文題詩,描述了瑞士聯邦和琉森的歷史,也記錄了當年流行的黑死病。該橋1993年8月曾遭火災,所幸尚未全毀,現已修復如初。和卡貝爾廊橋相對的是八角形水塔塔樓,它曾是古代軍用的瞭望臺,如今遊人也可入內參觀。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除了卡貝爾廊橋外,琉森還保留了很多帶有美麗壁畫的歷史建築和各種各樣的塑像、噴泉,行走其中,恍若置身中古世紀。登上穆塞格城牆的城樓,古城、湖泊、雪山盡收眼底。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離豪夫教堂不遠,是琉森的“城市徽章”獅子紀念碑。獅子紀念碑由丹麥雕刻家特爾巴爾森設計,旨在紀念在法國大革命中為保護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其家族而獻身的786名瑞士僱傭兵。這頭長10米、高3米多的雄獅,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斷的長矛插在肩頭,旁邊有一個帶有瑞士國徽的盾牌。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其為“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在卡貝爾廊橋邊一抬頭,就能看見巍峨險峻的皮拉圖斯山,這是琉森永遠的背景。從地理位置上看,海拔2123米的皮拉圖斯山是阿爾卑斯山極北的山峰,波士頓旅遊山麓延伸到琉森湖。乘船深入琉森湖,雪山湖畔是一座座精緻的小樓,宛如童話世界一般。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琉森湖的湖水平靜而深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光線的變化,湖面變幻出不同的色彩,璀璨的金黃、夢幻的銀白色、神祕的淡紫。湖面上,白色的遊船隨著風兒在輕輕地搖曳,坐在船頭任憑清風拂面,琉森市的城牆、廊橋和大教堂漸漸進入眼簾,皮拉圖斯山依然佇立著,護衛著琉森。太陽躲在雲後時,淡淡的薄紗似的水氣浮上來,湖面煙波浩渺,岸邊建築如被薄紗籠罩,隱約倒映湖面,如畫的風景亦幻亦真,無論是兀立湖邊的蔥蘢樹木,還是被淡淡水氣霧氣罩著的山間小屋,一樣令人迷醉。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天鵝和水鴨,三三兩兩,遊弋無聲。湖之清淨如遠方雪山,水草小魚,歷歷可見。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琉森湖還是一片汙濁,後經過不懈治理,終於重見清澈。如今,純淨的湖光山色使琉森成為瑞士最美麗的城市。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山光湖色悅人性,琉森的美景慰藉了諸多文學藝術大師的心靈。瓦格納在琉森寫下傳世之作《紐倫堡的詩人》和《諸神的黃昏》,他住過的地方如今已闢為紀念館。托爾斯泰曾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寫出同名小說《琉森》。法國作家雨果也多次到過琉森,他居住過的樓房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羅伊斯河北岸。他曾吟詠,“琉森幽雅、靜謐,碧水輕輕地拍著河岸,柔水在我的腳下流淌”。他們的故事、文字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琉森:凝固的中世紀之美

很多音樂家在此激發了靈感,創作出不朽的名篇。貝多芬創作的《月光曲》,據說就是受了詩人雷爾斯塔布的評論影響: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船兒一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